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洋与渔业》2011,(5):35-35
“南海1号”斑节对虾是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我国海南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普吉岛4个海域野生斑节对虾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群体选育方式,经过连续五代选育得到的有较明显抗逆优势、生长速度较快的斑节对虾品种。经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定通过,“南海1号”斑节对虾被农业部确定为水产新品种(2011年4月第1563号公告,品种登记证号为GS-01—009—2010)。  相似文献   

2.
斑节对虾4个不同群体建立家系的生长及成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泰国(T)、非洲(A)和三亚(S)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monodon)群体,以及人工养殖斑节对虾群体(F)为父、母本建立家系。选择9个发育时间相近和较有代表性的家系,对其生长和饲料利用进行了为期30d的养殖试验。结果发现,大体上母本含三亚斑节对虾基因的家系成活率较高,其余较低,差异显著(P〈0.05);母本含三亚斑节对虾基因的家系生长较差,其余较好(除T×T外)且差异极显著(P〈0.01),A×A家系增重率是S×S的2倍;饵料系数没有显示明显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选育斑节对虾耐低盐新品系,以11个不同品系亲本的斑节对虾家系作为材料,使用0、0.5以及1三个盐度对其进行急性胁迫实验。结果显示,盐度1对斑节对虾的存活率影响不大,各家系都能良好适应,所以不适合作为评估家系耐低盐能力的胁迫浓度。盐度0.5与盐度0对斑节对虾的胁迫作用较强,各家系最终全部死亡,半致死时间的存活率在各家系间存在显著差异,而且盐度0与盐度0.5胁迫的结果具有一定一致性,所以盐度0与盐度0.5都可以作为评估斑节对虾家系耐低盐能力的胁迫浓度。研究表明,J(♀61619×♂61548非×泰)、I(♀61173×♂61615泰×非)、H(♀61116×♂61625泰×非)和K(♀61689×♂61504非×泰)4个家系的耐低盐能力较强,可以作为候选家系应用于耐低盐家系的选育工作。  相似文献   

4.
该研究以高氨氮和淡水胁迫致死时间为衡量指标,估计了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耐氨氮和淡水应激性状的遗传参数。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和非洲品系为亲本,建立了27个全同胞家系,含5个半同胞家系。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和ASReml软件估计斑节对虾幼体阶段的耐氨氮和淡水应激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通过最佳线性无偏预测法估计所有个体和家系耐氨氮和淡水应激性状的育种值。斑节对虾耐氨氮和耐低盐的遗传力分别为0.11±0.04和0.29±0.08,且统计检验达到显著水平。斑节对虾耐氨氮和淡水应激性状的家系表型值相关系数为0.15,表现为低度线性正相关。斑节对虾耐氨氮和淡水应激性状的家系育种值相关系数为0.57,表现为中度线性正相关。因此在进行斑节对虾耐氨氮性状选育时,耐淡水应激性状也能得到一定的改良。  相似文献   

5.
正"南海1号"斑节对虾是中国水产科学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以我国海南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普吉岛4个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通过群体选育方式,经过连续5代选育得到的有比较明显抗逆优势、生长速度较快的斑节对虾品种。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南海1号"斑节对虾生长速度快,比普通斑节对虾体长平均增长4.5%~7.9%,体重平均增长11.5%~25.2%。连续5年的推广应用结果显示,"南海1号"生长速度快这一优良性状稳定,体重生长速度比未选育  相似文献   

