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普遍存在于养殖水体中,可产生外毒素,对动物具有致死性,由无乳链球菌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引起的罗非鱼链球菌病被认为是对罗非鱼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疾病,而且链球菌还可随伤口感染人类.近几年来,因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流行,给罗非鱼养殖业造成极大的危害,甚至威胁到罗非鱼养殖产业的稳定发展.2011年5月~10月,广西多地暴发罗非鱼链球菌病,危害各种规格的养殖罗非鱼,共造成7127吨鱼死亡,经济损失8610.8万元,已严重制约了广西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研究结果表明,近两年广西养殖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菌为无乳链球菌,且大多表现为多重耐药菌株.而生产实际中,药物防治仍是目前养殖户针对罗非鱼链球菌病普遍采用的主要控制措施.本试验选取12种常用国标渔药,研究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抑菌作用,旨在为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病的药物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链球菌病近年来逐渐成为危害水产养殖行业的主要疾病之一,已报道的有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停乳链球菌,常引起鲑鳟鱼类、罗非鱼、梭鱼、叉尾鮰等多种海、淡水鱼类发病。2009、2010年浙江湖州、嘉兴等地养殖牛蛙暴发链球菌病,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海洋与渔业》2008,(8):47-47
罗非鱼链球菌病 病原: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危害程度不如无乳链球菌。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非酸性、无运动氧化酶阳性、过氧化氢酶阳性的菌。  相似文献   

4.
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株PCR鉴定和PFGE基因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李莉萍  王瑞  梁万文  陈明  甘西 《水产学报》2013,37(6):927-935
为获知近年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及其基因型变化信息,采用特异PCR方法对2006-2012年从广西发病罗非鱼分离获得的77株临床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2006-2011年分离获得的37株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0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其余57株鉴定为无乳链球菌.2006-2007年获得的19株流行菌株中有18株为海豚链球菌(94.7%),仅1株无乳链球菌;2009-2012年分离的58株流行菌株中56株为无乳链球菌(96.6%),仅2株海豚链球菌.PFGE图谱聚类显示,海豚和无乳链球菌分别聚类为两个大分支,20株海豚链球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为83.9%~100%;17株无乳链球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为47.4%~100%.研究表明,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已从过去(2008年前)以海豚链球菌为主转变为现在(2009-2012年)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为获知近年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及其基因型变化信息,采用特异PCR方法对2006~2012年从广西发病罗非鱼分离获得的77株临床菌株进行鉴定,并通过脉冲电场凝胶电泳(PFGE)对2006~2011年分离获得的37株流行菌株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其中20株鉴定为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S.iniae)其余57株鉴定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galactiae)。2006~2007年获得的19株流行菌株中有18株为海豚链球菌(94.7%),仅1株无乳链球菌;2009~2012年分离的58株流行菌株中56株为无乳链球菌(96.6%),仅2株海豚链球菌。PFGE图谱聚类显示,海豚和无乳链球菌分别聚类为两个大分支,20株海豚链球菌共产生4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83.9%~100%之间;17株无乳链球菌共产生5种PFGE带型,带型相似度在47.4%~100%之间。研究表明,广西罗非鱼链球菌病流行菌种已从过去(2008年前)以海豚链球菌为主转变为现在(2009~2012年)以无乳链球菌为主;流行菌株PFGE基因型存在多样性。  相似文献   

6.
<正>人们普遍认为罗非鱼抵抗力强,很少有病害发生。但现今,随着罗非鱼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罗非鱼的病害也会发生并越来越严重,已经有几种疾病在罗非鱼上发现,其中链球菌病是罗非鱼育成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常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是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原(包括以前定名为S.difficilis、difficiie的链球菌,现在认为是无乳链球菌的同种异名)。海豚链球菌(StroDtococcus iniae)也可以引起罗非鱼大量死亡,但  相似文献   

