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采用田间随机区组法研究甘南高原独一味间作栽培藏木香对独一味出苗率、成活率、叶长、叶宽和株高的影响。结果表明,独一味间作栽培藏木香时,当年生独一味的出苗率、成活率比单作极显著提高;两年生独一味的叶长、叶宽和株高的生长变化也比单作显著加快。该研究攻克了独一味大田栽培中成活率低的技术难关,对独一味的人工栽培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海南咖啡生产适宜的栽培模式。分析比较了咖啡单作和咖啡香蕉间作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的生长量、产量、光合特性及经济效益情况。结果表明:2种栽培模式下咖啡生长量、产量、净光合速率差异均不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比咖啡单作模式下叶面积、叶绿素SPAD值大,但差异未达到显著;咖啡香蕉间作模式下4年单位面积总投入比咖啡单作高58.5%,总收益率比咖啡单作高60.7%。咖啡香蕉间作模式在缩短投资回收期、提高产值、增加收益方面显著高于咖啡单作。  相似文献   

3.
小麦、大麦与蚕豆间作对耗水量和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小麦/蚕豆间作和大麦/蚕豆间作盆栽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相比在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方面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小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小麦单作和蚕豆单作低,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小麦/蚕豆间作在蚕豆分枝期耗水量比蚕豆单作低,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全生育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但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大麦/蚕豆间作在大麦分蘖期耗水量比大麦单作高,且存在显著差异。大麦/蚕豆间作各生育期及全生育期耗水量与蚕豆单作相比不存在显著差异。间作小麦、间作大麦的WUE(水分利用率)比单作小麦、单作大麦高,但间作蚕豆的WUE比单作蚕豆低。  相似文献   

4.
琚慧媛  王嘉  李嫱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963-964,1149
[目的]研究辽宁地区玉米与紫花苜蓿间作的可行性。[方法]设置玉米、紫花苜蓿单作和间作3种种植方式,间作玉米采用控根育苗移栽,测定玉米和紫花苜蓿的株高、产量。[结果]间作玉米缓苗期、株高较低于单作,但抽穗后两者的株高差异不显著。间作紫花苜蓿的株高低于单作。1年生苜蓿与玉米相互间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参数,两者的实际高度相近时,紫花苜蓿具有较好的收获量,可以刈割。间作玉米产量达12 190.5 kg/hm2,比单作玉米低11.4%,经济系数显著高于单作玉米。间作苜蓿的产量低于单作,但可以多次循环刈割。[结论]玉米、苜蓿间作增加了单位面积土地的生物量和产值,提高了综合效益,促进了辽北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辽宁省玉米、绿豆最佳间作种植模式,筛选合理的复合群体结构,本试验设计4个处理,研究不同间作处理下作物的农艺性状、光合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以确定最适宜的种植模式。结果表明,间作未割苗玉米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气孔导度均高于其他处理,而未割苗玉米与绿豆间作模式中绿豆各指标则表现为低于其他处理。间作未割苗玉米株高显著高于其他处理,间作割苗玉米穗位高和穗长显著低于其他处理。间作处理绿豆株高、单株荚数、荚粒数、单株根瘤数和单株根瘤鲜重显著低于单作绿豆。间作模式土地当量比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优势,不割苗玉米与绿豆间作模式利润最高,纯利润可达9 940.4元/hm2,与单作绿豆相比纯利润增加12.7%,比单作玉米纯利润增加10.47%。  相似文献   

6.
通过田间试验对比分析了甘蔗单作、大豆单作及甘蔗/大豆间作3 种种植模式下杂草数量、土壤养分情 况、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当量比。结果表明院(1)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中,田间杂草数为16.5~25.0 株/m2,而单作甘蔗 田间杂草数为40.0~45.0 株/m2,对比单作甘蔗,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田间杂草数量显著减少;(2)在甘蔗/大豆隔行 间作模式中,土壤全氮、全磷、速效钾、速效磷分别提高0.03 g/kg、0.058 g/kg、0.1344 mg/kg 和5.34 mg/kg,表明间作模 式对土壤肥力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甘蔗/大豆隔行间作模式下,甘蔗出苗率及甘蔗产量表现同甘蔗单作相比没有 明显差异,合理间作大豆对甘蔗生长没有负面影响;土地当量比为1.39~1.63,具有较强的间作优势。  相似文献   

7.
杏棉间作对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杏棉间作下棉花的生长发育,为杏棉立体高效种植技术的优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进行间作棉与单作棉对比试验.[结果]间作棉比单作棉生育期晚8 d;出叶速率在出苗-现蕾期最快,间作棉为6.2 d/片,比单作棉慢0.7 d/片;截至打顶时,间作棉株高为58.01 cm,单作棉为64.51 cm;间作下棉花的真叶数、果枝数减少,主茎节间变长,始节高度上长升,总果节数比单作棉低53.47;,收获株数18.34×10<'4>株/hm2,单株结铃数3.6个,单铃重5.25 g,衣分38.6;,皮棉产量1 352.84 kg/hm2.[结论]杏棉间作条件下主要影响棉花的衣分、产量.其中衣分比单作棉低4.3;、产量低43.8;.  相似文献   

