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9 毫秒
1.
为明确云南省紫茎泽兰根结线虫病的病原种类,于2019年2月在云南省澜沧县林下三七种植区采集根部带有明显根结的紫茎泽兰根系进行根结线虫分离,通过观察所分离根结线虫的2龄幼虫、雌成虫、会阴花纹特征对其进行形态学鉴定,并利用序列比对、系统发育树分析、序列特异性扩增区段(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该病原线虫雌成虫会阴花纹呈圆形至卵圆形,背弓中等高或低平,侧区一侧或两侧延伸形成翼状,尾区有刻点,2龄幼虫、雌成虫形态特征及形态测量指标与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hapla相似;该病原线虫rDNA的ITS序列和mtDNA的COI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已登录的北方根结线虫相应序列相似度较高,分别达99.35%和98.05%以上;该病原线虫rDNA的ITS序列、mtDNA的COI序列分别以99%、100%的支持率与北方根结线虫聚为同一分支;利用SCAR特异性引物,该病原线虫均能扩增出大小约1 500 bp的基因特异性条带。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将云南省紫茎泽兰根结线虫病病原种类鉴定为北方根结线虫。  相似文献   

2.
2015年1月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首次从鲜葡萄中截获我国进口南非鲜食苹果议定书中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南非石竹卷蛾(Epichoristodes acerbella),本文对该虫的寄主、分布及形态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文中应用DNA条形码技术扩增了该虫的线粒体COI基因的部分序列,并与Genbank数据库和DNA条形码数据库BOLDSYSTEMS v3中已知序列比对,结果与Genbank中2条南非石竹卷蛾序列98%以上一致;与BOLDSYSTEMS v3数据库中10条南非石竹卷蛾序列98%以上一致。  相似文献   

3.
应用PCR-RFLP技术分析斑翅果蝇及其相关种间的差异。选用果蝇COI基因通用引物并通过PCR扩增斑翅果蝇、亚艳丽果蝇等11种15个样品COI基因序列,对PCR产物进行回收和测序,根据测序结果及NCBI上序列比对结果,选用限制性内切酶ApaⅠ和HinfⅠ分别对果蝇COI基因PCR产物进行酶切,酶切产物经琼脂糖电泳分析。结果表明:同时使用ApaⅠ和HinfⅠ酶,可以将斑翅果蝇与其他种相区分。根据果蝇COI基因建立的PCR-RFLP技术可对斑翅果蝇快速、准确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4.
实蝇是世界重要的检疫性害虫之一,对果蔬生产及其国际贸易具有很大的影响。而以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I(mtDNACOI)基因的部分序列作为实蝇的DNA条形码能减少对实蝇成虫形态特征的依赖,可检测其任何虫态的样品,有助于实蝇样品的快速鉴定。本研究采用DNA条形码技术,针对采自泰国四色菊市番石榴烂果中的5头实蝇幼虫进行COI扩增测序,与生命条形码数据库(BOLD)中的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PAUP4.0软件构建了其系统进化树。根据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的结果,将5头实蝇幼虫样品鉴定为番石榴实蝇(Bactrocera correctaBezzi),并将本研究获得的2条COI序列在GenBank中注册,GenBank的登录号为HM590450和HM590451。  相似文献   

5.
苹浅褐卷蛾原产澳大利亚,目前仅分布于少数地区,是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英国等国家多种经济作物上的重要害虫,苹浅褐卷蛾形态具有多态性,对其形态鉴定一直非常困难,由此也增加了该虫在口岸上的入侵风险。本研究使用DNA条形码技术(barcoding)测定了采集自新西兰5个不同地区苹浅褐卷蛾种群26个样本的细胞色素酶I(COI)序列。研究表明,苹浅褐卷蛾种内COI序列差异远小于3%,而与BOLD数据库中卷蛾科其他种类的种间差异约为7%~16%,远大于3%。该结果肯定了条形码技术能够成为口岸快速、准确鉴定苹浅褐卷蛾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开发快速、准确的粘虫Myth imna separata (Walker)近源种鉴定技术,通过线粒体COI基因DNA条形码技术对在野外采集的4种粘虫近缘种——白点粘夜蛾Leucania loreyi、淡脉粘夜蛾L.roseilinea、瘠粘夜蛾 L.pallidior和虚研夜蛾Aletia pseudaletiana的COI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对4种粘虫近缘种同粘虫和GenBank中其它6种粘虫近缘种之间的亲缘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白点粘夜蛾、淡脉粘夜蛾、瘠粘夜蛾和虚研夜蛾大小为658 bp的COI基因片段,与粘虫COI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93.31%、92.86%、91.95%和90.88%,遗传距离分别为0.067、0.071、0.081和0.091;所编码的219个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依次为100.00%、100.00%、99.09%和99.09%.与其它6种粘虫近缘种的COI基因片段序列分析中,白点粘夜蛾和淡脉粘夜蛾与粘虫、一点粘虫Mythimna unipuncta、仿劳粘夜蛾L.insueta、白脉粘夜蛾L.venalba聚为1个亚群,亲缘关系较近;瘠粘夜蛾和虚研夜蛾与白杖研夜蛾A.lalbum、角线研夜蛾A.conigera、秘夜蛾M.turca聚为1个亚群,亲缘关系较近.表明4种近缘种与粘虫的亲缘关系由远到近依次为白点粘夜蛾、淡脉粘夜蛾、粘瘠粘夜蛾和虚研夜蛾.  相似文献   