7.
罗非鱼链球菌病是茂名市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细菌病,病原是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ys ubuae)或者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属革兰氏阳性菌,每年造成罗非鱼养殖损失很大,但是部分养殖户囿于对此病的认识,难以进行正确的诊断与治疗。茂名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站在中山大学李安兴教授和广东省水生动物疫病控制中心的技术支撑下,对罗非鱼链球菌病进行相关的研究,现将罗非鱼链球菌病发病原因、检测方法与防治方法表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罗非鱼链球菌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卢迈新 《南方水产》2010,6(1):75-79
链球菌(Streptococcus spp.)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革兰氏阳性菌,是人类的重要病原之一,也是其他多种脊椎动物包括猪、牛、鱼等的重要病原菌。目前已有多个国家报道了鱼类链球菌病的暴发与流行,受感染的鱼类包括多种海水和淡水鱼类,以温水性鱼类最为严重。近年中国罗非鱼链球菌感染的报道也呈现增加趋势,尤其在2009年,广东、海南、福建和广西地区养殖罗非鱼的链球病发病率为20%~50%,死亡率达50%~70%,甚至更高。链球菌病已严重危害着中国罗非鱼养殖业的健康发展。文章对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流行及防治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开展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正>罗非鱼链球菌病是一种由无乳链球菌或海豚链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细菌性暴发病,自2009年以来一直在我市流行,2011年达到高峰。据调查2010年前我市罗非鱼链球菌病多发生在100g以上的罗非鱼,2011年开始7厘米~9厘米的罗非鱼苗也出现了链球菌病,该病发病率一般达20%~30%,发病鱼死亡率可达95%,给我市的罗非鱼养殖带来了重大损失。由于海豚链球菌可以利用宿主巨噬细胞逃避抗生素对其的杀灭作用,此  相似文献   

10.
<正>随着我国罗非鱼养殖规模扩大,各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尤其是近年来链球菌病的大范围流行,对罗非鱼的养殖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罗非鱼链球菌病的病原菌主要是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和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其中又以前者最为常见。2014年8月~9月间,笔者在广东省湛江市罗非鱼养殖区调查发现,养殖的新吉富罗非鱼爆发疾病,病鱼大小为50g~300g。经解剖和病原学分析,排除了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的可能,通过细菌分离、纯化和培养,从  相似文献   

11.
从广东省肇庆、广州、番禺三个地区发病罗非鱼肝、肾、脑中分离出3株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中草药药敏试验显示,茵陈蒿散、黄连解毒散、黄连解毒散改方、三黄散、黄连有良好的抑菌效果。随着罗非鱼养殖业的迅猛发展,近年在广东、海南、福建、广西等省的养殖罗非鱼中暴发一种流行病—链球菌病,无论是网箱,还是池塘养殖的罗非鱼,都有此病的发生,主要危害亲鱼及100克以上的幼鱼和成鱼。罗非鱼链球菌病是一种暴发性流行病,主要病理特征为眼球突出或混浊发白,眼眶充血,腹部膨大,肛门红肿,采食减少或绝食,游姿平衡失调,翻滚,转圈,解剖病鱼可见胆囊肿大,胆汁稀薄,色浅,肠腔充满淡黄色液体,肝脏增大。近期,华南地区养殖罗非鱼出现链球菌病,其发病面积之广,危害程度之重很快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无论是罗非鱼饲料经销商、罗非鱼出口企业还是政府相关部门都表示了高度的重视。本文对广东省部分地区发病鱼体中进行罗非鱼链球菌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及中药药敏试验,为该病的防治提供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近两年来,我国罗非鱼养殖区的海南、广东、广西、云南相继发生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主要为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该病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2009年开始笔者在广东、广西、海南罗非鱼养殖区进行了详细临诊,开处方治疗,跟踪治疗效果,所开处方对链球菌病治疗效果非常好,很多鱼塘链球菌病治疗断根。因对该病把握准确,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正>夏秋两季气温高,雨量多,鱼类进入生长最旺季,鱼病病原体也大量繁殖。由于养殖密度增大、养殖环境恶化,罗非鱼的病害越来越严重。近几年来,已经有几种疾病在罗非鱼上发现,链球菌病是罗非鱼育成期的常见疾病,发病率高,危害严重,常常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一、病原无乳链球菌是养殖罗非鱼的主要病原。其他链球菌  相似文献   

14.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发病概况与防控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罗非鱼链球菌病主要病原有海豚链球菌(Strep-tococcus. iniae)和无乳链球菌(S. agalaciate)。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均为革兰氏阳性球菌;菌体圆形或卵圆形细胞,无芽孢,无动力,有荚膜、不产气、兼性厌氧;单个、二链或连锁状的链状排列;VP试验阴性;在血琼脂平板上呈β溶血。无菌条件下解剖病鱼,分别取鳃、肝脏、肾脏、脾脏、性腺、眼球等器官的小块组织或鳃盖内侧膜内积液,于洁净载玻片涂片,风干后,革兰氏染色,于油镜下检查,可发现革兰氏阳性的链状球菌,发现较  相似文献   

