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封山育林是恢复植被的重要技术措施.进行6年封山育林试验研究,分析封山育林期间植被覆盖率、郁闭度、植物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均匀度、生态优势度等数量特征变化,土壤肥力和水土保持作用的动态变化状况,以及不同树种补植效果.封山育林增加植被覆盖度达20%,郁闭时间缩短30%以上,增加了植物丰富度,提高了土壤肥力,有效防止水土流失.顶果木(Acrocarpus frxnifolius)、任豆(Zenia insignis)、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吊丝竹(Dendrocalamus minor)等树种补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在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生态恢复研究进展的基础上,着重阐述生态恢复理论基础、功能以及生态恢复科学性、范围、价值、土壤恢复重要性等关键问题,并通过甘肃祁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封山育林建设、科尔沁沙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具体实例分析了生态恢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油松毛虫营林生态防治与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营林生态角度研究了虫源地的林分改造、次生林经营、封山育林等营林技术措施,以及上述技术在油松毛虫综合治理系统中的抑虫机制和作用。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的源由、现状及特点,针对不同石漠化程度(极重度、重度、中度、轻度石漠化),总结提出了封山育林、人工促进封山育林、人工模拟构建近自然生态林、特色生态经济林、高效林草复合经营等植被恢复典型模式,以期为岩溶地区生态恢复与重建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5.
辽宁柞蚕放养历史悠久,是辽宁东部山区农民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多年的不合理开发,部分柞蚕林退化严重,为了恢复退化柞蚕林的生态环境,政府对退化严重的柞蚕林进行了封山育林的生态恢复措施。本研究重点通过对封育退化柞蚕林的生态空间格局进行了研究,揭示封育措施在退化柞蚕林生态恢复中的作用、生态恢复途径和预期恢复效果进行分析,为辽东山区封育退化柞蚕林的生态恢复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6.
藤县1986年以来,采用科研与生产、试验与推广相结合的技术,实行设计、施工、验收等工程管理的办法,对马尾松进行大面积封山育林。在封山育林过程中,全县建立了示范区,设置试验标准地,研究不同类型封山育林天然更新条件以及对不同类型所采取的割草、补植等相应措施,将传统的封山育林技术,提高到了科学的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根据大青山独特的自然、社会、经济状况和不同群落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多年来封山育林研究的成效,提出了大青山生态脆弱带封山育林的4种模式:天然白桦次生林封山育林、中山区水源涵养林封山育林、中低山区水土保持林封山育林、干旱阳坡封山育林育草,为在大青山地区实施封山育林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封山育林是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改善生态失调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封山育林具有省工、省力、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封山育林能够因林因地制宜划出一定范围,采取短期或长期的封山、改造、育林,把有希望恢复成林的地方围封起来,用林学措施,将原来残破的、低价值林分以及散生林木、灌木,在人为的保护下,使之迅速成林。  相似文献   

9.
通过综合分析封山育林的生态功效与麝资源锐减的原因,阐述封山育林在马麝物种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封山育林有利于恢复栖息地,丰富食物,和实现林地恢复和资源保护,是马麝物种保护的优选。  相似文献   

10.
广西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由于受特殊的地形地势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该地区的生态公益林生境恶劣,在人为强度干扰下很容易造成生态系统的退化。通过对广西生态公益林资源概况、生态公益林的退化过程和特点分析,提出了扩大现存生态公益林地面积;采取封山育林;通过林分改造;采用效应带、效应岛造林方法;运用透光抚育等恢复措施。其中封山育林是最易行、有效的方法。同时根据广西区实际情况,对广西生态公益林的建设和保护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米草对我国海涂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阐述了大米草对我国海涂生态环境的影响,指出大米草具有促淤造陆、消浪护堤、净化水质的功能,还能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提出应合理种植和开发利用大米草,发挥其保护海涂生态环境和创造经济效益上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争论的思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梁启英 《桉树科技》2005,22(1):23-28
对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的争论进行了客观的分析,指出在桉树人工林发展中确实出现了一些经营和技术上的问题,因而在建设林业生态省的新形势下,必须科学规划,合理经营,要在促进生态平衡中发展桉树人工林,同时应系统地开展包括科学选育良种、营林栽培措施及经营管理模式、林地生产力及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等方面研究,以取得科学的结论指导桉树人工林的可持续经营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identify species suitable for plantation. We first identified species for potentially suitable for plantation based on ecological capabilities regarding soil properties. We determined the area of plantation for different species based on ecological capabilities. Then, we collected relevant data such as growth patterns of different species, labor requirements for plantation and plantation cost.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and two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were used for optimization. The appropriate species based on ecological capabilities were ash, elm, maple, oak and bald cypress. A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was used based on ecological capabilities classification to determine the land area of different species for plantation. Then, two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s were employed to select the species for plantation. We set ecological properties unequal for all of the species in the first run of the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Two groups were classified: group one included maple and ash; group two included bald cypress, oak and elm. The second integer programming model assumed equal ecological properties for all the species. Results of linear programming showed that maple and bald cypress were appropriate for plantation at the site and their plantation areas should be 151.3 and 355.3 ha,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the first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showed that maple and bald cypress would be economically profitable for plant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econd integer linear programming model showed that only bald cypress would be appropriate for 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4.
