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进一步增强夏播杂交谷子品种抗病性,提高品质,以不育系A2为母本,以5170为父本选育出适应夏播生育特点的优质谷子新品种张杂谷24号。该品种夏播生育期88 d。幼苗绿色,叶鞘绿色,株高110 cm,穗长26 cm,棍棒穗型,松紧适中。单穗质量15.3 g,穗粒质量12.9 g,出谷率84.2%,出米率78.2%,千粒质量3.11 g,黄谷黄米。单株分蘖1~2个,抗拿捕净除草剂。该品种2015和2016年参加国家谷子品种华北夏谷区杂交品种组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5 298.0 kg/hm2,较对照张杂谷8号增产2.69%。该品种适宜于河北、北京、河南、山东、辽宁等≥10℃积温3 100℃以上地区春播种植,同时适宜河北黄淮海夏播区种植。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下湘杂棉8号干物质积累及动态分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湘杂棉8号在不同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动态均遵循Logistic曲线规律。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及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种植密度为39ooo株/hm2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3.
湘杂棉3号生育特性和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对湖南亚华种业有限公司抗虫杂交棉湘杂棉3号的生长发育特性和高产栽培关键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和观察,主要结果总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试验设计试验在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进行。设计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密度设每公顷为1.60万株和2.40万株两个水平,以A1、A2表示,施氮量为每公顷225kg、345kg和465kg,以B1、B2、B3表示。按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27m2,5行区。1.2栽培技术应用情况试验于4月6日播种,5月17日移栽。氮肥施用按处理设计用量进行,移栽时施用安家肥,氮占20%,磷肥、钾肥各占50%。花铃肥分两次施用,第一次于…  相似文献   

4.
播期、密度和行距对BNS型杂交小麦光合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筛选BNS型杂交小麦的适宜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设置了3个播期[10月5号(A1)、10月15号(A2)、10月25号(A3)]、3个密度[基本苗150×104株·hm~(-2)(B1)、225×104株·hm~(-2)(B2)、300×104株·hm~(-2)(B3)]和3个行距[18.3cm(C1)、23cm(C2)、宽窄行13.3/23cm(C3)],研究了播期、密度和行距配置对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杂交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在所有测定时期均以A2B1C2处理最高,A2B3C1处理次之;通过极差分析可知,旗叶叶绿素a和叶绿素b含量的最佳处理为A2B3C2;三因素对小麦冠层透光率的影响程度因时期和部位而不同;A2B3C1和A3B3C2处理的产量显著高于其余处理。因此,在本试验条件下,杂交小麦适宜的播期、基本苗和行距分别为10月15号、300×104株·hm~(-2)和18.3cm。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和集成杂交玉米新品种贵卓玉9号的高产栽培技术。[方法] 2017年进行了播种期、密度、施肥量单因子试验。[结果] 4月9日播种的产量最高,为12 383.85 kg/hm^2,4月1日播种的产量为12 189.15 kg/hm^2位居第二,最佳播期在4月1-9日之间;在密度49 500株/hm^2时产量12 533. 10 kg/hm^2为最高,密度57 000株/hm^2的产量为11 929.95 kg/hm^2位居第二,最佳密度在49 500-57 000株/hm^2之间;当施肥量达900 kg/hm^2时产量12 383.10 kg/hm^2为最高,施肥量750 kg/hm^2的产量11 848.80 kg/hm^2位居第二,最佳施肥量在750-900 kg/hm^2之间。[结论]结果为贵卓玉9号的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6.
2005-2006年对抗虫杂交棉新品种苏杂3号生长发育的观察和栽培关键技术对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明确了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点及其高产配套关键技术。1材料和方法试验于扬州大学实验农场进行,试验设不同密度和不同施氮量处理,密度设每公顷为2.25万株和3.0万株两个水平,以A1、A2表示,施氮量为每公225kg、345kg和465kg,以B1、B2、B3表示。按两因素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小区面积31m2,4行区。试验于4月8日播种,5月17日移栽。氮肥施用按处理设计用量进行。移栽时施用安家肥,氮占20%,第一次花铃肥于初花期进行,氮占18%,第二次于盛花期施用,氮占49%。…  相似文献   

