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大棚长豇豆春季高产优质制种技术,寻求大棚豇豆春季种子获得高产的最佳播种期和密度,以绵豇8号为试验材料,采用播期、密度二因素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播期和密度对豇豆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棚豇豆春季制种产量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大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随播期的推迟和密度的增加,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先增加后降低,早播和迟播均不利于单株荚数、单荚粒数和百粒质量的提高,密度对百粒质量的影响不显著;A2B3(3月15日播种,密度为9000株/667 m2)是最适播期和种植密度处理组合,种子产量达154.98 kg/667 m2.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的播期、不同的密度和施肥量对豫新一号的产量、品质、抗病性及其他性状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河南郑州地区豫新一号的最佳播期为8月16日前后,最佳种植密度为60 cm×50 cm,最佳的施肥量(磷酸二铵)为120 kg/667 m2.  相似文献   

3.
以单生朝天椒新品种艳椒425为试材,采用复式裂区试验设计,研究了3种不同栽植密度(主处理)和3种不同施肥量(副处理)对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植密度和肥料施用量:是影响艳椒425产量的主要因素,其中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中,较低密度(2200株/667m^2)和中等施肥量(50kg/667m^2三元复合肥+2500kg/667m^2腐熟人畜粪)处理下的艳椒425产量最高,达2084.38kg/667m^2,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4.
"吉菜豆1号"为吉林省农科院经济植物研究所培育出的优良菜豆新品种,以其为材料,研究了肥料种类、种植密度、施肥量及播期对其产量的影响,并筛选出最佳的栽培组合。最终确定本试验条件下,A_2B_1C_2D_1即肥料2(N∶P_2O_5∶K_2O=12∶18∶15),株距40cm,施肥量35kg/667m^2,播期4月28日为最佳栽培组合,并为"吉菜豆1号"在吉林省地区的标准化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甘肃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以茎用莴苣"太原笋"为试材,研究不同密度和播期栽种对莴苣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莴苣的株高、茎粗、茎长、单株重逐渐降低;以5 445株/667m2密度下产量最高.随播期推迟,莴苣生育期缩短,抽薹率增加,产量降低.河西走廊高海拔冷凉区莴苣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适宜播种密度为5 445株/667m2.  相似文献   

6.
种植方式、密度和播期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较大,初步研究了佳木斯地区红小豆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双条播种植方式产量较高,适时早播有助于红小豆产量的提高,1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红小豆小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7.
黄艳 《长江蔬菜》2011,(24):20-22
主要探讨不同的播期和栽培密度对选育出的4个菜豆新品系产量及质量的影响,以期筛选出较优品系和最优组合,为菜豆栽培技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处理组合A2B1C1(即品系0807、播期2010年12月15日、密度0.55 cm×0.35 cm×3株/穴)产量最高,667 m2产量为2 492.9 kg,各个性状指标最好...  相似文献   

8.
为在甘肃庆阳地区推广种植黄秋葵,在塑料大棚内进行了4个播期(A)、2个种植密度(B)、2种整枝方式(C)对黄秋葵生长及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影响黄秋葵产量的关键因素是播期,其次是种植密度,整枝方式对产量影响不大,最优组合是A2B1C2,即播期3月30日、株行距30 cm×50 cm、不整枝,以及A1B1C1,即播期3月15日、株行距30 cm×50 cm、单秆整枝。  相似文献   

9.
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18(37),开展了播期、密度及施N量对3个宽柄芥新品系经济产量影响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品种和播期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极显著;施N量和种植密度对产量影响表现为显著,最优高产处理组合为A2B2C3D1,即在重庆市涪陵区沿长江生态条件下,宽柄芥种植应选择中晚熟新品系DJ、播期为9月6日、种植密度为3500株/667 m2、施纯N量20 kg/667 m2,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研究白瓜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白瓜籽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3的产量较高,即667 m2施肥量18 kg,其中尿素4.5 kg,磷酸二铵4 kg,硫酸钾9.5 kg,密度为1 300株,白瓜籽产量可达67.03 kg。  相似文献   

11.
采用三因素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建立了萝卜新品种万萝一号产量(Y)与播期(X1)、密度(X2)和施氮量(X3)间的数学模型。经因子水平选优,得出产量在2500kg/667m^2下的栽培模式:播期在9月13-14日,密度4491.3~5108.7株/667m^2,施氮量6.11~7.69kg/667m^2。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探讨了不同播种期对红菜薹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薹色随播期的延迟逐渐加深:薹叶/薹重量百分比以9月4日和9月14日播种的最低;薹皮/薹肉重量百分比随播期的延迟逐渐降低.9月4日和9月14日播种的菜薹硫氰酸盐含量显著低于其它各期;可溶性糖以9月4日播种的含量最高;9月14日播种的Vc含量极显著高于其它各期;9月以后播种的各期总游离氨基酸及相应的必需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以前各期;粗蛋白质含量随播期的延迟逐渐增加。同一播期不同层次菜薹的各项品质均有较大差异。采样当候的日均温对各项品质有影响。权衡各播期的产量及各项品质指标,早熟红菜薹的适宜播期为9月上旬。  相似文献   

