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 毫秒
1.
刘瑛  贾志清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29-234
为了分析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初级生产力的变化特征,为该区植被资源管理及相关环境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基于GIS技术,利用2000至2012年MOD17A3数据集的植物净初级生产力(NPP)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植被NPP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海共和盆地植被年均NPP的平均值为103.3 g C/(m2·a),最低为369.3 g C/(m2·a),最高为482.1 g C/(m2·a)。5种植被类型中,草甸年均NPP值最大,为128.8 g C/(m2·a);灌丛的年均NPP值最小,为34.9 g C/(m2·a);与2000年相比,2012年青海共和盆地年NPP大部分地区是增加的,年NPP减少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0.68%;NPP的线性变化趋势以增加为主,NPP呈减少趋势的地区仅占总面积的0.7%,说明该地区的植被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为系统地了解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笔者利用基于过程的新型全球动态植被模型(Agro-IBIS)模拟了1979—2009年间新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农田NPP对不同气候因子和CO_2浓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1979—2009年新疆农田NPP平均值为723.78 g C/(m~2·a),总碳储量约为237.15 Tg C,净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年平均值为-63.36 g C/(m~2·a),并总体上呈碳汇特征。对新疆农田NPP的空间变化而言,除了在天山地区绿洲农田NPP出现较小幅度的减少外,总体变化呈逐步增加趋势。31年来,新疆农田年度NPP总量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比,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高。说明灌溉对新疆干旱区绿洲田生产力的影响远大于自然降水。经验证,Agro-IBIS模型对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模拟结果合理,可以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潜力的模拟预测和科学制定区域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为了系统地了解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笔者利用基于过程的新型全球动态植被模型(Agro-IBIS)模拟了1979—2009年间新疆农田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NPP)的时空变化,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揭示农田NPP对不同气候因子和CO2浓度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在1979—2009年间,新疆农田NPP平均值为723.78 g C/(m2·a),总碳储量约为237.15 Tg C,净农田生态系统碳交换量(NEE)年平均值为-63.36 g C/(m2·a),并总体上呈碳汇特征。对新疆农田NPP的空间变化而言,除了在天山地区绿洲农田NPP出现较小幅度的减少外,总体变化呈逐步增加趋势。31年来,新疆农田年度NPP总量与年均气温的相关性比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高。说明以灌溉对新疆干旱区绿洲田生产力的影响远大于自然降水。经验证,Agro-IBIS模型对于新疆农田生态系统碳收支的模拟结果合理,可以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固碳潜力的模拟预测和科学制定区域碳管理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资源,为促进甘肃省白银区耕地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研究区耕地净初级生产力(NPP)和生态服务功能的时空分异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4-2014年白银区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总量略有上升,且耕地的NPP和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可分成NPP和生态服务价值相对较低的北部区域和相对较高的南部区域。在北部区域,耕地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4.66万元/(hm2.a),NPP为 3.27 t/(hm2.a);在南部区域,生态服务单位面积价值为5.46万元/(hm2.a),NPP为5.38 t/(hm2.a);白银区耕地的生态服务价值主要以土壤保持和大气调节价值为主,占总价值的76.87%。  相似文献   

5.
梁龙  孙凯  张昌柱 《中国农学通报》2022,38(20):149-155
为探明贵州省调减玉米种植后改种辣椒经济作物的生态效益,本研究以锦屏县为例,基于对80个小农户及4家合作社的调查数据,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该地区辣椒生产的能量流和碳足迹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辣椒生产的能量输入为53431.8 MJ,远大于产出的9000 MJ,净能量效益为-44431.8 MJ;其中,化肥和农膜占有能量投入的最大比重,分别是53%和16%;能量利用效率、单位产品能量比和单位能量生产率分别为0.17、4.75 MJ/kg和0.21 kg/MJ;(2)碳足迹结果为碳排放大于碳固定分别是5450.9 kg CO2eq和2227.3 kg CO2eq;净碳效率(0.41)小于1,属温室气体排放贡献源;化肥生产运输环节和农作肥料施用环节对农田碳排的贡献最大分别为44.7%和32.07%;有机耗碳比、单位面积碳足迹、单位产品碳足迹和单位经济效益碳足迹分别为0.07、0.55 kg CO2eq/m2、0.48 kg CO2eq/kg、2.91元/kg CO2eq。可见,在该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后辣椒种植存在潜在的生态风险。因此,优化农资投入结构,减少化肥施用,增加有机质投入占比,发展清洁能源,加强良种选育是今后锦屏县域辣椒生产提能效、减碳排,实现生产与生态共赢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利用2010—2020年天津农田生态系统主要农作物产量、常用耕地面积、有效灌溉面积、化肥施用量、农药、农膜、柴油使用量等统计数据,估算了天津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碳排放情况,以期为天津农田固碳减排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持。结果表明:2010—2020年天津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量相对稳定,年均434万t。粮食作物中玉米和小麦的碳吸收量占比最高,且整体上均呈平缓增长趋势。农田碳排放总量逐年降低,由2010年的32.88万t降到2020年的14.25万t,总降幅约57%。各碳排放源中,化肥的碳排放占比最高,且基本上逐年降低。柴油和农膜是仅次于化肥的排放源,碳排放量均逐年降低。天津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明显大于碳排放,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净碳汇的年度变化不明显,年均408万t。  相似文献   

7.
