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定莉 《南方农业》2013,(Z1):109-111
晚疫病是制约西南山区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素。试验研究了"富民1号+富民2号"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应用富民1号防治4次与甲霜灵锰锌防治4次效果相当,平均防效为22.9%、22.7%,667m2产量为604.2kg、508.9kg,分别比清水对照增产75.7%、47.9%。大区示范应用表明,富民1号防治4次和"代森锰锌+克露+甲霜灵锰锌+克露"或"代森锰锌+克露+银法利"组合效果相当,可以有效防治马铃薯晚疫病,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
李定莉 《南方农业》2013,(Z1):103-106
试验研究了代森锰锌、破菌、克露、瑞凡、银法利等药剂交替使用2~3次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效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以3次用药效果好,平均防效最好可达37%,产量结果以"代森锰锌+克露+银法利"、"代森锰锌+克露+破菌"、"代森锰锌+瑞凡+银法利"、"代森锰锌+瑞凡+破菌"、"代森锰锌+破菌+银法利"、"代森锰锌+2次银法利"较高。以代森锰锌、破菌、克露、瑞凡、银法利等药剂交替使用3次(银法利后期施用)是防治晚疫病的首选组合,2次用药及常规用药有一定效果,比不施药增产18%~90%。  相似文献   

3.
晚疫病是制约马铃薯产量的关键因素,连续几年我们都在寻找马铃薯晚疫病最有效的药剂防治方法,以达到最佳效益。本试验研究代森锰锌、破菌、克露、瑞凡及银法利等药剂交替使用2~3次对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效及经济效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以3次用药效果好,平均防效、产量代森锰锌+克露+银法利组合防治最佳,是防治晚疫病的首选组合。  相似文献   

4.
郭凤  陈松柏  罗小敏 《南方农业》2013,(Z1):126-129
试验和调查结果表明:(1)‘渝马铃薯1号’、‘中薯3号’、‘南中552’、‘川芋4号’等品种为稻草覆盖秋马铃薯优选品种。(2)秋马铃薯的最佳覆盖物为稻草,稻草全覆盖最佳用量为1000~1300kg/667m2。(3)稻草全覆盖栽培秋马铃薯,采用密度9000~11000窝/667m2、尿素10~15kg/667m2、氯化钾15kg/667m2的栽培组合可获得较高产量。(4)稻茬稻草覆盖栽培秋马铃薯以净作产量最高,667m2平均产量可达1236.9kg;不同间套作模式马铃薯产量高低顺序为"马铃薯/油菜">"马铃薯/秋菜">"马铃薯/榨菜"。(5)稻茬秋马铃薯纯收益间套作高于净作,高低顺序为"马铃薯/榨菜">"马铃薯/秋菜">"马铃薯/油菜">马铃薯净作,表明稻茬秋马铃薯间套作栽培十分有利于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5.
为筛选出适宜黔中山区种植的优良马铃薯品种,以兴佳2号为对照,将9个马铃薯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鄂马铃薯4号产量最高,为2 384.09 kg/667 m~2,比对照增产24.54%;中薯20号产量为2 217.5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15.84%;中薯8号产量为2 003.92 kg/667 m~2,比对照增产4.68%,这三个品种的综合性状表现较好,适宜在黔中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进行了15 %阿维·毒死蜱悬浮剂、4%阿维·吡虫啉乳油、5%高效氯氟氰菊酯水乳剂和6%高氯·甲维盐微乳剂4种药剂对大樱桃叶螨的田间防效试验。结果表明,以15 %阿维·毒死蜱悬浮剂2 000 mg/kg处理防治效果最好,第1次施药后5 d的防效为87.45%,第2次施药后7 d的防效为96.43%,其两次施药后对大樱桃叶螨的防效均优于其余3种药剂处理,且无药害,生产上可用于大樱桃叶螨的田间防治。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药效试验,探讨通过药剂拌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途径。结果表明,每667 m~2用8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 g+35%甲霜灵种子处理干粉剂40 g与每667 m~2用5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00 g+35%甲霜灵种子处理干粉剂40 g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较好,防效均达到60%以上,二者防效之间无显著差异;与每667 m~2用80%克菌丹可湿性粉剂180 g和每667 m~2用35%甲霜灵种子处理干粉剂60g防效之间差异显著,且对马铃薯生长安全。  相似文献   

8.
通过在晚稻上施用四种药剂有效防控水稻"三虫三病"(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纹枯病、稻曲病、稻瘟病),晚稻用药三次,从而达到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减量用药(减少施药次数、减少用药成本)、有效控害(提高综合防治效果)和增效增产(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的目的。经过4个多月的试验示范,晚稻全程用药模式取得了成功,每季晚稻减少施药1~2次,防治3、4代二化螟效果分别为93.70%、92.0%,防治4、5代稻纵卷叶螟效果分别为93.9%、91.8%,防治4、5代稻飞虱效果分别为93.91%、95.44%;对纹枯病的防效达到84.6%;同时,也对稻曲病和稻瘟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控制效果。晚稻平均产量增加61.50 kg/667 m2,平均增收179.20元/667 m2。  相似文献   