6.
《海洋渔业》2021,43(4)
研究了鱼粉水平分别为30%和20%的饲料对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9个斑节对虾家系在两种鱼粉水平饲料下的特定生长率、存活率、饲料系数及饲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差异均不显著(P0.05)。20%鱼粉水平饲料组中,1号、3号、5号、9号家系的存活率分别为(58.89±4.84)%、(55.56±10.94)%、(73.34±8.82)%、(64.44±5.88)%,显著高于其余家系(P0.05)。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料鱼粉水平与斑节对虾家系不存在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说明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性能及对饲料的利用率与饲料鱼粉水平无关,而与斑节对虾遗传因素相关,在饲料蛋白水平高时,生长速度的差异缩小;在饲料蛋白水平较低时,生长遗传效应的显著差异便清楚地显现出来。研究结果可为通过家系选育筛选出适应低鱼粉水平饲料的优良品系提供理论依据及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凡纳滨对虾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引进群体的生长和存活性能差异,本实验利用家系标准化构建方法构建了选育群体、引进群体和近交群体家系,开展共同养殖环境下的生长和存活性能测试实验,分析了三个群体的体质量、存活率和近交衰退情况.结果表明,选育群体收获体质量与引进群体、全同胞近交一代群体体质量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第60天收获时,选育群体比引进群体的体质量提高7.11%,比近交群体的体质量提高20.01%;选育群体和引进群体内不同家系生长速度存在较大差异,选育群体中增重最快的家系为6012家系,绝对增重率为0.29 g/d,比所有家系绝对增重率均值高31.82%,比增重最慢的家系高61.11%,引进群体中绝对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最高的家系为6008家系,分别为0.33 g/d和3.17%/d,比所有家系均值分别高65%和33.19%,比增重最慢的家系分别高230%和128.06%;存活率方面,选育群体与引进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但与近交群体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存活率提高12.74%.近交衰退结果显示,与选育群体及引进群体相比较,近交群体收获体质量生长性状的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6.68%和10.76%,近交系数每增加10%所引起的近交衰退系数分别为-6.60%和-4.30%,且选育群体与近交群体在收获体质量上差异显著(P<0.05);存活率性状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近交衰退,实际衰退百分比分别为11.30%和10.54%.本研究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的后期选择育种工作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8.
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洋与渔业》2012,(4):50-50
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7-2010),是以从美国夏威夷、佛罗里达州引进的2个群体和国内5个养殖群体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仔虾淡水应激成活率为主要选育指标,经2代群体选育及5代家系选育获得的品种。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选育出的生长速度不同的9个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在蛋白含量为34%、38%和42%饲料的饲喂下,其生长、生长激素基因(GH)、组织蛋白酶-L(Cathepsin-L)、胰蛋白酶(Trypsin)等基因的表达量及生长和基因表达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斑节对虾的生长、3种基因的表达量与饲料中蛋白质含量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2)随着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增加,不同斑节对虾家系之间的生长差异和3种基因表达量的差异减小,相同斑节对虾家系在不同蛋白含量饲料的饲喂下,其特定生长率和基因表达量均具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3)选育的9个家系斑节对虾的生长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没有显著性的交互作用(P0.05),但是肝胰腺和肠道中3种基因的表达量在家系和蛋白质含量这两个因素间具有极显著的交互作用(P0.01),其中,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GH和Trypsin两个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1.31~3.66倍,而饲料蛋白质含量因素对Cathepsin-L基因表达量的贡献率是家系因素的0.06~0.54倍。  相似文献   

10.
5个斑节对虾半同胞家系生长、消化及免疫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海南省三亚海域野生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为父母本,采取人工授精方法建立斑节对虾家系,对其中5个半同胞家系的生长、消化酶和免疫酶活性等性状进行研究。56 d养殖实验结束后,家系5(sy446-sy240)获得了最高的终末均重和增重率,并显著高于除家系1(sy474-sy240)以外的其它各个家系。不同家系斑节对虾肝胰腺和肠道的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及血淋巴的免疫酶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其中家系1的各种消化酶活性均处于中上水平,而家系5则处于较低水平;家系2(sy440-sy240)的各种免疫酶活性最高,家系1和家系5的免疫酶活性也处于较高水平。结果表明,家系1具有较好的生长和消化酶活性,家系2具有较好的与抗逆、抗病能力相关的免疫酶活性,而家系5具有最佳生长性能,可结合选育目标作为优良家系进行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产》2016,(4):52-55
E 斑节对虾"南海1号" 品种来源:斑节对虾"南海1号"是以我国南海海南岛三亚、临高、文昌和泰国南部(普吉岛)海域野生群体为基础群体,经连续五代群体选育获得. 审定情况:2010年通过第四届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  相似文献   

12.
正一、品种名称斑节对虾"南海2号"二、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9-2010)为母本,以2009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并经5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斑节对虾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三、审定情况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G2-02-002-2017。  相似文献   

13.
<正>斑节对虾"南海1号"是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通过群体选育方式,经过5代的连续选育,以海南三亚、文昌、临高等几个地方的群体为研究基础,得到生长速度快、抗逆能力强的斑节对虾新品种。盐度是水产养殖中最关键的环境因素之一,许多甲壳动物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广盐适应型,但能使水产动物取得最佳生产效率和最佳生长、存活率的盐度水平常常因种类不同而改变。本文研究不同盐度对斑节对虾"南海  相似文献   

14.
蛋白水平对不同斑节对虾家系生长与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饲料蛋白水平与不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家系生长和消化酶之间的关系,研究了3种蛋白水平(34%、38%、42%)的饲料对16个斑节对虾家系的生长性状以及胃和肝脏消化酶活性的影响。经过56 d的养殖实验,结果表明:(1)随着蛋白水平的升高,所有斑节对虾家系的特定生长率均有所增加,F1、F2、F4、F7、F12、F13、F15等7个家系的特定生长率在34%、38%、42%3种蛋白水平组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家系在3种或者其中的2种饲料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2)斑节对虾特定生长率在家系和饲料蛋白质水平这两个因素间交互作用不显著(P=0.974);(3)所有斑节对虾家系的蛋白酶活性均随着饲料蛋白含量的增加而增加,淀粉酶活性有所下降,但规律不明显;(4)13个斑节对虾家系的肝脏蛋白酶活性、14个家系的胃蛋白酶活性均与家系特定生长率有着极显著的相关性(P<0.01),淀粉酶活性和特定生长率的相关性远小于蛋白酶活性。  相似文献   

15.
正斑节对虾是养殖对虾类中经济价值较高的一种对虾,也是我国传统养殖对虾种类,且适合大规格虾养殖。近十多年来,由于缺乏良种,苗种良莠不齐,斑节对虾养殖未能获得大的发展。斑节对虾"南海2号"(品种登记号:GS-02-002-2017)是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完成选育。培育单位经过多年实验得到生长速度快、耐高氨氮的父  相似文献   

