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刘兆鸿 《广西植保》2011,24(4):25-2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近年来新发生的水稻病毒病,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是主要传毒媒介。2007年晚稻发现该病在平乐县部分乡镇稻田造成严重为害以来。发生面积逐年扩大,为害损失日趋严重。2010年全县发生面积0.62万公顷,造成损失366.49万公斤,由水稻次要病害上升为发生面积仅次于水稻纹枯病、为害损失最大的主要病害。在防...  相似文献   

2.
湖北省地处长江中游,是我国主要的水稻产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湖北省水稻上新发生的病害,2001年在广东省阳西县首次被发现,近年来扩散蔓延迅速。由于该病害经可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进行远距离传播,其扩展快,隐蔽性强,危害性大,对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2009~2010年,笔者调查了病害在本省的发生和分布...  相似文献   

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我国新发生的病毒病,主要通过白背飞虱传播.广西迁入性白背飞虱数量大,4月13日~6月23日样本检测,带毒率最高达80%.平均带毒率8.18%.白背飞虱带毒情况及发生数量成为广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流行的重要因素.本文就广西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情况进行了小结,提出加强白背飞虱带毒率监测做好南方水稻黑条...  相似文献   

4.
对2012年云南元江地区早稻田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与传毒介体白背飞虱的发生动态的调查研究表明,白背飞虱的虫口数量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病率呈正相关关系(r>0.9),即当白背飞虱数量较大时,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率也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21世纪初在我国华南地区首先发现的经远距离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传播的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在发现后的十多年间发生面积不断扩大,危害逐年加重,成为我国和越南及周边国家重要水稻病害。迄今,有关该病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进展,本文综述了该病害的发生历史、病原特征及致病机理、病毒传播及流行规律和测报及防控技术,以期为该病害的深入研究和持久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达州地区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达县近20年水稻白背飞虱虫情与气象资料的综合分析,筛选出影响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主导因子,运用多元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达州地区水稻白背飞虱发生程度预测模型,其回测符合率高,试报应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上一种新发生病害,由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为介体远距离传播。红河州是稻飞虱从越南迁入我国的前沿地。2011年通过田间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初步明确了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红河州的发生分布及为害,旨在为今后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也为了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云南省甚至我国的发生情况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安徽沿江西部稻区发生逐渐加重,2010年呈爆发性发生。该病害传毒媒介为迁飞性害虫白背飞虱,因无抗病性品种和有效治疗药剂,该病目前的防治策略是治虫防病、治前期保后期。太湖县是一个以单季稻为主的混栽稻区,四(2)代白背飞虱低龄若虫发生期一般在7月上旬,此时正值单季稻返青至分蘖期,是治虫防病的关键期。为筛选出防治白背飞虱效果更好的药剂品种,为大面积示范和推广提供科学依据,特设计本试验。  相似文献   

9.
2012年宝应县白背飞虱发生严重,对水稻生产构成了威胁。总结白背飞虱的发生特点,分析发生原因,并探讨防控策略和主要的技术措施,有助于开展白背飞虱的监测预报工作。  相似文献   

10.
我县地处川东丘陵地区,纹枯病和白背飞虱是水稻常年发生的主要病虫之一。纹枯病1988年以来偏重发生,白背飞虱1980-1991年中等以上发生的频率占70%。我们在测报调查中发现同田内纹枯病和白背飞虱的发生具有相关性。1991年7月25—26日在测报基点的城西乡进行定量调查纹枯病的病情和白背飞虱的虫量,此时两者为发生高峰期,水稻品种汕优63正处抽穗期,选择未施药田块,目测纹枯病发生轻、中、重3种  相似文献   

11.
南方黑条矮缩病已成为水稻上的主要病害.主要由白背飞虱传播。该病具有发生范围广、暴发性强、损失严重等特点。主要症状是植株矮化,在水稻生育前期是易感病期。笔者在分蘖期选用植物生长调节剂0.136%赤.吲乙.芸可湿性粉剂防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生产上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安庆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发生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田间症状类型、症状表现时间、不同时间种植类型水稻发病差异、当前主要发病品种(或组合)、白背飞虱在本地发生规律、田间病丛分布特征等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症状有典型和非典型、重症和轻症之分;在双季早稻、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混栽地区,以中稻、单季晚稻和双季晚稻发生较普遍,早稻发病较轻,这与白背飞虱在本地的发生期同各种时间种植类型水稻易感病生育期吻合程度有关;不同类型水稻发病程度不同,籼型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梗、糯稻,似与白背飞虱嗜食杂交稻的习性有关;品种间发病程度有差异,如奥两优28、华安3号等部分品种发病严重;病丛(株)在田间呈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3.
余庆县2007年白背飞虱大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贵州省余庆县水稻种植面积1.1万hm<'2>,全县白背飞虱发生面积1.933万hm<'2>次,综合发生程度4.8级;其中,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第五代为中等发生.全县累计防治白背飞虱面积1.8万hm<'2>次,占发生面积的93.10%,累计挽回损失1 251万kg,仍损失323万kg.发生特点为:始见期比2006年晚、与历年接近,第二代、第三代迁入峰次多,第三代迁入主峰期田间成虫量大,第四代补充迁入大.第三代、第四代大发生.田问虫量三代重于四代,后期第五代发生程度中等,重于2006年和历年.6月5日田间成虫量是预报第三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6月下旬第三代白背飞虱残存虫量和第四代补充迁入虫量是预报第四代发生程度的重要依据;7月下旬白背飞虱田间成虫量多少决定第五代白背飞虱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4.
在水稻秧苗期测定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预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趋势,采用温室培育水稻秧苗单株接入白背飞虱方法于2010年测定了5月6日、5月18日、5月25日、6月15日、6月23日5次入迁萍乡的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2.17%、6.52%、39.96%、30.43%;2011年测定了5月7日、5月18日、6月10日、6月17日、6月21日5次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0、0、0、2.2%;2012年测定了5月4日、5月8日、5月31日、6月9日、6月13日5次入迁白背飞虱带毒率,分别为0、0、4.4%、2.2%、6.7%.3年的苗期测定初步认为,入迁白背飞虱SRBSDV带毒率达到4%~6%时,当年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为轻发生,而其带毒率达到30%以上,就可能有大暴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4种药剂拌种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背飞虱是水稻上的重要害虫,而且是近年来发生严重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唯一传播介体。为有效降低白背飞虱自身的危害及其传播的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在云南德宏开展了4种拌种剂防治白背飞虱的田间药效试验。在25%吡蚜酮WP、60%吡虫啉FSC、35%丁硫克百威DS及70%噻虫嗪WS中,35%丁硫克百威DS在拌种后31d对白背飞虱种群的防效仍高达93.6%,其他3种拌种剂的防效分别为75.0%、55.0%及49.3%。因此35%丁硫克百威DS是适合于当地防治白背飞虱的水稻拌种剂。  相似文献   

