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用杏鲍菇10号菌株和13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6号杂交新菌株。杏鲍菇16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保龄球形,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18.33%。  相似文献   

2.
用杏鲍菇9号菌株和11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杏鲍菇14号杂交新茵株。杏鲍菇14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棍棒形,生物学效率达到84.64%。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杏鲍菇不同杂交菌株,试验表明子实体为棒状的菌株中,杏鲍菇19号菌株表现较好;子实体为保龄球状的菌株中,杏鲍菇17号菌株表现较好,子实体产量较高,生物学效率达129.12%,并且子实体形态特征较好。  相似文献   

4.
为了获得适合工厂化栽培的浅黄色金针菇菌株,以黄色金针菇"新苏6"和白色金针菇"金杂15"为亲本进行两两配对单孢杂交。对获得13个生长快、抗病强的双核体杂交菌株进行工厂化出菇筛选。结果其中8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浅黄色,5个杂交菌株子实体为黄色;杂交菌株产量与"吐水"量大体呈负相关;筛选到产量高、颜色浅黄、抗性强、"吐水"少的适合工厂化栽培的菌株F1、F17和F9,产量分别达到296 g/瓶、278 g/瓶和271 g/瓶。试验为浅黄色金针菇进一步的杂交选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白灵菇15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白灵菇4号菌株和10号菌株为亲本,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技术选育出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白灵菇15号杂交新菌株的子实体呈手掌形,柄较短,产量较高,平均生物学效率达48.26%。  相似文献   

6.
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选育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用杏鲍菇1号菌株和9号菌株通过单孢杂交育种方法选育出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杏鲍菇13号杂交菌株的子实体产量最高,生物学效率达到109.20%。 ?A ?A ?A ?A ?A  相似文献   

7.
以"杏美1号"、"杏丰12"、"杏鲍菇3号"、"杏鲍菇6号"、"农大杏鲍菇"、"武杏"为试材,以当地主栽品种"杏鲍菇2号"为对照,以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势、污染率、子实体产量、生物转化率、子实体形态特征和子实体品质为指标,对7个杏鲍菇菌株进行了玉米芯栽培品种比较试验,旨在筛选出适合玉米芯栽培的杏鲍菇优良菌株。结果表明:"农大杏鲍菇"和"杏美1号"表现较好,菌丝生长浓密粗壮,菌丝长速最快,满袋时间最短,污染率低;菌株鲜菇产量和生物转化率最高,子实体生长表现最好,菌盖直径和菌肉厚度适中,菌柄长,菌柄直径大,子实体容重和单菇鲜重大;且二者优质菇比例最高;表明"农大杏鲍菇"和"杏美1号"为乌兰察布地区玉米芯栽培杏鲍菇的优良菌株,推荐在生产中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8.
广温型杏鲍菇Pe528菌株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杏鲍菇属中低温型品种 ,从 1998年开展杏鲍菇的定向系统选育 ,选择目标是抗高温、耐低温、质量好、产量高 ,既可作冰菇 ,又可作菜菇棍棒状品种。 1999年选育的优良菌株 ,具有生育期短 ;较抗热耐低温 ,子实体清脆 ,形美、爽口等优点。采用棉子壳或木屑等栽培转化率达 10 0 %以上 ,并定名为“Pe5 2 8”  相似文献   

9.
以酱香白酒糟为主原料,对5个杏鲍菇菌株进行栽培试验,结果杏鲍菇P1菌株具有产量高、商品性好等特点,适应酱香白酒糟栽培;在菌株筛选的基础上,设计7个不同栽培基质配方栽培杏鲍菇,结果配方d产量高,子实体形状好。  相似文献   

10.
对16个不同杏鲍菇菌株的菌丝拮抗作用、菌丝生长特性、生物学效率及子实体性状特征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杏鲍菇栽培品种比较混乱,同种异名、同名异种的现象较为严重,同种异名的菌株间生物学特性表现出显著差异。杏01(杏鲍菇-1)、杏13(杏F)两个菌株的菌丝生长较快,长势较好,菌丝浓密,原基分化快,栽培周期短;出菇产量高,生物学效率均大于70%;菌盖大小适中,菌柄长且粗壮,子实体个体大,单菇重量大,组织致密,子实体各项性状优良。因此,菌株杏01与杏13可作为杏鲍菇优良菌株进行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1.
雪茸SF1菌株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太勋 《食用菌》2005,27(1):19-19
“雪茸”是日本商品名,中文名是“杏鲍菇”。雪茸SFI原始菌株引自武汉华真食用菌所。通过2000~2003年栽培试验。从中挑选出一个超大个体的子实体进行组织分离,选育而成的1株优质高产菌株。现将该菌株特性及高产栽培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以芦笋秆为试验对象,筛选以芦笋秆为主料栽培杏鲍菇的最适菌株和栽培配方,探讨其栽培杏鲍菇的可行性。通过观察菌株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产量等来确定最适菌株及栽培配方。结果表明,杏-Y杏鲍菇为最适菌株,30%芦笋秆为最适添加比例,芦笋秆可应用于杏鲍菇栽培。  相似文献   

