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添加生物炭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究生物炭田添加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在设施黑土菜田进行常规水肥(WF)、常规水肥+生物炭(WFB)、80%水80%肥+生物炭(80%WFB)处理的田间对比试验,系统研究生物炭施加对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迁移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100 cm土层内,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含量逐渐降低,施加生物炭(WFB、80%WFB)可明显降低不同土层铵态氮、硝态氮淋失量;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铵态氮淋失量在0~6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52.87%、49.39%(P<0.05);施加生物炭的WFB处理硝态氮淋失量在0~40 cm土层比对照(WF)降低了32.22%(P<0.05)。茄子生育期内,施加生物炭的WFB、80%WFB处理可以增加苗期、初果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抑制土壤硝态氮淋失,对盛果期、拉秧期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无影响。综上,生物炭的施加能有效抑制设施菜田土壤氮的淋失迁移。  相似文献   

2.
转双价基因棉花对根际土壤酶活性和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3种转双价基因棉和常规棉石远321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转双价基因棉和常规棉石远321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转双价Cry1Ac+CpTI基因棉sGK321与石远321根际土壤速效磷和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硝态氮含量则显著高于石远321;转双价Cry1Ac+Cry2Ab基因棉(双Bt抗虫棉)速效磷和铵态氮含量均显著低于石远321,而硝态氮含量与石远321无显著差异;转双价Cry1Ac+Epsps基因棉(抗虫抗除草剂棉)速效磷和硝态氮含量均显著高于石远321,而铵态氮含量显著低于石远321。sGK321棉与石远321根际土壤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均无显著差异;双Bt抗虫棉土壤脲酶活性显著低于石远321,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与石远321均无显著差异;抗虫抗除草剂棉与石远321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差异,碱性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石远321,而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低于石远321。表明sGK321棉与石远321根际土壤养分(硝态氮除外)含量和酶活性无显著差异,而双Bt抗虫棉和抗虫抗除草剂棉所呈现的差异是因不同品种所致。  相似文献   

3.
双氰胺对马铃薯农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双氰胺(DCD)对块茎类蔬菜马铃薯各个生长时期农田土壤铵态氮、硝态氮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双氰胺后,土壤中铵态氮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硝态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  相似文献   

4.
转抗旱基因棉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旨在探究不同生育期内种植转抗旱基因棉及其常规棉对土壤酶活性及速效养分含量的影响。应用化学分析法和溶剂浸提法对2种棉花的土壤酶活性和速效养分含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转抗旱基因棉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低于其常规棉,而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和脲酶活性则显著高于其常规棉,其余4个生育期它们的含量与活性均无显著差异,土壤碱性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5个生育期差异均不显著。对土壤酶活性和土壤速效养分含量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铵态氮含量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土壤速效磷与土壤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硝态氮含量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综上,转抗旱基因棉花的种植几乎并不影响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但随着生育期的不同其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及土壤酶活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5.
为潮土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运移、积累特征及其与夏玉米产量之间的关系,以始于1978年的莱阳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为基础,在2014,2015年夏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0~20,20~40,40~60,60~80,80~100 cm土层硝态氮、铵态氮含量,并计算0~100 cm不同土层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及夏玉米产量。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或化学氮肥均能提高土壤硝态氮或铵态氮含量及其积累量;在0~100 cm土层中各处理硝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不同,而铵态氮的垂直迁移趋势基本一致;与化肥相比,施用有机肥可滞缓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但两者对铵态氮向土壤深层迁移趋势的影响不明显;长期施用有机肥、氮肥对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且对土壤硝态氮积累量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与长期不施肥M_0N_0(CK)相比,施肥处理(M_0N_1、M_0N_2、M_1N_0、M_1N_1、M_1N_2、M_2N_0、M_2N_1、M_2N_2)硝态氮积累量、铵态氮积累量分别显著增加112%~396%和69%~259%(P0.05);在0~20,0~40,0~60,0~80,0~100 cm各土层中,硝态氮、铵态氮积累量与夏玉米产量具有不同线性关系。研究表明,合理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铵态氮淋溶及其积累,从而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维持农田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并保护地下水源。  相似文献   

6.
以普通单质肥料为原料,制备了N:P2O4:K2O比例分别为14:13:15,11:14:17和14:14:17的3种控释掺混肥料,于2007年在山东省泰安市徂徕镇进行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配方控释掺混肥料品种对花生生育期间剖面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花生不同生育期不同施肥处理剖面土壤中的铵态氮耕层含量最高,随剖面深度的增加呈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变化趋势,硝态氮随剖面土壤深度的增加变化趋势与铵态氮相同,但含量升高的土层随生育期的延长不断加深。与常规肥料相比施用控释掺混肥料能够在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提高剖面相同土层土壤中铵态氮的含量,降低硝态氮的含量,减少对地下水产生污染的风险。能克服常规肥料苗期养分过多造成烧苗和生长后期养分供应不足的缺点,不同配方的3种控释掺混肥的一次性施用显著优于一次性施用常规肥料。与普通肥料相比,不同品种控释掺混肥处理提高肥效降低污染风险的效益顺序为:控释掺混肥料1〉控释掺混肥料2〉控释掺混肥料3。  相似文献   

