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飞  王军  李纯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0):10837-10838,10855
[目的]研究高效氯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情况。[方法]2007~2008年在北京郊区和安徽萧县两地进行高效氯氰菊酯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试验,用气相色谱测定其含量。[结果]高效氯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3.19%~90.04%和82.29%~90.50%;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4.26%~9.65%和5.46%~10.79%。消解动态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在苹果中比在土壤中消解快,其消解半衰期在苹果和土壤中分别为5.04~6.99d和8.95~13.64d;2年试验表明,4.5%高效氯氰菊酯微乳剂按45.0和67.5mg/kg(有效成分浓度)推荐剂量施药2~3次,采收期距最后1次施药间隔14d,苹果中高效氯氰菊酯残留量均低于2.0mg/kg,说明该药按推荐剂量使用是安全的。[结论]高效氯氰菊酯属于易降解农药,其在苹果及土壤中的残留量与使用浓度和施药次数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研究了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玉米植株添加浓度在0.05~0.5mg/kg时平均添加回收率为79.3%~91.2%,变异系数为1.43%~3.31%。西玛津的最小检出量为0.04ng,植株样品中的最低检出浓度为2×10-3mg/kg,该方法的准确性、精确性、灵敏度均符合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用该方法测定了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西玛津在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规律,消解半衰期为13.3d。  相似文献   

3.
张宇  郭正元  林毅青  张舜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4):12044-12045,12047
[目的]研究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方法]选择湖南、广西2地的水稻田为试验对象,于2010、2011年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田环境中的消解动态。[结果]二氯喹啉酸在环境样品中的最低检出限为0.01 mg/kg。当添加浓度在0.05~1.00 mg/kg时,回收率范围在80.40%~111.38%,变异系数为1.24%~5.83%;二氯喹啉酸在稻田土、稻田水及水稻植株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化学反应动力方程C=Coe-kt;二氯喹啉酸在湖南和广西省水稻植株中的2年平均半衰期分别为2.54、2.43 d,稻田水中为3.05、2.70 d,稻田土中为6.03、9.30 d。[结论]该研究为二氯喹啉酸在水稻田中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乙羧氟草醚在浙江、山东两地棉花和土壤中的残留规律。结果表明,乙羧氟草醚最低检出浓度为0.01 mg/kg,添加浓度在0.01~0.50 mg/kg范围内,回收率为88.8%~102.2%,变异系数为2.44%~5.77%。乙羧氟草醚在浙江、山东两地棉叶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628 8e-0.3933T和C=0.410 2e-0.3852T,在土壤中的消解动态方程分别为C=0.119 2e-0.5343T和C=0.010 7e-0.2715T;在两地棉叶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76 d和1.80 d,在两地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30 d和2.55 d。10%乙羧氟草醚乳油用于棉花田除草,施药剂量(有效成分)为60~90 g/hm2,施药1次,收获期棉子及土壤中乙羧氟草醚残留量均低于0.01 mg/kg。拟推荐我国棉花(棉子)中乙羧氟草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为0.01 mg/kg。  相似文献   

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 方法,分析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土壤样品采用乙腈提取,植株样品采用乙腈和丙酮提取,过膜后采用LC–MS/MS分析。结果表明: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定量限分别为0.01、0.02 mg/kg,检出限分别为0.001、0.005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2.00 mg/kg时,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和玉米植株中的平均回收率为83.9%~113.3%,相对标准偏差为 1.0%~8.0%。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30%戊唑醇?吡唑醚菌酯悬浮剂按1 050 g/hm2(有效成分315 g/hm2)于玉米苗期施药1次,戊唑醇和吡唑醚菌酯在土壤及玉米植株中的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曲线,戊唑醇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5.22、14.10 d,吡唑醚菌酯在玉米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78、13.40 d,二者均属易消解型农药。  相似文献   

