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和发芽对于马铃薯栽培、贮藏保鲜和加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25℃室温条件下贮藏90d后的转正义和反义无机焦磷酸酶(PPase)基因马铃薯Favorita的块茎为材料,对贮藏块茎的PPase活性和及Pi、可溶性糖、淀粉、蛋白质含量进行了测定,以探讨PPase基因对马铃薯相关休眠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转正义PPase基因的两个株系F-2-1和F-2-4块茎中的PPase活性、Pi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淀粉含量和蛋白质含量降低,且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只有F-2-4淀粉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变化);转反义PPase基因的两个株系F-1-1和F-1-2块茎中PPase活性、Pi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降低、淀粉含量增加,与对照相比均达到极显著性水平,而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变化。  相似文献   

2.
对转正义和反义无机焦磷酸酶(PPase)基因马铃薯PPase活性及其测定最适条件和无机磷(Pi)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Pase活性测定最适pH值是8.0,最适温度是42℃,二价阳离子以Mg2+最好.叶片中PPase活性和Pi含量较高,茎和生长期微型薯中PPase活性和Pi含量较低,贮存3个月的微型薯中PPase活性和Pi含量比生长期块茎更低.另外,与未转基因的对照相比,转正义PPase基因提高了转基因马铃薯中PPase活性和Pi含量,转反义PPase基因降低了转基因马铃薯中PPase活性和Pi含量.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不同夜间温度处理对马铃薯试管薯形成的影响,以7个马铃薯品种或材料的试管苗为试材,在昼/夜温度分别为23℃/13℃、23℃/18℃和23℃/23℃条件下进行试管薯的诱导培养,调查记录试管薯初始结薯时间、结薯率和结薯方式变化,并分析不同夜间温度处理下试管薯初始形成植株及同期未形成试管薯植株参与块茎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量变化。结果表明,对于大多数基因型,与其他处理相比,23℃/13℃处理显著延长试管薯初始结薯时间,23℃/23℃处理降低结薯率,而23℃/18℃处理结薯较早且试管薯结薯率平均达84.3%,最利于试管薯形成。夜间温度可通过影响生物钟、糖代谢和光周期通路中StFKF1、StCO1StSWEET1等相关基因的表达而调控块茎形成。  相似文献   

4.
用两个马铃薯栽培品种“鄂马铃薯3号”和“甘农薯2号”的试管薯为供体材料,建立了一种农杆菌介导的简单、快速和高效的遗传转化系统。在含有75mg/L卡那霉素的选择培养基上,2~3周可产生抗性芽,4~5周获得完整的转基因植株。筛选出了试管薯遗传转化的优化条件,特别是在再生培养基中加入2mg/L玉米素,两个品种的转化频率分别高达45.5%和43.9%。周期短(4~5周)、一步培养和转化频率高,使该转化体系能够广泛用于马铃薯转基因的研究。用含有反义class Ⅰ patatin基因的表达载体pBSAP转化两个品种,共获得120株卡那霉素抗性植株。PCR、PCR-Southern和Northern杂交分析证明,此反义基因已整合到马铃薯基因组中并在转基因植株中正常转录。反义基因的表达导致部分转基因植株的试管结薯株率和单株结薯数降低。结果表明,该class Ⅰ patatin基因可能参与了块茎形成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植物激素几乎在生长发育的各个过程及环境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调控马铃薯块茎形成及作物淀粉合成。本研究利用外源添加的方式研究了ABA和GA3在试管薯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GA3抑制试管薯形成而ABA促进结薯。GA3在低浓度(0.01μmol/L)下即抑制试管薯的形成,当浓度达到0.5μmol/L时不能形成试管薯;ABA可以有效促进结薯,减缓GA3对试管薯诱导的抑制作用,但不能使0.5μmol/L GA3处理结薯,说明GA是抑制结薯的主因,ABA是GA抑制效果的拮抗剂。此外,4%、6%和8%蔗糖MS培养基添加5μmol/L ABA后,试管薯淀粉含量分别增加50.0%、48.5%和34.8%。ABA处理显著提高试管薯淀粉含量,暗示ABA可能促进淀粉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6.
