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黄谦  牟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246-247,250
分析了川西平原区独具历史、人文特色的平乐古镇的景观格局元素:自然元素、人造元素和文化元素。按照景观元素类型和表现形式、时间序列以及可复制与不可复制性3种方式分别对景观元素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景观元素和人文思想因素对平乐古镇景观格局的消失与延续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青海省民和县近20年景观分布规律及其土地利用程度问题,在GIS技术的支持下,将青海省民和县作为研究对象,选用2000、2010、2020年的全球地表覆盖数据GlobeLand30,基于GlobeLand30分类系统,构建分类体系,并通过土地类型转移矩阵得到20年来研究区各景观类型面积及其变化情况,最后利用Fragstats4景观分析软件选取9个主要景观指标,对民和县的景观格局进行斑块类型和景观水平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面积增加最多的是人造地表,耕地面积减少最多,耕地转化为人造地表的趋势尤为明显;(2)草地和耕地的破碎化程度最高,湿地破碎化程度较小;(3)土地利用程度指数整体上升,土地利用效果明显。进行景观生态格局动态分析对区域的土地利用规划有重要的作用,可为其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仇春晖  黄耀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5):2694-2696,2700
新城区景观环境的营造是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形成城市特色的核心问题之一。通过对苏州工业园区金鸡湖周边的景观节点分析,总结出苏州工业园区的水资源创造的自然景观气韵、建筑布局营造的艺术景观气韵和城市景观生动的文化气韵,将园区的景观营造与自然、艺术、文化相关联,完整说明了历史与时尚、自然景观与人造景观相融合的苏州金鸡湖工业园区的景观特色。  相似文献   

4.
丁自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3):16645-16647
水景是自然界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在现代城市居住环境中被广泛应用。水景在不同的地域有地带性差异,人造水景应与所在地域的客观环境条件相适宜。该研究着眼于北方城市,对居住区水景的表现形式、设计手法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1景观的概念景观是人所向往的自然,是人类栖居地,是人造工艺品,是需要科学分析方能被理解的物质系统,是有待解决的问题,是可以带来财富的资源;景观是反映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观念的意识形态;景观是历史,是美。2景观观念的发展景观的艺术形式不仅与风土有继承关系,还与社会文化  相似文献   

6.
城市道路是城市的框架,是联系城市各个功能区的纽带。城市街道景观是城市景观的核心,涵盖城市道路景色和人造的景色,不仅有街道绿化要求,还要顾及园林城市建设,体现该城市的文化和艺术,本文首先从概念方面探索园林,绿化,景观。继而分析了我国街道景观存在的问题,确定街道景观设计原则,最后从几个方面分析街道景观设计,并着重分析城市街道绿化,从而论述城市街道景观的重要性,并对设计者及城市有关领导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为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对其未来的土地利用情景进行模拟预测十分必要。本研究采用马尔科夫链预测2030年各类用地总量,按照《广州市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的设想,利用PLUS模型设置自然发展情景和交通规划情景,模拟广州市2030年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指数分析两种情景下的地类转换特征和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交通规划对人造地表的影响较大,在交通线路3 km范围内,交通规划情景下人造地表的面积比自然发展情景增加22.06 km2,主要由耕地和林地转移而来。两种情景下人造地表均以“外延式”发展为主,自然发展情景下人造地表在各个区域的蔓延速度相对一致,交通规划情景则集中于中心城区外围分布,在远离市中心地区的分布概率较低;相比于自然发展情景,交通规划情景中斑块的优势度更高,斑块形状更复杂,具体表现为人造地表优势度明显上升,耕地和草地的形状更破碎复杂。研究表明,依据交通规划,利用PLUS模型进行城市未来用地格局模拟具有合理性,模拟结果能为未来国土空间管控及规划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8.
《安徽农业科学》2014,(28):10050
给学术以自由的空间,为设计开拓国际化平台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中文译名《景观研究》)报道内容涵盖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规划、设计、构建、保护与利用,涉及土地、山水、气候、植物、建筑、生态环境等多学科。期刊三大优势  相似文献   

