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属腐生性厌氧芽孢致病菌,是引起动物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与肠毒血症以及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主要引起动物猝死症和肠毒血症,其致病因子主要是菌体产生的外毒素,β1和β2毒素即为其两种重要的毒力因子。试验在将含β2-β1融合基因的BL21(DE3)(pXETB281)菌株进行优化表达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备抗原,免疫ICR小白鼠,用C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9—44攻毒,观察小鼠的免疫保护情况。同时,还设计了不同处理工艺基因工程菌株牛血清毒素中和试验,以判断免疫动物产生抗血清中和C型产气荚膜梭菌强毒株C59—44的能力,为进一步研制高效、安全的产气荚膜梭菌保护性抗原基因工程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外毒素最新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抗生素相关腹泻.近年来,对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外毒素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本文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主要外毒素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作用机理、检测及分子遗传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气荚膜梭菌 (Clostridium perfringens)α毒素是第一个被赋予酶活性的细菌毒素 ,194 1年Mac Farlane和 Knight将其命名为磷脂酶 C。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类革兰氏阳性厌氧粗大杆菌 ,大小 3~4μm× 1~ 1.5μm,分布广泛 ,恶劣时可产生高抵抗力的内生性孢子。该菌产生的外毒素有α、β、γ、δ、ε、η、θ、ι、κ、λ、μ、ν 12种以及肠毒素 (也称为芽胞相关蛋白 ) ,但主要起作用的是α、β、ε、ι4种。根据细菌产生外毒素的种类差别 ,可将产气荚膜梭菌分成 A、B、C、D、E等 5型。各型菌均可产生α毒素 ,其中以 A型菌产生的最多。毒素…  相似文献   

4.
产气荚膜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的病原体,可引起人的食物中毒和动物胃肠疾病.近年来,对产气荚膜梭菌的次要外毒素、肠毒素和酶类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综述了产气荚膜梭菌的θ和κ外毒素、肠毒素以及神经氨酸酶的组成、结构、理化性质、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um perfringens)是一类G 产芽胞的厌氧梭菌,可以引起人食物中毒和家畜气肿疽,其致病性很大程度取决于产生不同的外毒素.目前至少已鉴定出20余种不同的产气荚膜梭菌的毒素.根据产气荚膜梭菌的4种主要毒素(α,β,ε,т),可以将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E5个型.……  相似文献   

6.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是一种革兰氏阳性梭状杆菌,能产生芽孢,并能形成特殊荚膜的专性厌氧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可见于土壤、污水、饲料、粪便以及人畜胃肠道内,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菌至少可以产生15种以上的毒素,能对人和多种动物致病,  相似文献   

7.
<正>近年来产气荚膜梭菌对中国养牛业的危害巨大,其流行型别和致病特点较以往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主要对牛产气荚膜梭菌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防制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产气荚膜梭菌原称魏氏梭菌,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也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常在菌之一,能产生多种外毒素,对人和动物致病,是引起各种动物坏死性肠炎、肠毒血症,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产气荚膜梭菌病主  相似文献   

8.
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属腐生性厌氧芽孢致病菌,是引起动物出血性、坏死性肠炎与肠毒血症以及人类食物中毒和创伤性、气性坏疽的主要病原菌之一,主要引起动物猝死症和肠毒血症,其致病因子主要是菌体产生的外毒素,β1和β2毒素即为其两种重要的毒力因子.  相似文献   

9.
正产气荚膜梭菌能够产生多种外毒素,目前已发现的外毒素达12种,其中α、β、ε、ι为主要致死性毒素也是分型毒素,根据这4种毒素,产气荚膜梭菌分为A~E5个亚型~([1]),其中D型产气荚膜梭菌严重危害养羊业,其引起的疾病为羊肠毒血症,该病潜伏期短、发病快、死亡快~([2])。青海地处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之一,绵羊养殖业在青海牧区养殖业中所占比重较大,鉴  相似文献   

10.
C型产气荚膜梭菌能够引起人类和一些动物的坏死性肠炎。该菌能产生α外毒素和β外毒素,大部分该菌菌株也能分泌出产气梭菌细胞溶素O(PFO)和TpeL。试验证明β外毒素是C型产气荚膜梭菌的主要致病毒素。在兔子肠襻和小鼠模型试验中发现,通过细胞中同源基因C型产气荚膜梭菌β毒素敲除基因突变株而导致该菌株失去毒力。当野生型β毒素基因补充这些突变体时毒素的活力将会复活。大多数C型产气荚膜梭菌产生的所有毒素(除TpeL外)都易与肠癌(Caco-2)细胞紧密结合并发生反应,比它在体外生长更加迅速。VirS/virR双组分调节系统(TCRS)被证明是在Coca-2细胞中导致β毒素和PFO产生快速上调。当virR基因被抑制时,pfoA和β毒素基因的表达也会受阻,这种系统是可逆的,virR表达时会恢复。通过β毒素作用于动物模型的试验研究,来寻找有效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