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采用不同浓度的化学杂交剂KMS—1处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油菜,诱导其雄性不育,结果表明:在试验的KMS—1浓度范围内,最佳杀雄浓度为1.5%,最佳处理期(单核期)的不育株率可达81%。在五叶期至造孢细胞期施药3~4d后,出现叶片坏死斑,植株明显变矮或部分株死亡等药害现象,不育花粉率只有2%~4%。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至成熟花粉期喷药处理,花药的绒毡层及花粉均出现异常,不育花粉率可达17%~80%。  相似文献   

2.
采用不同浓度的化学杂交剂KMS-1处理不同生长发育时期的油菜,诱导其雄性不育,结果表明:在试验的KMS-1浓度范围内,最佳杀雄浓度为1.5%,最佳处理期朱育株率可达81%。在五叶期至造孢细胞期施药3-4d后出现叶片坏死斑,植株明显变矮分析不死亡等药害现象,不育花粉率只有2%-4%。  相似文献   

3.
油菜化学杀雄药物、机理和杂种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16种化学杀雄剂在油菜(B.napus)上的试验表明,0.4%的GA_2单核期处理,1%或1.5%MC_3单核期处理,1.5%KMS-1单核期处理,0.5%乙二胺四乙酸钠单核期处理,能诱导80%以上的不育株。经化学杀雄剂处理后,油莱小孢子发育出现一系列异常现象,此外花药过氧化物同工酶带型少而弱,脱氢酶活力弱等。化学杀雄单低强优势组合湘油11号×466比常规推广品种增产19.2%以上。  相似文献   

4.
几种化学药物对油菜杀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了茅草枯、二氯丙酸和MG_4对油菜的杀雄效果。结果MG_4喷1次,茅草枯用0.5%浓度喷2次,可诱导油菜雄性不育株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草甘膦对棉花的杀雄效果,利用41%草甘膦异丙胺盐水剂对抗草甘膦棉花种质湘X157化学杀雄。结果表明:在草甘膦稀释50~100倍条件下,不同的喷药方式会影响花粉败育率,喷施全株能实现全株败育。高浓度草甘膦多次喷施会导致杂交不能正常成铃,说明草甘膦富集棉株内,对棉花雌蕊发育也有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小麦杀雄荆SQ-1喷施后遇雨及雨后复喷对小麦的杀雄效果及异交结实率的影响,采用人工模拟降雨冲洗SQ-1和重复喷药喷水处理,研究了不同处理对SQ-i的杀雄效果以及异交结实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杀雄荆SQ-1在雨前2h喷施便可以被植株吸收,达到良好的杀雄效果;(2)雨后复喷SQ-1可达到完全杀雄效果,但喷施次数越多异交结实率越低。  相似文献   

7.
以抗草甘膦棉花品种进行化学杀雄制种是杂种优势利用的新途径。为验证新疆奎屯应用草甘膦进行棉花化学杀雄制种的可行性,摸索相关制种技术,2017年用抗草甘膦棉花材料“祝22”开展棉花小面积化学杀雄制种及农达41%(质量分数,下同)水剂不同剂量与不同施药间隔试验。据制种实践结果,籽棉单产达4 740 kg·hm-2,制种纯度达到100%,但化学杀雄的棉株下部结铃率降低。农达41%水剂不同剂量与不同施药间隔试验结果表明,农达41%水剂200倍液间隔7 d、施药6次的杀雄彻底,且棉株长势的强弱可影响杀雄效果。因此,在当地科学应用草甘膦及其制剂进行棉花化学杀雄杂交制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表明在不育系微粉严重发生年份.WP1大田喷施浓度O.02g/L可降低F1不育株率12.4%,旺长田块可降低F1不育株率24.4%。采用化杀措施可省去打顶用工投入,简化操作。  相似文献   

9.
用0.03%的杀雄剂1号在油菜发育的15个时期处理,结果表明植株从花粉母细胞形成到三核期都有杀雄效果,以单核期处理效果最好。细胞形态学观察表明,杀雄剂1号能使花粉母细胞形态及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四分体退化或异常,单核花粉粒细胞质收缩,呈质壁分离状,花粉数减少,且皱缩,畸形,空秕,互相挤在一起,同一花蕾中花粉发育不同步,中间层推迟解体,绒毡层推迟或提前解体,或者异常增生,花粉外壁网纹变密、网孔变小,网脊变细。  相似文献   