刘彬  李新国  王建勋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9):365-366,413
以阿克苏地区为对象研究了该区农业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一般特征。结果显示,在能流方面,阿克苏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能量产出水平和效率都处于较低水平;在物流方面,农田肥料投入单一,主要以化肥为主,并且化肥使用量已超出最适施肥量范围,造成土壤养分严重失衡。今后应改善投能结构,优化种植业结构,促进系统持续、稳定、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根据相关统计资料,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塔城地区农田化肥投入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塔城地区农田化肥投入和单位面积化肥使用量2002—2007年呈明显增长趋势、在空间上.各县域间的化肥使用量不同.粮区与牧区之间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塔城地区利用化肥资源发展生产和保护环境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9.
物化投入对阿克苏地区棉花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新疆阿克苏地区是我国重要的产棉基地,探究人为可控的物化投入对提高棉花产量的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方法】以阿克苏市和库车县作为研究对象,利用两地1988-2009年的棉花产量和物化投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阿克苏地区的棉花单产和物化投入(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单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单位面积农村用电量)均呈逐年增加趋势,但近年物化投入的边际棉花产量开始下降;该地区综合物化投入指数每增加1%,棉花单产增加约5.4~5.5 kg/hm2;【结论】现应科学合理地分配物化投入量,适当调整投入比例,以促进阿克苏地区的棉花产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自然植被第一性净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可能是对气候变化反应最为敏感的生态环境因素之一,研究气候变化对NPP的影响可为湿地资源的恢复与保护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利用1961-2008年网格插值的七星河湿地逐日气温、降水量资料,采用Miami(R)模型计算植被NPP(NPP地上与NPP总),并分析气温、降水量、植被干燥指数等对湿地自然植被NPP的影响。结果表明,七星河湿地NPP总与NPP地上的平均值分别为110.36和29.05 DMt/(hm2?a),近50年来湿地NPP总与NPP地上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年平均上升幅度分别为0.1291和0.0340 DMt/(hm2?a)。湿地自然植被NPP与年平均气温、年生长季平均气温呈较显著正相关,与年降水量、生长季降水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长季植被干燥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当湿地生长季平均气温每升高1 ℃、湿地年降水量每增加1 mm、湿地植被生长季的干燥指数每增加1 ℃/mm,NPP总和NPP地上分别增加了1.5220和0.4006 DMt/(hm2?a)。在水资源较充足的七星河湿地,气温适度升高、降水量略呈减少、气候相对较干燥(水热条件配合较好)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形成季节性积水的沼泽化湿地,提高植被光合作用率,促进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的增加。近50年的七星河湿地年平均自然植被NPP总约为2.2072×106 t;年平均固碳量为0.8829×106 t。在未来IPCC2000年排放方案SRES-B2(较低排放)情景下,未来七星河湿地自然植被NPP总和固碳量呈下降趋势,与近50年平均值相比,2020、2050和2100年下降幅度分别为5.37%、9.91%和13.59%。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生产力评价及退耕还林等生态工程完成情况的评估提供科学依据,笔者应用美国蒙大拿大学提供的净初级生产力(NPP)产品 (MOD17A3),利用ArcG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区分NPP与气候因素(年降水量、年均气温)和土地利用类型转变的关系。结果表明:陕北退耕还林区植被NPP呈现南部高北部低的明显特征,2000—2013年植被NPP均值大部分区域在150~ 300 g C/(m2·a)之间,均值为134.23 g C/(m2·a);植被NPP年际变化除无植被覆盖区域,其他地区均为增加趋势;植被NPP与气候因子相关系数均表现为正相关与负相关并存,大部分地区NPP与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与平均气温相关性总体没有与降水量相关性明显,且均有极小部分地区通过α<0.05显著性检验;土地覆被的改变对该区域植被NPP的变化起着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气候变化对西部绿洲地区年气候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解灌溉区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规律,笔者通过对西部绿洲地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及宁夏)气象资料与年气候生产力的分析,发现年气候生产力年际变化规律为:甘肃河西、新疆南疆地区呈逐年增加趋势,增速为0.97~38.12 kg/(hm2?a),宁夏地区呈逐年减少趋势,减速为4.65~17.86 kg/(hm2?a),且与降水量的变化趋势非常一致。空间变化规律表现为:在经度小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在经度大于90°的地区,随着纬度减小及经度的增大,年气候生产力增加。针对未来可能出现的49种情况,预测年气候生产力的变化趋势,以湿型气候年型最为有利,呈增长趋势,增幅为3.4~28.5 kg/(hm2?a);干型气候年型不利,呈递减趋势,减幅为6.6~29.9 kg/(hm2?a)。  相似文献   

13.