7.
海岛棉不同密度下干物质积累及分配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下的海岛棒干物质积累动态均遵循Lagistic曲线规律。单株干物质积累随密度的增加而减少。而单位面积总干物质增加;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减少。但干物质向生殖器官的转移权重增大;密度为27万株/hm^2干物质积累多、有利于产量高。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不同N、P、K及密度配合,以及化控措施对赣豆4号产量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A2B3C1D2)、8(A3B2C1D3)、4(A2B1C2D3)产量最高,分别为2835.84kg/hm^2、2818.08kg/hm^2和2816.28kg/hm^2。密度和K肥对产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N肥影响达显著水平,而P对产量的作用不大。K能促进产量构成因子的形成,提高单株生产力。随着密度增大、N肥用量的增加,株高增加,分枝减少,单株荚数、粒数、单株生产力降低,百粒重减轻。P对促进分枝、提高单株荚数有一定的作用。多效唑、叶面喷肥、钼酸铵拌种、根瘤菌拌种分别比常规种植增产14.39%-5.16%。高产试验平均产量达2673.6-2814.3kg/hm^2,最高产量达3429kg/hm^2,高产示范平均产量2496.5kg/hm^2。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和氮肥追施量对赣豆6号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播期、密度和氮肥互作效应对赣豆6号产量影响极显著,在施入等量的钙镁磷肥(375kg/hm^2)和钾肥(100kg/hm^2)前提下,赣豆6号在7月20日播种,密度为22.5万株/hm^2,追施氮肥量为250kg/hm^2的情况下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高产条件下不同超级稻品种对种植密度的反应特性,选用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1000等5个超级稻品种,以常规稻品种黄华占为对照,于2016年在湖南省郴州市桂东县进行小区试验。结果表明,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900、超优1000均以高密度(24万丛/hm^2)处理产量最高,分别为11 469.33、13 438.75、11 125.56和11 969.35 kg/hm^2,比低密度处理(12万丛/hm^2)增产11.71%、9.41%、25.80%和9.90%,增产原因在于这4个品种在高密度种植下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低密度和中密度处理分别高出40.76%和33.24%。Y两优2号在插植密度为12万丛/hm^2时,有效穗数较高并且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种种植密度,因而有着较高的实际产量,达到11 172.44 kg/hm^2。24万丛/hm^2处理时所有超级稻品种齐穗期与成熟期干物质生产总量均较高;黄华占则在低密度下(12万丛/hm^2)有着最高产量和干物质生产量。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分析了苏垦118和扬粳805在3个播期、2个密度处理下的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2个品种都在5月22日浸种、33.33万穴/hm2密度处理下产量最高。相关性分析表明:苏垦118的产量与全生育期、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极显著相关,与结实率显著相关;扬粳805的产量与基本苗、高峰苗、有效穗数、株高、每穗粒数、千粒质量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科玉1108为材料,设4个种植密度处理(4.5、5.25、6.0、6.75万株/hm^2),研究密度对粮饲兼用玉米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密度的增加,株高和穗位高增加,行粒数、千粒重、单株生物鲜重和单穗重降低,籽粒产量和青贮生物产量呈抛物线分布。收获籽粒的最佳种植密度为5.25万株/hm^2,做青贮玉米的适宜种植密度在6.0万~6.75万株/hm^2,两者兼顾的合理种植密度为5.25万~6.0万株/hm^2。  相似文献   

13.
播期和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合丰50脂肪含量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合丰50为材料,分7个播期、5个密度,研究不同播期及密度对其品质、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及密度对高油高产大豆品种合丰50的产量有较大的影响,随播期的延迟和密度的增加,该品种的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播期埘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大,而且规律性极强,即随播期的延迟各密度处理合丰50的油份含量下降.不同密度处理对油份含量的影响较小,而且规律性也不强.合丰50的最佳播种时期为5月9日左右,而最适密度为25万株·hm~(-2),此时可获得最高产量和较高的含油量.  相似文献   

