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9 毫秒
1.
根据2011~2012年大连獐子岛鱼礁海域许氏平鲉的现场调查数据,分析了许氏平鲉的体重组成和体长组成,求解出了许氏平鲉的体长体重关系式和体长、体重生长方程,计算了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临界年龄和总瞬时死亡率,估算了大连獐子岛鱼礁海域许氏平鲉的资源量。结果表明:许氏平鲉的体长生长方程为Lt=412.5×[1-e-0.21(t+0.65)],体重生长方程为Wt=1734.2×[1-e-0.21(t+0.65)]2.92,体重生长的拐点年龄为4.45龄,群体临界年龄是4.82龄,獐子岛鱼礁海域许氏平鲉的资源生物量为456.8t。确定了鱼礁海域许氏平鲉的合理开捕规格和年捕捞量。  相似文献   

2.
为评估獐子岛深水人工鱼礁区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生长特性及其资源变动情况,利用Von Bertalanffy生长方程分析了该海域大泷六线鱼体长与体质量的关系式、生长方程、各项生长参数和生长特征变化情况,运用FISATⅡ软件评估了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可捕资源量,分析了投放人工鱼礁对大泷六线鱼生长特性及资源量的影响,并提出了大泷六线鱼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管理措施及资源合理利用的建议。结果表明:人工鱼礁区大泷六线鱼的平均体长和体质量随年份的增加基本呈上升趋势,优势体长组和优势体质量组随年份的增加均呈递增趋势,优势体长组为161~200 mm,优势体质量组为81~120 g;体质量生长的拐点年龄为3.75 a,种群生物量增长的临界年龄为3.73 a,总瞬时死亡率为0.483/a;根据体长股分析法,计算出鱼礁区(800 hm~2)大泷六线鱼可捕资源量为1571.6 t(约196.4 g/m~2)。研究表明,合理的捕捞限制应为3.73 a,最小不低于3 a,对体长小于281.6 mm、体质量小于273.7 g的大泷六线鱼应予以保护。  相似文献   

3.
在水槽内观测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与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幼鱼对两种不同结构PVC材料模型礁的行为反应,并对模型礁的集鱼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水槽内无论有礁还是无礁,两种鱼均喜欢栖息在水槽两端的角落或侧壁,在水槽的Ⅰ区和Ⅱ区的平均出现率为20%左右;大泷六线鱼与许氏平鲉的对礁接近行动指数,在方形礁角形格底板试验B1组中分别为1.12和1.03,在十字礁角形格底板试验B2组中分别为1.16和1.05,大泷六线鱼高于许氏平鲉,两种鱼对十字礁的接近行动指数和平均出现率要略高于方形礁.  相似文献   

4.
为评价大连獐子岛海域人工鱼礁投放前后夏季水质的变化情况,根据2010—2014年该海域本底调查(2010年夏季)及4次(2011—2014年每年夏季)跟踪调查数据,采用富营养化指数(E)、有机污染指数(A)和水质综合评价方法等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无机氮(DIN)和无机磷(DIP)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DIN含量平均值由投礁前的(0.602±0.020)mg/L降低至(0.053±0.010)mg/L(2014年夏季),DIP含量平均值由投礁前的(0.033±0.005)mg/L下降至(0.016±0.004)mg/L(2014年夏季),氮的变化比磷的变化大;鱼礁区的溶解氧(DO)含量比较高,除2011年4号站位外,其他站位均大于6 mg/L;化学需氧量(COD)在2011年大幅度提高,达到6~7 mg/L,其他年份均为3~4 mg/L;重金属除Cu外,Pb、Cd含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有机污染指数平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投礁前的0.045±0.004下降到-0.277±0.002(2014年夏季),水体质量由投礁前的较好转为投礁后的良好水平;富营养化指数平均值整体呈下降趋势,由投礁前的1.45±0.04降低至0.41±0.04(2014年夏季),水体的营养化水平由投礁前的富营养化转化为投礁后的贫营养化水平;比较投礁后3个海岛海水水质的变化情况,应用水质综合评价方法,可知其综合评价值依次为Ⅱ区域(大耗岛)Ⅰ区域(褡裢岛)Ⅲ(小耗岛)。研究表明,獐子岛人工鱼礁建设海域夏季水质状况在鱼礁投放后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5.
为了建设獐子岛海洋牧场,拟在獐子岛海域范围为39°0′9″~39°0′58″N,122°55′1″~122°55′51″E处投放人工鱼礁,投礁前于2010年6月在拟投放人工鱼礁区域进行了本底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水深33~37 m,透明度为4.14 m,底质为硬泥底,海域的流速平缓,平均流速为31 cm/s,叶绿素a含量平均为1.68μ g/L,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分别为4.50、8.10 mmol/L,溶解氧和化学需氧量分别为10.22、0.2097mg/L,水质因子均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浮游动物有8种,优势种为强壮箭虫、小拟哲水蚤和大同长腹剑水蚤,浮游植物有1 1种,优势种为中肋骨条藻和柔弱菱形藻,游泳生物有大泷六线鱼、云(射)和黄鲛鱇等.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符合国家Ⅰ类海水水质标准,海域环境优良,是许多生物优良的生息场,适宜投放人工鱼礁.  相似文献   