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氮肥的大量不合理施用使农田氮素成了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要因子,然而关于农田氮素对环境污染的标准并没有系统的介绍。笔者分别从农田土壤氮素盈余、农田径流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方面着手,介绍农田土壤中氮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土壤中氮素富集会加大农田土壤氮流失至水体的风险和数量。农田生态系统中氮素通过氨挥发、地表径流、下渗淋失等进入到环境,其盈余主要以气态、可溶态等形态对环境造成污染。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得到:农田径流损失的氮以可溶态为主,其中水稻田面水氮浓度超过30 mg/L会促使土壤矿质态氮部分释放,增加土壤溶液中矿质态氮含量,增加农田土壤氮流失风险;土壤无机N含量达到60 mg/kg时能满足作物的正常生长,超过此值,N素流失风险增加,多余的土壤NO3-N将会引起较大的环境风险。化肥使用量控制在150~180 kg/(hm~2·a)之内,可以有效控制化肥氮的损失污染。土壤氮素盈余、农田径流总氮、铵态氮、硝态氮等可作为农田土壤中氮的环境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为了将富含植物营养的集约化养猪场废水应用于农业生产,实现种养结合与保护环境的双赢,研究养猪场废水农田利用技术,可为养猪场-农田种植循环农业模式的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采用小麦越冬期污水施用量30、60、90、120 m3/hm2与穗期氮化肥施用量0、30、60、90 kg/hm2组合处理,研究猪场废水与氮肥配施对小麦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随着废水施用量增加而增加,抽穗期以废水施用90 m3/hm2与氮肥30 kg/hm2的组合干物质积累量最高,成熟期以废水30 m3/hm2与氮肥90 kg/hm2及废水120 m3/hm2与氮肥30 kg/hm2组合干物质积累量较高。小麦产量以废水30 m3/hm2与氮肥60 kg/hm2、废水90 m3/hm2与氮肥30 kg/hm2或60 kg/hm2、废水120 m3/hm2与氮肥30 kg/hm2组合较高。综合对农田较高废水承载量和减少化肥施用的目标,以越冬期施用废水90~120 m3/hm2、穗肥施氮30 kg/hm2为最优组合。养猪场废水施用有明显的肥效作用,与化肥合理配施可取得超过常规施肥的产量,并显著减少氮肥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15.
稻鸭萍共育增产增效机理及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和县地处浙西南,为农业县.近年来,农田种粮效益低,农民增收困难的问题日趋严重.为解决这个难题,县农业科技人员在2000~2002年进行了"稻鸭萍共育"的试验示范;2003年在102.4hm2稻田中采用稻鸭萍共育技术,在不中耕、不除草、不施农药防病治虫的情况下,平均产稻谷7403kg/hm2,比单纯稻作增稻谷597kg/hm2,同时,节省农药、化肥等成本785元/hm2,售鸭净收入3150元/hm2,累计增收4532元/hm2.该技术的采用能有效地扭转近年出现的农田单纯种粮效益低,农民收入下降的趋势,可较好地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南阳麦田生态系统能流特征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胜  路明 《作物杂志》2005,21(3):29-32
根据南阳地区(河南省小麦主产区)1999~2004年的统计资料,对南阳麦田生态系统能量的投入、产出、流向、流量与转化效率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南阳麦田生态系统从有机能、无机能、人工辅助能投入来看,属于中、高产之间;光能利用率高于世界和我国农田光能利用率平均水平,属较好水平,但低于高产地区典型农田2.0%的水平;平均总能量产投比为1.58,属于中等偏低水平。统计分析表明:增加有机能在总投入能中的比重有利于能量产投比的提高;增加无机能中化肥能的投入,则能提高能量的产出水平。要提高能量的产出和能效,不仅要增加能量的投入,还要注重能量的投入结构。  相似文献   

17.
