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1973~2012年邢台市17个测站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近40年邢台市不同时段暴雨日数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40年邢台市发生暴雨的月份为4 ~ 10月份,主要集中在7~8月份,夜间段暴雨日数多于白天段暴雨日数;邢台市大部分测站暴雨日数随年代变化呈减少趋势,但趋势不明显,白天段暴雨日数和夜间段暴雨日数随年代推移没有变化;邢台市不同时段暴雨日数东南部多,北部、中部地区少;邢台市暴雨量的分布与暴雨日数的分布相当一致,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邢台市东南部的临西、威县暴雨日数最多,年平均暴雨量也最多.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贵州盘州市1981-2018年逐月暴雨日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法与5年滑动平均法针对暴雨日的年际分布、季节分布与月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防涝减灾措施。结果表明:近38年(1981-2018年)盘州市年暴雨日数以-0.313d/10a的速率呈现出逐渐减少的变化趋势。暴雨日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暴雨日最多出现在夏季(6-8月),有94d,占到总数的77.1%;而冬季未出现过暴雨天气过程。盘州市11月至次年3月未出现过暴雨天气过程,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5-9月份,其中以6月份出现暴雨日数最多(45d),占到36.9%;相对比而言4月和10月份出现暴雨日数较少,共计3次,仅仅占到2.5%。可以从强化暴雨监测体系建设、逐步健全暴雨灾害防御责任制、加大气象灾害预报的科研力度及做好暴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等多个角度做好防涝减灾工作,以保证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3.
基于通辽市1960—2020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区域性暴雨过程评估方法》(GB/T 42075—2022)对区域性暴雨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空间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0.8 d;7—8月为暴雨主要发生月份;区域性暴雨共45次,年平均0.7次,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3次特强区域性暴雨,依次为2017年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28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6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120及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该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强度的划分。  相似文献   

4.
基于大兴安岭地区具有代表性的4个站点的近67 a月降水资料,利用气候统计方法,对比分析了大兴安岭不同站点降水气候特征。结果如下:不同站点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纬度较高的站点冬季降水量明显多于较低纬度站点。林区东侧站点嫩江和齐齐哈尔站的降水量明显大于其它2个站点,多年平均降水量为:海拉尔站:349.6 mm,通辽站:381.9 mm,嫩江站:479.8 mm,齐齐哈尔站:433.9 mm。从气候变化看,所有站点年降水量呈现弱的不显著的下降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但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均有明显的增加趋势直到2013年出现较强的正异常,之后的近几年又是减少趋势。所有站点降水近67 a年代际变化呈"w"型分布,林区东侧和西侧站点年代际变化并不同步,西侧较东侧站点提前。无论是年际变化还是年代际变化,大兴安岭不同地区有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5.
基于通辽市 1960—2020 年的日降水量资料,分析暴雨站次及区域性暴雨过程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国家标准 GB-T 42075-2022 对区域性暴雨过程进行定量评估。结果表明:(1)暴雨极值呈明显的南部地区大于北部,暴雨站次分布整体上北部和中西部少,南部和中东部多。年平均暴雨日数 0.8 d。7~8月为发生暴雨主要月份。(2)区域性暴雨过程共45次,年平均 0.7 d,年际变化呈减少趋势。单日区域性暴雨占78%。主要出现在7月下旬达11次。(3)利用国家标准定量评估,得出有 3 次特强区域性暴雨过程,依次为 2017 年 8月3日、1994年7月12~14日、1984年8月10~11日。结合本地情况,定义综合强度Z值在100以上为特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40以上为强区域性暴雨,Z值在30以上为较强区域性暴雨。区域性暴雨等级评估方法适用性较好,利于区域性暴雨过程强度的划分。  相似文献   