6.
赵漫  余景  陈丕茂  冯雪 《南方农业学报》2016,47(6):1025-1031
【目的】了解深圳鹅公湾典型渔业水域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为人工鱼礁的生态效果评估、近海资源增殖和养护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基于2012和2013年对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综合调查资料,应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PSR)综合指数法评估深圳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结果】2012~2013年鹅公湾渔业水域生态系统的综合健康状况处于较健康和健康状态,综合健康指数(EHI)由高到低依次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影响其健康状况的主要因子是有机污染指数。鹅公湾海域人工鱼礁区的综合健康状况优于对照区,其中,人工鱼礁区的浮游植物密度、底栖生物生物量、浮游植物多样性和底栖生物多样性指标均处于健康状态,富营养指数、石油类污染指数、浮游动物生物量指标处于较健康状态,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处于亚健康状态。【结论】深圳鹅公湾海域生态系统处于较健康到健康状态,受有机污染指数、鱼卵仔鱼密度和游泳生物资源密度等因素的影响,投放人工鱼礁有助于改善鱼卵仔鱼密度和底栖生物资源的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7.
长兴岛周边海域夏季渔业资源现状初步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0年6月和8月采用底拖网对长兴岛周边海域的渔业资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有游泳动物38种,其中鱼类21种,虾类7种,蟹类6种,头足类4种;6月优势种为焦氏舌鳎、口虾蛄、日本蝇、长蛸、许氏平鱼由和大泷六线鱼,8月优势种为矛尾嘏虎鱼、口虾蛄、黄鲅鲸、日本蜉、焦氏舌鳎、葛氏长臂虾、斑纹蛳子鱼和细纹鲫子鱼。生物多样性评价结果表明,物种多样性指数从1992年的2.53降到现在的1.83,渔业资源群落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种类减少,种的均衡性变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海域鱼类资源增殖效果及礁区生境动态变化,为人工鱼礁的合理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于2006年8月及2009年8月、2016年5月,采用拖网调查方式对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进行本底和跟踪调查,分析游泳生物种类组成、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变化,确定优势种和群落特征指数,并通过礁区和对比区生态能质变动趋势分析礁区生态效应和结构稳定性。【结果】调查共采集游泳生物71种,经鉴定隶属于8目34科46属,其中鱼类36种,占50.70%;甲壳类32种,占45.07%;软体类3种,占4.23%。礁区鱼类占比从39.13%提高到63.89%。珠海外伶仃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鱼类资源密度和丰度在投礁后明显增加,礁体的投放吸引了中下层鱼类聚集。根据优势种分析结果可知,中下层鱼类为人工鱼礁区附近海域主要优势类群。短吻鲾和二长棘鲷等鱼类成为礁区及其临近海域的绝对优势种类,本底调查中的优势种如黄斑蓝子鱼等大鳞舌鳎等优势度降低。群落特征指数T检验结果表明,礁区与对比区丰富度指数为极显著差异(P<0.01);礁区生态能质值显著高于对比区(P<0.05)。【结论】人工鱼礁区建设对有效影响范围内鱼类资源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以人工鱼礁为基础、资源修复为关键的海洋牧场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和重点方向。  相似文献   

