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本文通过室内好气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细度、不同用量鸡羽毛在不同土壤上的无机氮释放规律及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好气培养2-3周内,羽毛无机氮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均较高,羽毛中有15%-70%的氮以无机氮的形式释入出来。2-3周以后,羽毛无机氮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则显著下降。羽毛的细度、用量及土壤类型对羽毛无机氮的释放有显著的影响。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施用羽毛和施用化肥对盆栽油菜可以起到相同的增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室内好气培养试验和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细度、不同用量鸡羽毛在不同土壤上的无机氮释放规律及肥效。试验结果表明,好气培养2~3周内,羽毛无机氮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均较高,羽毛中有15%~70%的氮以无机氮的形式释入出来。2~3周以后,羽毛无机氮的释放速率和释放量则显著下降。羽毛的细度、用量及土壤类型对羽毛无机氮的释放有显著的影响。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施用羽毛和施用化肥对盆栽油菜可以起到相同的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3.
一种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好气培养间歇淋洗法比较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和普通无机化肥复合肥养分释放的不同,模拟了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的养分释放规律。结果表明,在20周内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氮的淋洗总量占加入量的37.92%,磷淋洗量占加入量的19.14%,钾基本上全部淋洗出来,养分释放平稳持久。不同肥料的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处理的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满足作物的养分需求;生物有机无机复合肥可促进花椰菜生长发育,显著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4.
较高浓度乙炔对秸秆还田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研究探讨较高浓度乙炔对秸秆还田土壤硝化作用的抑制效果。在室内条件下,2%乙炔加入到施用尿素的土壤后好气培养108h,其间测定CO2和N2O释放量,培养结束后测定土壤无机N。在田间条件下,2%乙炔加入到不同含水量和矿化速率的原状土柱中,培养7d后测定土柱中无机N的变化量。结果表明,室内条件下,2%乙炔完全抑制土壤的硝化作用,对土壤有机N矿化作用的抑制作用为19.2%,并对土壤异养微生物的呼吸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5种不同工艺肥料的养分释放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不同工艺制成的肥料为供试材料,利用静水试验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其氮、磷、钾养分释放特性。结果表明,有机无机复合肥、缓释肥在静水、土壤介质中的氮、磷、钾初次养分释放率和累积养分释放率均低于无机肥,缓释肥对养分的缓释作用优于有机无机复合肥,3种有机无机复合肥之间养分释放情况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好气和厌氧条件下小麦秸秆的腐解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网袋培养法,研究在好气和厌氧条件,小麦秸秆腐解过程中碳、氮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碳和氮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的延长而降低,且呈前期(0~3个月)降解较快,而后(3~12个月)逐渐减缓的趋势。用一级动力学方程y=y0+a·e-kt对小麦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的残留质量随时间变化进行拟合(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57),质量腐解半衰期分别为72.8和121.9d,腐解速率常数(k)分别为0.022 0和0.014 0/d。在好气条件,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释放速率常数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1.79和1.67倍,小麦秸秆中碳和氮元素的释放率分别是其在厌氧条件的4.39和1.40倍,且在培养至1个月时处理之间呈显著性差异(P0.05)。小麦秸秆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残留量均随培养时间延长总体呈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好气条件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碳氮元素的释放及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从而更有利于小麦秸秆的降解。  相似文献   

7.
好气厌气培养下碳源及C/N对土壤供氮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添加化学氮肥,稻秸和淀粉的土壤在好气,厌氧培养下的供氮特征。(1)单施化学氮肥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始终高于厌气培养,单施稻秸厌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高于好气培养,(2)培养60d时,C/N为10的处理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高于厌氧培养,C/N〉20的处理厌气培养,土中矿物态氮含量处于较高水平,(3)添加淀粉使好气培养土壤中矿物态氮含量大幅度减少,厌气培养则变化不大,C/N相  相似文献   

