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在一定条件下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研究了反应温度、反应时间、酶用量等对玉米多孔淀粉收率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了反应条件对产品吸水性能和吸油性能的影响,得出了玉米淀粉水解制备玉米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为:pH值6.2,反应温度55℃,反应时间为24 h,酶用量为120 U/g,产品最高的吸水率和吸油率分别为93%和60%。  相似文献   

2.
木薯交联多孔淀粉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制备木薯交联多孔淀粉的工艺模型和最优条件。以交联多孔淀粉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回归正交试验,考察了温度、酶用量、时间、pH值和交联度(沉降积)等主要因素对交联多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吸油率与各试验因素之间的关系可用一次回归方程来描述,回归方程经F检验非常显著;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8h,酶量1%,pH值5.0,酶配比1:5及低交联度(沉降积3.4),在此条件下所得交联多孔淀粉的吸油率为90%。  相似文献   

3.
以多孔玉米淀粉为原料,应用乙醇碱法制备得到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通过研究NaOH溶液用量、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产品冷水溶解度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的制备条件:NaOH质量分数10%,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所制的产品的冷水溶解比例为42%,最高吸油率为68%。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制备木薯微孔淀粉的工艺条件,以微孔淀粉的吸油率作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考察温度、时间、酶用量、酶配比、pH值对微孔淀粉吸油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酶配比1∶5,淀粉乳质量分数20%,温度50℃,时间8h,酶用量1.0%,pH值5.5,在此条件下所得微孔淀粉的吸油率达92%。  相似文献   

5.
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对马铃薯淀粉进行降解制备多孔淀粉。通过对多孔淀粉的得率、吸油率的考察,研究其品质特性随不同酶用量、作用时间、温度、pH值的变化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确定制备多孔淀粉的最佳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与糖化酶质量比为1∶2,且总酶量为6%,作用时间为8h,温度分别为55℃和50℃,pH值分别为6.0和3.5。  相似文献   

6.
以多孔玉米淀粉为原料,应用乙醇碱法制备得到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通过研究NaOH溶液用量、乙醇溶液体积分数、反应时间以及反应温度对产品冷水溶解度和吸油率的影响,得出冷水可溶性多孔玉米淀粉的制备条件:NaOH质量分数10%,乙醇体积分数80%,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50℃,在此条件下所制的产品的冷水溶解比例为42%,最高吸油率为68%.  相似文献   

7.
以玉米淀粉为原料,以植酸钠为改性剂,研究了植酸淀粉的干法制备工艺,探索了pH值、植酸钠用量、植酸钠质量分数、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等因素对产品取代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植酸淀粉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植酸钠用量6%,植酸钠质量分数15%,反应温度140℃,反应时间2h,pH值为8。  相似文献   

8.
以自制的酶解糯米淀粉为原料,对辛烯基琥珀酸糯米淀粉酯制备过程的pH值、反应温度、反应时间与淀粉乳浓度等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得到单因素的最优工艺条件:反应温度35℃、反应时间12h、pH值8.0、淀粉乳质量分数40%、辛烯基琥珀酸酐用量为3%:  相似文献   

9.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醋酸酐为酯化试剂,三偏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了乙酰化二淀粉磷酸酯。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pH值、试剂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沉降积和乙酰化取代度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乙酰化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醋酸酐用量7%,温度30℃,pH值10,反应2 h;交联淀粉的最佳反应条件:三偏磷酸钠用量2.0%,温度45℃,pH值11,反应2 h。  相似文献   

10.
以马铃薯多孔淀粉为原料,采用乙醇溶剂法,用一氯乙酸制备羧甲基多孔淀粉。确定了碱化条件为:碱化时间80min,NaOH用量9.0g,乙醇体积分数95%,碱化温度35℃;醚化条件为:反应时间6h,反应温度60℃,一氯乙酸用量9.5g。制得羧甲基多孔淀粉的黏度为1250mPa·s。  相似文献   

11.
马铃薯淀粉制备脂肪模拟物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采用高温α-淀粉酶水解马铃薯淀粉,制备低DE值麦芽糊精脂肪模拟物。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酶添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对产品DE值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制备工艺的最佳条件为:酶添加量为0.02g,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10min,底物质量分数为15%,水解产物的DE值为2.96。  相似文献   