参薯是薯蓣科植物,其块茎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效益。为探究赤霉素对参薯生长及结块影响,本研究对参薯组培苗进行赤霉素处理,统计与对照组相比结薯时间差异;并检测了赤霉素合成及降解相关基因GA20ox、KO、KAO、GA3ox、GA20ox,赤霉素受体GID1基因(4个)和信号传导的DELLA基因(4个)、SPY、SLY1等24个赤霉素途径基因的表达变化。RT-PCR结果显示赤霉素相关基因在叶、茎中都有表达,仅LSH基因在块茎中特异性表达。统计赤霉素处理参薯的结薯时间表明,赤霉素处理的参薯苗结块时间明显提前。RT-qPCR结果显示赤霉素处理后,4个GID1、GA20ox、DELLA2、SNE等基因表达在所有组织或部分组织显著下降,DELLA1和KAO1表达变化不明显,GRF2在块茎中表达上升。试验结果显示外源赤霉素添加对参薯结薯有诱导作用,且对内源赤霉素合成有一定的抑制,可能通过改变参薯赤霉素含量的平衡而提前进入结薯过程,为将来人工控制结薯时间提供科学数据。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rol基因在杨树中的表达差异性,对转入不同rol基因的白杨杂种741杨株系进行分子检测,并对其外部形态、叶绿素含量、光合特性等指标进行测定和比较。结果表明:转rol B基因3个株系的叶片长、叶片宽度、叶柄长、苗高和地径均高于对照,但节间距均略低于对照株系;转rol B基因株系的叶绿素a、b含量均高于对照。转rol C基因11个株系的叶片长、叶片宽度、叶柄长、苗高、地径、节间距均低于对照;除株系C-18外,转rol C基因株系的叶绿素a、叶绿素b含量均不同程度低于对照。转rol B和rol C基因株系的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低于对照,蒸腾速率和胞间CO2浓度与对照存在无规律性差异。总体比较,rol C基因比rol B基因对杨树生长和光合能力具有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分子生物学、形态学及生理检测等方法对转化HaBADH马铃薯无性一代2个株系目的基因整合情况,耐盐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进行了检测与分析。经PCR、RT-PCR及Southern blot分析,验证HaBADH基因稳定存在于转基因无性一代株系基因组中。当120 mmol/L NaCl持续胁迫20 d后,转基因无性一代株系表现出较强的抗盐能力,B10及B22株高平均增幅均达到15 cm,冠径平均增幅均达到12 cm,对照株高和冠径平均增幅分别达到5 cm和7 cm,平均单株结薯重量分别较对照重9 g和2 g,平均单株结薯数量较对照高0.53个和12.28个,Pro含量显著上升,MDA含量显著下降,进一步表明了转入HaBADH基因可稳定提高马铃薯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
将酸胁迫(p H=3)下的马铃薯脱毒试管苗转接于不适合试管薯诱导的MS培养基(含蔗糖30g/L)中,进行试管薯诱导,并对试管薯诱导过程中植株的蔗糖和淀粉含量及蔗糖合酶(sucrose synthase,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oluble starch synthase,SSS)和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DP-glucose pyrophosphorylase,AGPase)的活性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经酸胁迫的植株均可缩短试管薯诱导时间,经酸胁迫1d的植株在第13天开始形成试管薯,诱导时间最短,单薯重为187.8mg,单株结薯数量为2.2个,而不经酸胁迫的植株未能诱导出试管薯。植株在受酸胁迫期间,叶片中蔗糖含量无明显变化,而SS、SSS和AGPase的活性显著升高;在试管薯诱导过程中,酸胁迫植株叶片的SS活性呈降低和升高交替趋势;SSS活性在诱导试管薯0~5d时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之后趋于稳定;AGPase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之后再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马铃薯试管薯诱导体系的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5种培养基和3种培养方法对马铃薯的大西洋、陇薯3号和甘农2号品种进行了试管薯的诱导。结果表明:8%的蔗糖浓度是大西洋和陇薯3号试管薯诱导的最佳糖浓度;5mg/L 6-BA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结薯率和增加块茎直径;在含8%蔗糖的培养基上,琼脂的添加与否对试管薯的诱导率没有影响;在不含蔗糖的MS培养基中,300μmol/L 山梨醇+20mmol/L NH4NO3+20mmol/L KNO3的添加对试管薯的形成和发育不利;3种培养方法中,液体培养法的试管薯诱导效率最好。  相似文献   

11.
