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大河猪新吕系选育研究与示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大河猪选优提弛的基础上,导入外血(杜洛克)50%,横交固定,继代选育4个世代,初步育成适宜腌制优质火腿的大河猪新品系,为配套生产炎腿提供优良母本。经测定,新品系猪瘦肉率54%,日增重588g,耗料指数3.0,达90kg日龄187d,产仔数10.26 ̄10.67头,比原大河猪提高26.46% ̄30.12%,肉脂率7.47% ̄9.64%,保持大大河猪优良的肉质特性。与大约克杂交生产的优质火腿,产  相似文献   

2.
大河猪是我国西南地区肉脂兼用型的优良猪种之一,系乌金猪的一个主要类型,产于富源县大河一带,故名为大河猪。它具有性成熟早、遗传稳定、配合力好、适应性强、耐粗饲、肌肉脂肪含量高、肉质细嫩、肉味鲜美等特点,适宜供鲜肉和加工优质火腿,也是生产肉制品的优质原料。1957年底全县存栏74 900头,有能繁母猪4 320头,公猪72头。1980年底全县大河猪存栏达最大规模166 700头,有能繁母猪10 400头,公猪135头。以后随着盲目杂交利用步伐加快,外地种猪大量引进改良,农村广大养殖户不断选留杂交母猪做种,大河猪群规模逐步减少,2000年全县只有大河种母…  相似文献   

3.
试验以大河乌猪原种为基础,并按大河乌猪原始血缘比例,引入部分杜洛克与大河猪杂交,利用开放核心群的育种方法组建大河乌猪Ⅱ系育种群,开展大河乌猪持续选育。通过5个世代选育,母猪窝均产仔数,初产10.28头,经产12.21头,分别提高0.81头(P>0.05)和1.81头(P<0.01);窝均产活仔数,初产9.97头、经产10.91头,分别提高1.30头(P<0.05)和1.21头(P<0.05);同胞肥育日增重683.32 g、提高53.90 g(P<0.01);料重比3.26,降低0.1(P<0.05);达100 kg体重校正日龄182.42 d,减少19.00 d(P<0.01);肥猪100 kg体重屠宰,眼肌面积32.46 cm^2、瘦肉率56.50%,分别提高4.55 cm^2(P<0.05)和3.76个百分点(P<0.05);胴体背膘厚3.46 cm,降低0.66 cm(P<0.05);主要肉质指标、肌肉氨基酸、脂肪酸构成,6世代与0世代相比,没有本质上的差异,仍保持大河乌猪原始的优良肉质特性和风味特征。  相似文献   

4.
大河猪遗传多样性的血液蛋白电泳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蛋白电泳技术研究大河猪血液蛋白多态性。共分析了大河猪36个遗传位点,其中AKP、CAT、DIA、ES、PA、6PGD、TF等7个位点检测到多态性,多态位点百分比P=0.1944,平均杂合度H=0.0864。结果表明大河猪的血液蛋白多态程度较高,反映在蛋白质水平上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  相似文献   