16.
水稻白背飞虱是都匀市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自2008年以来连年大发生.严重威胁水稻安全生产。白背飞虱以成虫和若虫群集在稻株基部吸食水稻汁液。使水稻生长受阻,同时也是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媒介…。药剂防治是有效控制大田期白背飞虱在水稻上传毒为害的重要措施嘲。目前用于防治白背飞虱的药剂品种较多.为了解不同药剂对白背飞虱的防治效果.我们于2011年用7种药剂对白背飞虱进行了田问药剂防治试验。  相似文献   

17.
影响白背飞虱翅型分化的相关因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水稻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 Horvth翅型分化机制,以其长翅型、短翅型的遗传纯系为材料,在不同梯度的温度、光周期、若虫密度、不同寄主植物、水稻生育期、双亲翅型和植株营养条件下比较白背飞虱的翅型分化状况。结果显示,短日照有利于白背飞虱短翅型雄虫的发生;白背飞虱若虫密度≥15头/管时,短翅型分化率仅在16.9%以下;寄主营养决定了翅型分化的方向,寄主植物的总蛋白质含量与白背飞虱短翅型的分化率呈正相关;水稻拔节期最有利于白背飞虱短翅型的发生,分化率为45.2%,而灌浆期有利于其长翅型的发生;该虫F1代的翅型表型与亲本的遗传密切相关,父本和母本均为短翅型时,F1代短翅型分化率可达47.7%。无论在什么情况下白背飞虱长翅型的分化率始终高于短翅型,尤其是短翅型雄虫的分化率非常低。因此,白背飞虱长、短翅型的分化既由基因控制,又受外界环境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田国梁 《植物医生》2016,(11):54-55
<正>2009年,咸宁市首次在崇阳县发生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以后每年均有发生,并呈加重趋势。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传毒介体主要为白背飞虱,该病可为害水稻、玉米、小麦、马唐、看麦娘、稗草等20多种粮食作物和杂草,已成为咸宁市水稻常见病害之一,造成水稻减产。1症状识别发病稻株,叶色深绿,上部叶片正面凹凸不平。病株地上数节节部有倒生须根及高节位分支;病株茎秆表面有直径为1~2 mm的乳白色瘤状突起(手  相似文献   

19.
我县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的武陵山区,全县稻田面积23万亩,稻飞虱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常年发生面积8—15万亩,损失产量500—1000万斤。自进入八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南岭及其以南稻区杂交水稻和常规中迟熟品种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引起我地稻飞虱种群发生了几个新的变化:1.白背飞虱、褐稻虱始见期及迁入主峰明显推迟。2、白背飞虱种群数量呈上升趋势,危害程度逐年加重。3、8月上、中旬褐稻虱主害时期,褐稻虱、白背飞虱混合种群的危害现象日渐突出。4、随着白背飞虱、褐稻虱种群发生数量高峰期的延  相似文献   

20.
《广西植保》2021,34(1)
利用文献数据库分析国内白背飞虱研究现状,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和决策者提供数据参考。本文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59—2019年国内发表的白背飞虱研究文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 60 a共发表有关白背飞虱论文2286篇,发文高峰期在2011—2017年;(2)高频关键词有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发生特点、若虫、同型幼虫、发生规律、虫量、翅型、防治效果、水稻品种、天敌等;(3)在近10 a的白背飞虱文献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频次排位提到了第四位;(4)在白背飞虱研究领域,高频作者有程家安、胡国文、刘光杰、翟保平、俞晓平等专家;(5)《应用昆虫学报》《中国植保导刊》《中国水稻科学》《广西植保》和《昆虫学报》等期刊是发表白背飞虱研究领域论文的主要期刊。研究表明,白背飞虱防治尤其是控制其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造成的危害是白背飞虱研究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