杉木枫香混交林生长及其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从林木生长及其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入手,对杉木枫香混交林与枫香、杉木纯林进行了定位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生长优势明显,有利于地力的维持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群落。改善了林内的小气候条件和土壤的理化性状,是一种高产稳定、生态协调的人工针阔混交林类型,与杉木纯林相比,11年生混交林蓄积提高34.8%,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43.3%,含氮量增加12.1%,速效氮、磷、钾含量分别增加11.5%、8.3%和11.3%。营造杉木枫香混交林是杉木纯林皆伐迹地更新,防治地力衰退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5.
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西南桦是我国西南热带山地及南亚热带地区的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速生阔叶造林树种。以西双版纳普文试验林场营造的7~12年生的西南桦人工林为对象,从该人工林群落的种类组成特征、林地的土壤肥力状况、人工林的病虫害观察等方面,并与当地的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热带次生林3种天然林作比较,对西南桦人工林的群落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南桦人工林所形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态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16.
以冀北退化沙荒地为研究对象,以恢复生态学为研究理论基础,对冀北沙荒地各项指标进行权重赋值,诊断沙荒地的退化程度,并通过分析封育区、未封育区及其地带植被演替顶级群落的土壤理化性质和植被数量特征,评价5年封育效果。结果表明,沙荒地封育区及未封育区均属中度退化程度,沙荒地土壤状况尚未因为5年的封育得到明显改善;植被状况虽有明显改善,但还处在演替初期的草本植被阶段,与地带植被演替顶级群落仍存在很大差距,封育措施需要持续下去。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乌拉嘎金矿废弃地植被恢复情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通过文献资料检索,对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实地调查监测,对黑龙江乌拉嘎金矿矿区废弃地展开生态恢复现状的调查研究。利用先进的检测手段,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系统分析和研究黑龙江省森工总局所管理的矿区废弃地对环境的影响,全面评估矿区废弃地复垦的成效,着眼于目前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的生态恢复情况,研究矿区土地复垦技术并结合我省生态环境的应用,提炼总结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复垦的经验和模式,为黑龙江省的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提供基础资料与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地区退耕还林的作用和战略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与退耕还林所发挥作用的探讨,结合西部自然环境特点和区情,总结了新中国50年来退耕还林和种草所经历的4个阶段,提出了保护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及整治大江大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云南热带和南亚热带地区人工林种植结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热区水、热、土地等资源,提高单位面积林木资源和林下资源的种类、数量和质量,1994年在山桂花人工林下进行了白藤和版纳省藤2个藤种的引种栽培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观测和分析比较,白藤和版纳省藤均能适宜在山桂花人工林下种植。林下种植10 a后即可逐年采收藤条。与单一种植山桂花人工林相比较,可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20.
对西双版纳普文的 6种热带人工林群落进行了近 10 0个典型的筑巢式配套样地调查。在了解 6种人工林林况的基础上 ,分析了其种类组成、林分结构和生态学特征 ,并与当地自然的热带山地雨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及“黄余水”次生林进行了一系列的群落生态特征对比。认识到 6种人工林都具有显著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功能 ,其中以山桂花林 (ParamicheliabailloniiForest)的恢复效果最好。通过分析还看出它们的生物多样性恢复能力正在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