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体质量为(8.06±0.95) g]为研究对象,以鱼粉和发酵豆粕为主要蛋白源,糊精与面粉为糖源,玉米油、鱼油为脂肪源,纤维素为填充物,配制成5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80.0 g/kg)、等能(总能为15.2 MJ/kg)的半精制饲料,其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分别为0,16.5%,33.0%,49.5%,66.0%。进行8周的饲养试验后,利用生化分析仪测定洛氏鱥血清主要生化指标,采用福林酚试剂法测定洛氏鱥肝胰脏及肠道的蛋白酶活力,采用试剂盒测定洛氏鱥血清中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结果表明: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为49.5%和66.0%时,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替代比例为66.0%时,血清白蛋白含量显著低于与对照组(P0.05);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为49.5%和66.0%时,洛氏鱥中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洛氏鱥配合饲料中,发酵豆粕替代鱼粉比例49.5%时,对其血清生化指标、蛋白酶活力及蛋白质代谢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碳水化合物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饲料利用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洛氏鱥幼鱼((7.64±0.04)g/尾)为研究对象,配制5种等氮(360.0g/kg)、等脂肪(60.0g/kg)及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10.0%,16.0%,22.0%和28.0%的试验饲料,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中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试验结束后测算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并采用国际标准方法测定洛氏鱥肌肉主要营养成分,采用试剂盒测定洛氏鱥肝胰脏中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溶菌酶(LZM)的活性。【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洛氏鱥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均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以16.0%碳水化合物水平组最高,其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用折线回归模型拟合得出,当体质量增加率达到最大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最适水平为15.84%;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时,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最适水平为15.94%。28.0%碳水化合物水平组洛氏鱥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他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除10.0%和16.0%碳水化合物水平组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外,其他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洛氏鱥肝胰脏的AKP、LZM和ACP活性随饲料碳水化合物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其中16.0%,22.0%,28.0%组AKP和ACP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0%和28.0%组肝胰脏的LZM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OD活性随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下降趋势,且10.0%,16.0%,22.0%,28.0%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洛氏鱥幼鱼配合饲料中适宜的碳水化合物水平为15.84%~15.94%。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不同大豆蛋白源[豆粕(SBM)、发酵豆粕(FSBM)、全脂豆粉(FFSBM)和膨化大豆粉(ESBM)]替代50%的鱼粉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蛋白质代谢酶活力的影响,采用体质量为(6.09±0.03) g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SBM、FSBM、FFSBM和ESBM分别替代50%的鱼粉蛋白,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的半精制饲料,试验设5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40尾洛氏鱥,养殖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表明:SBM、FSBM、FFSBM和ESBM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FSBM和ESBM组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SBM和FFSBM组(P0.05);FSBM组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SBM、FFSBM、ESBM组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BM、FSBM、FFSBM和ESBM组洛氏鱥溶菌酶(LZM)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SBM组和ESBM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SBM组和FFSBM组(P0.05);SBM、FSBM、SBM和ESBM组洛氏鱥肝胰脏、前肠、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BM和FFSBM组中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SBM、FSBM、FFSBM和ESBM组洛氏鱥肝胰脏中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SBM组洛氏鱥GPT和GOT活力显著高于SBM、FFSBM(P0.05)。研究表明,在洛氏鱥配合饲料中,FSBM替代鱼粉效果最好,ESBM次之,而FFSBM的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蛋氨酸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力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3.63±0.01)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豆粕和玉米蛋白粉为蛋白源,玉米油和鱼油为脂肪源,面粉和糊精为糖源,配制成6种等氮、等能的配合饲料,其中添加蛋氨酸使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0.74%(对照组),1.03%,1.33%,1.62%,1.92%和2.21%,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肌肉的主要营养成分及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活力。【结果】随着蛋氨酸水平的增加,洛氏鱥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1.62%时,洛氏鱥的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及蛋白质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各组肥满度、脏体比与肝体比差异不显著(P0.05)。根据特定生长率与饲料中蛋氨酸水平的折线模型拟合,当特定生长率达到最大时,洛氏鱥饲料中蛋氨酸需求量为1.43%。