15.
暖水鱼类链球菌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鱼类链球菌病在世界各主要鱼类养殖国家均有发生,对温带和热带、亚热带地区养殖鱼类危害尤为严重。该病主要是由海豚链球菌和无乳链球菌所引起。本对暖水性鱼类链球菌病的流行病学情况如疾病的分布、易感鱼种类、发病特征、病样的采集、运输及保存,病原菌的分离鉴定,病原菌药敏试验,疫苗的开发等诸多方面进行综述。重点在详细介绍病原菌的基础上阐述现代化分子生物学技术在鱼类链球菌的快速鉴定上的应用及利用疫苗防治鱼类链球菌病的可行性及成果,以期能对鱼类链球菌病的临床防治有指导意义。[编按]  相似文献   

16.
<正>罗非鱼因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的特点,目前成为我国的主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然而近年来,随着罗非鱼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集约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各地养殖罗非鱼的病害发生也日益频繁,现已严重影响到罗非鱼产业的健康发展。链球菌病为危害罗非鱼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病原为无乳链球菌,可导致各类规格的罗非鱼死亡,且防治困难。日常工作中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时,我们发现在感染无乳链球菌的罗非鱼体内也经常能分离到嗜水气单胞菌。对于无乳链球菌和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疾病,目前普遍使用抗生素、化学药物或水体消毒  相似文献   

17.
<正>感染罗非鱼的链球菌主要有无乳链球菌、海豚链球菌、副乳房链球菌、格氏乳球菌等,其中较常见的是无乳链球菌(柯剑等,2010)。目前,链球菌病的防治以抗生素为主,但抗生素对无乳链球菌或不敏感,或多为农业限用、禁用品种,亟须寻找替代抗生素防治链球菌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罗非鱼是华南地区鱼类养殖中数量最多的品种之一,因其抗病力强、生长快、繁殖力强、适应性广、营养价值高、适合内销与外销等优点而受广大养殖户青睐,使我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罗非鱼生产国,罗非鱼也成为我国对外出口的主要养殖品种.然而近年来由于养殖水体环境恶化、气候变化异常及养殖密度大、饲料品质参差不齐等诸多因素,使其病害发生率明显增加,其中细菌病的爆发是造成罗非鱼经济损失的重要原因之一.自2009年7月,广东、广西、海南等华南地区爆发链球菌病(海豚链球菌、无乳链球菌)以来,近几年一直呈现高发态势;与此同时,嗜水气单胞菌作为主要的病原菌之一,其发病率及耐药性也逐年增加,给广大养殖企业和养殖户造成重大损失,也给罗非鱼产业带来严重危害.  相似文献   

19.
正研究表明无乳链球菌可以通过水体等媒介进行水平传播,而化学消毒剂可以抑制或杀灭水体中的病原微生物,从而降低养殖水体中病原菌的丰度,对预防细菌性疾病的流行与暴发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合理使用消毒剂可以减少抗生素等药物的使用,提高食品安全以及增加经济效益。因此,筛选高效消毒剂对预防罗非鱼链球菌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由于市场上水产常用消毒剂种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腹腔注射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 WC1535菌株)后的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GIFT strain)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水温下无乳链球菌在尼罗罗非鱼体内的动态分布及消除规律。首先,分析25℃、29℃和33℃3个实验组罗非鱼的感染累积死亡率;其次,对3个实验组罗非鱼进行无乳链球菌的体外分离、培养和计数;然后,分析感染后不同实验组罗非鱼脑、肝脏、脾脏和肾脏组织中无乳链球菌的浓度。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罗非鱼的累积死亡率也随之升高,25℃、29℃和33℃组的累积死亡率分别为6.67%、25.56%和78.90%。菌落统计结果显示,随着水温的升高,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体内的增殖速度加快,同时,单位质量组织(脑、肝脏、脾脏和肾脏)中无乳链球菌的最大载菌量也随之升高。本研究还发现,无乳链球菌在罗非鱼脾脏中的浓度最高,在肾脏中的存活时间最长。综上可知,尼罗罗非鱼感染无乳链球菌后,体内各组织中链球菌的增殖、消除速度均与水温密切相关。本研究为研究无乳链球菌的致病机制奠定基础,也为通过合理调控水温及施药等措施防治尼罗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暴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