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根据鹿群结构关系,建立了鹿群结构动态模型,并以模型为依据为鹿群结构的调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杨春山 《新农业》2009,(12):15-15
一.生物学特性 1.野性 梅花鹿行动谨慎,胆小怕人,本质是防卫反应。不仅靠视力,而且还通过听觉来辨别方向、觅食、求偶和逃避敌害,饲养员在作业过程中要轻拿轻放,避免因噪音引起鹿群骚动。如饲养员在鹿舍外大声喊叫,很可能引起鹿群受惊,在圈舍内来回跑动,  相似文献   

3.
玛曲县仔鹿腹泻症是当地鹿群的多发病之一,主要危害当年新生仔鹿,发病率78.26%,致死率22.22%;以前我们用多种方法治疗效果均不佳,给玛曲县养鹿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经1994~1996年的观察,我们初步认识,本病是微量元素硒缺乏综合症,天气骤变、阴雨寒冷、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其主要诱因,为了进一步确定该病的病因,寻求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自1997年以来,我们在西科河马鹿场的鹿群中进行了亚硒酸钠、维  相似文献   

4.
在梅花鹿饲养过程中,仔鹿的饲养水平对整体鹿群生产水平和发展方向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关系着鹿群今后的生产性能及水平,直接影响着鹿群生产的经济效益与鹿的使用年限。所以仔鹿的饲养一直是养鹿工作者们非常重视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从优化鹿群结构,推广饲养良种茸鹿,推广应用现代繁育技术,实施规范化科学化饲养管理,进行鹿产品综合开发利用,实施计算机网络管理等多角度综述了提高我国茸鹿高效养殖综合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6.
咬毛是梅花鹿常见的病症,一年四季均有发生,冬春两季较为普遍,妊娠母鹿和育成鹿群尤其严重.咬毛不仅能破坏鹿的被毛和皮肤,影响鹿群的完美和观赏性,而且危害鹿群健康,甚至造成鹿只死亡.咬毛症发生与否和发病轻重,标志鹿场的饲养管理水平和鹿群的健康状况.因此,讨论本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对促进我国鹿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根据多年来养鹿经验,结合部分养鹿同行的观点,谈谈梅花鹿咬毛症,谨供养鹿同行们参考.  相似文献   

7.
养殖梅花母鹿的目的是保证母鹿有健康体况,良好的种用价值和较高的繁殖能力,巩固有益的遗传性,繁殖优良的后代,不断的扩大鹿群和提高鹿群质量,增进梅花鹿的种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正我国东北地区一年四季气候差别很大,养鹿生产随季节变化而呈现较强的季节性。春季伊始,安排、落实好养鹿生产的各项工作,对提高饲养效益至关重要。1.调整鹿群结构度过漫长的寒冬而进入春季后,各  相似文献   

9.
2008年中,山东省定陶县一鹿场鹿群突然发病,有3只(1公2母)膘情较好的鹿死亡。发病当天死亡1只.第2天死亡2只.经过及时确诊并积极治疗,鹿场病情得到及时控制。再没有发生死亡并于1周后全部康复。本病通过临床症状、病理解剖及细菌学检查,确诊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工授精技术优势促进我国养鹿业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鹿人工授精的重要作用、成就及其影响因素,利用人工授精技术可以提高鹿群品质,有利于促进我国养鹿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中国马鹿(Cervus elaphus)新疆三个亚种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鹿(Cervus elaphus)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是重要的经济动物.我国马鹿资源丰富,分布在新疆的有塔里木亚种(C.e. yarkandensis)、阿勒泰亚种(C.e.sibiricus) 和天山亚种(C.e.songaricus)三个.近年来随着当地人口数量的增加,使马鹿栖息地的破碎化程度不断加剧、面积不断缩减、环境质量不断下降,严重影响了该地区的马鹿生存条件、种群结构、营养状况乃至遗传组成等,使之在生理、行为和遗传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适应特征.根据文献资料系统的总结有关新疆马鹿各个方面的研究,提出未来的各种研究问题,为了有效的保护和利用新疆马鹿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林麝饲养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现状及遗传结构,为指导种群遗传管理及其饲养种群种质保护与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遴选陕西省宝鸡市凤县的片仔癀麝场和逢春麝场,汉中市留坝县的太子岭麝场,采用分子粪便学的方法,采集220份新鲜的粪便样品,成功获得112条mtDNA控制区序列,计算单倍型多样性和核苷酸多样性.[结果]在3...  相似文献   