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1.33%和1.62%时,洛氏鱥肌肉中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后肠的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力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当饲料中蛋氨酸水平为2.21%时,后肠蛋白酶活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肝胰脏、前肠、中肠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中蛋氨酸水平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淀粉酶与脂肪酶活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洛氏鱥肝胰脏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活力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当蛋氨酸水平为1.62%时,谷草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当蛋氨酸水平为1.62%和1.92%时,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从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洛氏鱥配合饲料中蛋氨酸适宜水平为1.33%~1.62%。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黄金鲈生长及肠道组织的影响。【方法】选用初始体质量为(3.47±0.03)g/尾的黄金鲈为研究对象,利用豆粕不同比例(0.0%,8.0%,16.0%,24.0%和32.0%)替代鱼粉蛋白,配制成5种等氮等能(粗蛋白420.0g/kg,总能20.0 MJ/kg)的饲料,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黄金鲈20尾,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算豆粕替代鱼粉对黄金鲈生长及饲料利用的影响;采用国标方法,分析黄金鲈肌肉营养成分;采用形态学方法,研究豆粕替代鱼粉对黄金鲈肠道组织的影响。【结果】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蛋白质效率、饲料效率、特定生长率和增重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各处理组黄金鲈脏体比、肝体比和肥满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豆粕各处理组黄金鲈肌肉中水分、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豆粕各处理组黄金鲈肠长指数和肠长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前肠和中后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当豆粕替代24.0%和32.0%鱼粉蛋白时,黄金鲈前肠和中后肠的组织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上皮细胞与固有层部分出现分离现象,肠绒毛部分出现脱落或破损。【结论】在黄金鲈配合饲料中,当豆粕替代鱼粉的比例不超过24.0%时,不会对黄金鲈生长、饲料利用、肌肉营养成分和肠道组织结构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饲料中不同脂肪源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生长及消化酶和蛋白质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15.68±0.30) 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4.42%的玉米油、豆油、鱼油、棕榈油、猪油、混合油(质量比为:鱼油∶豆油∶猪油=3∶4∶3),配制成6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生长性能指标,肌肉中主要营养成分,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谷草转氨酶以及谷丙转氨酶的活力。【结果】混合油组洛氏鱥的终末体质量显著高于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组和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的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及蛋白质沉积率显著高于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但与玉米油、豆油及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玉米油、豆油、棕榈油及猪油组(P0.05);猪油组洛氏鱥肌肉中的粗脂肪含量显著高于鱼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前肠及中肠的蛋白酶活性与鱼油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二者均显著高于猪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豆油、玉米油、猪油以及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组洛氏鱥肝胰脏的脂肪酶活力显著高于棕榈油组(P0.05);混合油、鱼油和玉米油组洛氏鱥中肠的脂肪酶活力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显著高于豆油、猪油及棕榈油组(P0.05)。不同脂肪源饲料对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及后肠的淀粉酶活力无显著影响(P0.05)。混合油组和鱼油组洛氏鱥肝胰脏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力显著高于猪油组和棕榈油组(P0.05)。【结论】从洛氏鱥生长性能及消化代谢角度来看,混合油组和鱼油组饲料的效果最好,玉米油、豆油和棕榈油组次之,猪油组最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黄金鲈人工配合饲料的优化提供依据。【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28.71±0.08)g/尾的黄金鲈为研究对象,分别以豆粕和全脂豆粉为植物蛋白源,鱼粉为动物蛋白源,面粉和糊精为糖源,混合油脂[m(鱼油)∶m(玉米油)=1∶1]为脂肪源,配制成对照组、豆粕组、全脂豆粉组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420.0g/kg)、等能(总能20.0 MJ/kg)的半精制饲料,其中豆粕组和全脂豆粉组是用豆粕和全脂豆粉分别替代对照组20%的鱼粉蛋白。每组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20尾,在控温单循环养殖系统进行为期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国家标准方法测定黄金鲈肌肉中粗蛋白、粗脂肪、水分及粗灰分含量。【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豆粕替代鱼粉蛋白20%组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而全脂豆粉替代鱼粉蛋白20%组的终末体质量、体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的肥满度、脏体比和肝体比影响不显著(P0.05)。当豆粕替代20%的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当全脂豆粉替代20%的鱼粉蛋白时,黄金鲈肌肉中的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肌肉中的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分析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黄金鲈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相同鱼粉蛋白替代水平下,豆粕的替代效果优于全脂豆粉。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豆粕和膨化大豆粉对鲤鱼生长、饲料利用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影响,为优化鲤鱼人工配合饲料提供依据。【方法】分别利用豆粕和膨化大豆粉替代约60%(质量分数)的鱼粉,以全鱼粉为对照,配制成3种等氮(粗蛋白含量为360g/kg)、等能(总能为15.2 MJ/kg)的半精制饲料,在室内单循环控温养殖系统中对初始体质量为(27.25±0.09)g的鲤鱼进行8周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算鲤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相关指标及肌肉营养成分含量。