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安徽农业科学》2020,(4):57-58
为了解辽河水体中藻类群落特征和水质状况,于2019年6月调查分析了位于辽中县的老达房林业队的辽河水体中的浮游藻类种类构成、优势度和生物多样性指数,并测定了水体的理化指标。共记录到浮游藻类37种,其中绿藻门18种,硅藻门9种,蓝藻门4种,隐藻门、裸藻门各2种,甲藻门和金藻门各1种。各藻类丰度为1×10~4~216×10~4个/L,其中丰度较高的藻类包括蓝藻门的伪鱼腥藻、硅藻门的小环藻和针杆藻,它们的优势度也较高。通过藻类的生物多样性指数判断该段水体呈轻-中污染状态,而按理化指标判断该段水体的水质为V类,导致水质差的主要因素是COD指标偏高。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生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对稻鸭共生稻田水体中的藻类植物和水生动物的种类、数量及生物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生生物种类组成上看,稻田水体中藻类植物共39属,水生动物共33属,都以对照为最高。藻类植物在数量上以对照为最高,为6.075×106ind/L,显著高于放鸭小区,在生物量上以放4只鸭为最高,但差异不显著。不同藻类构成比较分析,在数量上以硅藻、蓝藻和绿藻占优势,分别占个体总数的33.96%、29.45%和23.58%,在生物量以蓝藻和裸藻占优势,它们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8.23%和26.72%,养鸭后绿藻的优势度下降,裸藻、蓝藻优势度上升。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其数量上以原生动物优势,而生物量上以蚌虫占优势。在多样性方面,藻类植物以水源区和放4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都为2.03,水生动物多样性指数以放6只鸭为最高,香农多样性指数为1.765。可见,稻鸭共生增强了稻田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对稻田土壤养分含量、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的影响,为阐释稻鳖共生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机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稻鳖共生田(RT2)、5年稻鳖共生田(RT5)和8年稻鳖共生田(RT8)为研究对象,采集各处理0~10 cm土层土壤样品,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对比分析不同应用年限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养分含量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结果】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明显提高稻田土壤的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及土壤pH,5年稻鳖共生田的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P<0.05,下同),8年稻鳖共生田的土壤全氮、全磷、碱解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2年稻鳖共生田,有机质、全钾和速效钾含量均以5年稻鳖共生田最高,8年稻鳖共生田最低。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Shannon指数、PD whole tree指数和Chao1指数均表现为RT5处理>RT8处理>RT2处理。各样本检测到的细菌类群隶属于51门136纲192目337科557属和113种。物种群落组成分析表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是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的主要优势菌群;不同年限的稻鳖共生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主要表现在物种均匀度上,RT2处理的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放线菌门、酸杆菌门、栖热菌门(Deinococcus-Thermus)、厚壁菌门(Firmicutes)、绿弯菌门(Chloroflexi)、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和奇古菌门(Thaumarchaeota)的相对丰度均存在显著差异;RT8处理则仅在变形菌门、拟杆菌门、浮霉菌门和互养菌门(Synergistetes)4种菌种间具有显著差异。【结论】长期应用稻鳖共生系统可在不施用化肥的情况下,维持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增加稻田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扩大优势菌群相对丰度,形成更稳定的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4.
2010年4~5月两次对抚河3个河口处浮游藻类种类和数量进行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抚河河口浮游藻类共243种隶属于134属。绿藻、硅藻和蓝藻是抚河河口浮游藻类中的优势群落,其中绿藻90种隶属于51属、硅藻62种隶属于32属、蓝藻62种隶属于30属。3个河口处的浮游藻类种类及生态分布基本不一样,统计得出的种类数为分属属类的2倍,说明抚河河口处浮游藻类多样性指数低、优势度高,这与抚河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相似文献   

5.