绿色生产方式对维护生态敏感区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生态、经济、环境和社会4个维度,建立了生态补偿标准综合测算指标体系(包括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环境成本和额外成本),通过问卷调研方法调查西峡县2015年绿色及常规猕猴桃种植情况,并计算出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标准值。在此基础上,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对当地猕猴桃种植户(使用50%的化肥农药和完全不用化肥农药)的受偿意愿值进行估算。以上2种方法得出的计算结果表明,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的绿色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16524元/(hm2·a),小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24105.5元/(hm2·a);而当地猕猴桃种植户对零化肥零农药的种植方式的受偿意愿值为28983.9元/(hm2·a),大于绿色猕猴桃种植的生态补偿计量标准值。由此可知,种植有机猕猴桃的生产成本远高于减少化肥和减少农药施用的绿色种植模式,实现从绿色生产方式到有机生产方式的转换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  相似文献   

18.
为掌握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以期为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提供治理方向和理论基础。立足全省2005—2018年农业统计数据,参考文献资料面源污染核算方法,研究分析肥料、农药、农膜使用量和畜禽粪尿排放量、秸秆产生量以及其投入密度、负荷。结果显示,陕西省化肥使用量和投入密度在2013年均达到峰值,分别为241.73×104 t和841.98 kg/hm2;农药使用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投入密度近年来有所降低;农膜和地膜使用量、投入密度总体表现为逐年增加,近年来增长平缓;畜禽粪尿排放量和排放负荷总体呈现持续减少的趋势,个别年份略有波动;农作物秸秆和负荷相对稳定增加,近年来变化幅度小。由此可见,陕西省农业面源污染各指标变化趋势与政策调控、技术推动呈现正相关,总体表现为降低的态势。因此,应持续优化技术、科学调整措施,减少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田土壤磷平衡现状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结合GIS平台对1996及2002年我国县域农田土壤磷平衡状况分析结果表明,全国农田土壤磷平衡存在很大的时空变异。1996年及2002年县域农田土壤磷盈亏范围分别为-20~425 kg/ha及 -17~450kg/ha。农田土壤磷盈余量在20~50 kg/ha的县市占全国总县市的比例从1996年的34.2%下降到2002年的24.1%,而磷盈余量在50~100kg/ha的县市所占比例从29.3%增加到33.4%,农田土壤磷盈余量在6年间普遍提高了一个等级。区域尺度上,化肥磷投入是影响磷平衡空间分异的直接因素,而有机肥的影响不明显;种植业结构变化是影响磷平衡时空变化的间接因素;农业收入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影响磷肥投入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云南滇西玉米施肥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户施肥,采用实地农户访问和田间调查典型区的设点方式,对云南省滇西地区的洱源县、隆阳区和永胜县玉米种植农户进行调查,分析了玉米施肥现状和偏生产力。结果表明:滇西地区玉米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仅占12.3%~14.2%。洱源县、隆阳区、永胜县化肥施用量(N+P2O5+K2O)分别为535.0 kg/hm2、567.8 kg/hm2、505.1 kg/hm2,玉米产量分别为8962.5 kg/hm2、6986.8 kg/hm2、7923.2 kg/hm2。化肥(N+P2O5+K2O)偏生产力分别为23.9 kg/kg、15.5 kg/kg、24.3 kg/kg。以150~250 kg/hm2为氮养分的合理施用量,18.8%农户合理,而过量的农户占70.3%;以45~135 kg/hm2为磷养分的合理施用量,施磷不足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29.7%和20.3%;以30~90 kg/hm2为钾素养分的合理施用量,有26.6%农户合理,不足的农户占51.6%。因此,在滇西地区应减少玉米化肥氮的施用,提高玉米氮的偏生产力;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提高其产量,获得较高的玉米磷钾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