7.
试验以青稞新育品种‘黄青2号’不同生长期的土壤为材料,对比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不同土层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研究了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动态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在整个生育期都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铵态氮含量在抽穗期最高,硝态氮含量在苗期最高,分别为2.75 mg/kg和22.64 mg/kg。0~20 cm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含量为1.76 mg/kg和11.82 mg/kg,分别是20~40 cm的1.76倍和2.00倍,说明物质的转化、吸收和运输主要在上层土壤中进行。土壤中铵态氮达到一定浓度时,硝态氮含量与铵态氮浓度没有相关性,而与硝酸酶活性有关。不同施肥处理下铵态氮、硝态氮含量有所差异,3种缓释肥料处理下土壤中铵态氮、硝态氮有效利用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节水灌溉下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养分之间的关系,在华北平原旋耕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溉处理(常规灌溉W1、节水灌溉W2和无灌溉W3,冬小麦全生育期总灌溉量分别为150,75,0 mm)对冬小麦田土壤微生物量氮、基础呼吸、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减少灌溉量可显著降低土壤微生物量氮和土壤基础呼吸。随着灌溉量的减少,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随之降低;而W3可显著提高脲酶活性。土壤含水量随灌溉量的减少而降低。水分胁迫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但有降低铵态氮含量的趋势。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均与土壤含水量和铵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β-葡萄糖苷酶活性与有机碳含量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有机碳和硝态氮含量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含水量显著负相关。可见土壤微生物特性和土壤酶活性受灌溉处理调控,并且与土壤C、N养分的循环转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李强  陈东 《分子植物育种》2023,(13):4478-4485
为了揭示原始生物炭和铁改性生物炭对重金属镉污染土壤中玉米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共设置5个处理,分别为:(1) CK组,土壤样品不添加任何改良剂;(2) 3%OB组,土壤样品添加3%原始生物炭;(3) 5%OB组,土壤样品添加5%原始生物炭;(4) 3%IMB组,土壤样品添加3%铁改性生物炭;(5) 5%IMB组,土壤样品添加5%铁改性生物炭。播种时间为2022年5月3日,定苗时间为2022年5月21日,收获时间为2022年9月6日。分别测定了各处理组玉米的农艺性状、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镉和籽粒镉含量。结果显示,原始生物炭和铁改性生物炭均促进了镉污染土壤中的玉米生长,提高了镉污染土壤的pH值,升高了镉污染土壤的电导率,升高了镉污染土壤的有机质含量,降低了镉污染土壤的养分,降低了镉污染土壤有效态镉和籽粒镉含量。与原始生物炭相比,铁改性生物炭促进了镉污染土壤中的玉米生长,提高了土壤pH值,降低了土壤养分,降低了土壤有效态镉和籽粒镉含量。本研究表明,与原始生物炭相比,铁改性生物炭能有效促进镉污染土壤中玉米的生长,提高土壤pH值和养分,降低土壤有效态镉和籽粒镉含量。铁改性生物炭可能是更有利于促进...  相似文献   

10.
海南蕉园根际与非根际土壤氮素含量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为了解巴西香蕉蕉园土壤根际营养特性, 分别采集海南地区三种母质的蕉园土壤,测定根际与非根际土壤各种形态氮素、有机质的含量特征及土壤 pH的变化并分析其差异显著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蕉园根际土壤全氮、铵态氮、硝态氮、碱解氮分别平均高出 50.7 %、35.9 %、36.7 %和19.3 %,土壤有机质平均高出 36.8 % ,土壤 pH值平均低0.06个单位。三种母质的根际土壤养分均高于非根际土壤,且全氮、硝态氮和有机质均成显著差异,而铵态氮和碱解氮在不同母质间的差异不同。铵态氮在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与其它养分均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氮肥对镉污染土壤镉氮含量变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探讨氮肥种类和用量对土壤无机氮及土壤有效态镉含量的影响,采用恒温培养的方法,研究不同尿素用量及硫酸铵、硝酸钙、控释尿素和双氰胺(硝化抑制剂,简称DCD)对土壤镉氮含量变化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高施氮量的尿素处理具有较高的铵态氮和硝态氮含量。DCD能明显抑制硫酸铵的硝化作用。控释尿素通过自身包膜的作用,减缓了尿素向铵态氮和硝态氮转化的趋势。氮素施入土壤后,在微生物的作用下,会发生水解反应和硝化反应,使土壤pH发生变化,从而使土壤中有效态镉含量升高或降低。  相似文献   

