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涂层尿素对主要作物增产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涂层尿素在主要农作物上的增产效果和施用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涂层尿素对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与等养分普通尿素相比,增产6.7% ̄9.7%,提高氮肥利用率2.5个百分点以上,每吨尿素增产所获得的纯收益达10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2.
在冀中南平原地区低锌低锰低硼土壤不同作物上施用涂层尿素配合微量元素锌、锰、锌锰或硼。比涂层尿素有显著的增产作用,而且能够改善植株性状,提高产品品质。与涂层尿素相比,配施锌涂层尿素、配施锰涂层尿素、配施锌锰涂层尿素在冬小麦上施用分别平均增产5.6%,6.1%和13.7%,在夏玉米上施用,分别增产11.0%,2.3%和6.8%,且植株穗部性状得到改善,穗粒数、千粒重等显著提高。棉花施用配锌锰涂层尿素和配硼涂层尿素后,分别比单施涂层尿素平均增产13.3%和11.3%,蕾铃脱落减少,纤维和衣分增加。并探讨了不同作物适宜配施的不同微量元素。  相似文献   

3.
新型氮肥肥料效应与氮素利用率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旱地和水田施用新型N肥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腐殖酸尿素、木质素尿素和涂层尿素对水稻、小麦均具有明显增产效果,稻谷增产率为14%~16%,小麦籽实增产率为4%~17%,肥效为腐殖酸尿素≥木质素尿素>涂层尿素。水稻对肥料N素利用率提高7%,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对肥料N素利用率提高2.7%~17%。  相似文献   

4.
新型氮肥肥料效应与氮素利用率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和水田施用新型N肥试验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腐殖酸尿素、木质素尿素和涂层尿素对水稻、小麦具有明显增产效果,稻谷增产率为14%~16%,小麦籽实增产率为4%~17%,肥效为腐殖酸尿素≥木质尿素〉涂层尿素。水稻对肥料N素利用率提高7%,差异达显著水平,小麦对肥料N素利用率提高2.7%~17%。  相似文献   

5.
施用涂层尿素对水田土壤氮去向及其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稻盆栽试验方法,研究施用涂层尿素对水田土壤氮的挥发、土壤残留、水稻吸收三个去向及其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施用涂层尿素可显著抑制NH3和NOX挥发损失,NH3和NOX挥发量之和的减少幅度为22.1%~24.8%;使土壤中全氮含量增加,增加幅度为1.9%~2.1%。等氮用量条件下,施用涂层尿素可极显著提高氮素利用率,其提高幅度随施用量增大而减小;使水稻经济产量显著增加,中用量和高用量水平处理经济产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1.8%和21.5%。说明施用涂层尿素不仅能提高水田土壤氮素利用率,而且可减轻生态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6.
谢贤敏 《南方农业》2013,(7):89-90,98
选用3种腐熟剂进行田间应用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一定程度减轻病草害,腐熟剂对减轻病草害的作用不明显;使用腐熟剂能明显缩短腐熟时间;秸秆还田相比未实施秸秆还田能增产2.1%~7.2%,施用尿素能增产2.2%,但总体上施用尿素的秸秆还田再施用腐熟剂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尿素涂层后施用于水田土壤其渗出液NO3--N和NH4+-N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未涂层尿素相比,施用尿素涂层可使氮素释放变得平缓,土壤渗出液中NH4+-N和NO3--N浓度明显降低,有利于水稻生长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在等氮量条件下,施用涂层尿素处理的土壤渗出液中的NH4+-N浓度明显低于未涂层尿素处理,且尿素用量越低这一差异越明显,而土壤渗出液中的NO3--N浓度施入土壤后前10天涂层尿素低于未涂层尿素处理,而至第18天则表现出高于未涂层尿素处理的趋势;涂层处理土壤渗出液NO3--N和NH4+-N之和大都小于未涂层处理。  相似文献   