9.
2018年,在兴山县榛子乡(海拔1 280 m)开展10个马铃薯新品种大区对比试验获得成功。参试品种(系)667 m~2平均产2 025 kg,08HE147-4第一名,比华薯2号增产31.35%;华恩1号第二名,比华薯2号增产8.76%;华渝5号第三名,667 m~2产量达到2 309 kg,比华薯2号增产4.22%;红岛、08CA9728-04与华薯2号相近,667 m~2产量在2 200 kg左右;其他品种(系)667 m~2产量低于1 900 kg,减产14%以上。  相似文献   

10.
2018年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仁和坪镇(海拔高度300 m)开展7个马铃薯新品种(系)对比试验获得成功。7个马铃薯新品种(系)667 m~2产量1920.7~2976.8 kg,每667 m~2平均产量2 377 kg。CK产量第二名,每667 m~2产量为2 556.8 kg;华渝5号产量第一名,比CK增产16.42%,达极显著水平,08CA9728-04产量第三名,每667 m~2产量为2 529.7 kg,其他品种(系)667 m~2产量低于2 400 kg,比CK减产8%以上,达显著水平以上。参试品种(系)平均商品薯率77.8%。建议华渝5号、08CA9728-04继续开展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11.
对白银市早熟马铃薯产区引进的13个中早熟马铃薯新品种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冀张薯12号折合产量48 927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10 782 kg/hm2,增产率28.27%;FY折合产量46 558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13 kg/hm2,增产率22.06%;陇薯4号折合产量46 554 kg/hm2,较对照品种克新1号增产8 409 kg/hm2,增产率22.05%。这3个品种均表现商品薯率较高、品质优良,适宜在当地种植。  相似文献   

12.
2018年在枝江市百里洲镇(海拔50 m)开展马铃薯新品种(系)大区对比试验,获得成功。10个新品种(系)667 m~2产量为968.8~2 609.4 kg,平均1 787.6 kg,CK667 m~2产量为2 080 kg。华渝5号产量第1名、比CK增产25.45%,华薯4号第2名、比CK增产18.67%,华恩1号第3名、比CK增产1.02%;其他品种(系)667 m~2产量低于2 000 kg,比CK减产4%以上。参试品种(系)平均商品薯率76.5%。试验中青头薯较重,建议通过栽培方法解决。  相似文献   

13.
以马铃薯/玉米套作行比2∶2为基础,在重庆市巫溪县尖山镇(海拔950m)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窝距、马铃薯品种、马铃薯小行距及带宽的不同配置下套种作物的光合特性及其在光胁迫时叶片内抗性指标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套作处理促进了马铃薯株高及茎粗的增长;株高主要受品种和窝距因素影响,其次为带宽因素;茎粗则主要由品种决定,‘渝马铃薯1号’极显著高于其他品种,茎粗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马铃薯的主茎数仅由品种决定而不受田间配置影响;叶面积系数受窝距和带宽因素影响,且上位叶叶面积系数明显大于下位叶,占全株比例为64.59%~83.69%。2.马铃薯随着窝距的增加,单株叶片、茎和茎叶干重增加,但随着带宽的增加反而降低;叶干重先于茎干重达到峰值;在块茎中的干物质积累呈现前慢后快的趋势,在不同品种中茎、叶、块茎的积累差异较大。3.影响群体复合产量的因素为窝距>品种>马铃薯小行距>带宽。以处理5和处理6最为接近,折粮复合产量分别为797.62kg/667m2、788.94kg/667m2。处理5为‘渝马铃薯1号’+窝距25cm+马铃薯小行距30cm+带宽180cm,其马铃薯密度2963株/667m2;处理6为‘鄂马铃薯5号’+窝距25cm+马铃薯小行距50cm+带宽160cm,其马铃薯密度3334株/667m2。试验中套作各处理的LER(土地当量比)介于1.32~1.51,套作优势明显。4.不同叶位间马铃薯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以上位叶大于下位叶,胞间CO2浓度则为下位叶大于上位叶,净光合速率、胞间CO2浓度、上位叶蒸腾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套作促进了下位叶净光合速率的增加,处理6净光合速率极显著大于其他处理。5.套作促进了POD活性和SOD活性的增加,降低了MDA含量。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黑痣病和疮痂病是影响马铃薯品相及产量的主要土传性病害。为有效防控该类病害,选取0.3%四霉素水剂、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等9种药剂进行马铃薯复合拌种试验。结果表明,4个复合拌种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和长势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对马铃薯黑痣病的防效为38.10%~69.66%,对马铃薯疮痂病的防效为32.06%~61.50%。各处理马铃薯增产14.52%~40.36%,均增产显著。其中每100 kg切块种薯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10 mL+0.3%四霉素水剂15 mL +0.136%赤·吲乙·芸苔可湿性粉剂2 g复合拌种处理,对马铃薯黑痣病防效为69.66%,对疮痂病防效为61.50%,增产率为40.36%,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适于生产上推广。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巫溪县马铃薯晚疫病常年发病面积2万hm2,发病程度3~5级,不防治一般损失30%~50%,防治后挽回损失4万t。巫溪县引进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应用后,取得了十分显著的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将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每667m2减少损失300kg,年增加原粮2160万kg,为保证巫溪县粮食安全、特色产业及农民增收保驾护航。预警系统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技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巫溪的监测能力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6.
在盈江县开展冬马铃薯田间肥效试验,探讨在同等栽培条件下,推荐化肥施用量减少10%~20%,同时增施微生物肥或选用缓释氮肥等不同肥料配比对冬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推荐化肥配方与推荐化肥配方+微生物肥处理的产量达到显著差异,其他处理的产量有差异,但达不到显著水平;产量最高的是推荐化肥配方+微生物肥处理,达2 992.50 kg/667 m~2,最低的是推荐化肥配方,为2 499.92 kg/667 m~2;比较收益最高的是推荐化肥配方+微生物肥处理,达6 411.90元/667 m~2;综合来看,化肥投入量减少10%~20%,同时增施微生物肥料具有提高商品薯率、增加马铃薯产量、促进增产增效的作用,可以作为本地马铃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加强推广应用力度。  相似文献   

