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1980年原农业部、粮食部、农垦部和水产总局联合召开了全国人工养殖蚯蚓经验交流会后,在“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加强协作,综合利用”的方针指导下,到目前为止,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500多个县(市)和工业、农业、畜牧、水产、医药、环保、食品等部门,开展了蚯蚓的养殖与利用工作。为了适应畜牧业和家庭饲养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一) 1979年底,中央领导同志对人工养殖蚯蚓做了重要批示后,根据部领导的要求,我局组织了蚯蚓资源调查,并对蚯蚓的人工试养进行了广泛的组织工作。1980年12月下旬,在上海召开丁全国人工养殖蚯蚓经验交流会。确定今后人工养殖蚯蚓的方针: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加强协作,综合利用,稳步前进。要求积极做好筛选地方优势种;改  相似文献   

3.
<正> 一、蚯蚓养殖利用现状全国蚯蚓养殖及综合利用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10月5日至10日在陕西咸阳召开,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的156名代表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收到涉及蚯蚓分类学、生殖生理、生物化学、对某些寄生虫病的传播及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学术论文或试验报告92篇。据统计,全国已有28个省、市、自治区600多个县,5万多个单位和专业户,开展了蚯蚓的研究工作。从事此项工作的科研人员达1000多人,包括农、林、牧、渔、工、环保、能源、医药、食品等部门十几个学科和专业。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蚯蚓养殖自动化程度低、养殖劳动强度大、养殖效率低等问题,基于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PLC)设计了一种温度、湿度、通气量可自动控制的高效智能蚯蚓养殖设备,可实现单独蚯蚓养殖箱内温度、湿度的实时显示,监测和自动调控,为蚯蚓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通过定期通气还可以实现蚯蚓的高密度养殖。笔者主要介绍了高效智能蚯蚓养殖设备的主要结构、工作原理和设计思路,并进行了验证试验。结果表明:该设备具有工作可靠、反应灵敏、成本低、易于管理和维护等优点,可有效降低蚯蚓养殖的劳动强度,通过定期向养殖基料中通入空气,提高养殖基料中的含氧量,蚯蚓养殖密度提高15%,节省人工养殖费用560元/万条,节省劳动力58.3%。说明采用高效智能蚯蚓养殖设备可为蚯蚓养殖提供便利,实现了蚯蚓的高密度养殖。  相似文献   

5.
蚯蚓的养殖     
七十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农业、养殖业以及环境保护方面的需要,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开展了对蚯蚓的研究。我国天津市饲料研究所于1979年从日本引进“大平二号”蚓种50万条。全国各地闻讯后纷纷到津引种试养。1980年农业部组织了蚯蚓养殖经验交流会。1983年中国科学院农业研究委员会又在陕西咸阳召开了全国蚯蚓养殖及综合利用学术讨论会。以后各地研究、养殖蚯蚓工作此起彼伏,对蚯蚓深刻地  相似文献   

6.
<正> 人工养殖蚓蚯是一项新兴的养殖业,世界各国发展很快。我们国家自1980年,由原农业部、粮食部、农垦部和水产总局在全国人工养殖蚯蚓经验交流会上提出的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加强协作,综合利用的蚯蚓养殖方针后,已有二十八个省(市、区),五百多个县在工业、农业、畜牧、水产,医药、环保,食品等部门发展了蚯蚓养殖与利用工作,正在酝酿着大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自古以来,都是默默无闻的小小蚯蚓,能够如此迅速地得到发展呢?这是因为,大量的生产实践都证明,发  相似文献   

7.
我县在1978年冬季养殖蚯蚓获得基本成功的基础上,1979年入冬以来我们又组织十个大队和畜牧场养殖了457平方米威廉环毛蚓(青蚯蚓)。其中床式养殖377平方米;另外还养殖了41平方米爱胜蚓(曲塘一号——红蚯蚓),其中室内多层式养殖27平方米。  相似文献   

8.
一、蚯蚓的开发价值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蚯蚓作为一种奇特的生物资源,引起了养殖界广泛的注意。许多国家相继开展了人工养殖蚯蚓的研究,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养殖蚯蚓成了前景广阔的新兴养殖事业。国际市场每年蚯蚓的交易额为20~30亿美元,而且每年以25%的速度递增。 世界各地蚯蚓养殖的主要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净化环境,变废为利,增肥改土;二是作为新的蛋白质资源,制成禽畜、渔业、特种动物饲料添  相似文献   

9.
洞口县养殖业节能减排工作总结为"二个项目建设五个技术推广"(规模猪场粪污治理项目建设、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项目建设,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沼气工程技术、粪污综合利用新技术、生态养殖技术、蚯蚓养殖技术的推广)。建议对猪舍利用率、饲料利用率、养殖电能、养殖设备利用、畜禽禁养区设立、建立畜禽粪便有机复合肥厂、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等方面进行研究和开展节能减排新工作。  相似文献   

10.
<正> 发酵蚯蚓饲料方法,需经好气性、嫌气性两个阶段,温度应达50℃以上。性状上应具色黑无臭,松散不粘。需求彻底发酵,温度降至常温以后才能利用。否则导致蚯蚓的逃逸和死亡。 按上述要求,发酵蚯蚓饲料,夏季需一个多月才能完成。春初秋末气温较低时则所需时间更长。由此而推迟了开始饲养蚯蚓的时间。 为研究利用半发酵饲料养殖蚯蚓的可行  相似文献   

