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7 毫秒
1.
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拨苗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2ZY-4型油菜移栽机人工投苗效率低、劳动强度大等问题,设计了一种油菜毯状苗自动拨苗装置,分析了影响油菜毯状苗拨苗伤苗率和漏拨率的主要因素,对拨苗角度、转速和基质含水率等影响因素进行了单因素和多因素正交回归试验。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拨苗角度为55°~65°,转速为50~ 60 r/min,基质含水率为26.38%~28.56%时,拨苗装置能够满足农艺要求。多因素正交回归试验结果表明,影响伤苗率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拨苗角度、转速、基质含水率;影响漏拨率的因素大小依次为拨苗角度、基质含水率、转速;当拨苗角度为64.05°、基质含水率为26.66%、转速为52.62 r/min时,伤苗率为5.49%,漏拨率为11.38%。因此,该试验表明,该拨苗装置能够满足农艺要求,并为后期设计一种4行全自动油菜毯状苗移栽机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2.
膜上移栽可以争取更多的有效积温,躲避灾害性天气,使农产品提前上市,增加经济价值,还可以保墒、消除杂草,目前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现阶段主要采用钵体苗移栽。棉花移栽现阶段在内地棉区已得到较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新疆兵团正在积极引进和试验这项技术,为降低成本,棉苗裸根移栽为方向之一,该项技术能否得到推广的关键是能否开发出实用的棉花移栽机械。而打孔机构为移栽机的关键部件。  相似文献   

3.
棉花三种育苗移栽新方法缓苗期棉苗若干生理生化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09年春秋2次试验旨在比较基质育苗裸苗移栽、水浮育苗带基质移栽和无土育苗无钵移栽3种方法缓苗期棉苗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2次试验育苗均在温室进行,春季试验幼苗移栽大田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秋季采用微区设计,均为3次重复。结果表明:3种育苗方法2次试验均因移栽时产生的逆境胁迫而使叶绿素含量、MDA含量在缓苗期内呈现先急剧升高而后迅速下降再趋于平稳的变化规律。缓苗期内SOD、POD、CAT三种酶活性均为先上升后下降再稳定于某个水平,且三者呈现一定的相关性。基质苗从缓苗后期开始,新根生长迅速且在取样结束前总长高于无钵苗,低于水浮苗,但三者无显著性差异。基质苗的干重和叶面积介于水浮苗与无钵苗之间。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新疆大面积种植模式,穴盘苗向大田移栽,人工移栽成本高、移栽周期长、成熟期不一致、不利于机械采收等问题,对新疆种植的番茄苗的物料特性进行了测量。根据新疆种植番茄的物料特性,设计了一种凸轮间歇式取苗机械手。本文主要介绍了取苗机构由凸轮间歇式取苗机械手完成苗的夹取和移栽的基本组成和其工作原理,及其关键部件凸轮、间歇轮、抓取部分及弹簧的结构和功能参数选取。所设计的凸轮间歇式取苗机构对新疆番茄、辣椒和棉花等经济作物大面积机械移栽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增加团场职工的经济收入,对新疆的农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育苗移栽是蔬菜种植使用较多的方式,蔬菜穴盘苗移栽种植普遍采用人工和半自动移栽机械,劳动强度大,严重影响蔬菜种植的收益,全自动移栽种植机械已成为国内外关注的重点。本文归纳阐述了自动移栽机核心工作部件取苗机构的研究现状,并对我国蔬菜移栽种植较为典型的新疆进行介绍和分析。针对我国蔬菜穴盘苗移栽种植模式和技术多样、育苗穴盘尺寸不一、移栽效率低的现状,指出我国蔬菜穴盘苗移栽应与宜机化改造深度融合,注重控制育苗穴盘质量,向育苗标准化、自动取苗装置智能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黔西南州水稻钵苗机插适宜品种及生长特点,开展Y两优900、Y两优6号、Y两优1号的钵苗机插试验。结果表明:3个水稻品种均超过800kg/667m~2的产量,其中Y两优1号实现了925.97kg/667m~2的产量,3个品种钵苗机插的各种生长状态和产量性状与常规栽插差异不大,适合在黔西南州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7.