7.
井上蛀果斑螟Assara inouei是云南石榴上最为重要的蛀果害虫,为明确不同性比对该虫成虫寿命及生殖力的影响,在温度(25±1)℃、光周期L∥D=15h∥9h,RH 70%±10%条件下,分别设置1∶4、1∶3、1∶2、1∶1、2∶1、3∶1和4∶1(♀∶♂)共7种雌雄性比处理,研究了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雌雄成虫寿命、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子代卵孵化率等主要生物学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性比为2∶1时的产卵期、雌雄成虫寿命均显著长于其余性比,产卵前期短于除3∶1外的其余性比;性比为1∶2时产卵高峰单雌日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性比为1∶3时平均单雌产卵量显著大于其余性比,卵的孵化率显著大于除1∶2外的其余性比。无论在偏雄或偏雌性比条件下,随着雄虫或雌虫比例的增大,产卵前期均先减小后逐渐增大,产卵期均先增大后逐渐减小,平均单雌产卵量均先逐渐增大后减小。偏雄性比条件下子代卵的孵化率高于偏雌条件下。性比对井上蛀果斑螟成虫寿命及生殖力有显著影响,性比偏高或偏低均不利于井上蛀果斑螟种群的生殖。  相似文献   

8.
谷斑皮蠹分子检测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Simon(1994)发表的COI基因的通用引物,扩增了谷斑皮蠹、黑斑皮蠹、条斑皮蠹和花斑皮蠹不同地理种群的COI基因片段.经序列比对后,依据多态位点,设计了检测谷斑皮蠹的特异引物.PCR结果表明:引物可成功扩增出谷斑皮蠹样品的基因片段.而其他斑皮蠹属种类基因片段不能被扩增.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了解黄野螟Heortia vitessoides性信息素生物合成及释放机制,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黄野螟雌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形态和超微结构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黄野螟雌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为一个完整的环状上皮结构,位于腹部末端第8腹节和第9腹节之间的节间膜上。黄野螟雌成虫性信息素分泌腺表面分布着3类8种感器,即I~IV型毛形感器、I和II型刺形感器及I和II型锥形感器。分泌腺细胞单层密集排列在角质层内表面,细胞呈柱状或圆形,表皮层分为上表皮和内表皮,细胞中还有发达的肌肉层、脂滴以及线粒体等结构组织。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Walker)卵田间诱集的方法获得赤眼蜂Trichogramma寄生卵,室内培养羽化后,解剖并观察其雄性外生殖器特征,同时进行rDNA-ITS2序列分析,确定其为稻螟赤眼蜂T.japonicum Ashmead.BLAST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采集的供试赤眼蜂ITS2与广东的稻螟赤眼蜂相似性高达99.3%~100%.本研究首次确证吉林省存在寄生水稻二化螟的稻螟赤眼蜂自然种群.  相似文献   

