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的土壤修复效果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砒砂岩地区沙棘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探讨沙棘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对表层土壤理化性状的改良作用,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实施造林工程8年后,沙棘林地表层土壤的总孔隙度比荒坡地提高7.4%,土壤粘粒含量占49.15%,比荒地增加了75%;〉5mm的大团粒含量为43.38%,是荒地的2.99倍,有机质含量为13.92g/kg,是荒地的3.68倍;全氮、全磷、全钾的含量分别为荒地的1.72倍、1.13倍与1.36倍,有效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分别为荒地的4.54倍、3.29倍与7.6倍。说明沙棘造林使造林区的土壤结构得到显著改善,沙棘生态修复工程的生态效益突出,可有效降低该地区降雨对土壤的侵蚀和地表径流的冲刷。  相似文献   

2.
沙棘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及效益试验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在黄土高原大面积建造植被、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经济 ,笔者于 1975~ 2 0 0 2年的 2 8年间 ,在半干旱黄土区的吴旗、安塞和固原县进行了沙棘和环境关系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沙棘具有特殊的生理生态和形态解剖学特性 ,沙棘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 ,其值为 1.2 1~ 1.53g·m- 2·mm- 1,是荒山植被的 3.1~ 5.8倍。沙棘耗水较经济 ,在半干旱的黄土区荒山种植 ,它能有效地利用水、土资源。测定沙棘水势较低 ,蒸腾强度较稳定 ,蒸腾耗水较大 ,吸水量较大 ,束缚水和束缚水与自由水比值较高。观察沙棘叶和根的形态解剖学特性看出沙棘耐干旱、耐水湿和调节蒸腾作用较强。沙棘在半干旱黄土区改善环境的生态功能明显。沙棘通过其茂密的林冠层、林下草被层、枯枝落叶层和发达的根系层形成良好的水分生态环境和森林生态结构 ,对林下小气候、土壤水分、养分及生物多样性有良好影响。与荒坡测定对比 ,第 2、 3和 4龄沙棘林地 ,径流量分别减少 6 6 .2 %、 6 5.9%和 78.2 % ,土壤侵蚀量分别减少 39%、 37.8%和 4 7%。 5龄以上的沙棘林 ,一般无侵蚀沟和滑坡发生。沙棘是适应黄土高原的优良树种 ,具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3.
生物炭对设施黄瓜根际土壤养分和菌群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设施黄瓜根际土壤为试验对象,通过每hm2添加5、10、20、40、60 t不同生物炭量作为处理,研究黄瓜结果期养分和细菌群落变化规律,探讨生物炭调控二者间相互作用机制。试验结果表明:在生物炭添加量为5~60 t/hm2时,在黄瓜结果期可不同程度提高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碳含量和全氮质量比;在20~60 t/hm2时,可明显提高结果盛期根际土壤细菌中变形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丰度而降低酸杆菌门、绿弯菌门丰度;生物炭通过调控并提高变形菌门γ-变形菌纲、放线菌门放线菌纲放线菌目等细菌数量和比例,促进根际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质量比的提高;经综合比较,20 t/hm2的生物炭量处理效果优于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在结果盛期可提高根际土壤碱解氮质量比39.86%、速效磷质量比135.95%、速效钾质量比81.35%、有机碳质量比82.89%、全氮质量比73.77%。  相似文献   

4.
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研究了砒砂岩地区沙棘人工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沙棘人工林能够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并能提高土壤持水能力.与对照地相比,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非毛管孔隙度的增幅分别为8.7%~23.9%,6.2%~22.3%,22.4%~43.8%;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和最小持水量的增幅分别为14.8%~31.1%,14.8%~18.2%,5.1%~18.3%.说明沙棘人工林能够显著改善砒砂岩地区土壤水分物理状况.  相似文献   