糖浓度及光照条件对试管薯诱导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一步法进行试管薯的诱导,不更换培养基,研究试管苗培养阶段光照时间及糖浓度对会-2、云薯201、中薯三号及威芋三号4个马铃薯品种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培养基糖浓度会提前试管薯形成期;不同品种需要不同的适宜试管薯诱导的光照时间和糖浓度;适当的光照时间有利于诱导较大的试管薯;相对早熟品种而言,晚熟品种诱导阶段需要更多的光照时间;不同品种需要做培养环境的筛选和品种结薯性评价,以筛选出最佳的诱导条件.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马铃薯栽培品种"荷兰15号"、"克新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白糖和基因型对马铃薯试管薯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50~110 g/L白糖有利于脱毒苗壮苗、促进试管薯结薯、提高试管薯诱导率。MS固体基本培养基+100 g/L白糖,温度(17×1)℃、光照强度2 000 Lx、光照时间10 h/d诱导效果最好,初始结薯期最短为9.67 d,诱导率78.47%、单株结薯1.21个/株、单薯重77.1 mg/个、大中薯率70.01%。研究结果表明:用食用白糖替代蔗糖,能提高试管薯诱导率和大中薯率,缩短试管薯结薯周期,降低规模化生产试管薯成本。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块茎休眠及萌发过程中几种酶活性变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以马铃薯脱毒试管薯为试验材料,研究块茎休眠和块茎顶芽萌发生长过程中几种相关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块茎贮藏过程中淀粉酶、淀粉磷酸化酶、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的消长,与块茎形态上的休眠及萌发有密切关系。处于休眠期间的块茎内淀粉酶和淀粉磷酸化酶活性很低,随着休眠的解除及顶芽萌动活性逐渐增强,当顶芽开始生长时活性再镒降低;过氧化物酶和多酚氧化酶在块茎休眠时活性较高,顶芽萌动后活性迅速下降;不同品种间这四种酶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转CBF1基因地被石竹的抗寒性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研究以4个转拟南芥CBF1基因的地被石竹株系及非转基因地被石竹为材料,通过测定相对电导率、脯氨酸含量及丙二醛含量进行抗寒性评价。研究发现不同低温处理后,转基因株系比对照植株(CK)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低,而脯氨酸含量高,说明转入CBF1基因后,地被石竹的抗寒性增强了。转基因各株系之间有差异,其中株系27的抗寒性最强。  相似文献   

15.
姜薯是深受人们喜爱的食物,特别是在潮汕民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其他果蔬一样,褐变、营养物质降低是姜薯保鲜贮藏过程中遇到的2个难题,人们希望姜薯的贮藏期更久,营养物质损耗尽可能少,因此本文研究不同贮藏条件下姜薯的生理生化变化,探讨适宜姜薯贮藏的方法。设置室温条件下阴凉放置、室温条件下削皮泡水、室温条件下带皮泡水、削皮在4℃下冷藏和带皮在4℃下冷藏5种贮藏条件,在不同贮藏期测定姜薯块茎的水分含量、腐烂时间、多酚氧化酶(PPO)活性和VC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带皮冷藏的处理对姜薯的保鲜效果最好,不仅能较好地减缓姜薯VC含量的下降,同时还抑制了姜薯块茎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更有利于延长贮藏期限和较好保持姜薯原有的风味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AtDREB1A基因过量表达对马铃薯生长及基因表达的影响,以马铃薯品种陇薯3号(L3)及其AtDREB1A转基因株系T2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在马铃薯盛花期将盆土含水量控制为田间最大持水量(FWC)的45%~50%,观察转基因前后植株表型,并研究叶片MDA含量、RWC、SOD和POD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表明,正常浇水条件下2个株系各指标差异不大。胁迫20d后,转基因植株T2的表型明显好于对照L3,且RWC显著高于L3;各株系叶片的MDA含量、SOD和POD活性均明显上升,但转基因植株MDA含量上升幅度较对照小,抗氧化保护酶SOD、POD活性升高幅度较对照大,说明转基因植株细胞膜损伤和膜脂过氧化程度较轻,植株的耐旱性明显提高。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转基因材料T2相对于L3的差异表达基因共430个,其中上调表达基因287个,下调表达基因143个。