14.
种植密度是影响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之一。主栽品种 Mira 和783-1各3种密度的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单位面积播种密度的增加,单位面积上的主茎数及块茎数目均增加,而块茎的平均重量及大中薯率则减少。单位面积上的光能截获量与植株干重、块茎干重和块茎的平均重量均呈极显著的直线相关。Mira 和783-1的光能转化系数分别为1.444克干重/兆焦和1.106克干重/兆焦。分配到块茎的干物质比率随着块茎的生长而增加,最终两品种的干物质转化率均为85%左右。而密度对各品种的光能转化率及块茎干重分配率均无显著影响。因此,种植密度主要是通过对单位面积上块茎数量的控制来影响块茎所获得的屯合产物的数量及块茎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在成都地区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海甘蓝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种至出苗和现蕾至盛花是影响全生育期长短的两个主要阶段。日均温是影响这两个阶段的主要因子。在不同播期条件下,全株粒温和千粒粒重与产量相关系数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是影响海甘蓝产量最明显的产量构成因子。在成都地区适宜的播种期为10月初至10月中旬。(2)15万株/hm2能保持较高的叶面积系数,降低发病率,产量较高,是较为合适的种植密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不同播种期对吉林小粒大豆生育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以3种不同生育期的小粒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5个播种期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期对小粒大豆生育进程、产量及品质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播种期的推迟,小粒大豆生育进程延后,生育期表现缩短趋势,且各处理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小粒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及产量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播期的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A1~A3播期间百粒重差异不显著,各品种产量均在A2(5月4日)播种期最高,东农690为2 448.6 kg·hm^-2,吉林小粒豆6号为2 606.9 kg·hm^-2,九芽豆1号为3 101.2 kg·hm^-2,播期间产量差异极显著(P<0.01);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播期与产量间具有很大的相关性。早播或迟播病粒率增加,完全粒率降低,蛋白质含量和蛋脂总含量降低,推迟播期籽粒粗脂肪含量持续下降;小粒大豆播期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脂肪含量、总蛋脂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吉林地区小粒大豆适宜播期是5月4日左右,此期间播种有利于获得高产优质的小粒大豆。  相似文献   

17.
播种期对芝麻生育期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4月30日到7月29日设立10个播种期,研究不同播种期对芝麻生育期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期对芝麻生育期影响明显,呈先升后降,然后小幅上升的趋势;随着播种期推迟,芝麻株高、始蒴高度和单株产量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其中单株产量于5月21日播种达最大值;蒴节数、每蒴粒数和千粒重呈不断下降趋势;蒴果长和蒴果宽变化不明显;空稍尖长度变化的规律性不明显,于第6期(6月9日播种)和第7期(6月19日播种)达最大值;播种期之间的小区产量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因此,播种期对芝麻生育期和产量性状影响明显,适宜播期为5月上旬到7月中旬,其中5月下旬播种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群体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筛选适宜的播种量,2016-2017年以丰油730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3.75kg /hm2、4.50kg /hm2、5.25kg /hm2、6.00kg /hm2和6.75kg/hm2 5个播种量处理,采用大田试验,比较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套播油菜生育进程、密度、成苗率、成株率、个体生长发育、抗病性、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发现:(1)套播油菜密度随着播种量增加而增加,但成苗率和成株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下降。(2)播种量显著影响套播油菜个体生长发育,油菜总叶数、绿叶数、最大叶片叶长和叶宽、根颈粗、单株干重等个体指标随播种量增加而下降,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等群体指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以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重最大。(3)菌核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而增加。播种量6.75kg/hm2处理比播种量3.75kg/hm2处理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分别增加了19.83%和9.92%。(4)播种量与分枝高度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一次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角粒数达到极显著负相关水平。(5)产量随着播种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下降趋势,播种量5.25 kg /hm2处理产量最高,显著高于3.75和4.50kg /hm2的处理,分别增产16.72%和9.36%。可见播种量不足或过大均不利于套播油菜高产群体的构建,本区域内稻田三熟制双季稻套播油菜适宜播种量为5.25~6.00 kg /hm2。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油菜毯状苗移栽的适宜密度,采用田间试验,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研究了毯状苗不同移栽密度对油菜籽粒产量、品质及单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产量与密度间呈二次抛物线关系,随密度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移栽密度为22.5万株/hm^2时,一穴一株处理(CK)产量最高,为3806.81 kg/hm^2,一穴两株处理(M4)产量略低于CK,二者差异不显著,但M4处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随密度增加,单株角果数和每角粒数减少,而群体角果数增多。单株产量与成熟期和蕾臺-初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间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随密度增加,油菜籽粒含油量小幅度增大,蛋白质、硫苷和芥酸含量降低。以最高产量下降1%以内为标准得出适宜的移栽密度范围为22.75万~28.39万株/hm^2,而且生产上油菜毯状苗移栽时可灵活采用一穴两株或一穴一株,简化、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明确浙北稻区直播单晚水稻的适宜播期和播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常规中熟晚粳秀水09为试材,在桐乡市龙翔街道和乌镇针对不同播期和播量开展研究,分析播期和播量对生育特性、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播期和播量对苗峰出现期、齐穗期、成熟期以及株高、总叶龄均有明显影响。随着播期的推迟和播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显著减少,千粒重也略有降低,产量下降明显。[结论】秀水09作当地直播单晚栽培的最佳播期为5月底至6月初,最佳播量为30.0~37.5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