稻虾连作模式下稻田水体浮游生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条件下稻虾连作田浮游生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推水模式田溶氧和pH显著高于非推水养虾田(P0.05);各稻田绿藻密度始终在20%以上,蓝藻生物量始终低于20%;稻虾连作田中浮游植物种类均以绿藻门藻类种数最多,浮游动物种类均以轮虫种类最多;当年由常规稻田改造并用于稻虾连作生产的新田在浮游生物种类和生物量上均低于多年以稻虾连作方式进行生产的老田,且推水模式稻田水体浮游生物多样性最丰富,浮游生物密度和生物量最高。因此,稳定的高溶氧环境可促进浮游生物多样性的提高,稻虾连作生产模式有益于稻田生态系统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鄱阳湖区水体的质量状况。[方法]于2014年对鄱阳湖区域的浮游藻类组成进行季节性调查。根据湖区浮游藻类的种类和数量,利用指示生物法和藻类多样性指数法(Margalef和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对其水质进行评价。[结果]从鄱阳湖的样品中共鉴定出浮游藻类共5个门36个属62个种。鄱阳湖浮游藻类群落组成中,绿藻门和蓝藻门在种类和数量上均占据优势,其次为硅藻门。根据多样性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来看,鄱阳湖水体已经存在严重的污染问题。[结论]调查结果为鄱阳湖的水体质量评价及后期的生态修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团头鲂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研究池塘工业化生态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初步阐明其生态学机理,试验以团头鲂为养殖品种,设置高、低两个养殖密度,采用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评价了系统中6个试验分区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结果显示,各试验区共鉴定出藻类5门92种,其中绿藻46种、蓝藻15种、裸藻15种、硅藻10种、隐藻5种、甲藻1种。浮游植物种类数、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绿藻丰度、绿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浮游植物总丰度、蓝藻丰度、蓝藻比例均表现为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低密度养殖区高密度养殖区排水区;上述所有指标在进水区、净化区、循环区、循回区之间都没有表现出明显差异和变化规律。多样性指数所指示的水质状况显示,排水区接近中度污染,高密度养殖区为轻度污染,其余各试验区为清洁水体;除排水区外,其余各试验分区的水质都较好,系统运行良好。  相似文献   

8.
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究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群落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运用植物群落生态学的方法,通过调查区域在1a(RC1)、2a(RC2)、4a(RC4)和9a(RC9)等4个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和1a小区控制试验稻田(CK)田面和田埂杂草物种数变化、杂草数量变化以及杂草盖度变化,研究不同稻虾共作年限稻田杂草的群落变化特点及控草效果。结果显示:稻虾共作稻田的杂草生物多样性指标随年限增长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CK的Simpson指数和Shannon多样性指数杂草优势度显著高于稻虾处理,RC4处理最低。Pielou均匀度指数RC9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年限稻虾田,但与CK处理无显著差异。随稻虾共作年限的增加,稻田杂草总数表现出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均显著低于CK处理。不同种杂草的重要值(importance value,I值)随稻虾共作年限增长呈现不同的规律,千金子、稗草、双穗雀稗和飘拂草的I值随年限增加先降低后增加,通泉草、空心莲子草、鳢肠、鸭舌草等的I值在稻虾共作稻田中表现出小于水稻单作稻田并逐年降低的规律。在大田控制试验中,经过1a稻虾共作模式后,稻田田内和田埂的杂草物种数、杂草个体数和盖度均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短期稻虾共作对稻田杂草的抑制作用明显,长期的稻虾共作会逐步形成新的杂草群落结构,需要采取对应的杂草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对银川市景观水道(艾依河)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特征,水体TN、TP、COD、叶绿素a、透明度等指标进行时空动态监测;结合国内外常用的生物指数、多样性指数及营养状态指数等方法,对水体营养状态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景观水道共发现藻类115种,夏季为绿藻-蓝藻型,秋季为绿藻-硅藻-蓝藻型;两季平均绿藻指数6.2,藻类综合指数10.9;Margalef指数平均2.69,Shannon-Weaver指数平均0.82;各站点营养状态指数均值为72.63。综合分析得出:景观水道水体处于富营养化状态,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个别站点已达到极富营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太泊湖布点,隔月进行1次采样,监测分析该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变化和水质情况。结果表明,在该湖中共鉴定浮游植物79种,隶属于7门,主要为绿藻、蓝藻、硅藻;浮游植物细胞丰度在夏、秋、冬季较高,且逐渐增大,春季最低,空间分布上有差异;其优势种集中在绿藻门,藻类污染指数值为3的小球藻一直是优势种,9月优势种种类最多,绿藻商为12;湖水富趋于重富营养化状态。对高丰度藻类和环境因子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蓝藻门和绿藻门呈显著正相关,蓝藻门和绿藻门的细胞丰度与总硬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钙呈显著负相关,黄藻门的细胞丰度与镁呈显著负相关;各藻类细胞丰度和环境因子典范对应分析(CCA)表明,不同藻类受不同环境因子影响。  相似文献   

11.
