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采用乙炔还原法测定蓝藻的固氮活性,由于蓝藻的生态条件与其它固氮生物不同,完全沿用其它固氮生物的测定方法,可能得出不正确的结果.为使乙炔还原法在固氮蓝藻的研究中能正确应用,我们对蓝藻的固氮酶活性测定的技术条件进行了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2.
王秀红  沈健英  陆贻通 《安徽农业科学》2005,33(10):1814-1815,1853
固氮蓝藻(cyanobacteria)能将空气中的游离氮(N2)转化为氮素化合物。为探讨固氮蓝藻在稻田中作为肥料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稻田施用固氮蓝藻及常用化肥(尿素)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虽然施用固氮蓝藻的水稻前期长势不如施用化肥见效快,但其具有持续稳定的作用,可协调产量因子,起到显著增产效果,且鲜藻的效果比干藻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3.
用液体培养和平板培养分离收集固氮蓝藻,用乙炔还原法测定它们的固氮活性.结果共分离鉴定了4属9种,说明延边地区水稻田分布着丰富的固氮蓝藻资源,其固氮活性为8.20~180.41μmolC2H4/hr.g.  相似文献   

4.
固氮蓝藻是利用光能和无机物进行生长繁殖的一类低等原核植物,它可将分子态氮还原为可供植物利用的氮素化合物,在其生长繁殖过程中不断分泌出氨基酸、多肽等含氮化合物和活性物质,且固氮蓝藻死亡后释放出大量的氨态氮,可改善土壤肥力和结构,促进植物生长。随着研究的深入,固氮蓝藻的利用还扩展到食品、畜禽饲料、日化、医疗、植物修复、新能源等领域。梵净山固氮蓝藻资源种类丰富,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并收集整理大量文献资料,对梵净山固氮蓝藻植物资源现状、分布及开发利用前景进行综合分析,以期为梵净山固氮蓝藻资源综合利用和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缺氮胁迫对固氮蓝藻DNA甲基化的影响,本研究以固氮蓝藻鱼腥藻Anabaena sp. PCC 7120为试验材料,比较了正常藻丝、缺氮藻丝和异形胞的DNA甲基化修饰。DNA甲基化修饰与细胞分化、基因组印记等多种重要生物学过程有关。在高等植物和非固氮蓝藻中,缺氮胁迫可以改变DNA甲基化修饰模式。DNA甲基化修饰也存在于固氮蓝藻细胞中。然而,固氮蓝藻可以通过固定空气中的氮来缓解缺氮压力,缺氮胁迫是否能改变固氮蓝藻的DNA甲基化修饰模式尚不清楚。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可以在单碱基水平分析基因组范围内所有胞嘧啶的甲基化修饰模式。利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对正常培养的藻丝、缺氮72h的藻丝和异形胞的胞嘧啶甲基化进行了测序,分别获得6.25,8.38,7.11Gb的干净数据。在正常培养的藻丝、缺氮72h的藻丝和异形胞中,甲基化胞嘧啶位点占所有胞嘧啶位点的比例分别为1.06%,1.05%和1.05%,甲基化胞嘧啶位点的平均甲基化水平分别为0.61%, 0.54%和0.54%。基于胞嘧啶甲基化修饰模式对这3个样品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样品间的相关系数在0.976~0.983之间。这些结果说明正常培养的藻丝、缺氮72h的藻丝和异形胞的DNA甲基化修饰模式相似,缺氮胁迫不能引起固氮蓝藻DNA甲基化模式的改变。本结果为固氮蓝藻和非固氮蓝藻采用不同的表观修饰来应对缺氮胁迫提供了证据。  相似文献   

6.
稻田施用固氮蓝藻、有机肥、化肥的肥效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固氮蓝藻(Cyanobacteria)能将空气中的游离氮转化为氮素化合物,为作物生长提供所需氮素。为弄清固氮蓝藻在水稻生长过程中,土壤和作物体中氮素含量的变化特点,进行了水稻施用固氮蓝藻、有机肥及化肥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前期,各处理土壤氮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后期,固氮蓝藻和有机肥处理含氮量则高于化肥和对照处理。因此,虽然施用固氮蓝藻的水稻前期氮素含量没有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高,但其能使土壤、作物中保持持续稳定的含氮量,表现出较好的肥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稻田固氮蓝藻挥发性成分,评估其应用潜力。[方法]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方法对5株稻田固氮蓝藻的挥发性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与鉴定。[结果]固氮蓝藻挥发性成分中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的烷烃、酚类和酯类物质,具有抗动植物病原微生物、抑制有害藻类、抗草、杀虫等作用。[结论]稻田固氮蓝藻在生物源药物、杀藻剂和农药等生产领域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稀土对固氮蓝藻这种快速生长的低等植物,是否有促进其固氮作用进而起到增加产量、提高品质的效果?以多大浓度施用比较适宜?国内迄今尚未有报道。为此,1985年我们进行了稀土在固氮蓝藻上应用效果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水稻栽培期间应用乙炔还原法,原位测定光照和黑暗培养条件下的北京水稻田表层土壤(5cm)的固氮活性(ARA 表示)表明:在7月初(分蘖期)和8月底9月初(抽穗期)有前、后期两次高峰,前期峰是固氮蓝藻和固氮菌共同固氮,而后期峰主要是蓝藻固氮;稻田与休闲水田的表层土壤,在全生育期内固氮能力的大小随不同施氮肥水平而异;接种固氮蓝藻能使稻田与休闲水田表层土壤的固氮活性提高,但其特点不同。茎基的固氮活性变化受施肥、接种蓝藻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共同进行的“固氮蓝藻促长物质处理春小麦的研究”经过三年时间的试验研究,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于一九八五年一月二十七日通过了成果鉴定,被同行专家评为国内首创,属于优秀成果。 该项研究取得的大量数据分析表明,用固氮蓝藻提取液浸种和喷洒春小麦,对促进种子发芽、提高出苗率、增加分蘖数、加速植株  相似文献   