9.
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类群,在礁区还新增了一些经济种类。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稳定,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提升已有良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4年3月本底调查和2007年5月以及2010年8月跟踪调查的结果,对雷州乌石人工鱼礁渔业资源增殖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投礁后2007年和2010年礁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50倍和2.15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种类数分别是投礁前的1.27倍和2.00倍。投礁后礁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2.13倍和3.00倍;对比区海域游泳生物资源密度分别是投礁前的0.46倍和1.96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的Pile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n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种类丰富度指数均明显高于投礁前。投礁后,礁区和对比区海域鱼类成为第一优势种类群,在礁区还新增了一些经济种类。表明人工鱼礁投放后,礁区生产力得到了提高,群落结构变得复杂而稳定,渔业资源增殖效果和生态经济效益提升已有良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11.
通过预实验,观察和了解在24.8℃下九孔鲍精子与盘鲍卵子授精,及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出现的时间.采用不同浓度的乙烯脲失活九孔鲍精子的遗传物质,确定其最佳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遗传物质失活的九孔鲍精子和盘鲍卵子授精,用CB进行不同持续处理时间抑制受精卵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出现的方法诱导多倍体.实验结果表明,在水温24.8℃下,作为失活九孔鲍精子遗传物质的乙烯脲,当其质量分数为0.5‰和处理时间为10min是比较适宜的;用遗传物质失活的九孔鲍精子与盘鲍卵子授精,在授精后10min,用浓度为1.0mg·dm-13的cB持续处理受精卵24min,表观三倍体率达65%以上,表观四倍体率达5%左右.稚鲍的倍性检查中,雌核发育多倍体占总多倍体数的80%,杂交多倍体占20%.盘鲍异源雌核发育的三倍体率达到93%,四倍体率为3%左右.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揭示熟制鲍鱼主要特征气味的成因,采用电子鼻及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对熟制过程中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香气差异和挥发性成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电子鼻能够灵敏地检测到熟制鲍鱼的香气变化,经PCA分析发现,熟制鲍与生鲍整体气味有显著差异;GCMS分析表明,熟制前后鲍鱼的挥发性成分发生明显变化,从生鲍和熟制鲍中分别鉴定出42种和61种风味物质,主要物质有醇、醛、酮、烃、酯、酸、芳香族、含氮化合物、酚类;生鲍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为苯甲醛(68.15%)和1-辛烯-3-醇(9.22%),熟制鲍中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较高的为2,3-丁二醇(22.80%)和(2R,3R)-(-)-2,3-丁二醇(19.84%)。研究表明,运用电子鼻和固相微萃取结合气-质联用(SPME-GC-MS)能够很好地分析鲍鱼熟制前后气味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在福建莆田进行了不同密度皱纹盘鲍和刺参与海带筏式混合养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当皱纹盘鲍的放养密度为10个/箱时,其养殖平均产量和产值均最高;当刺参的放养密度为3头/箱时,其养殖平均产量和产值也最高。以皱纹盘鲍和刺参的养殖产量为指标,建立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皱纹盘鲍和刺参的最适放养密度分别为11.3个/箱和3.4头/箱。  相似文献   

14.
皱纹盘鲍血细胞分类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皱纹盘鲍Haliotis discus hannai Ino血细胞的组成、数量、吞噬作用及活性氧产生机理。皱纹盘鲍血细胞分为透明细胞和颗粒细胞两大类。透明细胞无颗粒,具嗜碱性细胞质,约占循环血细胞总量的60%;颗粒细胞含嗜酸性颗粒。这两种血细胞都有吞噬作用,尤其是颗粒细胞,经酵母细胞刺激后,血细胞释放活性氧,还原氮蓝四唑(NBT)形成甲欣沉淀,有化学发光现象。长期饥饿的皱纹盘鲍,血细胞活性氧量低于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采用皱纹盘鲍与九孔鲍进行杂交,并与两亲本自交进行育苗比较.结果表明:自交组的受精率、孵化率以及存活率显著高于杂交组(P〈0.05);皱纹盘鲍(♀)×九孔鲍(♂)和皱纹盘鲍(♂)×九孔鲍(♀)杂交的受精率分别为0.9%和3.2%,受精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孵化率分别为12.4%和13.1%,二者差异不显著(P〉0.05),二者之间幼体存活率的差异也不显著(P〉0.05);自交组和杂交组之间的鲍生长速度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杂交组合的生长速度明显比自交组合的要快;但杂交组中稚鲍的存活率和自交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复合螯合微量元素添加剂对鱼、贝生长及能量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罗非鱼、鲤鱼、皱纹盘鲍饲料中,分别添加氨基酸螯合盐添加剂和无机盐添加剂对罗非鱼、鲤鱼、皱纹盘鲍进行了对比喂养试验。结果表明:氨基酸螯合盐较无机盐具有显著促生长作用。添加螯合盐的2个试验组罗非鱼的平均特定生长率分别比无机盐对照组提高89.25%、79.61%;鲤鱼螯合盐试验组比对照组平均特定生长率提高55.00%;添加螯合盐的2个试验组皱纹盘鲍的平均特定生长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36.45%和64.49%。  相似文献   

17.
在福建省莆田市南日东岱海区,利用现有海藻养殖设施,进行海藻与皱纹盘鲍混养周年试验.结果表明:海区筏式单养、混养生长率无显著差异,但混养的成活率、肥满度比单养分别高8%、2.24%;2种养殖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分别为1∶1.62、1∶1.9.同时,鲍和海藻处在海洋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互利共生,促进海洋生态系统物质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微量元素添加剂形态对皱纹盘鲍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鲍鱼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无机盐,氨基酸微量元素螯合盐,麦饭石等,对皱纹盘鲍的幼鲍进行喂养试验表明,添加螯合盐幼鲍生长最快,麦饭石其次,无机盐及对照生长最差。鲍的体重增长率,螯合盐与无机盐和对照的差异极显著,麦饭石与对照,螯合盐与麦饭石的差异显著、麦饭石、对照与无机盐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