水稻钵苗机插旱育秧配套技术及综合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促进水稻钵苗机插栽培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本文提出了江苏及同类地区稻(油)麦两熟制条件下单季水稻钵苗的壮秧标准。并根据生产实践总结了钵苗机插旱育秧技术规程,包括种子处理、苗床准备、机械播种和秧田管理等。同时介绍了钵盘育秧注意事项,综合探讨了育秧过程中常见问题及应对农艺措施。可为水稻生产上机插钵苗培育壮秧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海安市水稻钵苗机插示范情况,以及几年来的实践体会和认识,以期为水稻钵苗机插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杨文敏  何明  邬备 《中国农学通报》2019,35(31):129-133
为了解决收割冬油菜与栽插早稻的季节矛盾,提前腾地抢插早稻,设计了一种油菜打捆装置,将该装置配置在4SY-2.2型卧式油菜割晒机割台的左侧,组成油菜割捆机。该打捆装置主要由机架、集禾压缩机构、送绳机构、打结器、捆结离合器、推出机构等组成,通过对送绳机构、集禾机构、放捆机构进行设计计算,确定了打捆装置的主要参数。虚拟样机运动仿真分析表明送线机构、打结器、放捆机构动作配合协调,8.95s完成一个工作循环。利用打捆装置样机进行打捆试验,结果表明装置成捆率为95%,油菜捆平均直径为382mm,油菜秆含水率67.5%时每捆平均重量为5.08kg。本研究为油菜的分段收获提供一种新的方案和配套机具。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不同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毯状苗形成壮苗的关键生物学指标的影响,以探索适合机械移栽的油菜毯状苗培育方法,为生产上培育高质量油菜毯状苗提供依据。本文以甘蓝型油菜品种宁杂1818为材料,设置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二因素试验,分析其对秧苗存活率、绿叶数、干物质积累和根冠比等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增大,秧盘存苗数显著降低,叶片数、绿叶数减少,地上部干重减少,地下部干重减少的幅度更大,根冠比下降;同时,根颈和苗高变长,秧苗充实度下降。密度过小,虽然毯状苗的素质提高,但不利于秧苗成毯和移栽,移栽后的密度也不能保证。因此,综合考虑毯状苗素质、适合机械化移栽和栽后的效果等方面,在晚稻茬口需要苗龄为30~40 d左右时,播种密度在800粒盘-1的基础上喷施3 g L-1尿素溶液是培育毯状苗壮苗的合理组合。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培育健壮的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以期为普及水稻机插秧以及获得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于2014年在田间试验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的种子处理方法(催芽与拌种旱育保姆与否)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催芽、拌种旱育保姆的出芽率较其他的处理高,且拌种旱育保姆后,都能显著的增加秧苗的粗度、抑制秧苗生长、增加叶龄,促进根系加粗加快生长的作用显著;催芽处理对秧苗地上部的影响均不显著,却能促进秧苗根的生长,根长显著增加。综合来看,催芽、拌旱育保姆能提高秧苗的素质,是培育机插秧苗的最佳种子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2.
蒙古黄芪种苗分级移栽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旨在探讨种苗分级移栽对蒙古黄芪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为其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定点跟踪观测法,对其地下、地上部分生长进行动态观测。种苗分级移栽对蒙古黄芪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影响较大,其中大苗移栽植株的茎粗、茎分枝、叶面积均最大,分别为4.84 mm/株、14.69个/株、1723.4 cm2/株;小苗移栽的地下根部生长前期缓慢而后期较快,采收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大,分别达13505.85 kg/hm2,16207.02元/hm2;中苗移栽生长最差。蒙古黄芪小苗移栽成本低、产量高、效益好,大苗移栽地上部分生长较好,有利于留种田的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不同苗龄期黄瓜根系生理生化及形态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定黄瓜秧苗适宜的定植时间,为黄瓜穴盘苗的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本试验以‘津育五号’黄瓜为试验材料,采用穴盘育苗方法,研究了不同育苗时间对黄瓜根系的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这些指标包括根系的形态、根冠比、根系活力、根系保护酶活性及根系结构。本研究根据直径将黄瓜根系分为细根(<0.05 mm),中根(0.05~0.45 mm)和粗根(>0.45 mm)。结果表明,三叶一心处理秧苗各直径根系的根长和根表面积虽然在绝对数量上占优势,但是吸收能力较强的细根的根长和根表面积占总根系的比例均低于两叶一心处理和一叶一心处理,吸收能力较差的中根比例明显高于两叶一心处理和一叶一心处理。相对于其他两个处理,三叶一心处理的秧苗鲜重增加,根冠比减小,根系活力降低,SOD、POD酶活性均升高;秧苗中导管数目增多,但单个导管直径相对较小。总之,一叶一心秧苗和两叶一心秧苗的各项指标差异不大,均可进行秧苗的定植;三叶一心秧苗由于秧龄过大,已不适宜作为适龄苗龄进行定植。  相似文献   

14.
