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不同覆膜方式下马铃薯产量及集雨保墒效果的研究,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地膜全覆盖种植马铃薯耕层含水量、产量都优于不覆膜种植,产量高低依次为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通用全膜垄沟栽培、全膜双垄侧播、全膜单垄侧播,较露地栽培产量明显增高,在以后的种植中,应大力推广地膜种植,尤其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  相似文献   

2.
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是一项突破性的旱作节水农业新技术,集垄面集流、覆膜抑蒸、垄沟播种于一体,使土壤生态环境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是土壤水分、土地积温增加为玉米的生长发育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在变化的条件下进行密度试验,探寻同心县旱作玉米种植区最佳种植密度,是挖掘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增产潜力的重要途径。为此,在该县旱作玉米种植区进行了密度试验,为完善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技术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是通过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集保墒、集雨、增温、增产为一体的一项适宜于干旱半干旱区的抗旱种植技术。本文介绍了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种技术在段家堡乡的推广应用情况,并对该项技术的特点、生态效果、实施要点进行了简要说明。  相似文献   

4.
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以当地主栽马铃薯品种新大坪为试验材料,以平畦不覆膜为对照,研究了平畦覆膜、全膜双垄垄播、全膜双垄沟播、半膜沟垄垄播、半膜沟垄沟播等5种起垄覆膜方式对旱作马铃薯栽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覆膜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马铃薯的生长先降低后升高,而脲酶活性先升高后降低。不同覆膜栽培方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土壤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过氧化氢活性均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而全膜双垄沟播方式下土壤脲活性在播种期显著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但随着马铃薯的生长,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的土壤脲酶活性高于对照平畦不覆膜和其他处理。表明不同沟垄覆膜栽培模式下,半膜沟垄沟播和半膜沟垄垄播栽培的土壤酶活性优于其他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技术集覆膜垄面集雨沟播、除草、覆盖抑蒸和增加土壤温度为一体,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马铃薯种植中增产效果突出而被大面积推广。但是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结和地力下降,使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直接影响了土壤的肥效。作者通过试验秸秆还田与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耦合对马铃薯生产影响来评估秸秆还田纳入黑色全膜双垄集雨侧播马铃薯种植体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正>1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概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在地表起大小垄后,用地膜覆盖全田,在沟内播种作物的技术。该技术集"大小垄种植、地膜覆盖、垄沟种植"于一体,能够显著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和利用效率,能够大幅度提高旱作业区粮食产量。2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试用范围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墒情差和降水量较少的旱作农业区,以坡耕地增产效果明显。3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栽培增产原理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是通过按带幅起大小垄,实施全地面覆盖,集保墒、集雨、增温、增产为一体的一项适宜于我国北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抗旱种植技术。其主要优点是:①通过在大小垄上全部覆盖地膜,充分收集马铃薯生长期间的全部降雨,特别是将春季5毫米左右的微小降雨通过膜面汇集到集雨沟,有效解决了旱作区因春旱严重影响播种的问题,从而保证马铃薯正常出苗;  相似文献   

8.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栽培技术,是在推广玉米双垄全膜覆盖集雨沟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改进形成的。双垄全膜覆盖后在田间形成了较大的集雨面,使垄上降水向垄沟内聚集叠加,可以聚小雨为大雨,聚无效雨为有效水。特别是在干旱情况下,对春季一次保全苗的作用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9.
正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就是在田间起大小双垄,用地膜全覆盖,在沟内播种作物的种植技术。该技术简单实用,可操作性强、农民容易接受。与常规地膜栽培技术的区别:一是覆盖方式由半膜覆盖变  相似文献   

10.
干旱半干旱区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试验以定薯3号为试材,设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和露地播种5种栽培模式,研究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生育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以期为旱作马铃薯生产中合理应用和推广覆膜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栽培模式下,覆盖栽培马铃薯生育期均较露地种植生育期长,说明覆盖栽培可以适当延长作物生育期,增产增效;覆盖栽培马铃薯0~30 cm耕层含水量均较露地种植高,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保水保墒效果最好(在马铃薯出苗期、现蕾期、薯块膨大期平均含水量分别为13.01%、11.71%、10.53%,较露地种植分别高2.49%、2.66%、3.45%)。在马铃薯生长前期,半膜双垄侧播、全膜双垄侧播土壤含水量高于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随着生育期的推进,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的土壤含水量高于半膜双垄侧播和全膜双垄侧播;不同栽培模式对马铃薯出苗率、株高、茎粗和主茎个数的影响差异性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马铃薯单株结薯数为7.0~10.7个,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覆盖处理马铃薯单株薯块重和大中薯率均显著高于露地种植,各覆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栽培模式下,以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马铃薯产量最高(为39 444.0 kg/hm2,比对照高6 639.0 kg/hm2,增产率为20.2%),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次之(为38 395.5 kg/hm2,比对照高5 590.5 kg/hm2,增产率为17.0%)。说明马铃薯全膜垄上微沟覆盖侧播和秸秆粉碎覆盖垄作穴播2种栽培模式适宜在干旱半干旱区推广。  相似文献   