6.
为了达到防灾减灾的目的,利用柳州气象站1951-2016年降水、大风、冰雹、雷暴、大雾等资料,对柳州市主要气象灾害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日数年代变化较明显,20世纪60年代、90年代,21世纪00年代为相对多发期,20世纪70-80年代相对较少,柳州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5.4 d,多集中出现在4~8月,以6月最多;柳州市年平均雷暴日数61.2 d,3~9月雷暴日数较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1.7 d,最多月份为7月,月平均大风日数为0.5 d;年平均冰雹日数为0.1 d,主要出现在每年的3-4月份;年平均雾日数为5.3 d,主要出现在1-4月份;从年变化趋势看,柳州市年平均雷暴、大风、冰雹,雾日总体呈下降趋势,但2000年以后,雾日有增多趋势。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2013~2017年共五年乡镇自动站雨量,分析了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逐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黔西南州近五年特大暴雨点数累积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8月;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10月,6月最多;暴雨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7月、9月;(2)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雨日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6月最多,达到88日,7、8月相当,11月至来年的3月暴雨日很少,大暴雨分布在4-12月,集中分布在6-9月,其中6月最多,达到27个大暴雨日,平均每年4.5日;特大暴雨分布在5-9月,其中8月最多,有4个特大暴雨日,平均每年0.8日;(3)暴雨以上量级日数夏季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少。暴雨、大暴雨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均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再次为春季,冬季最少;特大暴雨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同,均为2日;(4)近五年黔西南州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兴义市大部、中西部,册亨县大部,望谟县西南部,晴隆县大部,普安县北部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近五年合计超过20d,兴义市敬南镇、册亨县秧坝镇最多达37d,望谟县昂武乡、兴仁市新龙场镇、贞丰县沙坪镇最少,五年合计仅有6d。大暴雨日数空间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兴义市东南部、册亨县大部、望谟县中西部、晴隆县东部近五年合计超过5d,其中兴义市敬南镇、册亨县城、晴隆县光照镇、大田乡最多,达到8d,贞丰县、望谟县交界处近五年未出现大暴雨;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兴义市的东南部、兴义、兴仁交界以及兴仁的中部以北。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13—2017年黔西南州乡镇自动站雨量数据,分析了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的逐月变化及空间分布特征,并就分布的空间差异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2013—2017年黔西南州特大暴雨点数累积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8月;大暴雨主要出现在5—10月,6月最多;暴雨集中出现在5—9月,其中6月最多,其次为7月、9月。暴雨及以上量级的雨日呈现明显的单峰结构,6月最多,达到88 d。大暴雨分布在4—12月,集中分布在6-9月,其中6月最多,达到27个大暴雨日,平均每年4.5 d;特大暴雨分布在5-9月,其中8月最多,有4个特大暴雨日,平均每年0.8 d。暴雨以上量级日数夏季出现最多,其次为秋季、春季,冬季最少。暴雨、大暴雨季节变化特征相同,均为夏季最多,秋季次之,再次为春季,冬季最少;特大暴雨夏季最多,春秋季相同,均为2日。2013—2017年黔西南州暴雨及以上量级日数空间分布不均匀,总体呈现南北多中间少的特征,特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兴义市东南部、兴义与兴仁交界以及兴仁中部以北。  相似文献   

9.
选取保定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8年近38年降水观测资料,对保定市暴雨天气气候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近38年保定市年平均暴雨日数为1.3 d,随时间变化呈略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13 d/10年,暴雨最早出现在5月,最晚出现在9月,集中出现在7-8月,以7月最多;年平均大暴雨日为0.2 d,近38年大暴雨日数也趋于略减少;日极端最大降雨量平均为68.6 mm,近38年呈减少趋势,气候倾向率为-1.798 mm/10年。暴雨日数、极端降水量均趋于减少,说明保定市气候趋于暖干化发展,应加强生态保护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0.
咸阳近50年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英  胡国玲  李春蛾 《安徽农业科学》2012,(12):7260-7261,7361
[目的]分析咸阳近50年暴雨的气候特征。[方法]采用咸阳市1960~2009年11个气象站降水观测资料,分析咸阳暴雨的气候分布特点。[结果]咸阳各县(市、区)暴雨年发生频次均不足1次,其中,西南部的武功暴雨日数居全市之冠,秦都站则最少;暴雨年际变化差异较大,呈少-多-少-多的趋势;暴雨出现在4~10月,其中,7~8月最多,大暴雨出现在5~9月;暴雨多历时短、强度大,以夜间型居多;咸阳暴雨以局地性最多,占总数的77%;暴雨多为单日出现,连续发生暴雨的几率很低。[结论]该研究为做好此类天气预报及趋利避害、防灾减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3年7月长治市11个县旬月报资料、24 h降水量(观测站和乡镇自动雨量站)资料、历史资料以及美国NCEP再分析资料,对长治市7月旬月降水量、降水日数、暴雨日数、暴雨过程、最大雨强及环流背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全市7月平均降水量为389.4mm,较历年同期(127.4mm)偏多262.0mm(206%),全市11个县观测站降水量均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大值;7月全市各县观测站暴雨总站次为26次,是暴雨站次年极值的2.2倍,全市乡镇自动雨量站暴雨总站次为47次,是暴雨站次年极值的4倍。其环流特征表象为:欧亚中高纬呈西低东高异常分布,极涡中心位于极点附近,较常年同期略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段强度较常年同期偏强;季风槽位于85°E附近,影响印度半岛和孟加拉湾一带,较常年同期偏强。  相似文献   

12.
利用1986—2016年三穗县地面气象观测站出现暴雨的降水资料,分析暴雨和大暴雨的年际变化和季节分布特征,结合运用小波分析三穗县暴雨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并分析了三穗县暴雨的成因。结果表明,近31年三穗县暴雨总日数为67 d,年平均暴雨总日数为2.23 d;三穗县共出现暴雨日数64 d、大暴雨3 d。近31年三穗县暴雨日数出现了低→高→低→低的波动变化,20世纪90年代暴雨日数出现最多,20世纪80年代和2010年后暴雨日数持平。三穗县暴雨多出现在4—9月,约占总暴雨日数的92.5%,集中出现在5—8月,7月份出现次数最多,暴雨出现最少的为11月;三穗县出现大暴雨次数偏少,其中夏季出现频率较高。三穗县的特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有利于暴雨天气的形成和发展,影响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高空槽、低涡、急流、中低空切变、地面冷锋等。  相似文献   