5.
大×杜·大河三元杂种猪作为云腿原料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祥 《养猪》2003,(3):50-52
大河猪原产于云南省富源县,是云腿的重要原料猪种。试验对大×杜·大河和杜×大河两个杂交组合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观测研究,并选择当地农户广泛应用的长×荣组合作对照,进行了腌制火腿的品质测定。结果显示,大×杜·大河组合窝产仔数10.28头±2.42头,窝均育成仔猪9.31头±2.74头,肥育日增重773g±58g,极显著高于杜×大河组合(P<0.01);瘦肉率58.1%±2.41%,后腿比例30.85%±0.48%,显著高于杜×大河组合(P<0.05),且肉色、pH、大理石纹均为正常。腌制火腿,大×杜·大河组合的产品率、瘦肉率及色、香、味评定均优于其他组合,主要卫生指标达到了国家GB2731-88一级火腿标准,含盐量6.12%,比宣威火腿的7%低0.88个百分点。大×杜·大河三元杂种为云腿产区火腿原料高效优质猪源。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农家饲养条件下,大河乌猪的繁殖性状,对富源县大河镇白马、黄泥两个村委会农户饲养的1 500头大河乌猪母猪中的200头能繁母猪的繁殖性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7月龄为最佳配种年龄;乳头数5~8对差异大,与产仔数无关,乳头多的育成率较高;产仔数随胎次有增加趋势,以第6胎最高;配种次数以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7.
大河乌猪肉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此文系统研究了大河乌猪的肉质特性。经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现场测定及实验室分析测定98个肉质指标,结果表明,大河乌猪肉色玲珑剔透如玛瑙,肌肉系水力强,pH较高,肌内脂肪含量高(5.24%),肌肉组织学特性良好,保持了其亲本大河猪在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与结构上的优良特性大河乌猪种群又属应激抵抗群体,具备抵抗应激环境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8.
日粮中能量对大河乌猪胴体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选择血缘、胎次、体质量相近的大河乌猪40头,分成5组,每组8头,消化能水平依次为:1组11.05MJ/kg、2组11.63MJ/kg、3组12.26MJ/kg、4组12.89MJ/kg、5组13.47MJ/kg。分20~50kg和50~90kg2个饲养试验阶段,试验结束后,进行胴体性状及肉质测定。研究结果表明,日粮中能量对大河乌猪胴体性状和肉品质都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各指标组间差异均不显著,同时试验结果证明,大河乌猪这种国家级地方猪种不适宜用高能量日粮饲养(高能≠高效),相反用低能量(11.05MJ/kg)日粮饲养,可能会取得较佳的胴体品质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微卫星检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和国际动物遗传学会(ISAG)联合推荐的27对微卫星DNA引物中的20对引物,检测了云南大河猪保种群的83个个体的基因型。通过计算等位基因频率、遗传杂合度(H)、多态信息含量(PIC)、有效等位基因数,从而分析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结果表明,大河猪保种群在20个微卫星座位上拥有的等位基因较为丰富,20个微卫星座位上共有137个等位基因,平均6.85个,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共104个,平均5.2个;大河猪保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杂合度为0.792,多态信息含量为0.765。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探讨葡萄糖氧化酶(GOD)对大河乌猪妊娠母猪繁殖性能、血清抗氧化指标和饲粮养分消化率的影响。选择健康经产(3~5胎)大河乌猪妊娠母猪60头,随机分为4个组,每组15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基础饲粮,GOD1、GOD2和GOD3组饲喂在基础饲粮中分别添加200、400和600 mg/kg GOD的试验饲粮。母猪产前30 d开始试验,直到仔猪断奶时结束。结果表明:1)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400和600 mg/kg GOD可增加大河乌猪妊娠母猪的产仔数和产活仔数(P0.05);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OD可显著增加仔猪初生重和20日龄重(P0.05)。2)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OD可显著增加大河乌猪妊娠母猪和仔猪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P0.05),显著降低血清丙二醛(MDA)含量(P0.05)。3)与对照组相比,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OD可显著增加大河乌猪妊娠母猪饲粮粗脂肪(EE)和磷(P)的消化率(P0.05)。本试验条件下,大河乌猪母猪妊娠后期(产前30 d)饲粮中添加600 mg/kg GOD可提高母猪的繁殖性能,增强母猪和仔猪抗氧化能力,提高母猪对饲粮EE和P的消化能力,提高饲粮利用率。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对大河乌猪(DW)、约长大乌猪(YLDW)、洋三元猪(DLY)三个品种(组合)140 kg肉猪的育肥、屠宰及肉质性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大河乌猪日增重(674.29±40.53) g、料肉比(3.51±0.48)、瘦肉率(52.09±2.77)%,洋三元猪(DLY)日增重(856.39±63.61) g、料肉比(3.02±0.39)、瘦肉率(61.23±0.64)%。大河乌猪(DW)育肥及屠宰性能极显著低于洋三元猪(DLY)(P<0.01);大河乌猪(DW)肉的肉色评分、大理石纹、系水力、肌纤维直径等主要肉质性状指标显著(P<0.05)和极显著(P<0.01)优于洋三元猪(DLY)。生产成本核算分析,大河乌猪(DW)活重、白条肉、高附加值肉产品单位成本分别比洋三元猪(DLY)高2.48元、3.50元和9.24元。  相似文献   