【结果】豆粕组和膨化大豆粉组鲤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5),而饲料效率、蛋白质效率、肥满度、肝体比和脏体比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豆粕组鲤鱼肌肉中粗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水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膨化大豆粉组鲤鱼肌肉中粗蛋白和水分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同大豆蛋白源对鲤鱼肌肉粗灰分和粗脂肪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鲤鱼的生长、饲料利用和肌肉营养成分因素,相同鱼粉替代水平下膨化大豆粉的替代效果优于豆粕。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饲料蛋白质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蛋白质代谢酶及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洛氏鱥幼鱼[(6.98±0.01)g]为研究对象,以鱼粉、棉粕、豆粕及菜粕为蛋白源,混合油脂[V(玉米油)∶V(鱼油)=1∶1]为脂肪源,配制成5种蛋白质水平(24.98%,30. 02%,34.99%,40.01%,44.98%)等脂肪(6.0%)的配合饲料,进行了8周的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洛氏鱥肝胰脏及肠道的蛋白酶活性,用试剂盒测定肝胰脏的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丙二醛(MDA)含量、过氧化氢酶活性(CAT)、总抗氧化能力(T-AOC)、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GSH-Px)、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GSH)、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GSSG)。结果表明:洛氏鱥肝胰脏的谷草转氨酶(AST)活性随蛋白质水平的升高呈上升趋势,40.01%和44.98%组洛氏鱥肝胰脏中AST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和34.99%组(P0.05),30.02%和34.99%组洛氏鱥肝胰脏的AST活性显著高于24.98%组(P0.05),30.02%与34.99%组洛氏鱥肝胰脏的A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40.01%和44.98%组洛氏鱥肝胰脏的AST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的ALT活性呈上升趋势,且各组间差异显著(P0.05);洛氏鱥肝胰脏中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但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洛氏鱥前肠和中肠的蛋白酶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40.01%组洛氏鱥前肠和中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和44.98%组(P0.05),但与34.99%组差异不显著(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0.01%组洛氏鱥后肠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在试验条件下,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中MDA含量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40.01%组洛氏鱥肝胰脏的MDA含量活性显著低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随着饲料蛋白质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的CAT活性、T-AOC、GSH-Px、GSH含量、GSSG含量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40.01%组洛氏鱥肝胰脏的CAT、T-AOC、GSH-Px、GSH、GSSG显著高于24.98%、30.02%、34.99%和44.98%组(P0.05)。综上,饲料蛋白质水平为40.01%时,洛氏鱥蛋白酶活性及抗氧化酶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饲料中不同碳水化合物水平对洛氏鱥(Rhynchocypris lagowskii Dybowski)消化酶和糖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方法】以初始体质量为(7.64±0.04)g/尾的洛氏鱥幼鱼为研究对象,以鱼粉、豆粕、菜粕和棉粕为蛋白源,玉米油和鱼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碳水化合物,配制5种等氮(360.0g/kg)、等脂肪(60.0g/kg)、碳水化合物水平分别为0.0%(对照组),10.0%,16.0%,22.0%,28.0%(均为质量分数)的试验饲料,在控温养殖系统中进行8周饲养试验。饲养试验结束后,测定洛氏鱥肝胰脏和肠道淀粉酶、脂肪酶、蛋白酶及糖代谢酶活性和肝糖原含量。【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洛氏鱥肝胰脏、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10.0%,16.0%和22.0%组肝胰脏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28.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10.0%,16.0%,22.0%和28.0%组前肠、中肠和后肠蛋白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和16.0%组肝胰脏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2.0%和28.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前肠和后肠淀粉酶活性以22.0%组最高,且10.0%,16.0%,22.0%和28.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中肠淀粉酶活性以16.0%组最高,且16.0%和22.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28.0%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2.0%组洛氏鱥肝胰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均最高,且10.0%,16.0%,22.0%和28.0%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洛氏鱥肝胰脏己糖激酶、丙酮酸激酶、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及肝糖原含量均随着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的升高呈先升高后下降趋势。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为16.0%和22.0%时,洛氏鱥肝胰脏己糖激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和28.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丙酮酸激酶活性在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为22.0%时达到最高值,16.0%,22.0%和28.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果糖-1,6-二磷酸酶活性在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为16.0%和22.0%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和28.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肝糖原含量则在饲料碳水化合物水平为22.0%和28.0%时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10.0%和16.0%组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从消化及糖代谢角度看,洛氏鱥利用饲料中碳水化合物的适宜水平在16.0%~22.0%。  相似文献   

11.