13.
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因子斑块尺度结构的地理统计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统计学的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半方差分析技术,研究黑龙江省完达山地区冬季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的斑块尺度结构,揭示了马鹿数量分布与生境因子斑块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结果表明:①马鹿冬季生境因子中的9个生境破碎化因子具有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其Moran’sI值的显著性达73%;其他有蹄类的干扰等6个生境因子在不同距离范围内表现出不同的空间自相关的特征,说明在不同空间尺度下表现出马鹿生境不同尺度的结构特征;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这3个因子在全部14个距离梯度下均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特征,这不仅说明它们对生境破碎化在大尺度的空间格局上影响的高度一致性,而且说明这3个因子在马鹿冬季生境破碎化过程中影响的范围较大,发挥着一定的作用;②马鹿在冬季破碎化的生境中,数量分布的半方差随空间距离梯度的变化呈“巢状结构”特点,反映出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存在着多尺度的变异,而马鹿分布数量的分维数D接近于2,说明马鹿数量分布的空间格局变异主要发生在较小的尺度上,表明了马鹿生存微生境的重要性,但较大的标准差也表明,在较大的尺度上的居民点、农田和废弃运材路等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容忽视,表现为样点内马鹿足迹链数量的差异很大,较高的数量持续一段时间后往往随之以较低的数量.这充分显示了马鹿数量分布的多尺度和生境因子等级斑块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微生境的脆弱性,即一旦一定微生境因子的斑块尺度发生变化,则可能导致马鹿数量分布空间格局的较大改变.此外,揭示马鹿生境破碎化因子在不同空间尺度上自相关的特性和分布的格局,对今后关于马鹿的生境研究时应用取样尺度的有效性、独立性和代表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从大尺度上分析陕西凤县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生境相关因子的重要性。通过对景观连接度进行模糊相对赋值,建立景观连接度评价模型,分析该地区林麝生境的景观连接度水平,评价生境的适宜性,并组建林麝生境模型。结果表明:在被研究的陕西西南部山区3 187 km2面积中,林麝最适宜生境的总面积仅有168 km2,占研究地区的5.28%,且在空间分布上处于极度破碎化状态。从景观指数上看,最适宜生境的斑块面积小,形状狭长复杂,呈孤立分布状态,对林麝的繁衍十分不利。提出了相应的生境恢复建议。  相似文献   

15.
自使鹿鄂温克体育文化研究组2012年6月实地调查止,使鹿鄂温克人人口总数共219人,使鹿鄂温克人从建国前、建国后、收缴猎枪、定居敖乡一路走来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本质性的改变,但人口数量却未见显著增加。从体育文化角度发掘深层的原因,帮助使鹿鄂温克人从体育角度找到民族文化内核,即枪文化,并试图建立一套完整合理切实可行的体育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16.
林麝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人工养殖麝群数量依然偏少、整个驯养群体处于长期封闭状态、种群品质退化严重的问题,综述了林麝繁殖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以期为扩大麝群数量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American ginseng is the premier medicinal plant harvested from the wild in the United States. In this study, seven populations of ginseng plants were censused every 3 weeks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over 5 years to monitor deer browse and harvest and to project population growth and viability. The 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 size was approximately 800 plants, a value greater than that of all populations currently being monitored. When simulated deer browsing rates were reduced 50% or more, population viability rose sharply. Without more effective deer population control, ginseng and many other valuable understory herbs are likely to become extinct in the coming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在自然保护区相对隔离环境中西伯利亚狍家域的季节和年度动态,分析狍对微生境和捕食风险的适应,为促进种群恢复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依据。  方法  在内蒙古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使用无线电遥测技术,以三角形法则进行个体定位,利用最小凸多边形法计算家域面积。  结果  本次研究共捕捉到8只西伯利亚狍,其中3只以红外相机影像确认被猞猁捕食,面临较高的捕食风险。狍的年度和季节家域面积存在差异,春季的家域显著大于其他3个季节,同时,活动范围在冬季有从较高海拔山坡向沟底迁移的趋势。繁殖期与非繁殖期、亚成体与成体家域面积也存在差异。个体年度家域存在重叠,显示核心家域较为稳定。  结论  影响西伯利亚狍个体家域年度和季节变化的因素为觅食机会、捕食风险和能量需求。据此提出了补加营养盐和越冬饲料的管理对策,促进保护区狍种群的复壮。   相似文献   

19.
为了查明塔里木河中游野生塔里木马鹿种群数量及栖息地资源,2006年10月1~15日,采用截线抽样法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对塔里木马鹿种群及其栖息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现有野生种群数量大约在21~71头,集中分布在离人类干扰比较远的依明且克和托胡拉克阔坦一带.同时采用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方法对研究地区的LANDSAT TM 遥感影像进行了监督分类处理,把研究区影像土地覆被分成了农田、水体、高密度林地、中密度林地、低密度林地、草地、沙漠、盐碱地、荒漠等9类型.其中塔里木马鹿主要分布在中,高覆盖度胡杨林、红柳灌丛和胡杨红柳混交林带中.同时根据在不同类型栖息地中马鹿粪便、卧迹、足迹的出现频率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分析结果,把研究地区生境划分为4种适宜栖息地等级.其中不适宜区占62.6;;较差区占3.76;;适宜区占3.38;;非常适宜区占30.23;.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高寒牧区甘肃马鹿产茸量的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侯扶江  安玉峰 《中国农业科学》2002,35(10):1269-1274
 对祁连山北坡高寒牧区放牧甘肃马鹿产茸情况的分析表明 ,甘肃马鹿的鲜茸单产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加 ,11岁产茸量最高 ,此后产茸量下降。甘肃马鹿茸根围、眉枝长、冰枝基围、冰枝长、中枝长、中枝至茸端的距离等 6个茸尺性状与茸干重呈显著正相关 ,采用眉枝长、冰枝长和中枝长 3个性状建立综合评定指数 ,可有效评价该马鹿产茸量。灰色关联分析显示 ,各气候因子在不同季节对产茸的影响有所差异 ,其中 5~ 6月是气候因素影响当年产茸量的关键时期 ,这一时期日照时数对当年鹿茸产量影响最大 ,总体而言气温与鹿茸产量的关系最为密切。 4岁马鹿的产茸量与上一年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 ,甘肃马鹿鹿群数量与产茸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 ,可用于该鹿场产茸量预测。肃南鹿场现有甘肃马鹿鹿群及鹿茸的增加空间有限 ,须采取有效措施扩增鹿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