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5 毫秒
1.
土壤侵蚀及其评价、校验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土壤侵蚀是导致土地退化、农业减产和生态功能退化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受到国内外众多学者的普遍关注。目前,土壤侵蚀研究方法主要有径流小区、同位素示踪、稀土元素(REE)示踪、侵蚀模型模拟以及遥感和测量学的定性评价等,各方法均有其自身的特点、优势和适宜的研究尺度。其中,同位素、REE等示踪方法适合在坡面和小流域尺度应用,有助于土壤侵蚀过程的深入理解和土壤侵蚀模型的建立及验证。而GIS和RS在土壤侵蚀物理过程模型中的应用为区域尺度土壤侵蚀的评价、预测和调控奠定了基础。今后的研究应当加强土壤侵蚀过程和侵蚀机理研究,综合运用各种研究方法和手段,实现大尺度土壤侵蚀评价、预测和验证的动态、快速实现。  相似文献   

2.
氮、氧同位素与地下水中硝酸盐溯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地下水的硝酸盐氮污染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找到硝酸盐的来源,切断污染源。不同N来源的硝酸盐具有不同的N、O同位素组成,利用NO3-中δ15N和δ18O对硝酸盐污染进行示踪研究是当前地下水污染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介绍了水样NO3-氮、氧同位素分析的多种预处理方法、N、O同位素的测定技术以及存在的问题和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应用32P同位素动力学方法对7种石灰性土壤磷库进行了标定。通过测定加入土—水体系中不同时间残留于溶液中的32P活度而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以获得固液界面磷的交换率Km、磷的平均交换通量Fm、磷酸根离子在溶液中的平均滞留时间Tm以及第1分钟内可交换磷量(E1)等参数,并且可以对土壤磷库进一步区分为不同时间内可交换磷库。将上述参数与土壤同位素交换磷(E值)、同位素稀释法有效磷(A值)以及Olsen磷进行比较,表明同位素动力学参数与上述传统方法测定的有效磷量以及植物吸磷量均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可用于对石灰性土壤的有效磷库进行标定。  相似文献   

4.
碳氮稳定同位素在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等各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同时含有碳氮原子的氨基酸是蛋白质的构成单位,参与机体的代谢,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因此在利用同位素示踪研究中,氨基酸有其重要的研究价值。本文仅就利用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gas chromatography-combustion-isotope ratio mass spectrometry,GC-C-IRMS)分析氨基酸的碳氮同位素比值的衍生化方法进行总结,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对于分析氨基酸的碳氮同位素比值的研究工作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5.
科学合理地进行农业生产是控制地下水硝态氮污染的关键。笔者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水肥管理以及土壤质地结构是导致硝态氮淋溶的重要因素,总结了区域层面的调整氮肥和有机肥施用,合理耕作,水分管理以及新型高效缓控释肥料的施用等措施是预防土壤硝态氮淋溶,减少地下水硝态氮污染,提高氮素利用率的有效途径。介绍了物理观测法、离子示踪法以及模型模拟法在地下水硝态氮污染防治的重要意义,指出基于区域尺度的农田水肥管理措施和模型相结合是未来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6.
强化生物除磷是当今应用最先进和最复杂的废水处理方法之一,作为一种除去与重新利用磷的经济方法,在世界上越来越受欢迎。强化生物除磷主要利用复杂的微生物群落,其中主要是未经人工培养的微生物。强化生物除磷系统明确清晰的界限使它成为一种非常可行的微生物生态学生态系统模型且被广泛研究,更重要的是系统对碳、氮、磷的转化,液固分离特性以及结构和功能的稳定性。综述强化生物除磷方法的优势,以及其中所涉及的微生物群落将如何应用为环保生物技术的系统模型。  相似文献   