4种蝴蝶雄性生殖系统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4种蝴蝶雄性生殖系统的形态学结构。【方法】将新鲜标本剪下腹部,在Motic SMZ168-BL型显微镜下观察解剖,用Q Imaging Retiga 2000R(CCD)显微成像系统照相,采用Montage图像叠加软件进行图像处理。【结果】描述了4种蝴蝶的雄性生殖系统,其中外生殖器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囊形突、钩突、背兜、阳基轭片等上,而内生殖器的主要差异表现在精巢、复射精管、单射精管及附腺上。【结论】4种蝴蝶雄性生殖系统的各部分结构特征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对L9和L3两个白粉寄生孢菌株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表明,它们的生长适温为10~30℃,其中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25℃和20℃;适宜生长的pH为4~10,其中最适pH均为8.有利于L9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乳糖和牛肉膏;有利于L3菌株菌落生长的碳、氮源分别为葡萄糖、乳糖和蛋白胨;改良查氏培养基有利于两者菌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眼柄粗提物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性腺发育相关基因(DMC1、VASA和VTG)表达的影响,探讨性腺抑制激素(GIH)在性腺发育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表明:DMC1和VASA只在凡纳滨对虾精巢和卵巢中表达;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量均显著性降低(P0.05),而注射眼柄粗提物后精巢和卵巢中DMC1表达显著增高(P0.05);相反,摘除眼柄后,精巢和卵巢中VASA以及卵巢中VTG基因表达量显著增高,但注射眼柄粗提物后性腺中的VASA和卵巢中的VTG表达量显著降低。结果表明眼柄粗提物通过影响生殖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凡纳滨对虾的性腺发育。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HvnANT1基因在青稞粒色形成过程中的基因表达模式,以紫粒青稞‘涅如姆扎’和白粒青稞‘昆仑10号’为试材,利用简化基因组GBS(Genotyping-by-Sequencing)对青稞紫粒进行基因定位,克隆到HvnANT1基因,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在7H染色体的84.30—86.00 cM获得1个MYB类转录因子,命名为HvnANT1。2)该基因长1 033 bp,其完整开放阅读框为762 bp,编码253个氨基酸。HvnANT1蛋白分子量为27.14 kU,是亲水性的不稳定碱性蛋白且不存在跨膜结构,无信号肽。该蛋白的二级结构主要是由无规卷曲、α-螺旋、延伸链和β-转角组成,具有2个SANT结构域(分别位于第13—第63个;第66—第114个氨基酸)。3)同源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青稞HvnANT1蛋白与大麦、乌拉尔图小麦、高梁、玉米、二型花、小米、水稻、土瓶草、车轴草和杨梅10种植物的ANT1蛋白序列相似性分别为100.00%、88.85%、54.64%、60.95%、60.82%、58.46%、57.61%、37.76%、36.05%和36.33%;这些序列都具有2个高度保守的2个SANT结构域;与大麦的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与乌拉尔图小麦,与水稻最远。4)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5)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显示:与籽粒颜色形成的乳熟早期和乳熟晚期相比,软面团期的HvnANT1基因在‘涅如姆扎’中表达量极显著上调,而在‘昆仑10号’中各时期的表达量较低且差异不显著;且软面团期的‘涅如姆扎’籽粒HvnANT1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昆仑10号’(P<0.01)。花青素合成相关的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与该基因表达量模式相似。综上,青稞HvnANT1蛋白结构中的SANT结构域在物种进化过程中比较保守;该基因定位在细胞核内,符合转录因子特性;HvnANT1基因表达模式与结构基因HvnCHI、HvnANSHvnDFR相似,在籽粒颜色形成的软面团期表达量极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15.
两种药用植物残渣堆肥浸提液对黄瓜3种病害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孢子萌发试验和盆栽试验测定了药用植物砂地柏和马齿苋残渣堆肥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霜霉病和炭疽病的活性.孢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马齿苋残渣堆肥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菌和炭疽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78.69%和60.28%,对黄瓜霜霉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砂地柏残渣堆肥浸提液对黄瓜炭疽病菌孢子萌发具有显著抑制作用,抑制率达到59.75%,对其他两种病原菌孢子萌发的抑制效果较差.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用植物残渣堆肥浸提液对黄瓜3种病害的防治效果随浸提液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当使用浸提液原液时,砂地柏残渣堆肥浸提液和马齿苋残渣堆肥浸提液对黄瓜灰霉病的防治效果最好,保护和治疗效果分别为66.30%、61.02%和78.72%、76.75%,其次为黄瓜霜霉病,对黄瓜炭疽病的防治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3种生物农药和3种化学药剂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对晚疫病菌、早疫病菌和黑痣病菌毒力较好,其EC50分别为  0.041 2  μg/mL、0.000 1  μg/mL和0.052 0  μg/mL;0.3%四霉素AS对3种马铃薯病害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0.009 3  μg/mL、0.208 4  μg/mL和0.265 9  μg/mL;3%中生菌素WG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较弱,EC50分别为 7.494 1  μg/mL、2.035 6  μg/mL和20.266 6  μg/mL;20%烯肟·戊唑醇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0.435 9  μg/mL、0.003 9  μg/mL和1.114 0  μg/mL;50%锰锌·氟吗啉WP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1.216 2  μg/mL、0.192 5  μg/mL和5.153 5  μg/mL;30%苯甲·嘧菌酯SC对3种病原菌的EC50分别为  11.270 1  μg/mL、0.227 8  μg/mL和6.071 8  μg/mL。综上所述,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WP、0.3%四霉素AS和20%烯肟·戊唑醇SC对马铃薯晚疫病、早疫病和黑痣病室内毒力较好。  相似文献   

17.