8.
硫衣尿素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包硫型缓释肥料,在安徽等沿江地区有着比较好的应用前景。为验证硫衣尿素在沿江地区主要农作物上的肥效,在安徽沿江地区的水稻、油菜、小白菜上进行了硫衣尿素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沿江地区施用硫衣尿素,能明显改善这些作物的生物学性状,显著提高作物产量和经济效益。同施用普通尿素比较,水稻可增产8.3%、每公顷增收1180.5元;油菜可增产13.9%、每公顷增收901.7元;小白菜可增产21.4%、每公顷增收10204元。试验结果表明,在沿江地区应用硫衣尿素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超级杂交中稻超高产栽培的缓释尿素(硫包衣尿素,SCU)最佳施用量及其环境效应,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SCU不同用量对超级杂交中稻Y两优1号产量以及对土水中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普通尿素相比,施用SCU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同等施氮量(180 kg N.hm-2)的SCU和普通尿素相比,增产幅度为13.2%;施用135 kg N.hm-2的SCU与180 kg N.hm-2普通尿素相比(氮素用量减少25%)仍可增产12.9%。稻田施氮量可显著影响土壤中铵态氮的累积和分布,但对硝态氮的影响较小。折合等量纯氮的SCU与普通尿素处理相比,可以显著减少肥料施用初期土壤水中氮素含量,施肥后10 d,SCU处理农田面水、0~20 cm层和20~40 cm层土壤水全氮含量分别为施用普通尿素处理的26.3%、64.4%和64.0%。  相似文献   

10.
采用渗漏池模拟研究了洞庭湖区双季稻种植条件下施用控释肥料对氮素径流损失、水稻产量和稻株氮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等N量控释氮肥 (CRNF) 和70%N量控释氮肥 (70% CRNF) 的处理总氮 (TN) 径流损失量比施用尿素处理 (CF) 分别降低了24.5%和27.2% (P0.05)。主要是施用控释氮肥显著降低了水稻前期 (施肥后10 d内)的径流水中氮素浓度。与施用尿素相比,两种土壤上施用控释肥的早、晚稻产量均明显提高,特别是在河沙泥上,稻谷总产量以70% CRNF处理最高,比尿素处理增产4.95% (P0.05)。控释氮肥能明显提高水稻生长后期的植株和子粒中的N含量;在水稻增产显著的河沙泥上,70% CRNF处理的早、晚稻子粒N含量较CF处理提高了9.4% (P0.05)和23.3%(P0.01);其氮素利用率高于施用全量尿素的CF处理。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揭示Cs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本文采用不同浓度的CsCl(0、1、5、10、20 mmol·L-1)和石英砂培处理菠菜幼苗15 d,分析测定了Cs在菠菜中的积累分布以及Cs对菠菜叶片叶绿素含量、光合气体交换参数、叶绿素荧光参数、类囊体膜电子传递速率、类囊体膜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的影响.结果表明:Cs处理显著降低菠菜叶片的叶绿素含量;随着Cs处理浓度的增加,尤其在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L-1时,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以及蒸腾速率(Tr)显著下降;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分析表明,Cs处理浓度大于10 mmol· L-1时,光系统Ⅱ(PSⅡ)反应中心遭到破坏;类囊体膜电子传递活性分析表明高浓度Cs处理抑制PSⅡ放氧侧的电子传递活性;类囊体膜室温吸收光谱和77K低温荧光光谱分析表明高浓度Cs会破坏类囊体膜的结构,导致叶绿素的结合状态受损,从而使类囊体膜光能的吸收、传递和分配受到抑制,并且会导致类囊体膜上PSⅡ和PSⅠ的色素蛋白发生不同程度的降解.本研究可为Cs污染的植物修复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农膜污染的防治对策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3  
论述了我国残膜污染的原因、现状及残膜给环境和农业带来的危害 ,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稀土铽(Tb)对辣根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Tb在低浓度范围内,可以诱导叶绿素的合成,高浓度时对其产生破坏作用;对于辣根过氧化物酶,酶活性先升后降;质膜透性、丙二醛含量则呈现先减后增的变化趋势。TbCl3浓度为3mg/kg时各指标达到最值;辣根中毒阈限为10mg/kg左右。通过分析,辣根过氧化物酶对Tb反应敏感,这表明过氧化物酶可能成为研究稀土毒理的生物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人工纳米材料对植物—微生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纳米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纳米产品的广泛使用,人工纳米材料(ENMs)的环境生态效应研究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热点。本文整合了ENMs的毒性机制,综述了ENMs对植物和微生物影响方面的研究进展。此外,鉴于植物与微生物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概述了植物和微生物对ENMs生态效应的反馈作用,揭示了植物和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可影响ENMs对植物-微生物体系的生态效应。因此,将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作为一个整体是全面评价ENMs生态效应的关键,也是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分析了目前研究中方法和技术等方面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以后研究中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研究流域径流演变情势及其对生态治理的响应,可为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生态治理提供重要指导。该文依据北洛河上游1964—2014年逐日平均流量和年降水量资料,采用双累积曲线法、双滑动平均法(MASH)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法对径流过程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采用水文指标变化范围法(IHA-RVA)对5组30个径流指标及其改变度进行了评估,对径流演变成因做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年径流呈现减少趋势,且以1979年和2002年为界可划分为基准期、水土保持治理期和生态恢复影响期;汛期流量下降较非汛期明显,减少幅度为35.6%;生态治理影响下径流指标整体水文改变度为74.35%,属于高度改变;5组30个径流指标中发生高度改变的指标占比增加,其中年极端流量组变化度最大,为94.77%。人类活动使得流域河川径流显著减少且波动性减弱,而水土保持、退耕还林(草)措施是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朱冰冰  李占斌  李鹏 《土壤学报》2010,47(3):401-407
通过野外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草本植被覆盖对坡面降雨径流侵蚀的影响,并从径流侵蚀功率和降雨侵蚀力两个方面对比分析了草本植被对坡面侵蚀动力的调控效果,结果表明草本植被覆盖深刻影响降雨侵蚀动力,并最终对坡面径流侵蚀量产生较大的影响。植被覆盖度为0%~60%时,产流产沙量随植被覆盖度的增加迅速降低,植被覆盖度>80%时,覆盖度的增加不能引起产流、产沙量的大幅度下降,植被水沙调控作用趋于稳定,确定本研究的临界植被覆盖度为60%~80%;以径流深和洪峰流量模数表示的坡面径流侵蚀功率以及降雨侵蚀力等侵蚀动力指标均与侵蚀产沙量呈正相关关系,但径流侵蚀功率与产沙量具有更强的相关性,说明径流侵蚀功率能更好地模拟侵蚀动力;以径流侵蚀功率/侵蚀量表示植被覆盖度对侵蚀结果的影响,反映了临界植被覆盖度的存在,可以作为评价植被侵蚀动力调控效应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7.
A new method has been proposed for simulating the development of a channel on sloping surface of an agrolandscape by the point source method. To study the direction and rate of channel development by the slope flow, it is proposed to take into consideration both the flow parameters and the gradient of erosion resistance potential, which represents the water flow energy necessary for the erosion of unit soil mass and its removal from the zone of its natural occurrence. The approach used makes it possible to restore the general situation from the experimental data. The proposed theoretical premises about the effect of the surface shape and state on the channel development have been confirmed by laboratory studies. From the results of these studies, a relationship of the channel development direction with the erosion resistance potential and the flow velocity has been derived.  相似文献   