11.
人工养殖蚯蚓产量除受品种、饲料、养殖方式影响外,与管理技术也有密切的关系。据研究发现,同等养殖条件下,不同管理方式可使产量相差一倍之多。蚯蚓养殖的管理一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12.
农业部最近在上海召开全国人工养殖蚯蚓经验交流会,交流两年多来人工养殖蚯蚓的经验,总结养殖蚯蚓在生产和科研上取得的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3.
蚯蚓可以防治环境污染保持生态平衡,又能改良土壤,提高肥力、促进农业生产和提供禽畜和水产的动物性蛋白质饲料,并可供食用、药用等。所以国内外都很重视蚯蚓的养殖事业。农业部关于人工试养蚯蚓问题给华主席的报告中提出“加强技术交流和宣传,推动这项新兴事业尽快取得更大成效”。这一批示推动了全国蚯蚓的养殖。我校为了结合教学、科研及生产的需要,从事了蚯蚓养殖的工作。现综合部分国内外养殖蚯蚓的方法简要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太平三号蚯蚓对家畜粪便利用效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蚯蚓牛粪养殖为对照,利用花盆室内养殖法进行小规模饲养,观测太平三号蚯蚓在不同畜禽粪便基料中的取食、排便活动、适应性及生长与繁殖等生物学特性指标,研究太平三号蚯蚓对各种畜禽粪便的利用效果,为不同畜禽粪便合理配比进行蚯蚓大田养殖提供科学数据及可行性参考。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蚯蚓用猪粪养殖生长较快,个体重较大,但产茧量和孵化率较低;鸡粪基料中的蚯蚓逃逸和死亡数较多,不适合养殖蚯蚓;太平三号蚯蚓对各种畜禽粪便的适宜度及综合利用效果顺序依次为牛粪、羊粪、猪粪、兔粪、鸭粪和鸡粪。太平三号蚯蚓对各种畜禽粪便的利用效果不同,利用牛粪、羊粪、猪粪进行蚯蚓养殖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5.
在兰州地区利用尾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养殖蚯蚓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蚯蚓品种选择、蚯蚓基料配制和腐熟、蚯蚓养殖场地的选择及蚯蚓养殖环境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6.
为了开辟饲料资源,江苏省海安县1978年曾对全县畜禽的蛋白质饲料进行了广泛调查研究,发现民间有利用蚯蚓饲喂猪,鸡和鸭的习惯,并且效果较好.因此,决定开展人工养殖蚯蚓工作,解决蛋白质饲料不足问题.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宁河县岳龙村青年农民贾立明,1993年办起了天津市首家“岳龙蚯蚓专业购销养殖场”,把高蛋白饲料蚯蚓,提供给搞珍禽、水产经济动物的养殖户。为促进当地的特种养殖业做出了贡献。 贾立明自办蚯蚓场以来,规模不断扩大,购销渠道越来越多。他的产品打入天津、北京、河北、吉林、山东、安徽、江苏、上海等10多个省市,还与外地联营办蚯蚓加工厂,建起“京津冀鱼干鲜蚯蚓服务处”,就地供货,减少运输费用,降低养殖成本,以满足市场需求。  相似文献   

18.
蚯蚓的养殖方法很多,目前国内外多采用池养、箱养、立体养等。这些方法虽然在蚯蚓养殖中起着很大作用,但在大规模生产中,占地多,费劳力,管理麻烦,而且蚓体和蚓粪混在一起,需要及时清理,否則容易使蚯蚓栖息环境污染,蚯蚓繁殖率下降,滞育,甚至死亡。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减轻劳动强度,使蚓体和蚓粪自动分离,我在长期实践中摸索了一种新的养殖方法——立体多孔槽养殖法。  相似文献   

19.
蚯蚓基料是蚯蚓栖息和觅食的物质基础,基料的质量直接决定着蚯蚓的生存和繁殖生长,为了探究本地区利用玉米秸秆、蔬菜废叶、牛粪等废弃物高效养殖蚯蚓的方法,试验设计了10个不同对比试验,最终得出了牛粪、玉米秸秆青贮废弃物和蔬菜废叶按3∶3∶4的比例腐熟是养殖蚯蚓的最佳基料配方。  相似文献   

20.
蚯蚓在食品保健上的应用开发市场前景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发达国家已兴起一个开发蚯蚓保健食品热,蚯蚓的年贸易额在20亿美元左右,而每年正以20%~25%的速度递增。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都在大力发展蚯蚓养殖业,目前已发展到工厂化养殖和商品化生产,养殖蚯蚓成了前景广阔的新兴养殖事业,蚯蚓的开发价值,引起了广泛的注意。1997年美国的300个大型蚯蚓养殖企业组成了国际蚯蚓养殖者协会,以帮助促进这个行业。世界各地蚯蚓养殖的主要用途,大致有以下几类:一是净化环境,变废为利,增肥改土;二是作为新的蛋白质源,制成禽畜、渔业、特种动物饲料添加剂,或作为人类食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