10.
经过2年3次重复试验,研究了苯磺隆、爱将、水杨酸、胜必定、麦极等5种化学药物叶面喷施对甘蓝型油菜品种中双9号(ZS9)的杀雄效果。结果表明,苯磺隆杀雄作用最好,其它4种药物杀雄效果差或没有杀雄效果。在ZS9抽薹高度达15~20cm、最大花蕾长度1~2mm时进行苯磺隆第1次处理,单株用药量15~20mL。间隔10d 左右再进行第2次处理,单株用药量 8~10mL。叶面喷施最佳浓度范围为0.075~0.1µg/mL,叶面喷施2次可诱导 94%~100%的全不育株率,不育持续时间可达21~25d。苯磺隆及其处理方式,有望用于油菜大田的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11.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植物源化合物奥麦丁锌(ZPT)对油菜菌核病菌菌丝生长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EC50值为1.5 µg/mL。ZPT在离体油菜叶片上对油菜菌核病具有明显的防病效果。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 200、500µg/mL对油菜叶片菌核病病斑扩展抑制率分别达到83.2%和100%。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 25%奥麦丁锌可湿性粉剂100克/666.7m2兑水喷雾,对油菜菌核病病具有80%左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草甘膦在茶树中的转运和代谢,通过向幼龄茶树和成年茶树定量喷施不同剂量的草甘膦(幼龄:0.9 g·m-2;成年:1.5、4.5 g·m-2和15 g·m-2),并在喷施后的1、4、7、15 d和40 d取样,测定茶树各部位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氨甲基膦酸的含量,以探究草甘膦及其主要代谢物在茶树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茶树根部喷施草甘膦后,茶树中的草甘膦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根、叶和茎;而氨甲基膦酸主要积累于茶树根部,幼龄茶树茎和叶中也可检测到氨甲基膦酸(0~0.33 mg·kg-1),成年茶树茎和叶未检测到氨甲基膦酸。施药40 d后,幼龄茶树在0.9 g·m-2施药剂量下,根、茎和叶中未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成年茶树在1.5~15 g·m-2施药剂量下,根中仍检测到草甘膦和氨甲基膦酸残留,分别为2.26~26.73 mg·kg-1和0.21~2.59 mg·kg-1,茎和叶中草甘膦残留量较低,为0~0.29 mg·kg-1。通过田间模拟试验,初步探明了草甘膦被茶树内吸后在不同部位的转运、代谢和富集规律,可为茶园草甘膦的科学管控及风险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Adverse hot and dry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prevailing during the period of oilseed rape ripening can be blamed for considerable yield losses during the crop's mechanized harvesting in the Mediterranean area. In this paper, the effect of chemical dessication of oilseed rape with glyphosate applied 35 days after anthesis for reducing seed yield loss was studied. Th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in four fields at two locations in central Greece and for two growth periods following a completely randomized plot design with 8 treatments in three replications. Treatments include all possible combinations of two crop varieties and four levels of glyphosate (as dessicant) application.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f dessicant application level on crop yield for both studied varieties was found. The application dose of 200 g a.i. of glyphosate per hectare had the best results. The highest dry weight was found among the plants sprayed with 200 g. a.i. of glyphosate per hectare. The highest seed yield and oil yield were found among the plants sprayed with 200 g a.i. per hectare, which makes clea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is spraying minimizing pod shattering and yield losses. The greatest 1000-seed weight was found among the plants sprayed with 200 g a.i. ha−1, due to the greater size of seeds that remained on the plants until harvesting.  相似文献   

14.
了解不同植物对植食性昆虫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是昆虫-植物互作研究的基础,对制定有效的害虫防控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可能危害的植物多达353种,但大多数寄主植物对其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尚不清楚。采集植物新鲜叶片饲喂植食性昆虫幼虫是研究的通用方法,而此方法受气候、地理位置、植物生长周期等条件的限制。以玉米(Zea mays)为参照,选取玉米农田及其周边的6种作物和杂草为试验材料,包括大豆(Glycine max)、豇豆(Vigna unguiculata)、番薯(Ipomoea batatas)、艾草(Artemisia argyi)、油麦菜(Lactuca sativ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统一采集、磨成粉末,按1%比例掺入人工饲料中,分别用这些饲料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观测其存活(幼虫存活率、化蛹率、羽化率)、生长(幼虫增重、蛹重、相对生长率)、发育历期(幼虫期、预蛹期、蛹期)和食物利用情况(相对消耗率、近似消化率、食物转化率、消化转化率)等,探究草地贪夜蛾取食这7种植物后的生物学特性。为验证植物叶片粉末饲料喂养方法的可行性,同时采集上述植物的新鲜叶片分别喂养草地贪夜蛾幼虫。结果显示大豆、豇豆是草地贪夜蛾适宜的寄主植物;而番薯、艾草、油麦菜对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具有抑制作用,若将其运用于玉米间作系统中,可减轻草地贪夜蛾的为害。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指标评价体系进行量化评分,结果表明,植物粉末饲料和新鲜叶片喂养的效应一致,且前者限制条件少、操作简便,可较好地评估农田植物对草地贪夜蛾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玉米高产栽培群体密度与性状指标研究   总被引:19,自引:7,他引:19  
对3个综合性状突出的玉米品种在高产施肥水平下进行不同密度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适宜的高产栽培密度不同,陕单8806和郑单958在6万~7.5万株/hm2,不能低于6万株/hm2,京科519在6万株/hm2左右,不能高于7.5万株/hm2。这3个品种在陕西关中夏播区的高产栽培群体性状指标为LAI在5.5左右,GAR在14.0 g/m2.d以上,吐丝期全株的光能截获量在92%以上,穗位以下叶的光能截获量不低于14%。  相似文献   