11.
首次报道报喜斑粉蝶华南亚种[Delias pasithoe porsenna (Cramer)]在深圳福田红树林保护区严重为害海桑[Sonneratia caseolaris (L.)]和无瓣海桑(S.apetala Buch Ham)两种海桑科(Sonneratiaceae)乔木红树。通过室内饲养和林间调查,明确了报喜斑粉蝶华南亚种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过程,行为习性,并发现其有较强的耐饥饿、抗海水浸泡等抗逆能力,提出其他红树植物也存在受到该种害虫危害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2.
在2019年对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了昆虫本底调查,共采集或观察到昆虫数量为4329头,共鉴定整理出扎龙自然保护区昆虫计12目84科427种,其中鳞翅目201种,占鉴定种类的47.07%;鞘翅目133种,占鉴定种类的31.15%;其他昆虫种类相对较少,得出鳞翅目、鞘翅目为扎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优势类群,优势种包括黄蜻(Pamtala flavescems)、普通伊蚊(Aedes communis)、尖突水龟虫(Hydrophilus acuminatus)及中华蚱蜢(Acrida cinerca)。初步掌握了湿地昆虫种类、动态变化规律及其湿地环境变化的关系,在保护和监测保护区生态稳定的前提下,提出湿地昆虫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3.
祁连山森林昆虫的多样性及保护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已记录的森林昆虫16目175科1 609种,目数占世界昆虫33目的48.5%,占甘肃森林昆虫23目的69.6%;种数约占世界昆虫总种数的0.17%,约占中国昆虫总种数的3.15%,占甘肃森林昆虫种数的31.92%。记录世界范围仅在祁连山区分布昆虫20种,目前国内只在祁连山区有分布的鳞翅目昆虫118种。甘肃省内只在祁连山林区有分布的有366种,占甘肃省森林昆虫总数的7.5%,占祁连山保护区森林昆虫总数的22.7%。保护区分布有珍稀蝴蝶17种,其中凤蝶科2种,绢蝶科10种。分析了祁连山区昆虫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状况和害虫发生原因,提出了昆虫多样性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为了明确无瓣海桑主要害虫迹斑绿刺蛾的生活史和各虫态生活习性,通过室内饲养、林间套笼观察和野外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迹斑绿刺蛾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该虫在广西钦州红树林自然保护区1年发生4代,有世代重叠现象;以蛹在茧内越冬,翌年4月中旬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为害期发生在4月下旬到6月下旬;第4代幼虫11月上旬开始结茧化蛹越冬。成虫具有较强趋光性,成虫夜间羽化率达到98.6%,以晚上24:00前居多。成虫羽化后第2天交尾,雌虫产卵量为35~183粒,雄虫平均寿命6.7d,雌虫平均寿命8.1d。本研究明确了迹斑绿刺蛾生物学特性,为该虫的预测防治工作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5.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生态环境需水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以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例 ,对其各生态环境需水的配制要素—植物需水量、土壤需水量和野生动物栖息地需水量分别进行了计算 ,最后估算出了该湿地植被生长期内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表明 ,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最小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1 .0 2亿m3,优等生态环境需水量为 1 .95亿m3。最后 ,针对保护区湿地目前面临的水文危机 ,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坚果异胫小卷蛾是南非果树上重要经济害虫。珠海检验检疫局曾在南非鲜橙中截获过该虫。本文对坚果异胫小卷蛾的分布、寄主及成虫形态特征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该虫的DNA条形码检测方法。通过GenBank数据库比对分析,邻接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及BOLD数据库查询比对,可最终确定所截获害虫为坚果异胫小卷蛾。  相似文献   

17.
大豆白粉病病原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大豆白粉病是大豆叶部病害,能降低叶片光合作用,使产量损失高达35%。1921年首次在德国发现,之后在南美和北美陆续发生,在日本、韩国、越南、泰国也有报道[1]。而中国大豆白粉病报道较少,只在吉林、北京、贵州、河北有所报道[2,3],最近仅在浙江和广东有过报道。国外报道的大豆白粉病病原菌有Erysiphe glycines和E.diffusa[1,4,5],其中日本[1]和巴西[5]的报道主要依据无性态特征  相似文献   

18.
广西防城金花茶病虫害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摸清广西防城金花茶保护区金花茶病虫害的种类及其发生危害情况,采用普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并参考相关文献,2009-2010年对防城金花茶保护区金花茶主要病虫害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调查和鉴定.结果表明,防城金花茶保护区金花茶病害有6种,其中危害叶片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赤叶枯病、藻斑病、煤烟病等;虫害有10种,以食叶性害虫为主.分析了原生群落不同海拔的金花茶植株与单株叶片藻斑病及炭疽病发病率的差异.提出了对金花茶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次报道四川省竹巴龙自然保护区的昆虫种类计有11目,63科,128种。其中以鳞翅目Lepidoptera、双翅目Diptera和鞘翅目Coleoptera种类居多,分别占总数的37.1%、20.5%和16.6%,蜚蠊目Blattaria最少,只有一种。区系成分在低海拔区以典型的东洋种类为主,随着海拔的增加东洋区种类所占比例下降,逐渐为古北成分所替代,昆虫种类的垂直分布明显。  相似文献   

20.
文中从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采集的沙样中,运用96孔板有限稀释法分离出两种形态各异的微藻物种GTD8A1和GTD9C2,形态学初步鉴定分别为绿藻门小球藻目和环藻目。利用GenBank中绿藻门不同科属种类序列的18S核糖体RNA基因保守区和28S核糖体RNA基因保守区分别设计18S rDNA特异性引物和5.8S rDNA-ITS区特异性引物。以自行设计的18S rDNA特异性引物与5.8S rDNA-ITS区特异性引物分别对以上两个物种进行PCR和测序后,经blastn比对,系统发育树及遗传距离分析,结果表明GTD8A1可能与Chlo-rella sp.MBIC10595为同一个物种,GTD9C2可能为Desmodesmus multivariabilis种内的一个变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