6.
建立了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和溴氰菊酯4种拟除虫菊酯类农药在苎麻和土壤中的多残留分析方法,并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这4种农药在苎麻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样品采用乙腈提取,PSA、GCB分散固相萃取净化,经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GC-μECD)测定,外标法定量。在0.05、0.5和5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在苎麻中平均回收率为86.5%~108.3%,相对标准偏差≤5.4%,最低检测浓度为0.05 mg/kg;在0.002、0.02和0.2 mg/kg添加水平范围内,4种农药在土壤中平均回收率为89.0%~106.7%,相对标准偏差≤5.9%,最低检测浓度为0.002 mg/kg。消解动态试验表明:4种农药在苎麻和土壤中的消解行为符合一级降解动力学方程,苎麻中半衰期在10.6~15.1 d之间,土壤中在11.0~23.2 d之间。最终残留结果表明,在15~112.5 g/hm~2施药水平下,施药1~2次,施药间隔期5 d,收获期距末次施药间隔5、10、15、20 d时,4种农药在苎麻中的残留量在0.281~4.628 mg/kg之间,土壤中残留量在0.002~0.196 mg/kg之间。  相似文献   

7.
多菌灵在地黄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相萃取法净化、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建立了地黄及土壤中多菌灵残留的检测方法,并研究了多菌灵在地黄块根、叶片及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情况。结果表明:多菌灵在0.017 5~5.18μg/mL范围内峰面积与质量浓度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046ng,定量限为0.092 mg/kg,其在地黄块根、叶片以及土壤中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介于86.42%~95.07%、84.73%~89.95%和90.54%~95.61%,相对标准偏差为1.38%~3.68%、2.71%~7.72%和3.63%~7.76%。多菌灵在地黄块根中的消解方程为C=0.052 0e-0.100 8t,半衰期6.88d;在叶片中的消解方程为C=3.584 3e-0.259 2t,半衰期2.67d;在土壤中的消解方程为C=0.051 6e-0.074 0t,半衰期9.36d。施药14d后,多菌灵在地黄块根、叶片及土壤中的残留均降至0.1mg/kg以下,未超出我国规定的多菌灵在果蔬上的最大允许残留量(0.5mg/kg)。  相似文献   

8.
嘧霉胺农药在草莓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嘧霉胺农药在草莓上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MS)检测草莓1次喷施40%嘧霉胺600倍液1~15d后的残留量及残留消解动态。结果表明:红颜草莓在喷施嘧霉胺第1天的残留量最高,达4.816mg/kg,几乎无消解;第3天为3.828mg/kg,消解率为20.5%;第7天为1.116mg/kg,消解率为76.8%,第15天仅0.521mg/kg,消解率达89.2%。嘧霉胺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C=5.269 2e-0.166t,相关系数r2=0.940 2,半衰期为4.17d。在嘧霉胺添加量为0.01~0.10 mg/kg时,草莓中嘧霉胺的添加回收率为85.2%~105.7%,相对标准偏差为3.95%~4.84%。根据我国食品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标准(GB 2763—2014),推荐40%嘧霉胺悬浮剂在草莓上使用的安全间隔期为4d。  相似文献   