12.
为探明有机物料不同覆盖方式对句容旱地葡萄园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以5年生阳光玫瑰葡萄园地为研究对象,2018年5月以纯醋糟、醋糟+土壤调理剂、醋糟+黄腐酸钾、醋糟+生物炭、醋糟+微生物菌剂覆盖地表,在有机物料覆盖的基础上再设纯物料覆盖、物料+园艺地布覆盖、物料+无纺布覆盖,以清耕为对照,6个月后对0~20 cm土壤样品分析葡萄园土壤容重、硝态氮、铵态氮、有机质、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结果表明: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铺施地表,再辅以无纺布或园艺地布覆盖,均可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钾速效养分。醋糟+黄腐酸钾均匀铺施地表与对照比土壤容重下降24.5%,再进行园艺地布覆盖,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对照比提高147.8%;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或进行覆盖均提高土壤硝态氮、铵态氮、碱解氮、速效磷及速效钾的含量,其中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处理硝态氮含量比对照增加了6倍;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单独铺施各处理土壤铵态氮含量高于硝态氮,而醋糟配合不同添加剂覆盖各处理则相反。综合比较各处理,醋糟+黄腐酸钾覆盖无纺布效果最好,建议在句容旱地葡萄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农牧交错带人工草地及农作物下土壤酶活性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土壤酶直接影响着人工草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评价土壤质量的生物活性指标。在农牧交错带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农田内采集土壤样品,通过测定土壤有机质、pH、营养元素(N、K、Ca、Mg等)有效态含量及4种土壤酶(土壤脲酶、碱式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的活性,分析了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和农作物下土壤理化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中,土壤脲酶和碱式磷酸酶活性变化趋势一致,随种植年限的延长显著减少,且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平均酶活性表现为3年龄>6年龄>10年龄草地。过氧化氢酶活性随种植年限的延长而逐渐增强,品种间差异显著(P<0.05);(2)不同类型农田中,土壤酶活性亦存在差别,玉米地土壤脲酶和碱式磷酸酶活性仅为马铃薯地的24%和70%;(3)比较人工草地与农田土壤酶活性,认为3种土壤酶(土壤脲酶、碱式磷酸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大小基本表现为马铃薯地>3年龄巨人草地>玉米地≥3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6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6年龄巨人草地>10年龄雷达克之星草地≥10年龄巨人草地;(4)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和碱式磷酸酶3种酶之间呈显著负相关。蔗糖酶活性与pH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脲酶和碱式磷酸酶与pH成显著负相关,速效氮和全氮呈极显著负相关,过氧化氢酶则与有机质、速效氮、全氮和水溶性镁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川中丘陵地区不同类型水稻土氮素组成及含量分布特征,探讨土壤氮素与有机质含量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氮素含量总体水平较低,全氮、碱解氮含量分别为(1.08±0.26)g/kg、(33.06±8.07)mg/kg,氨基酸态氮、氨态氮、氨基糖态氮的含量分别为(30.39±15.08)mg/kg、(96.06±13.01)mg/kg、(16.77±11.30)mg/kg;不同类型水稻土全氮、碱解氮与有机氮含量分布特征均为潜育型>渗育型>淹育型;不同类型水稻土中有机氮组分变化为氨态氮>氨基酸态氮>氨基糖态氮;不同类型水稻土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15.
探讨小兴安岭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及次生杨桦林的土壤氮组分特征,为评价该地区不同森林植被对土壤氮库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以原始椴树红松林成熟林、中幼龄林和次生杨桦林为研究对象,采样分析了土壤容重、总有机碳、全磷、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土壤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全氮、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随土层加深而递减。不同林型同一土层,椴树红松林成熟林及中幼龄林之间土壤全氮和硝态氮含量差异显著(P<0.05),但二者与次生杨桦林之间差异均不显著。土壤全氮与铵态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总有机碳、速效氮呈显著相关(P<0.05);土壤硝态氮与速效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凋落物量现存量呈显著相关(P<0.05),与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铵态氮与全氮、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速效氮与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其他指标相关关系不显著。在不同的氮组分中,速效氮、硝态氮作为优势氮种,对小兴安岭椴树红松林及次生杨桦林植被生长及...  相似文献   

16.
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作云  杨宁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8):163-167
采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对湖南省衡阳市紫色土丘陵坡地不同恢复阶段(包括前期(Ⅰ)、中前期(Ⅱ)、中后期(Ⅲ)和后期(Ⅳ))不同土层(包括0~10 cm、10~20 cm、20~40 cm、40~60 cm、60~80 cm、80~100 cm 与0~100 cm土层)的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植被恢复的进行,每个恢复阶段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先升后降,呈现出倒“U”形规律,TN和TP的含量显著减小(P<0.05),具有明显的“表聚性”, 每土层的4个恢复阶段的SOC的大小具有“波动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TN和TP的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后期(Ⅳ)>中后期(Ⅲ)>中前期(Ⅱ)>前期(Ⅰ),其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2)随着植恢复的进行, 0~100 cm土壤SOC、TN和TP显著增加(P<0.05), C/N、C/P和N/P显著减小(P<0.05);(3)相关分析说明: C/N与SOC、SER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TN、TP、SWC、S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C/P与S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SWC、SBD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N/P与SOC、TN、TP、pH值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0.05或P<0.01),与SBD、SER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研究结果说明,在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对土壤中N和P两种元素的需求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