13.
播期、密度与施肥对萝卜产量及商品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播期、密度、施肥水平对重庆三峡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萝卜新品种万萝一号产量和商品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栽培组合为播期8月20日、株行距30cm×45cm、施用基肥+2次追肥+1次根外追肥。  相似文献   

14.
《中国瓜菜》2015,(4):40-42
为了探索潍坊地区‘大和长芋’山药的种植技术,研究了不同的播种日期和种植密度对‘大和长芋’产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播期设置4月21日、4月27日、5月3日、5月9日、5月15日5个水平,667 m2种植密度设置4 002、5 336、6 667、8 004、9 338株共5个水平。结果表明:播期、种植密度对‘大和长芋’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在播期的5个处理中,‘大和长芋’产量最高的是4月21日、4月27日;在种植密度的5个处理中,667 m2种植8 004、9338株的产量最高。建议在潍坊地区‘大和长芋’山药最适宜播期为4月下旬,667 m2种植密度控制在8 004~9 338株。  相似文献   

15.
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茎瘤芥的标准化栽培技术提供依据,研究了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主要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播期和密度对茎瘤芥瘤茎主要经济性状的综合效应明显。(2)播期对瘤茎的小区产量、横径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瘤茎的纵径、菜形指数有显著的负效应,对单株瘤茎产量有不明显负效应;密度对单株瘤茎重有显著的负效应,对瘤茎纵径有显著的正效应;对瘤茎小区产量、横径有不明显的负效应,对菜形指数有不明显的正效应。(3)播期和密度的交互作用显著地影响瘤茎的小区产量、单株瘤茎重、瘤茎纵径,对横径和菜形指数影响也明显。据此,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舒进康 《西南园艺》2013,(Z1):123-125
试验采用不同马铃薯品种与播期组合,研究海拔800m和900m下"薯/玉/苕/薯"四熟制套作中秋马铃薯产量。结果表明:两海拔点均表现早熟品种为优选。最佳播期均为玉米蜡熟末期;但最差播期不同,海拔800m处以最晚播最差,而海拔900m处以最早播最差。综合评价各处理组合产量,海拔800m处品种费乌瑞它搭配各种播期均可获得高产;海拔900m处则以品种费乌瑞它搭配玉米蜡熟末期播种最利于产量建成,因此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于玉米蜡熟末期播种在两个海拔处均可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高寒地区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青薯6号为试验材料,氮肥、磷肥、钾肥、密度为试验因素,利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了不同施肥量和密度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马铃薯产量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密度>磷肥>钾肥>氮肥,磷肥与氮肥、钾肥均为正互作,氮肥、钾肥之间是负互作.青薯6号在青海西宁的最佳农艺措施为,氮肥:329.6-372.7kg/hm2...  相似文献   

18.
程静 《西南园艺》2014,(3):30-31,34
以‘黔油2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免耕直播油菜不同播期与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播期与密度对油菜产量的影响较大;在重庆市垫江县免耕直播油菜最适播期为9月20日,最佳密度为150000株/hm2,可以获得油菜高产.  相似文献   

19.
红小豆综合栽培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种植方式、密度和播期对红小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较大,初步研究了佳木斯地区红小豆的栽培技术,结果表明:双条播种植方式产量较高,适时早播有助于红小豆产量的提高,15万株/hm2密度处理的红小豆小区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瓜菜》2016,(3):26-28
为探讨不同底肥、密度和整枝方式对无籽西瓜新品种产量的影响,采用3因素-裂区试验设计,设置2种不同的底肥水平为主区,分别为鸡粪+复合肥+土壤调理剂+土壤修复剂和鸡粪+复合肥;5个种植密度为裂区,分别为每667 m~2500~900株;2种整枝方式为再裂区,分别为双蔓整枝和3蔓整枝。结果表明,添加土壤调理剂可极显著提高‘新生代3号’的产量;栽培密度对产量有极显著影响,密度为每667 m~2700株时产量最高。在所有组合处理中,添加土壤调节剂、种植密度为每667 m~2700株、进行双蔓整枝是最优组合,产量最高,达到59 718.75 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