9.
混合农药在甘蓝及土壤中的残留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单剂及其混配剂在甘蓝上的农药残留动态,结果表明:高效氯氰菊酯单剂以及高效氯氰菊酯和哒嗪硫磷、毒死蜱混配剂中的高效氯氰菊酯在甘蓝植株上的半衰期分别为0.98 d、0.90 d和0.82 d;哒嗪硫磷单剂以及哒嗪硫磷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哒嗪硫磷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19 d和1.09 d;毒死蜱单剂以及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混配剂中的毒死蜱在甘蓝植株中的半衰期分别为1.25 d和1.19 d。通过混配高效氯氰菊酯半衰期较单剂有所缩短;各供试农药在甘蓝植株和土壤中前7 d降解速度较快,随后趋于平衡,消解动态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各供试农药在土壤中的消解速率大于其在甘蓝植株中的消解速率;高效氯氰菊酯、哒嗪硫磷和毒死蜱的安全间隔期分别为5 d、7 d和7 d,在甘蓝上的残留限量标准均为1 mg/kg。各供试农药在国家规定的安全间隔期内采收仅有高效氯氰菊酯单剂的残留超标,因此高效氯氰菊酯在秋冬季节的安全间隔期相对有所延长。混配剂中相应单剂的消解速率明显大于其单剂在甘蓝上的消解速率,以高效氯氰菊酯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阿维菌素农药在柑橘园中使用的安全性,借助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在田间试验和添加回收试验的基础上检测了阿维菌素在柑橘园中的消解动态。结果表明:当阿维菌素的添加浓度在0.01~1.00 mg/kg时,阿维菌素在柑橘全果、果皮、果肉及柑橘园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为82.65%~98.99%,相对标准偏差为1.93%~8.56%;阿维菌素在柑橘全果中的半衰期为3.93~4.53 d,平均为4.09 d,在柑橘园土壤中则为6.22d~7.15 d,平均为6.64 d。试验表明阿维菌素农药在柑橘园中应用属较易降解农药。  相似文献   

11.
中国各省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资源量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作物加工副产物是秸秆资源的组成部分。本研究明确了加工副产物的概念、其系数取值和计算方法,评估了2007—2009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大田作物加工副产物的资源量。各省稻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16~0.20,平均值为0.18;玉米芯系数取值范围是0.12~0.22,平均值为0.16;花生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0.25~0.30,平均值为0.27;棉籽壳系数为0.47;甘蔗渣系数为0.16;甜菜渣系数为0.05。全国每年共产稻壳3 438.20万t,在30个省市区的分布量为0.05万t(北京)~451.94万t(湖南)。玉米芯年产量为2 571.67万t,分布范围为0.30万t(西藏)~293.77万t(黑龙江)。此外,花生壳年产量为378.19万t、棉籽壳为549.37万t、甘蔗渣1 881.01万t、甜菜渣43.59万t。稻壳的折标准煤转化系数是0.49,折标准煤量为1 684.72万t;玉米芯是0.60,折标煤1 543.00万t;花生壳0.59,折标煤233.13万t;棉籽壳0.60,折标煤329.62万t;甘蔗渣0.60,折标煤1 128.61万t;甜菜渣0.57,折标煤24.85万t。全国加工副产物每年总产量达到8 862.03万t,折标煤共4 933.93万t。  相似文献   

12.
免疫分析法在除草剂残留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农药残留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关键技术环节,综述了国内外除草剂残留免疫测定的研究动态。  相似文献   

13.
为了了解我国秸秆利用现状,实施了全国性问卷调查,并结合国家统计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我国9种主要作物(水稻、小麦、玉米、高粱、马铃薯、油菜、向日葵、棉花和甘蔗)的秸秆总产量为778 Mt,其中焚烧27%、还田38%、燃料17%、饲料14%、其他用途4%;山东、河北和河南的还田量之和占全国的一半;还田方式主要是机械粉碎还田,还田量占全国全部还田量的67%。农户支持还田的原因是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作物产量,反对原因是机械成本增加、病虫害加重和影响下季作物种植。因此,应因地制宜发展不同的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和还田方式,加强技术研发、宣传培训和政策扶持等。  相似文献   

14.
将酱渣真空干燥后,采用溶剂萃取其中的油脂.结果显示,从酱渣中萃取油脂的最佳条件为:以正己烷为萃取剂,萃取温度63~65℃,萃取时间20 min/次,萃取5次,液固比3.5∶1(mL/g).在本试验条件下,重现性好,粕中残油率不超过1.20%,所得毛油酸价为4.5 mg KOH/g,过氧化值为15 meq/kg.  相似文献   

