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我国二级保护动物。大鲵生性娇嫩,自然繁殖率低。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由于雌雄亲鲵发育不同步,雄性发育差,精源不足的问题,往往不能使精卵在适宜的时间内相结合,导致卵子不能受精或受精率低,为了避免精卵在人工繁殖过程中的浪费,提高受精率,笔者对产出的活力良好的大鲵精子在体外的存活状况进行了观察研究,  相似文献   

2.
正中国水产门户网报道:在重庆市北碚区三圣镇卫东村,作为重庆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在该区的第一个大鲵养殖示范基地,重庆圣科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过一年的探索,在一个长达1 000 m的废弃矿井内,成功饲养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素有"活化石"之称的大鲵。2014年,该合作社负责人苏青松与三圣镇相关负责人前往重庆水产科学研究所考察学习,无意中来到大鲵养殖示范基地。在交谈中,研究所的王所长介绍,大鲵生长环境要求是无光源、有水源、气候恒温,特别对水质要求更高,不能含任何重金属,否则无法生长。王所长最后的总结是,大鲵最好是在  相似文献   

3.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近年来,陕西省汉中市群众自发形成了人工驯养大鲵的热潮。能不能把物种保护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把大鲵产业培育成汉中市农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该问题,为此,专门组队深入留坝、略阳、城固、勉县等县,对汉中市当前大鲵产业发展状况进行了全面细致的调查。同时,还对外省发展大鲵的形势和政策措施进行了考察学习。  相似文献   

4.
1992年12月竹山县大鲵科研所高波等人,因引种和考察我国大鲵资源现状,进入甘肃省境内,在康县附近发现原始大鲵种群,他命名为高寒带大鲵(与常见大鲵略有异),并又发现珍稀的红色大鲵。这一发现对我国特种水产事业的发展,将是很大的贡  相似文献   

5.
大鲵(Megalobatrachus daividia nus(Blanchard))是一种野生珍贵动物。为保护和增殖大鲵资源,1978年我们对大鲵的人工繁殖作了初步研究,采用人工授精,首次获得了人工孵化的幼苗。但雌大鲵未经人工催产,大鲵的受精卵是从成熟的大鲵以人工托出卵带进行人工授精而得到的。如何采用人工催情,达到母鲵产卵与雄鲵排精,并使其受精,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为此1979年,  相似文献   

6.
水库是我国内陆水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山地、丘陵水库占的比例很大。江西省吉安地区是江南有代表性的地区(中国科学院南方山区综合科学考察队于1980年选定该地区的泰和县作为江南的代表性县份进行重点考察),境内兼有低山、丘陵和平原三种地形,尤以丘陵分布最广,水库主要建设在山地、丘陵之中,研究这些水库的鱼产性能及其利用,具有一定的生产意义。  相似文献   

7.
大鲵(Andrias divianus)是我国稀有的珍贵两栖类动物,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由于大鲵资源量日趋减少,开展人工养殖对于大鲵资源的增殖、保护和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关大鲵人工养殖在广东、湖南、湖北、四川,陕西等省已有报道,但在广西目前尚未见到报道。我们从1987年3月起至1995年7月止,在本站试验场进行大鲵的池塘养殖试验,  相似文献   

8.
<正>近期,在陕西省渔业局组织下,陕西略阳珍稀水生动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与陕西师范大学联合开展了保护区大鲵种群资源考察。此次考察采取食物诱捕方式在保护区张家坝河印坝段1公里的自然河段放置专业诱捕笼25个,结果:诱捕大鲵6尾,经检测全部健康,最大体长56.4厘米、体重900克;最小体长22厘米、体重150克,随后将这6尾大鲵放归原河道。同时,对取样段河流水质生化指标进行了检测,为保护区今后加强保护和开展生态因子研究奠定了良  相似文献   

9.
2002年12月18日,我国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湖南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里人声鼎沸,黄金游道金鞭溪旁,省市领导、大鲵研究专家和渔政人员一道,将150尾人工增殖并经过微码数码标记的大鲵轻轻放入金鞭溪。它们很快就随着欢快的溪水,回归到大自然中。湖南张家界是国务院1996年确定的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建有全国第一家大鲵救护中心和全国最在种群的大鲵养殖场,是大鲵资源的集中产地。为纪念此次大鲵规模放流活动,宣传保护大鲵资源,经省人大同意,在张家界黄金游道金鞭溪,设立了纯自然形态的大鲵资源重点保护溪流标志碑…  相似文献   

10.
大鲵(俗称娃娃鱼),隶属于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大鲵属,是我国珍贵的野生保护种类,也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珍稀动物养殖种类。 目前,中国大鲵的人工繁殖过程中,受精率不高仍是制约其发展的一个重要技术瓶颈。广东梅县海霞水产品有限公司曾开展大鲵人工授精技术方法的比较研究,以优化人工授精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受精率。近期,公司还在大鲵亲本培育技术环节进行探索试验,通过优化亲鱼培育技术提高大鲵精子和卵子质量,从而提高人工繁殖的受精率。  相似文献   