旨在初步了解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生长发育中的作用。采用分子克隆获得扩展莫尼茨绦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基因部分片段,应用MEGA软件对其进行进化分析。同时以beta-Tubulin基因作为内参基因,采用SYBR Green real-time 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扩展莫尼茨绦虫4个不同发育阶段即头节、幼节、成节、孕节中的表达差异,最终克隆获得749bp的serpin基因片段。进化分析表明,扩展莫尼茨绦虫serpin基因与多方棘球蚴serpin基因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标准曲线分析显示,serpin和beta-Tubulin基因的Ct值与阳性质粒的浓度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熔解曲线分析表明,产物为特异的单峰,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同时试验结果显示,serpin基因在虫体各发育阶段中的表达丰度存在差异,从高到低依次为孕节、头节、成节、幼节。由此初步推测,此基因可能在扩展莫尼茨绦虫虫卵发育为六钩蚴的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8.
旨在对新疆南疆部分地区璃眼蜱属的蜱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了解其分布情况。采集新疆南疆部分地区蜱,通过形态学鉴定将璃眼蜱属蜱作为样本,通过12SrDNA和16SrDNA基因扩增、测序及序列分析进行蜱种类鉴定。13个采样点共559只璃眼蜱属蜱,鉴定为3种,分别为小亚璃眼蜱、亚洲璃眼蜱和残缘璃眼蜱。  相似文献   

19.
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岚皋魔芋软腐病病原细菌生物多样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纯化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的致病菌,通过魔芋球茎、胡萝卜及马铃薯块的侵染试验初步确定其致病性,再利用魔芋球茎侵染致病及盆栽致病性试验确认其致病性;经菌落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rRNA序列测定确定病原菌的类型。【结果】从魔芋软腐病球茎及叶柄中共分离获得16株细菌,侵染试验表明,其中CDS1-B1、CDS1-B2、CDS2-B1、CDS2-B2、CZS-B4和CZS-B6共6株细菌可使魔芋球茎表现软腐症状,并导致盆栽魔芋发病;6株细菌的菌落与细胞形态均存在差异;在魔芋、胡萝卜及马铃薯块上的侵染能力不同;16SrRNA序列分析表明,菌株CDS1-B1、CDS1-B2、CDS2-B1及CDS2-B2均与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亲缘关系最近,菌株CZS-B4与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亲缘关系最近,相似度为98.8%,菌株CZS-B6与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的相似度达99.9%。【结论】导致岚皋县魔芋软腐病的致病细菌存在生物多样性,其致病性也存在差异,其中新发现的魔芋软腐病原菌菊果胶杆菌(Pecto-bacterium chrysanthemi)致病性最强,菊欧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和菊欧文氏菌(Dickeya dadantii)致病性较弱。  相似文献   

20.
稳定性是一个评价群落结构与功能的指标,一直是生态学研究的热点。本文依据林分地上部分指标建立稳定体系,对苏州近郊4种人工林分,应用数学生态学方法,分析冬青针阔混交林、栎树针阔叶混交林、湿地松林和木荷林的林分稳定性。结果表明,多样性并不完全能够代表稳定性;4种林分群落稳定性主要因林分密度不同而异;稳定性依次为湿地松林>冬青湿地松林>栎树湿地松林>木荷林。其中湿地松林可能会发展成为针阔混交林;木荷林中在生长过程中会因竞争产生限制,可能演替形成栎树—木荷混交林;2种针阔混交林在未来演替也可能向落叶阔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发展;该地区木荷林密度过大,稳定性较弱,应采取适当的抚育措施,提高其林分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