13.
工厂化栽培杏鲍菇生产工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杏鲍菇2号菌株进行工厂化袋栽生产工艺试验。结果表明,适当提高杏鲍菇栽培袋装料量,可提高其相对产量;杏鲍菇子实体的生长发育主要靠培养基自身的含水量,一定的含水量是确保其高产、优质的先决条件;麦粒菌种具有菌丝萌发速度快,菌丝强壮,接种方便的特点,可缩短生长周期节约成本;杏鲍菇菌种长满培养料时,经一定后熟期,促使培养料养分充分分解和积累,可满足子实体生长发育的需求;后熟后,采用牛苔藓草覆盖,既能保湿、防止杂菌污染,又能有效控制空气交换,有利于杏鲍菇子实体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14.
对从马来西亚引进的优良杏鲍菇品种MH04814和当地品种YX进行了工厂化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杏鲍菇MH04814比杏鲍菇YX生物转化率高11.4%,子实体成分粗蛋白含量和粗多糖含量分别高2.79%和3.12%.杏鲍菇MH04814在湖南多点推广试验表明,该菌株工厂化栽培适应性强,是适合工厂化生产的优良杏鲍菇菌株.  相似文献   

15.
《食用菌》2015,(5)
试验比较了11个杏鲍菇菌株菌丝生长速率、拮抗情况、栽培周期、总产量、生物学效率、子实体栽培性状等。结果表明:农大杏北菌株栽培周期短,产量高,子实体性状优良,适合工厂化栽培;杏528菌株子实体栽培性状与其他菌株有显著差异,但其生长周期最短,可以作为杏鲍菇杂交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16.
以7个生产上常用的杏鲍菇菌株为试材,采用拮抗试验、酯酶同工酶技术、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杏鲍菇菌株进行鉴别分类;进而利用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育种技术,将不同种类、不同交配型菌株进行单单杂交,筛选出杂交成功且具有锁状联合的杂交菌株,对比杂交菌株与亲本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农艺性状等,以期为杏鲍菇的实际生产与栽培提供优良种质资源。结果表明:拮抗反应、酯酶同工酶、ISSR的研究结果一致,将7个杏鲍菇菌株分为3类,第1类为12、16、1208、1219、1287菌株;第2类为1283菌株;第3类为1284菌株。通过原生质体单核体杂交技术,获得24个杂交菌株;与亲本对比,筛选出了5个菌丝生长速率、菇体质量显著优于亲本的菌株,分别为ZJ5、ZJ8、ZJ11、ZJ17、ZJ22菌株。  相似文献   

17.
刘慧铭 《食用菌》2013,35(3):28-29
沈草1号是沈阳市农业科学院运用单孢杂交技术选育的高产、优质、抗杂力强的北虫草杂交新品种。亲本分别为沈阳辉山野生虫草分离纯化菌株与引进菌株CS-3,通过亲本单孢分离、镜检、极性测定后,将匹配性互补的单个子囊孢子杂交配组,经过菌丝生长比较试验、转色试验及三年出草试验选育获得。该菌株为大孢子头品种,子实体头部膨大带有绒  相似文献   

18.
探讨酯酶同工酶技术在杏鲍菇杂种优势预测中的应用.采用垂直平板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以单孢杂交筛选的14个杏鲍菇杂交子代及其7个亲本为材料,对菌株间的亲缘关系和遗传差异进行了分析比较,预测杂交子代杂种优势的强弱.在一定范围内,杂交亲本的相似系数越小,也就是亲缘关系越远,杂交优势就越明显.试验根据杏鲍菇杂交子代酯酶同工酶酶谱“互补型酶带”和“杂种新酶带”的多少预测杏鲍菇杂交菌株强优势组合,杂交后代出现强优势的杂交子代有5-528、C-5、5X-511、5X-7菌株.酯酶同工酶分析技术在杂交育种、降低工作量、减少成本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野生木耳菌株与地方品种"单-单"杂交后再经系统选育,选育出黑木耳新品种"吉黑3号",其菌丝体洁白浓密,菌落边缘整齐、均匀,子实体簇生,"小孔"栽培单片耳率高达90%以上,属于中熟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为每100kg干料产鲜耳81.7kg,比对照品种("延特5号")平均增产9.2%。  相似文献   

20.
将杏鲍菇单核菌丝进行紫外诱变,挑选优良单核菌株杂交配对,获得47个长势较好的子代菌株。通过拮抗试验与脂酶同工酶分析预测子代菌株杂种优势,筛选出有异于亲本的7个杏鲍菇新菌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