7.
土壤氮磷流失途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氮、磷排放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笔者介绍了近年来国内外在氮、磷流失方面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淋溶及径流流失角度阐明了农业面源污染中氮、磷元素的流失机制。最后,探讨了目前土壤氮、磷流失及其途径的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以期为改进施肥方式及研发农田氮、磷流失的控制技术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农业非点源污染是导致流域水质恶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笔者选择了辽河源区域作为研究目标,重点研究辽河流域的小型水系,使用所处位置的土地状况以及日降雨量数据,基于长期水文影响评价模型L-THIA,以GIS空间分析技术为平台,对研究区的总氮、硝态氮、总磷、COD和可溶磷5种非点源污染物的污染输出负荷进行估算,并分析了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总氮、硝态氮和总磷3种污染物的单位网格污染物输出负荷的空间分布较为一致,可溶磷和COD污染输出负荷分布各有特点。区内的农用地域污染一般都是农田抑或是村里闲置的土地。经研究发现,越是干旱的区域会使得调查数据分布影响越大,对总氮、硝态氮和总磷的贡献率分别达到了82.57%、80.02%和92.92%,村镇用地对可溶磷的污染负荷分布影响最大,而水田对COD污染输出负荷作用明显。根据不同污染物输出负荷并结合土地利用现状,采用GIS空间叠加和融合技术,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非点源污染控制区,分区结果能够为非点源污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植株及鳞茎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营养吸收与分配。结果表明:鳞茎萌发阶段,母鳞茎贮存的营养元素主要用于新生茎、叶的生长发育,幼苗期,氮、磷、钾主要分配在母鳞茎、叶片和茎秆中。随着光合器官逐渐成熟,叶片中的分配比率增大。现蕾期至开花期,是氮、磷、钾分配中心由百合地上部分转向鳞茎的转折时期。植株营养吸收的关键时期为幼苗至现蕾期,鳞茎发育对钾营养的需求大于氮和磷。  相似文献   

10.
兰州百合发育过程中植株及鳞茎内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规律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以兰州百合为试材,研究了植株及鳞茎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营养吸收与分配。结果表明:鳞茎萌发阶段,母鳞茎贮存的营养元素主要用于新生茎、叶的生长发育,幼苗期,氮、磷、钾主要分配在母鳞茎、叶片和茎秆中。随着光合器官逐渐成熟,叶片中的分配比率增大。现蕾期至开花期,是氮、磷、钾分配中心由百合地上部分转向鳞茎的转折时期。植株营养吸收的关键时期为幼苗至现蕾期,鳞茎发育对钾营养的需求大于氮和磷。  相似文献   

11.
盐碱地甜菜主要农艺措施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二次旋转设计,研究了大同盆地盐碱地甜菜覆膜和露地栽培中的5项主要因素。结果表明:(1)影响甜菜产量的因素重要性顺序为,施氮量>施磷量>密度>微肥用量>追肥比例。(2)密度与施氮量,施氮量与施磷量的因素配合对甜菜产量有明显的正的交互作用。(3)覆膜甜菜产量高于露地甜菜产量,但增加投肥量可部分地补偿两者的差异。(4)试验得到的产量函数模型,平均优化方案及不同产量水平的栽培方案可在类似生产条件下推广  相似文献   