16.
以湖南和江苏的野生翘嘴鳜(Siniperca chuatsi)为基础群体选育了6个群体,包括4个家系选育群体和F_1、F_2两个群体选育群体。对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生长特性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对6个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检测。分析结果表明,翘嘴鳜纯种家系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不同地理种群的杂交系,杂交系未表现出生长的杂种优势,家系群体的杂合性与生长性能不对应。4个家系选育群体的特有等位基因数量比两个群体选育群体高出约29.33%,表明不同地理种群翘嘴鳜家系的建立可以丰富翘嘴鳜选育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翘嘴鳜选育群体间遗传分化显著(F_(st)=0.4388),两个群体选育群体与4个家系选育群体间的遗传距离较远,表明将群体选育的个体与家系选育的个体进行杂交育种有可能获得杂种优势。筛选到G14437特有等位基因可作为江苏翘嘴鳜家系(JCJC)的群体特异性分子标记;G5_(530)等位基因可作为湖南和江苏翘嘴鳜杂交系与翘嘴鳜基础群体和其他选育群体区分的特异性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17.
2002-2007年在人工感染白斑综合症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 WSSV)的基础上进行一代个体选育(G1)后,对凡纳滨对虾连续进行了4代家系选育,共建立120个抗WSSV家系,感染实验结果表明: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7%±9.83%, 8.66%±11.52%, 9.52%±8.84% 和 13.79%±12.86%;G2~ 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7、1.40、0.97和0.87。根据每个家系对虾的成活情况可分为敏感、中等抗性和高抗性家系,G2至G5敏感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占76.5%、55.2%、51.4%和33.3%,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44%±1.09%、0.78%±1.70%、2.27%±2.76%和2.44%±3.09%,感染WSSV后2~3 d出现1个急性死亡高峰;中等抗病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占0、20.7%、31.1%和38.5%,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9.08%±1.46%、10.7%±1.41%和11.36%±3.30%,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大于第2高峰;高抗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G4除外),分别占23.5%、24.1%、17.1%和28.2%,抗病成活率分别为22.23%±5.21%、22.7%±12.30%、24.45%±6.56%和28.98%±8.09%,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至小于第2高峰。经连续的定向选育,选育对虾抗病性状一代比一代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能,特别是高抗对虾不仅死亡率低且其死亡高峰推迟2~3d,延缓了对虾WSSV暴发的时间,但是每代每尾对虾平均产卵量逐年下降(P<0.05)。  相似文献   

18.
<正>一、品种名称斑节对虾"南海2号"二、品种来源该品种是以斑节对虾"南海1号"(品种登记号:GS-01-009-2010)为母本,以2009年从非洲南部附近海域引进并经5代家系选育获得的斑节对虾非洲品系为父本,杂交获得的F1代。三、审定情况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2-002-2017)。四、特征特性该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殖成活  相似文献   

19.
凡纳滨对虾抗WSSV选育家系的建立及其抗病特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2002-2007年在人工感染白斑综合征病毒(white spot syndrome virus,WSSV)的基础上进行一代个体选育(G1)后,对凡纳滨对虾连续进行4代家系选育,共建立120个抗WSSV家系,感染实验结果显示,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分别为5.57% ±9.83%,8.66%±11.52%,9.52% ±8.84%和13.79%±12.86%;G2~G5选育家系对虾平均成活率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77、1.40、0.97和0.87.根据每个家系对虾的成活情况每个世代可分为敏感、中等抗性和高抗性家系,G2~G5敏感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下降,分别占76.5%、55.2%、51.4%和33.3%,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44%±1.09%、0.78%±1.70%、2.27%±2.76%和2.44%±3.09%,感染WSSV后2~3d出现1个急性死亡高峰;中等抗病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分别占0、20.7%、31.1%和38.5%,抗病成活率分别为0、9.08%±1.46%、10.7%±1.41%和11.36% ±3.30%,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大于第2高峰;高抗家系在各代选育家系中的比例逐年上升(G4除外),分别占23.5%、24.1%、17.1%和28.2%,抗病成活率分别为22.23%±5.21%、22.70%±12.30%、24.45% ±6.56%和28.98% ±8.09%,感染WSSV后出现2个死亡高峰,第1死亡高峰值小于第2高峰.经连续的定向选育,对虾抗病性状一代比一代强,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性能,特别是高抗对虾不仅死亡率低且其死亡高峰推迟2~3d,延缓了对虾WSSV暴发的时间,但是每代每尾对虾平均产卵量逐年下降.  相似文献   

20.
台湾省斑节对虾养殖实践活动,至少有300年历史,主要与遮目鱼进行混养。1968年斑节对虾苗种培育成功,1977年使用配合饲料,开创了台湾省斑节对虾精养技术,促进了对虾养殖业迅速发展。本文就苗种培育、孵化场类型、养成管理、收获、加工和销售以及经济分析等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