9.
结合自然光、人造光的光影变化特点,从宏观的角度分析光影对园林空间的影响,结合大量具体案例,认为光影能够以虚空间丰富空间层次、增添园林空间的色彩魅力、使园林空间具有动态感、强化空间的引导性和序列感、有助于2个不同空间的连接与渗透。旨在为景观设计师进行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休闲观光农业的6大开发模式分析:1、景观休闲型以赏花经济为主导,以特色节庆为引领的开发模式。该模式旅游发展的重点:1.1、规模取胜,通常大面积的同类或多种花卉,形成视觉冲击;1.2、景观塑形,通过地形设计、人造花卉雕  相似文献   

11.
针对园林模型制作中假山和水池模型制作的重要性,阐述了应用经济方便材料制作假山和水池模型的具体过程和步骤。认为其在园林设计和教学工作中有较好的推广作用。  相似文献   

12.
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人工林风景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合肥市大蜀山森林公园的人工林,从其类型,结构,树种观赏指数和林分观赏价值等方面加以调查研究,较客观地评价了该人工林的风景价值,并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改造意见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以武夷山风景名胜区核心景观区为研究对象,通过65个样地典型样本照片,采用美景度评判法(SBE法)计算景观美景度值,并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3个景观类型美景度为人工景观>文化景观>自然景观,三者间不存在显著差异;自然景观类为水体景观>天象景观>地形地貌景观>植物景观,差异极显著;人工景观类为人工建筑小品景观>道路景观>服务设施景观,差异极显著;文化景观类为纪念建筑景观>遗址遗迹景观>摩崖石刻景观,不存在显著差异;各景观构成要素间为水体景观>纪念建筑>遗迹遗址>天象景观>人工建筑小品>地形地貌>道路景观>摩崖石刻>服务设施>植物景观,要素间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14.
米伟  林伯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09-13010,13022
通过景观恢复措施,营造自然景观,解决深圳市下围岭的余泥渣土受纳场封场后人工化痕迹明显,与周边景观不协调的问题。该项目景观定位为常绿落叶混交景观林,以花海、色斑、丰富的季相变化为景观特色,将山体分为上、下部两块,分别营造道路原野型生态林景观区和城市背景型生态林景观区,形成"小群落大混交"和"大群落大混交"两种形式。综合考虑植物花期、色彩差异体现景观林的季相和色彩变化,大尺度营建特色鲜明的森林景观斑块,丰富林际线和季相景观,采用群落混交的方式配置植物,并利用生态挡渣坝、坡地覆土、土壤改良、绿化浇灌措施最终营造远、近景自然交融的景观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5.
对浙江林学院学生活动中心周围人工植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不同植物群落景观效果差异性的基础上,对其中5个景观效果好的植物群落结构进行重点分析,并得出校园植物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6.
滨水区是人类文化的发源地,是园林中富有活力的生态景观区,具有丰富的园林景观和历史文脉价值。在充分认识现代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理念的基础上,探讨在滨水区植物景观设计中可应用的生态学原理,包括主导因子原理、群落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竞争原理和生态演替原理。并提出了生态驳岸、构建人工植物群落两种滨水区植物景观生态设计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洪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2949-12951
分析了江南水乡的区位特征及其城乡一体化建设现状,指出江南水乡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忽略了地域性的自然元素与人造元素的和谐结合,存在"水乡"特色缺失的问题,住区规划"城市小区"化、建筑风格"欧"化,针对这些问题,从规划、建筑与景观设计3个方面,就如何塑造"水乡"特色,提出了相关的规划设计思路与方法,着重探讨了建设基地类型、环境与住区建设相结合的重要性;当今住宅可从传统建筑中获取的灵感和设计方法;景观设计在总体规划和具体设计中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首先介绍了人工瀑布的形成、分类和作用。然后,以人工瀑布的设计原则为指导思想,结合工作实际案例,详细探讨了人工瀑布的设计要点和设计装饰。最后,重点论述了人工瀑布在未来道路上的发展趋势,并针对目前人工瀑布在设计方面的局限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在未来景观设计中努力创造出更多师法自然的人工瀑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