16.
间作对油菜和紫云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使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在保持油菜不减产的同时,建立合理的油菜/紫云英间作技术体系。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紫云英(Astragalus sinicus L.)与不同密度油菜(Brassica napus L.)间作对二者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紫云英与密度为20~40万株/hm2油菜按2:1带型间作(即1m宽带内播种两行油菜,1行紫云英),间作油菜各处理不同生育期氮磷钾和碳的养分累积量均有高于或接近于油菜单作(MR)的趋势,间作油菜株高、根长、根颈粗、单株鲜重和产量接近于或显著高于密度为30万株/hm2的单作油菜。在保持油菜产量不显著降低的同时,间作模式可以收获3 592~5 724kg/hm2的紫云英绿肥。紫云英与不同密度油菜间作均表现土地资源利用优势(LER>1)。  相似文献   

17.
佘玉婷  丁勇 《热带作物学报》2022,43(6):1144-1151
下胚轴伸长是高等植物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保障,下胚轴的伸长协助植株破土而出并由异养转变为自养生长。本研究通过对一系列拟南芥突变体材料进行下胚轴观察,鉴定到一个具有短下胚轴的突变体ste20l4,并对其调控下胚轴伸长的分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结果表明:STE20L4编码与酵母中STE20同源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在MAPK级联信号通路中作为MAP4K激活下游的MAP3K。基因型鉴定和半定量结果显示,ste20l4-1ste20l4-2均为功能缺失的突变体。通过表型观察,ste20l4突变体无论在长日照(16 h光照/8 h黑暗)、短日照(8 h光照/16 h黑暗)及黑暗(24 h黑暗)条件下与野生型相比均呈现出短的下胚轴。细胞学结果显示,突变体ste20l4短的下胚轴是由于其细胞长度的变短而不是细胞数目的变化导致的。植物激素赤霉素可促进下胚轴的伸长,对其处理的敏感性可作为是否参与GA信号转导途径的判断方法。在不同梯度浓度的GA处理(0、0.5、1、2、5 µmol/L)下,ste20l4突变体与野生型相比下胚轴伸长作用不明显。多效唑(PAC)是内源GA合成的抑制剂,随着不同梯度浓度的PAC处理(0、0.01、0.02、0.05、0.1、0.2、0.5 µmol/L),ste20l4突变体下胚轴伸长的抑制作用相对于野生型不明显。上述生理学结果表明,STE20L4参与到GA信号转导通路中调控拟南芥下胚轴的生长发育。将STE20L4蛋白与荧光标签融合后转染烟草或拟南芥原生质体观察其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STE20L4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均有表达。对野生型、ste20l4突变体中进行一系列GA下游与下胚轴伸长相关基因的RT-qPCR检测,结果表明XTH17EXP2PRE1PIF4YUC2SAUR19基因的转录水平在ste20l4突变体中明显下调,即STE20L4可能通过间接调控这些下游基因的表达参与下胚轴的伸长。综上,STE20L4参与GA信号转导通路,且通过促进GA下游下胚轴伸长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下胚轴的伸长。本研究初步阐述了STE20L4调控植物下胚轴伸长的分子机制,为进一步研究MAPK与GA互作调控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耐密玉米杂交种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研究了郑单958和先玉335在山西长治地区生态条件下的种植密度效应,分析了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结果表明:郑单958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9.0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056.0~13 526.0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为4.2~6.2,蜡熟至完熟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7.53%,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2~8.3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8.82万穗/hm2、穗粒数524~466粒、千粒重332.0~329.0 g。先玉335的适宜栽培密度为7.50万株/hm2,在此密度下产量为13 714.5 kg/hm2,叶面积指数在抽雄至蜡熟期4.0~5.2,蜡熟至完熟保持在2.6左右,经济产量形成期的群体光合势占总光合势的66.42%,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为7.9 g/(m2·d);最佳产量结构为单位面积穗数7.50万穗/hm2、穗粒数538粒、千粒重339.9 g。  相似文献   

19.
7个甘蓝型胞质不育油菜杂交种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不育系配制的杂交种的不育株率有显著差异,而不育系相同恢复系不同的杂交种,不育株率差异不显著。不育株分枝部位高、有效分枝数少、单株角果数少、角果结实性差。不育株比正常杂种株减产16.2%-42.6%,不育株的产量对照优势率为-8.3%--33.8%,不育株造成杂交种的群体产量下降0.75%-3.61%。7个杂交种的临界不育株率为3.62%-71.05%。  相似文献   

20.
花生黑腐病是花生的重要病害,对生产造成严重影响,被列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病害。为明确花生黑腐病的病原菌种类和筛选有效防治药剂,采用形态学特征与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花生黑腐病害进行了病原菌鉴定,同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杀菌剂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花生黑腐病害的病原菌为冬青丽赤壳Calonectria iliciola。8种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10%戊唑醇EC对花生黑腐病菌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1.12 μg/mL;300 g/L苯甲·丙环唑EC、29%吡萘嘧菌酯SC、25%咯菌腈SC、15%吡唑嘧菌酯SC和22.5%啶氧菌酯SC对花生黑腐病菌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EC50均低于10 μg/mL;30%精甲恶霉灵的抑制作用最差,EC50值为76.71 μg/mL。以上研究结果可为花生黑腐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