5.
陕北定边县部分盐碱地培育和筛选适宜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对于盐碱地的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在定边县堆子梁镇营盘梁村开展大田试验,设置4个处理T1,T2,T3和T4,分别为隆优619、宁靖28、东稻4号、水稻FL478,均采用井水作为灌溉水源,以研究不同品种水稻种植对盐碱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土壤离子变化、水稻生长状况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种植水稻前相比,各处理土壤pH值和全盐质量比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5,P<0.01).种植水稻后,各处理促进了土壤黏粒含量的降低、粉粒含量的提高,而砂粒含量均有所降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质量比和全氮质量比均有不同程度提高(P<0.01),但有效磷和速效钾质量比显著降低(P<0.05).处理T1,T2,T3和T4的土壤耕作层有机质质量比较种植水稻前分别提高219.87%,398.34%,218.91%和277.53%;全氮质量比分别提高150.00%,300.00%,160.71%和29.23%.各处理Ca2+,Mg2+,Cl-,SO2-4,HCO-3质量比分别较本底值降低46.76%,63.78%,33.91%,63.78%以及43.18%,种植水稻对土壤脱盐效果显著.各处理与水稻株高生长和每m2穗数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盐碱地种植水稻百粒质量和产量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处理T1分别较T2,T3和T4提高了4.96%,42.78%和161.64%.种植隆优619、宁靖28水稻产量较高,是较为适宜在陕北盐碱地种植的水稻品种,可在陕北地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6.
为了寻找减少氮磷流失的最优控水方式,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地下水位控制对冬小麦地氮磷流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控水方式对冬小麦地排水中氮磷浓度影响明显.经地下水位控制,冬小麦各生育期地下排水中的氨态氮(NH+4-N)质量浓度降低,而硝态氮(NO-3-N)质量浓度则有所增加;拔节孕穗期保持水位100 mm处理排水总磷(TP)质量浓度增加,抽穗开花期排水TP质量浓度降低;拔节孕穗期保持水位-200 mm处理TP质量浓度降低,抽穗开花期则有所增加.冬小麦地土壤速效氮质量比在拔节孕穗期有所减少,抽穗开花期保持高水位有利于速效氮质量比降低,拔节孕穗期土壤中的速效磷质量比都有一定幅度的降低,抽穗开花期保持高水位有利于速效磷质量比降低,在水位较低的情况下,控水时间越长,速效磷质量比越大.  相似文献   

7.
不同模式对盐碱地土壤环境改良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陕西卤泊滩盐碱地在传统排水和生态蓄水处理下土壤容重、孔隙度、水分、全盐量和养分特征,分析说明不同治理模式下土壤理化特征的差异性,从而为治理盐碱地提供科学依据及论证治理模式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在陕西富平设置盐碱地模型试验,分别设置传统排水和生态蓄水2种处理,测定分析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孔隙度、电导率、全盐量、有机质、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及分形维数;分析0~1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及贮水量,并综合分析在0~30 cm土层,土壤分形维数平均值与土壤养分平均值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0~30 cm土层,2种模式下,土壤容重与孔隙度呈现趋势一致,生态蓄水模式较传统排水可有效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同等水量下,在0~160 cm土层,生态蓄水处理下土壤平均湿度和平均贮水量较传统排水处理分别高4.47%和2.57%;在0~30 cm土层,传统排水和生态蓄水处理较试验前显著降低土壤pH值、电导率和全盐含量,且生态蓄水处理减少显著;在0~30 cm土层,各处理下各养分含量表现趋势一致即随着土层的增加而减小,且生态蓄水处理下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平均含量较传统排水处理分别高18.96%、4.76%、10.67%和9.35%,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在0~30 cm土层,不同处理下土壤团聚体干筛和湿筛的分形维数呈现相反趋势,且与土壤平均容重、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和速效磷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R~2=0. 800 6~0.949 9),差异性显著(P0.05)。综上所述,生态蓄水处理较传统排水处理可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稳定性及土壤质量,可良好地实现盐碱地治理。  相似文献   

8.
农田土壤机械压实修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土壤机械压实是由机械作业引起的土壤结构破坏,导致土壤质量下降,具有累积效果。通过农机技术对压实土壤进行修复,可以改善土壤三相比,提高土壤质量。深松耕地土壤容重降低15.62%,土壤孔隙度提高7.7个百分点,孔隙比提高36.51%;土壤含水量正常年份可提高0.99个百分点,干旱季节可提高1.22个百分点,而多雨季节则降低0.8个百分点;土壤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提高21.4%、18.04%、12.6%。除应用农机技术外,还可以使用农艺技术对压实土壤进行修复,通过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作物合理轮作等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修复土壤压实。  相似文献   

9.
煤矿复垦区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明煤矿复垦区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促进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的水分管理。【方法】以鄂尔多斯市煤矿复垦区沙棘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了不同林龄的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人工林土壤水分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①随着林龄的增加,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呈"减小-增加-减小"趋势;不同林龄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6 a林龄的中国沙棘林地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林地土壤水分(P<0.05),3 a林龄的大果沙棘林地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其他林龄林地土壤水分(P<0.05)。②在0~100 cm土层中,6 a林龄的中国沙棘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差异不显著,其余林龄中国沙棘和大果沙棘林地各土层之间土壤水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③中国沙棘林地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呈增加趋势,大果沙棘林地随着距树干距离的增加土壤水分呈减小趋势。【结论】煤矿复垦区沙棘林地土壤水分差异较大,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的林龄、树木品种和土壤空间差异,采取适宜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黄土高原中部沙棘林干物质积累机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应用标准地-标准木-分层切割法对黄土高原中部陕西延安沙棘人工林的生长量、生物量和生产力开展了研究,并建立了气候生产力模型,结果表明:随着沙棘林个体年龄的增长,其树高、胸径、材积累计生长量逐渐增加,20年生沙棘人工林材积平均生长量和连年生长量平均值分别为:0.2823×10-4m3和0.5731×10-4m3,生物量现存量为33.5818t·hm-2,80%以上为主林冠层;沙棘林年净生产量369.9454g·m-2,降水生产力为917.8200g·m-2·a-1,该区域沙棘林生产潜力很大。  相似文献   