12.
水肥耦合对基质栽培辣椒前期产量和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为了明确辣椒新型有机基质栽培水肥精确管理技术。【方法】本研究以辣椒品种‘苏椒5号’为试材,以前期筛选的最优基质配方T8为栽培基质,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设计试验方案,研究不同水肥组合对辣椒前期产量、品质和光合参数等的影响,分析氮(N)、磷(P2O5)、钾(K2O)肥和水分的耦合效应。【结果】结果表明,低水平氮肥量和高水平基质含水量能增强光合作用、提高辣椒前期产量;磷肥量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大。氮、磷、钾肥、水对于辣椒产量交互效应大小顺序为:氮水>钾水>磷水>磷钾>氮钾>氮磷。通过对建立的辣椒产量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可知每株辣椒施入基肥N 0.88 g、P2O5 0.40 g、K2O 3.31 g、基质含水量63.53%,辣椒前期产量最高。【结论】验证实验表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3.
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差异及其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来源于9311(籼稻)与日本晴(粳稻)杂交后代衍生的遗传背景为9311的染色体片段代换系群体,分析其在大田正常、低氮和低磷条件下的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低磷、低氮胁迫对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影响较大。代换系对低磷和低氮的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在低氮(磷)水平下共检测到26个单株有效穗和单株产量片段或QTL,以及12个相对单株有效穗和相对单株产量QTL。源于日本晴的等位基因均呈减效作用。低磷和低氮下共同检测到5个导入片段影响单株有效穗或单株产量。而大部分(约81%)QTL只在单胁迫处理下被检测到。表明水稻对磷胁迫和氮胁迫的反应既存在不同的遗传基础,也存在共同的遗传机制。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秋大白菜的合理施肥量,以秋大白菜品种87-114为研究对象,采用“3414”最优回归试验设计方案,氮、磷和钾的常规施肥分别为360 kg/hm2、180 kg/hm2和180 kg/hm2。结果表明:试验区基础地力为86.3%,3种肥料的贡献率为K>N>P。利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确定最佳肥料施用量氮肥(N)为334 kg/hm2,磷肥(P2O5)为106 kg/hm2,钾肥(K2O)为140 kg/hm2,氮、磷、钾的比例为2.39:0.9:1。“3414”试验可以确定大白菜生产中氮、磷和钾的施用量,同时在现有的地力条件下可适当降低3种肥料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摘 要:以初始平均体重(2.04 ± 0.02)g的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为实验对象,进行为期70天的摄食生长实验,研究不同添加方式的非淀粉多糖酶对牙鲆生长和饲料利用率的影响。在5000.0 g豆粕中添加25.0 g非淀粉多糖酶,然后用产朊假丝酵母(Candida utilis)进行发酵预处理,得到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共制作4种等氮等能饲料,其中以全鱼粉饲料为对照饲料,用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豆粕组饲料;在豆粕组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配制成非淀粉多糖酶组饲料;用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蛋白替代45%的鱼粉蛋白配制成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组饲料。结果表明,用豆粕蛋白替代饲料中45%的鱼粉蛋白,若不添加非淀粉多糖酶则显著降低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和氮贮积率(P<0.05);在含豆粕饲料中添加0.2%非淀粉多糖酶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氮和磷贮积率,显著降低氮和磷排放率(P<0.05);在饲料中添加非淀粉多糖酶预处理豆粕显著提高牙鲆的特定生长率(P<0.01),但对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无显著的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6.
研究旨在探究生物质炭粒径变化及施用比例对石林石漠化农地土壤氮磷流失的影响,为筛选制备适宜石林石漠化地区的土壤调理剂和缓释肥料载体提供理论依据。选取粒径为0~1 mm(粉末炭)的稻壳炭、橡胶木炭、竹炭和粒径1~3 mm(颗粒炭)的竹炭,每种生物质炭设置3个处理梯度(按炭土比1%、3%、5%添加),外加无生物质炭添加对照CK,共13个处理,进行盆栽和淋溶试验。研究表明:不同原材料的生物质炭都能减少土壤下渗水量和氮磷流失,生物质炭的总氮减排效果优于总磷;粉末炭的保水效果和氮磷减排效果均优于颗粒炭,粉末竹炭的总氮总磷减排率分别为15.9%~26.1%和8.9%~19.9%,颗粒竹炭的分别为5.1%~21.3%和5.3%~14.3%;除颗粒竹炭以3%最优,其余生物质炭对总氮、总磷的减排率均以5%为最优;5%的橡胶木炭无论是在提高人参果植株干重方面,还是保水和氮磷减排方面效果均最佳,橡胶木炭是最适宜石林石漠化农地的土壤调理剂和缓释肥料载体。  相似文献   

17.
为满足农村基层低成本、个性化、快速测土配肥的需求,解决现有的通用浸提剂在基层或流动服务条件下不能用于速效氮的测定的问题,研究了中性、石灰性土壤中的主要营养元素氮磷钾的联合浸提。为便于应用现有的测土施肥技术体系,基于土壤化学的原理,运用相关性的分析方法,本研究提出了以碳酸氢钠、硫酸钠为基础的土壤有效氮磷钾联合浸提剂。结果表明,使用该浸提剂,可缩短土壤氮磷钾养分的提取时间2/3以上,且速测数据与常规浸提分析数据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a=0.01),在迅捷牌土肥速测仪上应用它测试土壤氮磷钾,测试成本降低10倍以上,达到了个性化测土施肥的成本低、速度快的要求,适宜在基层或流动服务车上进行测土施肥时应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索黄淮海潮土区小麦最佳耕作和施肥模式,以河南省夏邑县潮土试验基地为平台设置了2种耕作方式(深耕和旋耕)和5种施肥模式(不施肥、单施化肥及3种化肥配施有机肥),测定不同耕作和培肥措施下土壤理化性质、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及产量。结果表明,增施有机肥显著提高了表土层和犁底层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旋耕条件下土壤表层养分高于深耕。旋耕增施有机肥促进了植株和籽粒氮、磷、钾含量,籽粒氮和植株氮在化肥配施有机肥22 500kg/hm2时效果最佳;籽粒磷和植株磷含量在化肥配施有机肥7 500kg/hm2时效果最佳。深耕增施有机肥明显提高了小麦产量,最佳有机肥施用量为化肥配施有机肥15 280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