17.
试验采用正交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对马铃薯新品种"渝马铃薯7号"设计了不同的种植密度、不同底肥种类及不同施肥用量(有机肥、复合肥)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根据极差值的大小,各因子对产量的影响依次为:每667 m~2施用复合肥有机肥密度。底肥以有机肥2 000 kg/667 m~2、复合肥50 kg/667 m~2,密度以4 400株/667 m~2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陇东旱塬区种植冬油菜和冬小麦后,土地闲置期可复种马铃薯,但蛴螬、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对马铃薯为害严重,科学合理防治蛴螬、金针虫对保证马铃薯产量非常重要。为筛选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防治蛴螬、金针虫危害的低毒高效的适宜药剂,以马铃薯品种陇薯7号为指示品种,蛴螬、金针虫为防治对象,选用3种高效低毒杀虫剂对各药剂的拌种或喷沟处理进行田间防效试验,调查各处理蛴螬、金针虫虫口基数,出苗期的出苗率、受害率、安全性和成熟期的受害率、安全性。结果表明,35%噻虫嗪种衣剂、60%帮巧时种衣剂防效均达85%以上,且拌种处理和喷沟处理无显著差异。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拌种和喷沟防效均好,分别为88.44%、90.36%;折合产量高,分别为16 407.41、17 066.14 kg/hm2,较空白对照分别增产16.71%、21.40%,较常规药剂对照分别增产12.07%、16.57%;保产效果好,分别为95.39%、96.20%。见于此,60%帮巧时悬浮种衣剂可作为陇东旱塬区复种马铃薯田蛴螬、金针虫防治的候选杀虫剂;并建议用48.00 mL的药量稀释10倍液后拌种薯100 kg,将525.00 mL的药量稀释250倍液,按225 L/hm2喷沟。  相似文献   

19.
2014—2016年,在贵州省普定县进行了7个马铃薯品种的引进比较试验。结果:1)每667 m2产量最高的是中薯9号,达2 014.63 kg,第二高的是兴佳2号,为1 945.63 kg,最低的是中薯7号,仅有1 436.49 kg。中薯9号和兴佳2号产量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商品薯率最高的是兴佳2号,达92.34%,第二高的是费乌瑞它,为87.56%,最低的是富金,仅有78.47%。3)兴佳2号对马铃薯青枯病、病毒病和疮痂病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对马铃薯晚疫病具有一定的抗性。综合各项表现,认为兴佳2号适宜在普定范围内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20.
以马铃薯品种陇薯10号为指示品种,在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条件下,研究了6种微生物菌剂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微生物菌剂亿克奇能有效缓解和克服连作障碍。其中施微生物菌剂亿克奇181.82 kg/hm2处理虽然马铃薯各生育期LAI不是最高,但显著增加了马铃薯块茎产量和植株生物量,提高了商品薯率,降低了马铃薯黑痣病的病株率、病薯率和病情指数。该处理下马铃薯块茎折合产量最高,为50 226.0 kg/hm2,较对照不施微生物菌剂增产11.58%;商品薯率为79.64%,较对照增加8.31百分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