12.
在进行新大河猪品系选育过程中,提高和固定数量性状的同时,对该品系毛色类型分离和毛色遗传背景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结果分析和选育实践初步证明,新大河猪的黑毛是较容易固定的毛色。  相似文献   

13.
大河乌猪在不同饲养条件下的生产性能观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大河乌猪在农村和猪场两种不同的饲养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繁殖性能、杂交育肥和猪肉胴体品质及肉质进行观测研究。结果显示,在农村粗放型饲养条件下,2~3岁经产母猪体重(130.9±6.35)kg,胎均产仔数(10.47±2.31)头,窝均育成仔猪(9.36±3.20)头;大×大乌(大约克×大河乌)育肥猪日增重(779±51)g,料重比3.3,瘦肉率58.1%±2.41%,与大河种猪场标准化饲养条件下的生产性能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根据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选择了胎次、体重相近的断奶大河乌猪40头,分成5组,每组8头,消化能水平依次为:1组11.05 MJ/kg(-10%)、2组11.63 MJ/kg(-5%)、3组12.26 MJ/kg(ZB/T××××-2000二类中国标准)、4组12.89 MJ/kg(+5%),5组13.47 MJ/kg(+10%).分20~50 kg和50~90 kg两个饲养试验阶段,进行生长性能测定.研究结果发现,大河乌猪适宜低能日粮,对国标(2000)二类标准都略感过高,而日粮的消化能水平低于10%,即11.05 MJ/kg时,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指标最佳.  相似文献   

15.
中国加入WTO ,养猪业是参与国际竞争的一大优势产业。中国猪肉生产成本每千克仅 7 2 9元 (比美国低 3 5 8元 ,比法国低 3 4 7元 ,比日本低 2 0 34元 ) ,市场价格比国际平均价格低 6 0 %左右。富源县拥有大河猪地方良种优势 ,大河猪属云南地方良种乌金猪的一个类群。近年又在大  相似文献   

16.
进行大河乌猪品种培育过程中,在提高和固定数量性状的同时,开展了毛色类型分离和毛色遗传背景的研究。通过研究探索出固定大河乌猪毛色的方法,确定了可以固定的毛色类型—黑毛,加快了新品种选育进程。  相似文献   

17.
大河猪红细胞免疫功能研究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红细胞C3b受体花环(C3bRR)和免疫复合物花环(ICR)试验,证实大河猪红细胞表面存在补体C3b受体(C3breceptor,C3bR),表明红细胞免疫系统(Redcellimmunesystem,RCIS)的概念亦适用于这种动物。大河猪的RCIS有其独特之处,文中对大河猪红细胞C3bRR和ICR分别代表红细胞表面C3b“空位”和“占位”状态的含义做出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18.
为了弄清大河乌猪群体遗传分化水平和遗传结构,以曲靖市5个地理种群的46个大河乌猪样品为试验材料,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测定和分析所有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b(Cyt b)基因DNA序列。分子变异分析结果表明,大河乌猪群体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群内(62.63%),说明该物种群体遗传结构不明显。中性检验结果进一步证实,大河乌猪群体曾发生过种群数量扩张。这种不显著的种群结构主要来自于大规模的引种和扩大繁育,致使各地理种群间的遗传趋同和遗传一致性。研究结果有望为大河乌猪分子遗传选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数据,并为其遗传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大河乌猪冷却肉生产线上的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以保障大河乌猪冷却肉的质量。根据冷却肉生产线上微生物污染状况检测,确定了宰杀放血、开膛和冷却分割3个工序点微生物污染较严重,存在显著危害。根据冷却肉生产中微生物学和理化学性质变化的调查测试及危害分析,确定了宰前检疫、刺杀放血、冷却分割3个工序点为冷却肉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CCP),并制定了CCP的控制措施及纠偏方法,建立了大河乌猪冷却肉HACCP生产体系。  相似文献   

20.
大河猪新品系繁殖特性研究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河猪新品系为研究材料,采取观测、阉割手术测定和配种产仔试验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初步研究出大河猪新品系的性成熟年龄、最佳初配期、发情持续期、发情周期、妊娠期、产后发情时间、情期排卵数以及有效卵排放的数量及规律等繁殖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