11.
土壤养分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标,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物质基础,不过土壤养分含量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影响的主要因素包括成土母质、成土过程、生物气候因素和施肥及农业利用方式,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其含量产生直接的关系。本文通过对青河县16个沙棘地块的田间采样分析,以0~10cm、10~20cm、20~30cm、30~40cm...  相似文献   

12.
不同施肥水平下VA菌根对沙棘改土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土壤养分-根际微生物-植物之间的相互影响,阐述了作为水土保持先锋树种,沙棘如何耐旱,耐瘠薄,改良土壤.针对不同施磷肥水平下,接种VA菌根的沙棘如何使VA菌根的吸收磷的特点结合自身的固氮特性来进一步改善土壤提出建议,进一步研究沙棘根际微生物在不同施磷肥影响下对沙棘改土效应造成的影响,为沙棘作为造林先锋树种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东北黑土区不同立地条件下沙棘生长及改良土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立地(盐碱地、草场退化地、废弃地)栽植沙棘,通过3年的试验研究(1998~2000年),结果表明:沙棘在pH值8.77~9.18之间的盐碱地栽植可以成活,同时沙棘林下土壤各单项肥力指标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沙棘栽植2年后土壤pH降低0.1~0.23左右,全盐量绝对值降低0.01%~0.02%,有机质绝对值增加0.01%~0.15%左右。草场围栏成效快,围护效果显著。废弃地栽植沙棘生长正常,株高达76.4cm、冠幅达79.2cm×76.2cm。  相似文献   

14.
在砒砂岩区沙棘人工群落中,沙棘层鲜重平均占89%,草本层占11%。沙棘标准株鲜重生物量随树高分布模型为Cubic模型,即最下层生物量较小,向上增加很快,然后随着高度上升,生物量逐渐减少。对于2a、4a、6a、8a、10a等5个林龄,沙棘枝干鲜重的主要分布层次分别为0-40cm、0-120cm、0-140cm、0-160cm、0-210cm,即枝干重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不断向上延伸;而叶鲜重的主要分布层次分别为20-70cm、60-140cm、70-180cm、60-190cm、120-230cm,叶重量也随林龄的增加,其聚集重心部位不断向上转移。生产实践中应通过调节密度(如带状间伐)等,使叶的分布层次下移,这样将有利于沙棘果、叶的采摘,同时,也能防止由干旱而造成的沙棘枯死或感染病虫害而致死亡。  相似文献   

15.
沙棘资源开发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砒砂岩区沙棘植物"柔性坝"试验研究和周章义提出"把沙棘作为‘农作物’和沙棘开发的基础上,论证了沙棘资源开发符合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给出了沙棘生态工业链状开发框架模式和防止土壤侵蚀的生态环境功能。提出建立小流域支毛沟沟头沙棘生态园,有序进行沙棘开发,把建立黄土高原基岩产沙区沙棘生态工业园开发,作为21世纪该区一场新...  相似文献   

16.
吉林省西部地区由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土地退化严重,表现为土地盐碱化,土地沙化,土地贫瘠化和草原退化。退化土地面积已超过280万hm2,约占该区总面积的60%。恶劣的生态环境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为使吉林西部地区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本文分析了沙棘在吉林省西部退化土地治理中的生态功能、经济价值以及综合利用价值,认为大力发展沙棘生态经济林是该区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7.
先锋植物沙棘Ⅲ——生活史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沙棘生态习性,应归属r-型生态对策型。沙棘的生活史具两型性(有性和无性繁殖),是对有限资源权衡利用与分配在生命维持-生长-繁殖-扩散上的不均衡结果,是长期自然选择,进化的结果。固氮与克隆生长有利与扩大了r-型生态对策。雌雄异株的进化,避免了近交衰退和提高了沙棘的适合度。沙棘的花序分化受多种同源异型基因调控,而性别决定则受Y性染色体上性基因连锁决定。沙棘繁殖力很高,但衰老较快,是一种生命期(20年左右)较短的灌木。  相似文献   

18.
西干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地带,水土流失始终是困扰运行管理的难题,而沙棘枝叶茂密,根系发达,生长迅速,抗干旱风沙,耐盐碱贫瘠,御严寒酷暑,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沙棘为西干渠生态林建设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