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代红炀 《吉林农业》2013,(3):229-229
文章从黑颈鹤生态特征及习性出发,简单介绍了其分布及数量情况,对危及黑颈鹤生存的因素做了分析,并针对这些致危因素提出了相应的保护对策,对保护黑颈鹤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摘要:运用有关景观生态学理论、RS和GIS等空间统计与分析技术,对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2011年和2015年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并对土地利用类型与景观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5年间,大山包国家级黑颈鹤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面积变化率最大的为灌草丛(16177%),最小的为水体(942%)。相对于2011年来说,2015年裸地、耕地斑块总面积有所减少,林地和灌草丛面积有所增加;林地、道路和灌草丛的聚集度指数有所增加,表明这3类景观连通性增强,景观更加集中连片。据此,建议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减少各种人为活动对自然保护区的干扰和破坏,保护好国家一级珍稀濒危物种黑颈鹤的越冬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云南农业》2007,(11):I0001-I0001
昭阳区是全国闻名的黑颈鹤之乡,也是中国南方最大的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举办昭阳苹果文化旅游节的宗旨是:以昭阳区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为切入点,以苹果文化旅游节为载体,展示昭阳区风采,打造昭阳品牌,促进对外交流,推动经济发展。主要目的是:通过活动的举办,进一步加大昭阳优势文化旅游资源宣传推介,彰显品牌优势,提升发展层次,转变群众观念,  相似文献   

4.
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 041、5 949、6 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5.
对西藏“一江两河”流域越冬黑颈鹤( Grus nigricollis)种群数量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黑颈鹤昼间活动生境和人为干扰情况。结果表明:2010年12月—2011年1月、2012年12月—2013年1月、2015年1月在“一江两河”流域越冬的黑颈鹤数量分别为6041、59496、496只。拉孜到南木林之间雅鲁藏布江中上游河谷和墨竹工卡到林周之间的拉萨河-澎波河谷一区是越冬黑颈鹤最为集中的2个区域;黑颈鹤昼间活动的主要生境是农田和水体,在这2种生境活动的黑颈鹤集群分别占集群总数( n=125)的80.8%和17.6%;12.0%的越冬黑颈鹤集群受到人为干扰的影响,其中69.2%的干扰来自开发建设。  相似文献   

6.
2006年4—6月,利用样点法和扫描取样法在藏北观测了繁殖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的巢址特征和觅食地选择。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岛屿规模及状况、安全和筑巢需求以及巢的位置是黑颈鹤巢址的主要特征,表现了89%的方差信息。Bonferroni Z检验表明,黑颈鹤对不同觅食地的选择性存在差异:浅水泥炭地的选择性最高(1.375),其次是青藏苔草草甸(-0.125)、杂草盐生草甸(-0.750),对牧地的选择性最低(-1.000)。Friedman非参数多重比较结果表明:浅水泥炭地的选择性与牧地、杂草盐生草甸和青藏苔草草甸3种类型的觅食地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青藏苔草草甸与牧地生境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与杂草盐生草甸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杂草盐生草甸与牧地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适宜的巢址是影响繁殖期间黑颈鹤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2006年4~6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法和所有事件记录法,对藏北黑颈鹤Gins nigicollis繁殖前期的昼间行为进行了详细观测。结果表明:①黑颈鹤昼间行为活动时间分配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各种行为所占时间百分比大小依次为:取食43.69%,警戒21.78%,保养21.69%,运动7.57%,杂项3.18%,繁殖2.09%。②各种行为活动的时间分配在雌雄个体间具有一定的差异。雄鹤的警戒和运动行为比雌鹤高,且警戒行为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他4种行为雌性较高。③黑颈鹤的各种行为表现出一定的节律性。11:00以前,各种行为活动相对稳定,11:00之后依次出现了3个取食高峰和1个保养高峰,且呈上升趋势;其他4种行为无明显峰值,并呈下降趋势。④雌雄鹤的取食、警戒和保养行为在不同时段上表现出同步性和异步性。雄鹤取食高峰集中在中午(12:00~14:00),雌鹤的取食高峰分散在一天中的早(8:00),中(12:00,14:00)和晚(17:00)3个时期。讨论了繁殖前期黑颈鹤性别间的行为差异,并与黑颈鹤东部种群以及其他鹤类的行为进行了对比。图2表1参35  相似文献   

8.
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对区域内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影响,生态补偿是对为保护环境而牺牲自身利益的居民进行补偿。以昭通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的基本情况,分析了生态补偿过程中公众参与方面存在的问题,聚焦大山包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补偿实践,提出了完善生态补偿公众参与机制的建议。目前我国生态补偿实践中公众参与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充分保障在地居民的知情权、生存权以及直接的经济利益,从程序性权利入手提高公众参与度,有助于实现保护环境与保障民生共存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佛坪保护区内大古坪村农业生产现状的调查,指出区内农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实现保护区内资源保护与农业经济发展双赢。  相似文献   

