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永丰县中稻肥料三要素施用量确定提供依据,设置田间试验测定了中稻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结果表明:中稻配方施肥条件下的稻谷产量可达568.9kg/667m~2,氮、磷、钾肥料的利用率分别为43.4%、23.8%、52.3%。  相似文献   

2.
通过区域八个不同田块中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初步研究了氮、磷、钾肥料养分不同施用量配比表现中稻产量的趋势;同时得到了氮、磷、钾肥养分施用量与产量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回归效应方程,并预测出所试各田块中稻的最佳施肥量。结果与分析表明:直接应用有限试验田块的预测结果和一元二次效应方程,指导大面积的中稻作物施肥推荐,没有较大的可行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推荐所试代表区域田块中稻较合理的三要素肥料养分施用量为纯氮150~195kg·hm^-2、五氧化二磷45~75kg·hm^-2、氧化钾60~90kg·hm^-2。  相似文献   

3.
通过区域四个不同田块中稻"3414"肥料效应试验,初步研究了氮、磷、钾肥料养分不同施用量配比表现中稻产量的趋势;同时得到了氮、磷、钾肥养分施用量与产量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回归效应方程,并预测出所试各田块中稻的最佳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直接应用有限试验田块的预测结果和一元二次效应方程指导大面积的中稻作物施肥推荐,没有较大可行性和合理性;综合考虑,推荐所试代表区域田块中稻较合理的三要素肥料养分施用量为纯N 180~210 kg/hm2、P2O5 50~80 kg/hm2、K2O 60~90kg/hm2。  相似文献   

4.
通过4年7季作物的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制度下浙北平原新造农田麦稻—油稻交替轮作农田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及其与作物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作物养分盈余明显,氮、磷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均在100%以上,而稻季磷钾养分相对亏缺.施用有机肥和秸秆还田能综合平衡氮磷钾供给,从而提高作物产量.春季作物产量与氮磷钾总养分实际平衡率呈正相关,而晚稻在氮磷钾总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5%左右能获取最佳产量,且在化肥氮投入一定条件下,晚稻产量与磷钾养分实际养分平衡盈亏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轮作对黑土区作物产量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不同种植模式对作物产量和耕地地力的影响,依靠耕地质量提升项目在大兴安岭南麓黑土区设置的定位监测点,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的作物产量、土壤pH、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结果表明,在实际农业生产中,大豆、玉米长期连作产量下降,轮作可以提高大豆、玉米单产。不同种植模式下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同,大豆连作,土壤全氮含量大幅下降,有效磷含量增加,速效钾含量下降;玉米连作,土壤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大幅增加,全氮含量小幅下降。因此轮作可以提高作物产量,连作造成作物减产,玉米长期连作不影响土壤养分含量,大豆连作下土壤养分含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轮作周期中不同肥料高效施用技术,通过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不施肥(T1)、常规化肥(T2)、缓控释肥(T3)、稳定性肥料(T4)、BB肥(T5)和在T2的基础上增施生物有机肥(T6)6个处理,研究了不同肥料施用对稻(Oryza sativa L.)-油(Brassica campestris L.)轮作制度下作物产量及养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施用常规化肥处理相比,施用缓控释肥和在常规化肥基础上增施有机肥均可提高水稻和油菜及周年产量,大部分轮作年份达显著水平(P<0.05);不同肥料处理均能提高稻-油轮作水稻季、油菜季及周年作物氮、磷、钾的吸收量和农学利用效率,其中以T6处理效果最好,氮、磷、钾吸收量和农学利用效率均与施用常规化肥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T3处理效果次之,除油菜季磷吸收量外,其他均与施用常规化肥处理差异达显著水平(P<0.05)。综合来看,湖北省稻-油轮作制中施用缓控释肥和增施生物有机肥效果较好,施用BB肥和稳定性肥料的效果略差。  相似文献   