13.
王莉  丁治英  刘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7):16854-16858
[目的]研究GWDO参数化方案及地形对一次大别山暴雨的影响。[方法]利用NCEP/NCAR 1°×1°分析资料和常规、非常规的地面观测资料以及WRFV3.1.1版本非静力平衡中尺度模式,对发生在2008年6月21日05:00~14:00大别山地区的一次中尺度切变线暴雨过程进行了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控制试验中加入了地形重力波拖曳系数(GWDO)的参数化方案,通过敏感性试验分别讨论了GWDO参数化方案和地形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影响。[结果]地形拖曳系数对暴雨的强度或落区有很好的改进作用,考虑或不考虑地形拖曳系数得到的结果存在很大的差异。加入该参数化方案后无论暴雨的强度或落区均较未加入之前好;没有拖曳系数时,切变线扰动强,重力波活动明显,降水在重力波明显区较强。大别山以及周围的地形对此次切变线降水也有重要的作用,当去除大别山地形时,切变线上的降水强度均有显著的增加,雨带西部增强最明显;当去除大别山东南部的地形时,东部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地形不利于此次暴雨的加强。雨带上雨强的变化,不仅与地形有关,且与切变线上的扰动变化也有关。[结论]该研究为暴雨的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区域暴雨指标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北京地区1985~2008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IPCC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确定方法计算得到北京地区暴雨天气指标在10.4~38.8mm之间波动,暴雨气候指标为日降水量≥27.5mm。以暴雨天气指标、暴雨气候指标和国家暴雨标准计算历年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统计分析年降雨日数、暴雨日数和年降水量和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相关关系,得出年降雨日数和暴雨日数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作物洪涝受灾率,而年降水量和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则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以区域暴雨气候指标统计的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相关程度最高,笔者建议以暴雨量来预测评估洪涝灾害时,采用区域暴雨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15.
大连地区近46年暴雨统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连地区7个观测站1962~2007年逐日降水量统计,并对日降水量50mm以上的暴雨进行了统计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大连年暴雨日数有着明显的年际变化和年代际变化;暴雨季节变化也很明显。从地域分布上有自西向东、自南向北递增的明显特征.  相似文献   

16.
姜会飞  廖树华  潘学标  侯双双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432-10435,10460
利用北京地区1985—2008年逐日降水数据资料,运用IPCC极端天气气候事件指标确定方法计算得到北京地区暴雨天气指标在10.4~38.8mm波动,暴雨气候指标为日降水量≥27.5mm。以暴雨天气指标、暴雨气候指标和国家暴雨标准计算历年的暴雨日数和暴雨量,统计分析年降雨日数、暴雨日数和年降水量和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的相关关系,得出年降雨日数和暴雨日数都不能真实地反映作物洪涝受灾率,而年降水量和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则具有明显的线性正相关关系。以区域暴雨气候指标统计的暴雨量与作物洪涝受灾率相关程度最高,建议以暴雨量来预测评估洪涝灾害时,采用区域暴雨气候指标。  相似文献   

17.
近52年湘西自治州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59—2010年湘西自治州8县(市)气象站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法对近52年该州暴雨的年代际、月际和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揭示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湘西自治州暴雨期长,暴雨的平均初日是4月11日,平均终日是9月27日;暴雨年际变化明显,20世纪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90年代中后期分别出现3次峰值,80年代及2000年后变化较为平缓;暴雨最多的是1996年的62站次,最少的是1961年的7站次;2—11月均有暴雨发生,4月暴雨开始明显增多,主要集中于5—8月,其中以6月最多,7月次之,其他月份依次下降;暴雨具有明显的双峰态特点,按旬统计也大致可分5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中旬2个峰值,2个时段分别占全年暴雨和区域暴雨总数的39.9%和44.3%。暴雨中心和大暴雨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出现频次由东部向西南部递减,永顺、古丈、泸溪县是暴雨中心,凤凰暴雨出现频次是州内最少的。影响湘西自治州暴雨的主要天气系统是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高空槽、冷锋和西南涡。  相似文献   

18.
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暴雨事件增加,随之引起诸多次生灾害,而安康市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暴雨变化对该区域水环境安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安康市10个气象站点1960-2010年间的日降雨量资料,采用R/S分析,用以研究全市以及各县区暴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旬阳、白河二县年暴雨量呈不显著减少趋势,其余各县区均呈不显著增加趋势;除旬阳县和白河县外,其余各县的年暴雨量与年降雨量的比值51年来呈缓慢增大趋势;由于未来宁陕、汉阴二县的暴雨日数减少,其次暴雨量会增大,导致暴雨级别升高,而白河县则刚好相反。研究以期为安康市各县区次生灾害防控政策调整,保障南水北调中线水环境安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