功能注释和显著性富集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富集涉及GO功能分类体系中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个大类别,且大部分集中在细胞内和膜上,主要涉及信号传导、氧化还原、生物调解、应激反应、发育过程、系统免疫过程、核酸和蛋白结合转录因子活性、转运活性及催化活性。其中抗非生物胁迫相关蛋白PPR、HSP、P450、MLO等家族的大量基因表达量发生较大变化,说明这些基因在转AtDREB1A基因马铃薯抵御干旱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为进一步解析AtDREB1A基因提高马铃薯抗旱性的调控网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为定量分析马铃薯块茎膨大特性及其与单薯鲜重之间的相关性,于2018-2019年马铃薯生长季开展不同种植管理模式的田间试验,通过分析马铃薯单薯鲜重和块茎膨大速率等随结薯天数的变化规律,以及块茎膨大参数与单薯鲜重之间的内在关系,明确了马铃薯块茎膨大特性及其与单薯鲜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各处理马铃薯单薯鲜重随结薯天数呈“S”型曲线变化趋势,在结薯35d后,水肥一体化(TI)处理的单薯鲜重显著高于常规水肥(TC)处理;各处理马铃薯块茎膨大速率随结薯天数呈“单峰”曲线的变化趋势,块茎膨大速率达到最大值成熟期时,TI处理的块茎膨大速率高于TC处理,但差异不显著;马铃薯块茎膨大主要参数均与最终单薯鲜重呈正相关,但均未达到显著相关水平,快增期膨大速率R2和缓增期膨大速率R3均与平均膨大速率R间达到极显著正相关,说明TI处理可以保障水肥的精准供应,特别是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可以有效防止植株早衰,提高块茎膨大快增期和缓增期膨大速率,促进马铃薯块茎膨大和干物质积累,而TC处理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容易出现肥料供应不足的情况,抑制了马铃薯块茎膨大。此外,马铃薯块茎平均膨大速率和最大膨大速率主要受块茎快增期和缓增期膨大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了获得转植酸酶基因(phyA)棉花高代纯合株系并验证其利用土壤中有机态磷的能力,对实验室获得的转phyA基因T4代材料进行了PCR筛选,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纯合株系植株根际分泌的植酸酶活性,并在田间进行了植株磷含量和棉花产量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在PCR筛选的4个株系中,有2个株系为纯合株系,其后代均为PCR阳性植株。在以植酸盐为唯一磷源条件下,高表达phyA的转基因株系的植酸酶活性较野生型增加了1.5倍,不同生育时期转基因株系植株叶片磷含量中L6株系增加最多,苗期、现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分别增加了4.5%,5.95%,5.45%和8.73%。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马铃薯品种(品系)‘克新一号’、‘夏坡蒂’、‘K1’和‘K2’组培苗为试验材料,以不同浓度的甘露醇和山梨醇模拟干旱胁迫,研究干旱胁迫对马铃薯组培苗生育进程及试管薯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遭受干旱胁迫下,不同马铃薯品种的叶片数、株高均会随干旱胁迫而降低;不同马铃薯品种叶和茎干物质量的变化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趋势;不同品种马铃薯的试管薯结薯总数与大中薯率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出现降低趋势,低浓度(0.1 mol/L)的甘露醇和山梨醇会诱导结薯提前,推测可能是马铃薯面临干旱胁迫的一种应对机制。本研究结果可为马铃薯节水抗旱技术研究及抗旱品种筛选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以旱作敏感型品种大西洋和耐旱型品种陇薯6号为亲本构建的F1分离群体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方法对其单株结薯数、单株块茎重、株高、茎粗等4个性状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4个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均为2 MG-AD,受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控制,4个性状的主基因的遗传率在16.02%~96.11%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