7.
设置稻虾连作(RC)、水稻单作(R)、莲虾共作(LC)、子莲单作(L)、茭虾共作(ZC)、茭白单作(Z)6个处理,研究不同作物+小龙虾种养模式作物的产量、氮和磷吸收量及氮、磷平衡状况,为合理调控生态种养养分循环和平衡、促进农田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除RC处理产量因不施肥较R处理显著减少外,LC、ZC处理产量与相应作物的单作处理均无显著差异。关于作物的氮、磷吸收,RC处理水稻籽粒的磷吸收量较R处理显著减少17.02%,ZC处理净茭和茭白秸秆的氮吸收量较Z处理分别显著增加31.47%和21.16%,其余同一作物的2个处理间作物的氮、磷吸收量均无显著差异。与相应作物单作处理相比,不同作物+小龙虾处理不仅提高了氮、磷的输入量和输出量,还增加了农田生态系统的氮和磷盈余量。因此,为提高农田氮、磷利用率,减少氮、磷环境污染风险,需适当减少农田化肥和饲料的投入,以保证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郧西县4个不同乡镇代表性田块中稻进行"3414"肥料效应试验,初步研究勋西县地区不同氮、磷、钾肥用量对中稻产量和经济效应的影响;同时得到各肥料养分施用量与中稻产量的三元二次和一元二次回归效应方程,并预测各试验田块中稻的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所试区域田块影响中稻产量的最关键因素是氮,其次是磷,钾影响最小;不施肥较合理施肥平均减产率为39.1%,初步说明所试田块一季不施肥,会造成较大幅度减产,作物产量对肥料的依赖性较大;推荐试验田块及其代表区域田块中稻较合理的肥料养分施用量为纯N 160~200 kg/hm~2、P_2O_560~80 kg/hm~2、K_2O 40~60 kg/hm~2。  相似文献   