阳澄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14年7-11月对阳澄西湖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进行了调查,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冗余分析(RDA)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8门68属142种,其中绿藻门63种,占44.37%,硅藻门27种,蓝藻门22种。优势种中绿藻门种数最多,其中61.11%的优势种为富营养型水体指示藻类。细胞密度年均(3.99±4.00)×106cell/L,生物量年均(1.41±1.05)mg/L,夏季均高于秋季;夏秋季藻类密度以蓝藻门最高,生物量则以硅藻门最高。多样性指数结果表明,阳澄西湖水质总体显示为中污染,其中秋季水质状况优于夏季。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阳澄西湖夏季浮游植物现存量主要与pH、水温、NO-2-N呈正相关,秋季则主要与NO-2-N、CODMn、DTN和DTP有关。RDA分析显示,夏季浮游植物水平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是T、TN和DTP,而pH、T、DO和DTN为秋季藻类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12.
于2011年对浙江省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资源进行了调查,以研究该海域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及物种多样性。结果表明:采集到大型底栖海藻共65种,其中红藻门42种,褐藻门11种,绿藻门11种,蓝藻门1种。海藻种类季节性变化明显:春季最多,冬季次之,然后是秋季,夏季最少。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量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海藻群落优势种为铜藻(Sargassum horneri)、无柄珊瑚藻 (Corallina sessilis)、鼠尾藻(Sargassum thunbergii)、萱藻(Scytosiphon lomentarius)、孔石莼(Ulva pertusa)、裙带菜(Undaria pinnatifida)、粗枝软骨藻(Chondria crassicaulis)、小石花菜( Gelidium divaricatum)和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等。多样性指数季节性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夏季>冬季。调查结果表明枸杞岛潮间带大型底栖海藻群落结构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SFTWS中浮游植物特征及其与水环境的相关性。[方法]以上海虹桥交通枢纽河段的梯级生态浮床系统为研究对象,探究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多样性指数及其与水质净化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该河段共鉴得浮游植物7门57种。其中,蓝藻门12种,隐藻门2种,硅藻门10种,黄藻门1种,裸藻门7种,甲藻门1种,绿藻门24种;浮游植物优势种多为蓝藻门、硅藻门和绿藻门;生物密度远大于10×105ind./L,均为富营养型;香侬指数为0.6~2.2,丰富度为0.5~2.5,均匀度为0.35~0.85,说明水体属于富营养型;生物密度和种类与温度和N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浮游植物对N的吸收是系统除N的重要途径。[结论]该研究结果为城市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乌梁素海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区湿地经过冬季冰封期后,春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湿地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的指示性作用。对乌梁素海2012年5月浮游植物群落调查分析的结果表明,乌梁素海春季浮游植物共有7门59属96种,其中绿藻种类最多为29属54种,占56.25%,其次为硅藻11属18种,占18.75%;湖区优势种为湖生束球藻、色球藻、卵囊藻、四尾栅藻、小球藻、胶网藻以及梅尼小环藻;浮游植物平均密度为8.895×107 cell·L-1,且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变异系数为0.94,Shannon-Wiener指数为1.34~2.66,Pielou指数为0.30~0.52。结合浮游植物密度、优势种及多样性指数等结果,乌梁素海属于绿藻-蓝藻-硅藻型,且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状态。聚类和多维尺度分析显示:春季乌梁素海浮游植物群落可分为进水流水型群落、南部深度净化型群落、北部沿岸静水型群落及中部滞留型群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稻-稻-紫云英稻田土壤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多样性进行研究,揭示不同施氮水平对稻田土壤微生物的影响,以期为促进稻田土壤养分管理提供依据。以湖南省8年定位田间试验稻田土壤为对象,试验处理以冬闲水稻田不施氮肥为对照(CK),设置冬种紫云英还田条件下水稻季三个施氮肥水平分别为不施氮肥(0 kg N·hm-2,CN0)、施中水平氮肥(100 kg N·hm-2,CN100)、施高水平氮肥(200 kg N·hm-2,CN200)。采用荧光定量PCR和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平台分别研究了不同处理下稻田土壤的总细菌数量和群落结构。结果表明:稻田土壤总细菌数量为1.25×108~8.47×109拷贝数·g-1干土;处理间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和物种丰富度指数(Ace和Chao)均存在显著性差异;16S rRNA基因在门水平分类下3个主要类群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分别占总OTU比例的42.22%~54.54%、8.56%~20.73%、10.98%~15.08%;CN100土壤样品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低于CN200、CN0和CK,绿弯菌门的相对丰度分别为CN200、CN0和CK的2.26、1.58倍和1.17倍。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细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影响土壤细菌菌群结构的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细菌与土壤pH值、铵态氮、硝态氮存在密切相关性。研究表明,在冬种紫云英还田条件下施加氮肥可以显著改变湖南省双季稻区土壤微生物数量与结构。  相似文献   

16.