15.
中国非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对作物生产研究和秸秆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主要根据2006—2010年文献的田间实测数据,研究了非禾谷类大田作物在中国大陆主产省份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结果表明:大豆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2和1.50,6个省份的收获指数为0.35~0.47,秸秆系数1.13~1.86。马铃薯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的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9和0.71,甘薯分别为0.69和0.45,木薯分别为0.64和0.50。其中,11个省份的马铃薯、甘薯和木薯等薯类作物收获指数为0.55~0.77、秸秆系数0.30~1.17。棉花皮棉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15和2.91,5个省份棉花的皮棉收获指数为0.12~0.18,秸秆系数2.41~4.09。花生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50和1.14,6个省份花生收获指数为0.41~0.54,秸秆系数0.85~1.43。油菜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26和2.87,6个省份油菜收获指数为0.24~0.28,秸秆系数2.57~3.17。向日葵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数分别为0.32和2.63,4个省份向日葵收获指数为0....  相似文献   

16.
中国禾谷类大田作物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收获指数是作物科学研究和生产中的重要指标,秸秆系数是评估秸秆量的重要参数。本项研究通过查阅2006—2010年发表的大田试验研究的原创性论文,获得了禾谷类作物在中国大陆地区主产省市自治区的收获指数及换算后的秸秆系数。结果表明:水稻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50和1.00,其中16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在0.43~0.54和0.85~1.33。玉米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9和1.04,其中12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3和0.89~1.38。小麦的收获指数和秸秆系数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46和1.17,其中11个省市自治区的变幅为0.42~0.50,秸秆系数为1.00~1.38。其他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为0.17~0.49,秸秆系数为1.04~4.88。和前人的研究结果相比,在过去的20多年里,中国主要禾谷类作物的收获指数虽然有明显的提高,但是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变小。未来要进一步增加作物的经济产量,通过提高收获指数已不再是其主要途径,而要通过增加生物产量以提高其单位面积的经济产量。  相似文献   

17.
大田作物秸秆量评估中秸秆系数取值研究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本研究对《中国统计年鉴》各省的大田作物的不同种类,根据2006—2011年报导的秸秆系数的实测值,研究确定各省市自治区(除港、澳、台外)各类大田作物的秸秆系数取值,以数学模拟取值法对水稻、小麦和玉米3大作物进行取值,以相同或相似地区平均取值法、同类作物取值法确定其他作物取值。结果表明:水稻的秸秆系数取值变幅为0.74~1.33,全国平均值为1.04。小麦的变幅为1.05~1.41,全国平均值为1.28。玉米的变幅为0.93~1.30,全国平均值为1.07。豆类和薯类的变幅分别为1.13~1.86和0.42~0.75,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35和0.53。黄红麻和棉花的秸秆系数的变幅分别为1.22~2.23和2.41~4.09,全国平均值分别为1.73和2.87。花生、油菜和芝麻的变幅分别为0.85~1.43、2.57~3.17和1.78~2.23,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99、2.90和1.89。甘蔗的秸秆系数在各省统一取值为0.34。甜菜和烟草的变幅分别为0.18~0.67和0.49~0.92,全国平均值分别为0.37和0.66。"其他谷类"、"其他油料"和"其他麻类"的秸秆系数在各省取值均相同,分别为2.32、2.63和6.55。  相似文献   

18.
套袋对梨果实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鄂梨2号为试材,研究套袋处理对果实农药残留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套袋处理果实中毒死蜱、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多菌灵残留量分别为0.084,0.044,0.042,0.174mg/kg,重金属Pb、Cd、As含量分别为0.10,0.010,0.021mg/kg,均低于对照处理。  相似文献   

19.
农药残留是当前食品安全中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世界各国或地区都十分重视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制定,并且把严格的限量标准作为影响食品贸易最主要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中国是世界苹果贸易大国,苹果农药残留直接影响着中国在国际上的苹果贸易,为了使苹果生产和经营者更好了解国际市场和主要贸易国的苹果农药残留现状,本研究不仅对中国和苹果主要贸易国的苹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进行比较分析,也对中国苹果主要贸易国之间的苹果农药最大残留限量也进行比较分析;借此为中国制定苹果安全限量标准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以促进中国苹果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