12.
木薯淀粉生料发酵生产酒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坤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6):119-123
木薯生淀粉生产酒精工艺淀粉需蒸煮糊化,蒸煮糊化工序所需能耗占整个酒精生产30%左右,研究木薯生淀粉生产酒精工艺能降低生产所需能耗,本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对影响木薯生淀粉发酵生产酒精相关因素进行研究,并通过正交实验进行条件优化,得出影响酒精发酵的主要因素为发酵时间,生淀粉酶用量和酵母接种量等,木薯生淀粉发酵生产酒精最佳条件为,料水比1:2.5,生淀粉糖化酶用量315 U/g,酵母接种量7500 cfu/mL,发酵时间5天。发酵醪酒精浓度可达到12.9%(v/v),残糖含量为0.38%,淀粉利用率为73.86%。淀粉利用率不高与低温水解发酵工艺相比尚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3.
以蜜蜂蜂蛹为原料,研究蜂蛹蛋白质酶解工艺,并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胰蛋白酶水解蜂蛹蛋白质最适条件为:酶解温度为60℃,酶用量为1.5%,酶解时间1.5 h,pH值为8.0,料水比为1∶8,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1.526 mg/mL;中性蛋白酶水解蜂蛹蛋白质最适条件为:酶解温度为45℃,酶用量为2.0%,酶解时间为1 h,pH值为7.5,料水比为1∶6,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2.068 mg/mL;最优水解酶是中性蛋白酶;双酶水解蜂蛹蛋白质的最适条件为:总酶量为2.0%,酶量比为1∶2,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为2 h,最适水解条件下,水解液中的氨基氮质量浓度为1.889 mg/mL。双酶同时水解的效果不及中性蛋白酶。  相似文献   

14.
选择玉米淀粉为材料,探讨糖化酶酶量和时间对多孔淀粉效果的影响。酶解时间为18,24,30 h,酶量分别为306.67,377.00,495.39,754.88,1 486.17,2 948.75 U/g;以吸水、吸油率为判定标准,结合电镜扫描和显微测量淀粉表面的孔数和孔径,得到最佳酶量和酶解时间分别为754.88 U/g和24 h,且单位多孔淀粉颗粒表面的平均孔数为44,孔径为1.64~1.76μm。其他条件相同,在最佳酶量下,吸水率和吸油率达到118.83%,98.47%;在最佳时间下,吸水率和吸油率达到119.45%,98.34%;吸水和吸油率均最高。  相似文献   

15.
双酶法水解米糠蛋白工艺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米糠为原料,经脱脂后,采用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双酶法水解米糠蛋白。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研究温度、pH、米糠质量分数、两种酶的比例及水解时间比对米糠蛋白水解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米糠蛋白水解度的因素主次顺序为:米糠质量分数温度时间比pH酶比;优化的双酶法水解米糠蛋白的工艺条件为:温度45℃,米糠质量分数3%,碱性蛋白酶处理时pH为9.5、中性蛋白酶处理时pH为6.5,时间比3︰1(即碱性蛋白酶4.5 h,中性蛋白酶1.5 h),加酶总量3%时的酶比(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2︰1。在此工艺条件下,米糠蛋白的水解度达到56.28%。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纤维素乙醇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竹质纤维物料的酶水解效率,进行酶解工艺参数优化实验。以预处理丛生竹蒸汽爆破渣为原料,对影响纤维素酶解的4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酶解温度、pH、酶的用量、β-葡萄糖苷酶/滤纸酶比)进行实验,掌握各因素对竹子酶解的最适条件。在此基础上,设计4因素3水平正交优化实验,得出酶解竹纤维的最适工艺条件为:酶解温度为50℃,初始pH 5.2,底物浓度为10%,吐温-20为0.3%,加入的酶量为35 IU/g,β葡萄糖苷酶酶活/滤纸酶比为1.0,酶解时间为48 h。优化条件确定后,利用2.5 L发酵罐进行放大验证实验,可产生30.37 g/L的还原糖,糖化率为57.49%。本实验所建立的优化条件有利于促进酶与纤维素的催化水解,为后续竹子糖化发酵过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超声辅助水相酶解提取文冠果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文冠果种仁粉为原料,利用超声波辅助预处理样品,采用水相酶解法提取文冠果油。研究了酶种类、酶解pH值、固液比、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文冠果种仁油提取率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获得了水酶法提取文冠果游离油的较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纤维素酶和碱性蛋白酶均能有效促进蛋白质的水解,提高文冠果油的得率;水相酶解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料液比1∶6(g∶mL),温度45℃,碱性蛋白酶(pH值7.0)用量3.0%,纤维素酶(pH值4.5)用量1.0%,反应时间8h(各反应4h),游离油的总提取率可达81.2%。水酶法无溶剂残留,是一种提取文冠果油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