11.
许峻旗  谢建平  王志坚 《水产学报》2022,46(11):2186-2195
【目的】分析自然环境中病死大鲵和健康大鲵皮肤及水样的微生物区系差异,为科学养殖大鲵、保护野生大鲵以及开发益生菌改善大鲵养殖环境提供依据。【背景】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俗称“娃娃鱼”,是中国特有的二级保护野生动物。主要分布在长江、黄河流域喀斯特溶洞中,具有极高的进化独特性,在全球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中占据重要地位,被称为“水中大熊猫”。最近在重庆某大鲵养殖基地出现大量大鲵染菌死亡案例,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方法】本研究通过高通量16S rDNA基因的V4~V5区测序,对皮肤微生物区系进行差异分析,探讨大鲵在患病前后微生物区系的变化。【结果】健康大鲵和病死大鲵生活水样以及皮肤菌群的多样性、结构和功能存在显著差异。各样品Tag数量平均为97150条,测序平均长度为400bp,OUT数据显示健康大鲵生活水样和皮肤的微生物丰度远远高于病死大鲵。在健康大鲵生活水样中的优势菌群为砷氧化菌(Aliihoeflea),而当大鲵病死后,其生活水样的优势菌群变为了金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同样,在病死大鲵皮肤样本中金黄杆菌、丛毛单胞菌属(Comamonas)、伯克氏菌目或伯克菌目(Burkholderiales)的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升高,而砷氧化菌、微小杆菌属(Exiguobacterium)、莱比托泉动性球菌(Planococcus rifietoensis)等微生物菌群丰度显著下降(P<0.05)。同时,病死大鲵皮肤表面有大量溃疡并伴有菌毛,具有典型的伯克氏菌属感染症状。【结论】我们的发现证实大鲵患病死亡前后皮肤微生物区系差异明显,人兽共患病菌伯克氏菌属可能是利用水媒传播感染自然环境下的大鲵并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大鲵科学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鲵人工养殖生态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是我国珍稀的二类保护动物.原分布于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的中上游支流中。由于近年来其资源量急剧减少,对大鲵的研究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在厦门进行的人工养殖试验开始于1989年,我们已在《大鲵人工养殖研究初报》一文中对研究结果进行了初步总结,本文将讨论大鲵的生长、疾病和生活习性等情况。  相似文献   

13.
<正>大鲵皮是养殖大鲵初加工过程中的主要副产物之一,富含胶原蛋白。利用生物酶解技术开发大鲵皮酶解液,对于提高养殖大鲵加工副产物的利用率及拓展多元化利用有积极意义。本研究利用感官评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技术对酶解液进行分析与评价,评判脱腥处理前后酶解液风味成分的差异性,并研究姜汁去腥、活性炭脱色等工艺的优化条件,从而建立大鲵皮酶解液优化制备的配套工艺,以期为后续进行高附加值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4.
大鲵高产养殖技术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立成 《淡水渔业》1994,24(5):34-35
大鲵高产养殖技术初步研究金立成(珠海金星实业总公司中特珍稀水产中心)大鲵是一种珍贵的经济动物,目前资源遭到破坏,因此开展大鲵人工繁殖和人工养殖对其资源保护与增殖有着重要意义。肖汉兵等已经较成功地驯养大鲵繁殖出鱼苗,阳爱生、王福刚等分别在湖南和福建进行...  相似文献   

15.
<正>大鲵是我国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具有较高的食用、药用以及科研价值(陈云祥等,2009)。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具有得天独厚的野生大鲵资源,在广大干部、群众大力保护下,种群繁衍迅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专家们的高度肯定。在进行保护的同时,大鲵人工饲养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随着养殖密度的不断增大,大鲵的各种疾病不断暴发,严重影响了养殖生产,给养殖农户造成了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6.
为保护大鲵资源。推进自然保护区建设,近日,河南省三门峡市卢氏县科技局和农业局举办了为期三天的大鲵养殖技术培训班,参加培训50余人。在这次培训班上,首先组织学员参观学习豫西众发大鲵研究所和仁达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的大鲵养殖经验。在培训期间,市、县领导及水产界专家分析大鲵养殖发展前景,鼓励养殖户采取不同形式开展大鲵养殖。  相似文献   

17.
大鲵的诱食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20种不同组成、形状和加工方法制成的饵料以不同的投饵方式对大鲵进行诱食试验,水温135~27℃,结果表明,以上设计均影响大鲵的采食,大鲵喜食泥鳅、猪肝、猪肉等天然饵料,对半天然人工颗粒饵料以及对以鱼粉、豆粕为主的人工饵料也均能正常摄食,但后者鱼粉含量不宜过低。大鲵主要在水中摄食,很少在岸上摄食,饵料形状以长条形为宜。  相似文献   

18.
地下防空洞内大鲵饲养与烂尾病防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鲵转入地下防空洞进行人工饲养,能较快地适应防空洞内恒温无光的环境。注重疾病防治,投放大鲵前应进行消毒,发现病鲵应及时隔离治疗。对大鲵发生“烂尾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鉴定为荧光假单胞菌。对菌株进行了药敏试验,可选用的有针对性的抗生素药物有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阿米卡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哌拉西林。  相似文献   

19.
大鲵人工养殖中几种常见病害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珊 《内陆水产》2001,26(6):33-33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为我国特有的珍贵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由于大鲵性成熟晚,生长缓慢,自然条件下繁殖率低,加之滥捕现象严重,资源遭到严重破坏,因此开发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必须大力开展人工养殖。近年来,全国各地已报道的有30余家生产科研单位先后建立了养殖场,对大鲵进行人工养殖和繁殖。随着人工养殖的集约化程度提高,大鲵病害逐渐增多,危害也逐渐加大。以下是人工养殖中几种常见的大鲵病害。1 腐皮病腐皮病是对大鲵人工养殖危害最大的一种疾病,传播速度较快。由于人工养鲵的水质易受污染,水…  相似文献   

20.
大鲵人工繁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海文 《水产养殖》2004,25(5):41-44
本文介绍了大鲵人工养殖模式、大鲵的摄食生长情况、大鲵的病害及防治技术,重点阐述了大鲵的人工繁殖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