8.
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的方法,研究了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和厌氧条件下的腐解规律。结果表明:在0~3 个月的培养时间内,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腐解较快,腐解率达55%以上。在好气培养条件下,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质量减少50%所需要的时间(t1/2)分别为59.2 d和52.9 d,而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t1/2分别为72.6 d和79.9 d。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碳释放速率常数k(0.61耀0.6 月-1)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碳释放速率常数k(0.55耀0.57月-1)。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氮释放速率常数k(0.25耀2.36 月-1)也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氮释放速率常数k(0.16耀2.32 月-1)。水稻秸秆和玉米秸秆中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含量在好气培养条件下的减少速率高于其在厌氧培养条件下的减少速率。综上所述,好气培养条件有利于作物秸秆降解和营养物质的释放。  相似文献   

9.
硝化抑制剂DMPP对菜园土供肥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采用好气培养法研究了新型硝化抑制剂3,4-二甲基吡唑磷酸盐(DMPP)对菜园土壤养分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5d恒温培养过程中,土壤硝态氮呈现升高的趋势,DMPP处理(硫硝铵ASN+DMPP和尿素urea+DMPP)+壤硝态氮含量在整个试验期间显著低于未加DMPP处理(ASN和urea);从培养的第10d开始至试验结束期间,DMPP处理的土壤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未加DMPP处理。DMPP能增加土壤无机氮含量,在氮肥施入后较长时间内维持较高的氮供应强度并能调节氮素供应形态,减弱土壤因施氮造成的pH值下降,降低土壤速效钾含量,但对土壤速效磷含量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0.
15个土样的短期好气培养试验表明:(1)灌漠土氮素矿化势N_o为260.3~392.4mg/kg,约占全氮的23.9%~34.4%。(2)两周矿化氮量N_1与盆栽小麦的吸氮量、籽粒产量及相对产量具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关系,可以用2周矿化氮量N_1作为土壤氮肥力指标。(3)N_1与碱解氮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因此,可以用碱解扩散法代替短期好气培养法,以确定土壤氮肥力指标。  相似文献   

11.
商品有机肥及蔬菜残体在菜地土壤中的氮素矿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采用好气培养法研究了商品有机肥及蔬菜残体在菜地土壤中的氮素矿化,结果表明:土壤中施入尿素、有机肥和蔬菜残体的处理,7-14天后NH4^+-N降低到对照水平,之后各处理的NO3-N的累积量具有显著差异。35天时,NO3-N累积量的次序为:尿素+菜花残体≈尿素+苋菜残体>尿素+有机肥>尿素>有机肥>0-30cm土壤>30-60cm土壤。0-30cm土壤累积矿化量远高于30-60cm,矿化速率也是如此,其累积量与培养时间可以用一元二次方程拟合。本研究所用有机肥C/N比为25:1,其单独添加或与尿素一起添加时,前期均表现为无机氮的净固定过程,28-33天以后才释放无机氮。尿素+菜花残体和尿素+苋菜残体处理的Nmin(铵态氮+硝态氮)都高于尿素处理,说明这两种C/N较低的蔬菜残体都释放了相当量的无机氮,表现为氮的净矿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制革污泥污染土壤矿化过程中Cr(Ⅲ)和氮的释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调查采样、室内分析测定的方法,研究了制革污泥污染土壤矿化过程中cr(Ⅲ)和N的释放。结果表明,制革污泥污染土壤中高浓度cr(Ⅲ)可导致作物各部位cr的大量积累,小麦、玉米子粒中cr含量远远超过安全食用标准;cr(Ⅲ)向土壤底层的迁移可达160cm,并与有机物迁移具有显著相关性。14周好气培养实验显示,矿化结束后,污泥中14%~26%以上有机态cr(Ⅲ)转化为无机态,具有很高的迁移性和生物有效性;由污泥带入土壤中的氮与土壤原有N的矿化速率和可矿化N量具有明显差异,cr(Ⅲ)的转化与N的矿化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为了减少和控制小麦生产上的化肥施用量,通过设定不同有机氮和无机氮的施用比例,进行了小麦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的施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当有机氮替代无机氮在20%~40%范围内时,小麦的产量与配方施肥的产量相当,其中,以有机氮替代无机氮40%处理的小麦产量与配方施肥处理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以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保护地长期定位试验为基础,系统研究了长期定位条件下,不同施肥处理对蔬菜保护地土壤非交换性钾释放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土壤非交换性钾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不同,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的土壤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大于单施化肥的各个处理;其中氮、钾肥配施处理的释放量和释放速率最高,而氮、磷肥配施处理最低。  相似文献   