10.
贵州喀斯特山区生态脆弱,石漠化严重,人地矛盾尖锐。喀斯特山区的农业生产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如何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实现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本文总结回顾贵州省喀斯特地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的历程,将其分为四个阶段:解决温饱,向自然索取阶段;改造自然阶段;保护自然阶段;保护与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阶段。通过分析农业生产模式的衍变和生态建设取得的成绩,我国工业化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结合贵州实际情况,展望贵州喀斯特山区未来的农业生产模式,为农业生产与生态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   The latest crane species to be discribed was the Black- necked Crane (Grus nigricollis) ofthe Qinghai- Tibetan Plateau.It was first located in1 876 at Qinghai Lake,China,since thenChinese scientists have conducted extensive research on this species,especially on its popula-tion status and distribution(Yao and L iao1 984) ,population structure(L i and Zhou1 987) ,wintering ecology(L u1 983,Wu1 985) ,and breeding ecology(Lu and Yao1 980 ,Yao and Liao1 984) .However,li…  相似文献   

12.
李志阳  田伟 《现代农业科技》2010,(18):250-251,255
江苏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的越冬数量已由1982年的200多只增加到现在的1000只左右,但分布点却由原来的连续分布变化为岛状分布,分布范围也在缩小,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影响。近年来由于受栖息空间的限制,盐城沿海滩涂越冬丹顶鹤在人工湿地中的分布数量已超过总数的一半。据此及其滩涂湿地特性,规划实施人工湿地生态经济系统,可以协调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有效保护丹顶鹤等珍禽及生物多样性,实现栖息地保护与地区经济的共同战略。  相似文献   

13.
随着农业耕作技术的发展,人工喷洒农药的方式逐渐消失,出现无人喷洒作业。本文介绍了农用植保无人机机型及动力,阐述了农用植保无人机的动力系统应用现状,以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东北黑土区耕地地力评价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资源,耕地地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耕地地力的变化对粮食生产和生产力等具有重要的影响。黑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土壤资源,黑土耕地面积占东北区总耕地面积的18.08%,常年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28.1%,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7.8%,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掠夺式的经营导致黑土不断退化。黑土区开展耕地地力评价将为黑土区耕地退化治理和耕地的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淮河流域35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采用特尔斐法,分析淮河流域2008年和2012年的农业生产水平、资源环境保障度、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三个方面的综合水平,探讨其时空聚类格局。结果表明,2008-2012年5年间,淮河流域各市的农业生产水平全面提高,整体平均提高11.75分;整体资源环境保障度上升3.6分,其上升速度远低于生产水平发展的速度;区域之间的开发和保护存在不平衡,使本区域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度发生空间聚集,并且在5年间,协调度低的城市以西北—东南走向的条带状格局向西转移。本区域整体的农业生产与资源环境协调度均值从2008年的0.14下降到2012年的-0.11,恶化态势明显。淮河流域全区须尽快健全保护农业农村环境的政策法规体系、建立起流域补偿机制等,更加注意发展与资源利用之间的时空匹配与效率提高,保障现代农业未来一段时间的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16.
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中国农业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其中煤炭和柴油消费占50%以上。农业生产依赖化石能源,已经对资源和环境产生负面影响。改善和优化农业能源消费结构,实现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VAR模型,使用1996—2016年中国农业能源消费和农业经济增长数据,分析了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作用机理。在农业生产中,通过减少使用化石能源、增加使用清洁能源、优化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农业产出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欧盟及其各个成员国在有机农业的发展和植物保护方面都有着相对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措施,并形成了统一的有机农产品市场规范,发展势态良好。为此,概述了欧盟有机农业法律法规现状,分析了欧盟各国病虫害防治、生物技术研究和有机农产品检测等在有机农业植物保护中的技术措施,指出欧盟的有机农业将向低碳化、区域化、信息化方向发展。我国有机农业的发展需要做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不断加大植保技术和有机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投入,提出合理的农业生产补贴政策,做好农业信息化、技术化、机械化的统一发展。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我国农业保护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延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5180-15182
论述了我国建立农业保护体系的目的,讨论了我国农业保护体系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的思路,包括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形成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建立以质量为基础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通过信息化服务建设促进农村市场的发展,让农产品流通更方便;增加农业科技教育投入,大力推进科教兴农战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让贫困地区真正富裕起来。最后,提出了构建我国农业保护体系的政策和措施,包括提高农业投入比重,优化农业投资结构;增加对农村科教文化事业的投资,促进农村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全面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扶持优良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放宽贸易管制,促进农产品出口;完善农业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对农业保护的制度化和法制化。  相似文献   

19.
生态农业是当今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具有显著的增产、增收、增效和环境保护功能,对改善和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生产健康优质的安全食品具有重大意义。简述了我国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安全现状,分析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发展生态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并发展生态农业应因地制宜、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和道地农产品生产协调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仿野生生产方式的概念、理论构成和技术途径。仿野生生产方式强调系统内各组分与环境之间的有机组合,从而形成新的高级生态农业系统,其在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上,生产出的产品在道地性上符合产业化发展的需要;仿野生生产方式从生理学理论、生态学理论、补偿效应原理、农业气候学理论等方面出发构建其理论基础,并基于理论形成具体的技术途径,以期推动生态农业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