11.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马铃薯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改善了农田生态系统,特别是土壤水分条件,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和发育,为了选择适宜于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技术的马铃薯品种,获得更高的产量和经济效益。为此,在神林乡叶河村进行马铃薯品比试验,为选择适宜双垄覆盖栽培技术的马铃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措施下玉米农田土壤保水改土效果及增产效应,在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对比分析了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S+M)、秸秆还田(S)、全覆膜垄膜沟播(M)、秸秆不还田不覆膜(CK)4种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酶活性变化规律及玉米产量形成特性。结果表明: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各生育阶段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差异最为显著,且全覆膜垄膜沟播种植提升效果优于秸秆还田,两者耦合后土壤含水量表现为最大;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可显著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且随玉米生育期推移,土壤酶活性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大喇叭口期达到峰值;同时,垄膜沟播和秸秆还田均能提高玉米干物质量和产量,由高到低次序为S+M>M>S>CK,与CK相比,S、M、S+M处理玉米产量分别提高11.84%、37.83%、45.13%,全覆膜垄膜沟播结合秸秆还田明显优于其他处理,可作为内蒙古黄土高原旱作区玉米节水增效增产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3.
在推广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的基础上,从增加效益入手,进行全膜双垄沟播马铃薯大垄面套种大豆的研究。结果表明,相对马铃薯单种,马铃薯套种大豆的活动积温利用率提高32.94%,水分生产率提高18.4%,土地利用率提高36%,主粮平均产量达6373.5kg/hm^2,较单种马铃薯增产9.6%,经济纯收入提高25.0%,效益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在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官厅镇进行了旱地谷子全膜双垄覆盖沟穴播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降雨量400mm的半干旱区,采用全膜双垄覆盖沟穴播技术种植谷子有效地提高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和地积温,促进了谷子增产增收。7种覆膜种植方式中,秋季全膜、早春全膜、全膜覆土穴播增产效果显著,籽粒平均产量超过3900.0kg/hm^2,生物产量超过5625.0kg/hm^2,水分利用率达到60%以上,水分生产效率达到15kg/(mm·hm^2)。  相似文献   

15.
在玉米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条件下布设不同套种模式,比较不同套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在全膜双垄沟播覆盖条件下,几种套种模式产值和效益均高于单种模式,其中玉米套种白芸豆纯收入达29142.0元/hm^2,投产比为1:2.6;玉米套种南瓜纯收入达26530.5元/hm^2,投产比为1:2.9;玉米套种马铃薯纯收入达26289.0元/hm^2,投产比为1:2.3;玉米单种模式纯收入14839.5元/hm^2,投产比为1:2.5。说明套种模式确实能提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6.
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效益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3年不同覆膜方式效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0-20cm土壤温度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0~20cm土壤含水量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产量和效益为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早春全膜双垄沟播〉播期全膜双垄沟播〉秋季半膜覆盖〉早春半膜覆盖〉播期半膜覆盖,秋季全膜双垄沟播比常规半膜覆盖增产25%-30%,优势十分明显。通过玉米不同补灌时期试验、不同海拔玉米品种试验、玉米密度试验、玉米大垄中间套种其他作物示范。初步完善了全膜双垄沟播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7.
2010~2011年,在黄土丘陵缓坡地上对旱地马铃薯全膜双垄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模式效益进行定位研究。结果发现,拆除第1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栽培大垄侧种植马铃薯产量最高,是获得高产的首选方法,但高产不一定能高收;马铃薯双垄全膜覆盖“一膜两年用”免耕栽培最具有节本增效性能,它能很好地减少生产投入,提高投产比,应在“一膜两季”栽培中大面积推广应用;拆除第1季地膜,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节本增效性能最差,生产中不提倡应用。  相似文献   

18.
在宁夏固原市郊大堡试验场进行了玉米双垄全膜覆盖沟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种植密度以75000株/hm^2为宜,最佳产量达11955kg/hm^2,比常规种植密度60000株/hm^2增产16.2%。  相似文献   

19.
以中晚熟品种宁薯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马铃薯的地膜覆盖栽培、平种垄植常规栽培、双行平种垄植、秸秆覆盖栽培4种不同栽培模式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以双行平种垄植栽培的马铃薯效果最好,无论是从马铃薯的出苗状况、植株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以及商品薯率等方面,效果均较为明显,较平种垄植常规栽培(ck)增产26.0%。其次为地膜覆盖栽培,增产10.8%。秸秆覆盖栽培效果不明显,仅增产6.9%。  相似文献   

20.
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马铃薯品种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彭阳县城阳乡涝池村对青薯168、青薯9号、中联红、克新6号、冀张薯8号、陇薯3号(CK)6个马铃薯品种进行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8号结薯率适中,大中薯率高,达到91.1%,产量高达2.7万kg/hm^2,比陇薯3号(CK)增产1724kg/hm^2,适宜在宁夏南部半干旱地区双垄全膜覆盖沟播栽培条件下种植,陇薯3号丰产性和商品性都很好,应继续大面积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