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对国家土地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整理,因为中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的复杂关系,当时为了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对于土地开发整理是以增加耕地面积为大方向。近年来各地政府更加重视土地开发整理,从而达到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实现耕地总量平衡的目的。文章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耕地质量特点的分析,探讨目前我国土地开发整理及耕地质量存在的问题表现和原因、以及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为了继续推展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我国应当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加大宣传,强化公众参与,保障群众权益;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3.
土地开发整理是我国补充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通过近些年的努力,我国在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存在着一些不足。为继续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我国应当重视土地整理规划工作,加大宣传,强化公众参与,保障群众权益;夯实工作基础,探索完善土地开发整理经济运行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办法,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4.
土地整理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地整理是当前我国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以土地整理的产生和发展开篇,阐述了国内外土地整理概念和内涵,并重点综述了土地整理的程序,土地整理的规划与设计,土地整理的效益,土地整理的产权分析以及土地整理的资金等5个方面的研究发展,为进一步深入土地整理研究,规范化、科学化土地整理活动提供有益帮助。  相似文献   

5.
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数量、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是我国大力倡导和推进的一项利国惠民工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投资,是指按《土地管理法》和《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的规定,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土地整理以及一级土地市场开发正在各地普遍展开,但我国目前对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施工过程中的生态效益和项目后效益评价问题研究较多,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后管理与建设实施方面重视不足,从而使建后工程管理环节普遍薄弱,影响了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效益。1、土地管理现状及土地整理的意义随着我国人口不断增加、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研究——以河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的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技术路线,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研究,分析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的内容,利用层次分析法、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原理与模型,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技术路线,构建了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资金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是开展“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重点和核心,土地开发整理分区实际上是土地开发整理类型的聚类划界,兼有分类和分区两方面的特征。以开县作为三峡库区县的研究样本。提出了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的原则与依据。并在借鉴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基础上,总结出应结合运用叠置法和主导标志法来划分土地开发整理区。并介绍了该方法在开县的土地开发整理分区方案中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0.
<正>国家开展土地开发整理的目的是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民生活和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把土地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11.
在评析云南省耕地资源基本态势的基础上,探讨云南省2020年总人口规模、人均粮食需求量、粮食自给率、耕地年粮食平均单产和粮播比例5个指标的合理取值问题,进而预测云南省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目标的耕地需求量。结果表明,省域2020年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需求量可以确定为500万~510万hm^2,其中500万hm^2为保障云南粮食安全的耕地“红线”。并构建云南坚守500万hm^2耕地“红线”的对策与措施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是洪灾频发的国家之一,洪水灾害的发生通常是突发的、范围广、破坏性强,且会造成巨大损失。我国每年因洪涝灾害,大量土地水毁,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和人身财产安全。目前针对水毁耕地治理的研究不多,本文以陕西省定边县白土岗子村水毁地为例,通过土地整治等系列措施提升耕地地力,从农田灌排水、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水利水电设施配置、地力培育等方向有针对地提出水毁耕地治理的措施与建议。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为类似区域土地水毁的防范和治理作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2006—2015年咸阳市耕地与基本农田数量和结构进行分析,采用相应的数学模型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得出了咸阳市耕地总量与各个社会因素之间呈明显的负相关关系,为咸阳市合理利用耕地资源,保障粮食、社会、经济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从湖南省所面临的日益尖锐的人口与土地、农业与非农建设用地的矛盾现实出发,探讨了开展土地整理的重要意义;对湖南省农用土地与村庄 整理潜力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推进湖南土地整理工作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在研究国内外粮食供给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粮食安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政治问题的新观念;在阐述粮食安全基本理论时认为,耕地数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耕地质量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基于此,提出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夯实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的方法和途径,即要有健全的投入机制,要有统一的建设目标、标准和内容,要有可操作的管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摘要:由于重数量、轻质量,重建设、轻管理,导致部分已建标准农田没有达到预期的吨粮田标准。为确保粮食安全,浙江省农业部门组织力量对已建标准农田开展全面的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文章提出了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的方法和指标体系,开发了“浙江省标准农田地力调查与分等定级系统”,实现数据管理、地力评价与统计分析等功能。研究结果表明,一等、二等、三等标准农田分别占33.2%,60.7%,6.1%,通过实地检验,评价结果符合生产实际。该项研究可为今后标准农田质量提升工程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省域耕地休耕规模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借鉴增量城镇用地区域配置的方法和原理,运用最小人均耕地面积模型、趋势预测法及熵权法,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测算中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休耕耕地规模.结果表明:基于粮食安全与生态安全的中国31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可休耕耕地规模为1 690.73万hm2,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耕地生态安全及休耕规模差异明显,休耕规模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北、沿海地区休耕规模大,西南、东北地区规模较小的分布格局.研究既突破了仅从宏观层面及粮食安全视角研究休耕规模的局限性,丰富和完善了探究耕地休耕规模的视角和方法,又为我国休耕规模分配和确定提供了科学依据及理论指导,有利于实现耕地休耕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保护政策的绩效评价是我国粮食安全及土地调控的重要研究对象。采用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湖南省14个地级市(州)2006至2010年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进行评价。利用SPSS 18.0软件对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构造绩效评价函数,计算出14个地级市(州)的耕地保护政策绩效的效用值。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得出,2006年至2010年间,娄底市的耕地保护政策的效用值最高,株洲市最低。根据结论,提出了加强湖南省耕地保护政策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9.
石冬梅  佟磊 《广东农业科学》2014,41(20):207-210
为了深入了解粮食产出与农地流转的协同关系,应用回归分析和问卷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从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和不规范流转会造成粮食安全风险两个方面,分析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与粮食安全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在加强土地流转的同时,应建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合理控制土地流转的非粮化规模等政策建议,防范由于农地流转的非粮化造成的粮食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20.
黄璐  刘京宝  夏来坤 《安徽农业科学》2012,(7):4245-4246,4265
[目的]探讨河南省改造中低产田的对策,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法]通过对河南省中低产田的现状调查,分析改造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并提出改造的技术对策。[结果]针对河南省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采取兴修水利、合理施肥,改、用、养相结合,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成效。[结论]合理地开发利用中低产田,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