9.
[目的]针对西南稻区水稻生产磷钾养分施用不合理,缺乏指导磷钾肥施用的有效方法的现状,通过多点同氮不同磷钾水平试验,为水稻生产提供一种科学高效磷钾养分管理方法,从而为水稻生产磷钾肥施用提供指导。[方法]以杂交中稻川香9838为试验材料,在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4省市7个生态开展了施用不同磷钾量与磷钾利用率、水稻产量和米质关系研究,其中P公顷施用量为37.5、75、112.5和150kg,K公顷施用量为45、90、135和180kg,进行10个处理,裂区设计,每个处理重复3次。[结果]川香9838的产量不同试验点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氮不同磷钾水平下差异亦显著,试验点与不同磷钾处理间的交互作用达显著差异。云南滨川试点产量最高,公顷施用N150kgP75kgK90kg处理产量最高。PK高效利用率各试点不同,PK高效用量四川东坡、四川泸县、贵州小河和重庆永川4点间相同,而四川广汉、四川中江和云南滨川3点间各不相同。西南稻区水稻高产主攻目标是公顷有效穗数和结实率。稻米品质按试验地点可分2类,按全部处理可分为6类。[结论]该研究建立了西南稻区水稻生产磷钾养分高效运用预测模型,为西南稻区水稻高产以及磷钾合理高效运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10.
运用"3414"回归试验研究氮、磷、钾三要素肥料养分不同用量配比对夏玉米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建立相应的施肥效应模型,初步提出了钟祥市区域夏玉米三要素肥料养分经济合理推荐用量等。结果表明,按区域预定的施肥推荐指标确定的肥料养分用量具有较好的合理性;区域田块影响玉米产量的最关键的因素是氮,其次是钾、磷影响最轻。参考应用一元二次效应方程预测结果进行施肥推荐,也不可直接套用各因子预测最佳施用量结果。综合分析,所试区域田块种植夏玉米,氮、磷、钾养分较为经济和较高产量效益的施用量分别为12.8~15.9、2.2~2.8、3.1~3.5 kg/667m2,产量可达472.4kg/667m2以上,产投比可达3.0∶1以上。其它区域不同肥力类型尚待多点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黄壤区烤烟轮作与连作根系形态、产量及养分吸收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贵州黄壤烤烟主产区烤烟的合理种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16-2017年在贵州省遵义市开展田间试验,设置稻烟-轮作和烟-烟连作两种种植模式,在一个轮作周期内,控制氮、磷和钾施用总量一致,研究不同种植模式下烤烟根系形态、水稻和烤烟的产量、养分吸收及利用,分析了烤烟收获后土壤养分含量的变化。【结果】与烟-烟连作相比,稻-烟轮作烤烟根长、总表面积和总体积分别显著提高5601. 1 cm、1976. 3 cm2和59. 17 cm3,平均直径降低0. 17 cm。连作后,烤烟产量和产值分别为1098 kg·hm2和28 548元·hm-2,显著低于轮作模式。烤烟对氮、钾的吸收轮作模式高于连作模式,两季作物收获后,连作模式下0~20和20~40 cm土壤深度的除土壤pH降低外,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硝态氮和铵态氮较轮作模式均升高。【结论】稻-烟轮作中烤烟养分吸收、产量和经济效益均优于烟-烟连作,在实际生产中应重视烤烟与水稻等其他作物轮作,以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促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潜江市几种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3414”肥料效应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潜江市中稻、棉花、油菜、小麦对土壤和肥料有效养分表现利用率和作物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结果表明,氮、磷、钾肥养分当季相对利用率中稻分别为36.1%、12.8%和58.7%,棉花分别为25.1%、18.5%和33.6%,小麦分别为20.1%、11.8%和39.4%,油菜分别为17.8%、4.9%和23.4%.在N、P、K配施的情况下,作物每千克经济产量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中稻分别为27.9、4.4和30.7 g,棉花分别为53.7、10.6和45.5 g,小麦分别为26.4、3.9和25.0 g,油菜分别为40.7、9.6和37.3 g.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烤烟轮作、连作对烟叶品质及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6a烤烟连作、烤烟-玉米轮作试验,比较了不同种植模式下烟叶产量和烤烟病害发生情况的差异,并测定了烟叶化学成分及土壤氮、磷、钾含量.结果显示:在烤烟连作和烤烟-玉米轮作2种模式下,烟叶产量、化学成分含量以及病害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但烤烟连作下烟叶产量平均年度变异系数明显低于烤烟轮作;2种种植模式下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全量氮、磷、钾含量无显著差异,但不同种植模式下速效氮、磷、钾含量在试验前后的变化情况不同,其中速效氮含量在烤烟连作下比试验前略有降低,烤烟-玉米轮作中则略有增加,速效磷、钾的变化与之相反,特别是烤烟-玉米轮作中速效钾含量较试验前显著降低.与试验前土壤速效养分比例(1∶0.09∶1.81)相比,耕作6 a后,连作烟地速效养分比例(1∶0.12∶2.17)较烤烟-玉米轮作(1∶0.09∶ 1.40)更接近烤烟生长适宜速效养分比例(1∶0.55∶2.40).因此,简单的轮作特别是与施肥量较高的作物轮作,不能从根本上改善土壤养分比例,提高烟叶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实地访问和田间调查的方式,对江苏省句容市稻—鸭—油种养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施肥状况进行调查,对氮、磷、钾输入输出的数量特征及其平衡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鸭—油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中养分平衡比稻—油系统有所改善,氮、磷盈余较少,钾亏缺比较轻。氮、磷、钾比例为1∶0.227∶0.436;氮、磷、钾盈亏率分别为25.59%、121.99%、-8.34%。  相似文献   