广东连江梯级电站开发后春季河流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了解梯级电站开发后广东连江水质状况,于2008年4月调查了浮游植物和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结果表明,监测到浮游植物28种,其中蓝藻门6种(属),绿藻门7种(属),硅藻门12种(属),甲藻门2种(属)和裸藻门1种。浮游植物丰度在0.35×10^4~1.42×10^4cells/L。浮游植物主要是由硅藻组成,占73.33%~90.62%。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在2.85~3.47;均匀度指数在1.15~1.25。监测到浮游动物6种,其中桡足类有1种为桡足类幼体(Copepodites),轮虫类有4种,分别是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 Gosse)、热带龟甲轮虫(Keratella tropica)、蛭态轮虫(Bdelloidea)、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和枝角类1种为长额象鼻氵蚤(Bosminalongirostris)。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的种类和丰度在下游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海南省养殖水体浮游藻类的群落结构特征。[方法]于2016年4月选取琼海市、万宁市部分养殖水体,采集浮游藻类样品进行测定。[结果]浮游藻类种类数为68种,隶属于7门57属,绿藻门的种类最丰富,为34种,其次是硅藻门19种。浮游藻类细胞密度为1.01×10~8 cells/L,主要组成为绿藻门、蓝藻门和隐藻门,分别占77.14%、8.80%和8.23%。浮游藻类优势种主要为普通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尖尾蓝隐藻(Chroomonas acuta)、绿色颤藻(Oscillatoria chlorina)等,指示水质状态为α-β-中污染。浮游藻类群落Shannon-Wiener指数在0.05~1.78,平均值为0.72;Pielou均匀度指数在0.02~0.69,平均值为0.28。利用多样性指数评价养殖水体水质处于中污染到重污染的状态。[结论]研究结果为养殖水体浮游微藻调控技术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谷子秸秆雨水淋溶物对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及其生态功能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谷子苗期于垄间覆盖不同质量和长度的秸秆,灌浆期中雨后5 d采集根围土壤,利用16S rRNA扩增子测序技术,分析谷子秸秆雨水淋溶物对其根围土壤的细菌种群丰度和多样性的化感效应。土壤细菌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当5 cm的秸秆覆盖2 000 kg/hm2和1 cm的秸秆覆盖4 000 kg/hm2时,能使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维持在较高水平,同时保证细菌的多样性较高和均匀度较好。物种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表明:5 cm的秸秆覆盖2 000 kg/hm2和1 cm的秸秆覆盖4 000 kg/hm2时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优势属差异较大,但其群落结构比较稳定。初步分析KEGG丰度热图发现:秸秆覆盖量为4 000 kg/hm2且秸秆长度为1 cm时产生的雨水淋溶物不仅显著降低了多种与碳水化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的酶基因相对丰度,减少了土壤中与碳代谢及氮代谢有关的细菌类群,抑制了土壤细菌对碳源利用能力以及土壤碳、氮代谢,还降低了钛、镍元素转运相关的酶基因丰度,抑制了土壤中微量元素钛和有益元素镍的利用。综上,谷子秸秆的雨水淋溶物可以改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丰富度及多样性,2 000 kg/hm2,长度为5 cm的谷子秸秆覆盖产生的雨水淋溶物相比其他处理的化感促进效果较好,且4 000 kg/hm2,长度为1 cm谷子秸秆覆盖产生的雨水淋溶物对碳水化物代谢、氨基酸代谢和能量代谢通路上的相关基因表达化感抑制效果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