11.
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在转基因水稻的研究和利用中占主导地位,其安全性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文章简述了稻田中主要使用的几种除草剂及其作用机理,水稻抗除草剂基因的转化方法及抗性机理,讨论了抗除草剂转基因水稻的应用及生物安全性问题,并对今后的研究与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施用催娩克氏菌菌剂对长豇豆的影响。结果表明 ,用 5 %菌剂浸种、在移植第 1d和 2 0d用0 5 %菌剂喷施叶面和淋根 ,可促进长豇豆种子萌发、提高幼苗素质、促进荚果发育及提高小区产量  相似文献   

13.
烟草是一类对除草剂较为敏感的叶类经济作物,随着除草剂的广泛应用,烟田除草剂残留问题日益严重,导致烟草植株矮化、发育迟缓、生长畸形和老叶黄化等药害症状发生,严重影响烟草质量和产量。综述了烟田土壤影响除草剂降解的环境因素、常见残留除草剂诱发的典型药害症状和烟田除草剂残留药害治理的研究进展。重点分析了烟草除草剂残留药害修复的常用传统方法(土壤翻耕、合理混配施药、灌水-排水法、酸碱中和法、喷药补救法、动物修复法)、除草剂安全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抗性基因培育以及微生物降解菌的开发利用等多种方法,旨在深入研究烟田除草剂残留药害的解决方法同时为今后烟田除草剂残留药害治理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淡水水体中蓝藻水华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高政权  孟春晓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597-7598
综述目前国内大型浅水湖泊蓝藻水华成因研究现状,分析蓝藻水华形成的一般机理,重点阐明蓝藻水华治理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重要生态和环境意义。  相似文献   

15.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和应用进展情况,介绍了已商品化的和具有开发潜力的微生物除草剂及具有除草活性的微生物代谢产物,探讨了目前微生物除草剂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除草剂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试验设对照、尿素、尿素+草甘膦和尿素+丁草胺4个处理,尿素氮用量为200mg·kg-1干土,除草剂用量为10mg有效成分·kg-1干土。在实验室恒温培养条件下,研究除草剂对菜田土壤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菜田土壤中施用氮肥显著增加了温室气体N2O、CO2和CH4的排放。尿素氮肥中添加草甘膦显著抑制N2O、CO2的排放,分别比尿素处理降低48.4%和20.2%;添加丁草胺显著抑制N2O排放,比尿素处理降低23.2%,对CO2排放略有减少但不显著;草甘膦和丁草胺对CH4排放都无明显影响。这说明除草剂对土壤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除草剂品种的效应也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在农田温室气体排放估算时应考虑除草剂的施用对温室气体减排所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真菌、细菌、放线菌3个方面对国内外微生物除草剂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重点对该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并对微生物除草剂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The first case of herbicide-resistance was record- ed that a biotype of common groundsel (Senecio vul- garis L.) resistant to s- triazines, atrazine and simaz- ine, isolated from a conifer field in Washington State where simazine was repeatedly used for m…  相似文献   

19.
Keng stiffgrass is a grass weed that affects wheat-rice cropping systems in China.The extensive reliance on acetyl coenzyme Acarboxylase(ACCase)-inhibiting herbicides has resulted in keng stiffgrass developing resistance to these herbicides.The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resistance level of the putative resistant keng stiffgrass populations to ACCase-inhibiting herbicides and to identify their molecular resistance mechanism.Whole-plant dose-response experiments demonstrated that SD-4(R),SD-11(R),and JS-25(R) populations were highly resistant to fenoxaprop,clodinafop,and fluazifop,moderately resistant to diclofop,had low resistance to sethoxydim and pinoxaden,but were sensitive to clethodim.Partial chloroplastic ACCase sequences showed that there were two copies of ACCase gene in keng stiffgrass,and all homoeologous genes were expressed.The results of sequence analyses of the ACCase CT domain revealed an isoleucine-to-asparagine substitution at position 2041 in SD-4(R) and SD-11(R) populations,and a tryptophan-to-cysteine substitution at position 2027 in the JS-25(R) population.To our knowledge,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lle-2041-Asn and Trp-2027-Cys mutations in ACCase-resistant keng stiffgrass.In addition,three robust(derived) 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d)CAPS) marker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rapidly identify these mutations in the ACCase gene of keng stiffgrass.  相似文献   

20.
杂草抗药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49,自引:3,他引:49  
 目前全球已有188种杂草(112种双子叶,76种单子叶)的324个生物型对19类化学除草剂产生了抗药性,几乎涵盖各类重要的除草剂。抗药性杂草已成为杂草治理和农业生产的严重威胁,由其引发的严重经济和安全问题倍受全球关注。研究证实,杂草体内除草剂作用位点发生改变、杂草代谢解毒能力增强、杂草的屏蔽作用或与作用位点的隔离作用是杂草对除草剂产生抗性的三大主要机制。杂草的抗药性机制相当复杂,同种杂草不仅对不同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不同,而且能以完全不同的抗药性机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的除草剂产生抗药性,即交互抗性和多抗性。本文重点描述杂草对8大类重要除草剂的抗药性机制,杂草抗药性研究方法,以期为中国抗药性杂草研究和农田杂草科学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并提出在杂草治理中必须汲取他人的经验教训,阐明了中国杂草抗药性研究应关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