15.
烟稻轮作下烤烟的施肥及养分吸收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3414”试验方案的基础上,添加无肥处理(称为“3415”方案),通过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当地烟稻轮作条件下烤烟施用氮、磷、钾肥的效应及最佳施肥量。结果表明:在烟稻轮作地区,烤烟作物的地力贡献较小,无肥区产量仅占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产量的39.4%;随着氮肥、磷肥和钾肥施用水平的提高,产量先增加,后下降;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的产量(3 315.9 kg/hm2)最高,效益(34 371.4元/hm2)最好,增产效果最好;氮的缺乏对烟叶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磷和钾,缺氮、缺磷和缺钾处理的产量,分别占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产量的78.3%、79.4%和89.7%;“3414”方案得到的试验数据不能用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但可以用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一元二次肥料效应模型拟合得到的氮、磷、钾的最佳施用量为N 159.8 kg/hm2、P2O5 86.1 kg/hm2、K2O 152.2 kg/hm2,得到的烟叶最佳产量为3 182.8 kg/hm2,与小区试验得到的最佳施肥量和最高烟叶产量非常接近。  相似文献   

16.
林瑛  李秀 《青海农林科技》1999,(3):55-56,44
对不同区域土壤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测定分析,提出麦类作物平衡施肥的技术原则是有机无机相结合,坚持合理的麦-豆(油,薯)轮作制,平衡土壤养分;根据土壤养分含量及气候特征,合理增施氮磷肥,补施钾肥,采用分层施肥,沟播等施肥技术,提高肥料利用率。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稻虾综合种养模式快速发展。红鳌螯虾作为名贵的淡水经济虾类,发展前景广阔。研究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对今后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优化施肥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大田试验,设置水稻单作和水稻-红鳌螯虾共作2种模式,研究2种模式对稻田土壤养分、碳库动态变化,以及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稻单种模式相比,在水稻整个生育期内,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平均含量分别显著(P<0.05)增加了24.16%和48.10%;土壤的硝态氮、速效钾、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分别降低了1.00%、16.40%、3.93%、16.59%和52.80%。稻米产量和品质方面,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的水稻实际产量有所降低,但是可以降低稻米垩白度,稻米品质整体优于水稻单作模式。综上所述,水稻-红鳌螯虾共作模式可以增加稻田土壤氨态氮和速效磷含量,降低稻田活性碳库含量,降低稻米垩白度,提高稻米品质。  相似文献   

18.
采用氮、磷、钾3因素4水平最优回归设计,在田间探讨土壤中氮、磷、钾对水稻产量及肥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棠湾龙楼田洋水稻生长发育所需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对水稻产量的作用大于磷肥和钾肥。通过田间试验结果,建立本地区水稻肥料效应函数,获得土壤最佳经济产量为550.83 kg/667m2。其氮、磷(P2O5)、钾(K2O)肥最佳施用量依次为:6.9、1.19、0 kg/667m2。  相似文献   

19.
采用"3414"肥料试验方案设计田间小区试验,通过田间试验结果建立本地区水稻的肥料效应函数,获得土壤肥力中等水平的水稻最佳经济产量为642 kg/667 m2,氮、磷、钾肥最佳施用量是氮5 kg/667 m2,磷(P2O5)3 kg/667 m2,钾(K2O)4.5 kg/667 m2,氮:磷:钾比例为1.0:1.0:1.5.渝北区水稻生长发育所需氮、磷、钾三要素中氮肥对水稻产量作用大于磷钾肥.试验结果为渝北区水稻合理确定肥料品种、配比及数量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2020年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测土配方施肥对慈利县中稻产量、产量构成以及氮、磷、钾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方全肥处理的中稻籽粒产量达8 577.1 kg/hm2,较常规全肥处理增产2.24%;配方全肥处理每100 kg经济产量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为2.01、0.92和1.88 kg,较常规全肥处理分别提高0.20、0.07和0.36 kg;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配方施肥处理中稻的氮、磷、钾平均利用率分别提高1.86、2.01和6.59个百分点。总体而言,稳氮控磷增钾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能有效改善慈利县中稻产量结构,提高水稻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增产增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