18.
施加PAM条件下土壤养分淋溶试验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关中(?)土经PAM处理后,土壤中氮、磷、钾的淋溶状况,试验结果表明,经PAM处理后,土壤淋溶液中N,P,K累积量分别较对照减少了42.40%,43.85%和68.19%。同时,不同浓度PAM的试验结果发现,增加PAM浓度能使土壤淋溶液中N,P,K累积量进一步减少。  相似文献   

19.
沙袋沙障对沙丘植被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被生长情况及其与麦草沙障对植被影响的差异,采用样方调查法对乌兰布和沙漠实验地铺设沙袋沙障沙丘植物种数、植株密度、平均高度和平均盖度进行了连续3a的调查,并与铺设麦草沙障沙丘及未做任何处理的裸沙丘作对比,研究了不同规格、不同铺设位置和不同铺设时间的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对植被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铺设时间越长,所在沙丘植被生长情况越好。随着沙障布设时间增大,2种沙障的植被种数、平均高度无显著变化,植被平均密度能够增加到35%以上,植被盖度也分别能够达到36.8%和33.0%。2种沙障对植被的促进作用排序依次是3m×3m方格沙障最大,2m×2m方格沙障次之,1m×1m方格沙障最小;沙障设置部位不同植被生长情况也存在差异,2种沙障植被最好的位置均是在背风坡底,其次是背风坡中和迎风坡,坡顶植被长势最差。通过方差分析认为,沙袋沙障和麦草沙障对植被生长的影响均无显著差异(p=0.14),但是2种沙障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p〈0.005)。  相似文献   

20.
地下水对农田腾发过程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地下水浅埋区地下水参与和影响了SPAC系统的水分、生物、化学等过程。文中从研究方法、试验和模型3个方面论述了地下水对农田腾发过程作用研究的进展情况和发展趋势。分析认为,应把地下水层和SPAC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从野外试验入手,研究地下水浅埋条件下地下水参与SPAC系统水分过程、生物过程和化学过程的机理,为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