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与立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于2005-2006年采用大田和盆栽模拟试验,研究了免耕抛秧稻的立苗特性及立苗技术。结果表明,适宜的浅水(1 cm左右)抛栽、短秧龄(20 d)抛栽、前期适当增施氮肥、适量的稻草还田(1 200 kg hm-2)、旱育秧抛栽和喷施多效唑、α-萘乙酸浸种处理均有利于扎根立苗,早生快发,促进地上部生长。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与秧龄长短有很大关系,短秧龄有利于加快非直立苗的立苗速度和水稻生长。秧苗抛栽后立苗期每株平均根数和根长、地上部可溶性糖和全氮含量都与立苗密切相关。该结果为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季早稻机插栽培技术研究对水稻机械化栽插及配套栽培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早稻机插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又是该项技术中的关键点。本研究以‘中早39’为材料,对育秧播种量、育秧床土类型和栽插密度设计不同的处理,考察其对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认为,播种量为110 g/盘所培育的秧苗,出苗率、成秧率、苗重/苗高比都较其他的处理高,获得优质的机插秧苗。不同床土类型育秧对比试验表明,以“基质”或“黄泥土+基质母剂”作为床土培育的秧苗个体健壮、茎基宽大、机插质量好。移栽大田后,返青活棵较快,单位面积有效分蘖多,最终获得较高的实收产量。移栽密度试验表明,行株距为30cm×14cm和24cm×17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田间试验,分析不同覆膜方式与移栽苗龄对云南红河烟区烤烟成苗率、返苗期、农艺性状、主要病害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烟叶化学成分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探索出适合该产区优质高产的烤烟种植技术。结果表明,从覆膜方式来看,膜下移栽要比膜上移栽效果好,成苗率较高,返苗期较短,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低,经济效益较高;从不同苗龄的烟株来看,除膜上中苗移栽处理外,其余处理均呈现苗龄越大,各指标表现越差的现象。因此,在膜下移栽适宜采用小苗(4叶1心),烟株长势最好,农艺性状指标在所有处理中表现最优;而在膜上移栽适宜采用中苗(6叶1心),其烟株田间生长发育最好。  相似文献   

17.
抛秧是一项水稻轻简化栽培技术,有序化栽插是抛秧稻稳定高产和进一步超高产的基础。本试验通过摆栽、点抛、撒抛3种抛栽方式以及新型秧盘培育稻株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的比较,旨在研明水稻有序化栽插超高产的光合物质积累特性,并探索水稻超高产新模式。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高,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粒叶比、光合势、物质生产、积累、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物质转运均优于撒抛,后期通风透光性好,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最终产量高。二连孔、三连孔栽插较单孔减少1/3~1/2,提高了栽插速度。三连孔稻苗前期活棵较快,二连孔稻株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能保持较强抗倒伏和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最终产量表现为二连孔稻株大于三连孔和单孔,三连孔和单孔稻株间差异不显著。有序摆抛栽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前期有着适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后期保持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能力,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基础,二连孔稻株整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物质生产和生长优势,三连孔稻株也具有一定优势,二连孔、三连孔有序摆抛栽是一种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模式。  相似文献   

18.
水稻机插中苗双膜育秧落谷密度对苗质和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以半直立穗型、强秆高产粳稻品种武运粳7号为材料,研究双膜育秧中不同落谷密度(催芽种谷170.7、229.4、285.4、342.7和400.1粒/dm2)对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秧龄在3叶1心初期移栽,田间发根力、单位苗高干重、地上部干重和苗基粗等苗质指标均随落谷密度增大而变劣;落谷密度最稀的处理(170.7粒/dm2)苗质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微肥对粳稻品种‘辽粳401’秧苗及移栽后生长的影响,试验以含有Si(40%)、Mg和Ca(8%)的赛众土壤调理剂为微肥,分别以秧苗期育苗基质和移栽前基肥形式配施,研究了秧苗期和移栽后的秧苗素质、根系特征、茎蘖动态、干物质积累规律,结果表明:微肥显著提高秧苗茎基宽、SPAD值,保障移栽时期叶龄、株高,增加移栽后返青情况、分蘖能力、地上部分、地下部分干物质重,改善移栽后根系特征;秧苗期微肥施用量较小、经济成本低,为30 g/盘最佳;尽管移栽后在450 kg/hm2微肥施用量水平最高,但较300 kg/hm2微肥施用量水平增长不大;考虑到经济成本,秧苗为30 g/盘在300 kg/hm2施肥水平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移栽时期对山西早熟区春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索在山西早熟区无膜种植玉米的新模式及明确该地区玉米育苗移栽的适宜移栽时期,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大田试验,以覆膜直播为对照,分析比较了不同时期露地移栽对玉米生育进程、株高、成熟期棒三叶叶面积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各时期移栽玉米的生育进程均慢于对照。移栽具有降低株高与减小成熟期棒三叶叶面积的效应。在本试验条件下5月1日移栽玉米产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较覆膜直播(CK)仅减少了7%。在早熟地区采用育苗移栽方法无膜种植玉米时必须注意当地晚霜对玉米幼苗的伤害,可以认为在该地区适宜的移栽时期应当是在当地晚霜之后抓紧时间尽早移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