15.
紫色土氮素矿化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Nt=A+Bt1/2和Nt=At^B方程对好气培养、盆栽和田间紫色土氮素矿化实测值拟合结果表明,Nt=A+Bt1/2方程吻合度高,该议程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紫色土矿化氮之间的相关性均极显著。矿化氮模拟值与盆栽、田间小麦吸氮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表明通用模型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测定加有黑麦草的土壤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产生的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氨态氮数量的变化,研究了有机氮在二种红壤中的矿化动态,有机氮在红壤中的矿化结果主要是铵的生成和氨的挥发,培养后5d,明显发生铵的释放,红砂土在培养后15 ̄20d铵的释放达到最大值,黄筋泥则是在培养后30 ̄35d。在培养的前20d,红砂土中铵的释放多于黄筋泥,但在30d后,情况相反,培养期间有机氮矿化释放的氨用2%硼酸溶液吸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量差异的变化特征。【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的代表性水稻土样品并布置室内好气与淹水处理的恒温培育试验,观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过程及矿化量变化,比较分析不同水分状况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差异及形成机制。【结果】培养过程中不同水分状况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好气处理下培养前期迅速下降,而淹水处理下则迅速升高,并均在培养10 d后趋于稳定;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培养前期,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减小,以致培养后期差异不明显。好气处理下土壤的基础呼吸强度、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分别是淹水处理的2.26—19.11、0.96—2.41、0.96—2.41倍。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越高则好气与淹水处理间呼吸强度差异越大,而若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越高则好气与淹水处理间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越大。【结论】淹水处理造成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是导致土壤呼吸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变化还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8.
通过测定加有黑麦草的土壤样品在不同培养时间产生的硝态氮、亚硝态氮、铵态氮和氨态氮数量的变化,研究了有机氮在二种红壤(红砂土和黄筋泥)中的矿化动态.有机氮在红壤中的矿化结果主要是铵的生成和氨的挥发,培养后5d,明显发生铵的释放,红砂土在培养后15~20d,铵的释放达到最大值,黄筋泥则是在培养后30~35d.在培养的前20d,红砂土中铵的释放多于黄筋泥,但在30d后,情况相反.培养期间有机氮矿化释放的氨用2%硼酸溶液吸收,以这种形式损失的有机氮,红砂土多于黄筋泥  相似文献   

19.
碳,氮比对有机肥料氮素释放和植物吸氮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有机肥料中的碳含量与氮释放关系很大,不同方法测定的C,N及其组成的C/N比与氮素释放和植物吸收氮的关系不同。有机肥料的全碳及碳氮联合测定的氮素之比和氮素矿化率成直线关系,和植物吸收氮素成幂函数相关。在C/N比低于17 ̄21时,有机肥料开始释放无机氮,在C/N比小于14时,植物才能大量吸收有机有肥料中的氮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水稻土有机碳矿化量差异的变化特征。【方法】采集江苏省常熟市全市范围的代表性水稻土样品并布置室内好气与淹水处理的恒温培育试验,观测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动态过程及矿化量变化,比较分析不同水分状况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量差异及形成机制。【结果】培养过程中不同水分状况处理下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变化趋势有显著差异,好气处理下培养前期迅速下降,而淹水处理下则迅速升高,并均在培养10d后趋于稳定;好气与淹水处理间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主要表现在培养前期,随培养时间延长而不断减小,以致培养后期差异不明显。好气处理下土壤的基础呼吸强度、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和累计矿化量分别是淹水处理的2.26—19.11、0.96—2.41、0.96—2.41倍。统计分析表明,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越高则好气与淹水处理间呼吸强度差异越大,而若土壤中微生物生物量氮、水溶性有机碳含量越高则好气与淹水处理间土壤有机碳日均矿化量差异越大。【结论】淹水处理造成土壤微生物活性降低是导致土壤呼吸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而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矿化量的变化还与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