8.
水稻杂糯间作栽培防治稻瘟病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对稻瘟病的控制效果和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冈优188与珍珠糯分别以4∶1、6∶1间作栽培时,冈优188叶瘟、穗瘟的病情指数分别为3.20、5.40和3.05、5.03,比冈优188单作栽培叶瘟、穗瘟的病指分别下降了1.31、4.80和1.46、5.17;珍珠糯叶瘟、穗瘟的病指分别为4.87、3.52和4.61、2.46,比珍珠糯单作栽培叶瘟、穗瘟的病指分别下降了5.68、24.81和5.94、25.87。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对稻瘟病有一定防控作用,其复合产量比单作栽培均有所增加,二者以6∶1间作栽培的综合效益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烤烟调茬困难的现状,烟薯间作已发展成为临沂烟区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套种模式。烟薯不同间作类型对烤烟综合效应研究结果表明:2种烟薯间作模式大田生育期比烤烟单作缩短7 d左右;烟株株高、茎粗、有效叶数有优于烤烟单作的趋势;烟株病毒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比烤烟单作明显降低;单位面积总收入比烤烟单作增加,体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为临沂烟区烟薯间作的推广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采用大田试验,通过富集植物小花南芥与蚕豆间作修复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分析在间作体系中植物对Cd和Pb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单作与间作条件下,蚕豆和小花南芥的株高以及生物量没有显著差异。蚕豆在花蕾期Cd,Pb的含量相对较低,成熟期Cd,Pb含量最高,蚕豆的Cd和Pb含量在间作条件下分别比单作高30.9%和40.2%;小花南芥的Cd,Pb含量随种植时间逐步升高,小花南芥的Cd和Pb含量在间作条件下分别比单作高12.6%和低9.04%。蚕豆与小花南芥间作条件下对Cd的富集系数比单作高,而对Pb的富集系数间作和单作没有差异。蚕豆与小花南芥对Cd和Pb的转运系数,单作与间作条件下均没有差异。蚕豆对Cd和Pb的净化效率,间作的均大于单做,小花南芥的净化效率单作与间作没有差异。因此,蚕豆花蕾期Cd,Pb含量最低,成熟期Cd,Pb含量最高,均是间作高于单作;小花南芥在120 d时Cd,Pb含量最高,Cd含量间作高于单作,Pb含量低于单作。研究表明富集植物小花南芥与蚕豆间作修复铅锌矿区周边农田土壤,具有一定的修复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玉米与绿豆或红小豆间作对玉米、绿豆、红小豆产量、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济南及周边地区玉米、绿豆、红小豆的最优种植模式。[方法]设置玉米间作绿豆、玉米间作红小豆、玉米单作、绿豆单作、红小豆单作共8个处理,分别以玉米单作、绿豆单作和红小豆单作为对照,分析不同种植模式下的经济效益。[结果]玉米6.75万株/hm~2+绿豆5.55万株/hm~2为最优处理,收获玉米产量为6 567.0 kg/hm~2,收获绿豆产量为583.5 kg/hm~2,经济效益为18 384.0元/hm~2,比绿豆单作增效12.3%,比玉米单作增效26.9%。通过缩小株距,将玉米密度固定在6.75万株/hm~2能使玉米产量水平降低不显著。绿豆在间作条件下较绿豆单作产量降低59.1%;红小豆在间作条件下,玉米和红小豆产量均显著降低,经济效益低于玉米单作或红小豆单作。[结论]在该试验条件下,济南及周边地区最适宜的间作方式为2行玉米6.75万株/hm~2+2行绿豆5.5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山鸡椒产业化规模发展,通过对山鸡椒不同密度的人工栽植与野生苗培育对比试验以及茶椒间作试验,结果表明,山鸡椒人工栽植成活率均在90%以上,面积保存率达100%;人工林比同密度野生林单位面积产量增长90.4%~96.3%,栽培密度1 110株/hm2人工林单位面积产量比1 665株/hm2人工林增长17.3%,比1 995株/hm2人工林增长36.6%;栽培密度为495株/hm2的茶椒间作山鸡椒总收入比330株/hm2株增长10.9%,比630株/hm2增长8.3%。由该试验可知,山鸡椒人工林比野生林产量高、经济效益好,抗逆性增强。人工纯林最适合密度为1 110株/hm2,茶椒间作最适合密度为495株/hm2。同时加强抚育、施肥、修剪、疏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山鸡椒产量和效益。  相似文献   

13.
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3个处理,研究间作对木薯与花生产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木薯、单作花生相比,在木薯苗期即花生花针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即花生结荚期,间作促进花生的生长,但木薯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被抑制;间作木薯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16.53%~19.64%、9.20%~25.24%,根、茎中的钾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31.29%、1.17%;在木薯块根膨大初期即花生收获期,虽然间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比单作降低19.25%,但间作中花生偏土地当量比PLERf,花生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木薯表现为间作产量劣势;在木薯收获期,间作木薯的株高、茎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接近于单作木薯,说明间作木薯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恢复"现象;共生期,间作木薯根中钙、镁、锌、锰含量比单作分别提高18.62%~42.86%、7.84%~44.44%、12.50%~39.84%、24.00%~58.33%,茎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显著增加,说明间作对木薯根、茎中的钙、镁、锌和锰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生物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为阐明玉米大豆间作模式下大豆品种的农艺性状、品质性状和产量性状的变化规律,选取7个大豆品种与玉米品种‘陕单650'进行间作种植,分析了间作和单作模式下大豆品种各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间作大豆的株高、结荚高度和主茎节数比单作大豆高,但单株荚数和结荚密度比单作大豆低,间作大豆的生育期比单作大豆长;间作大豆的粗脂肪和蛋白质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饱和脂肪酸的含量比单作大豆降低,而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比单作大豆高;间作大豆的单株粒重、单株粒数、每荚粒数比单作大豆低,百粒重在不同的品种间变化规律不一致,7个大豆品种在间作模式下的产量比单作模式平均低49.88%。通过各性状的分析,为我们在不同的区域筛选合适大豆品种进行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水稻间作栽培对褐飞虱发生及水稻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对比试验,研究冈优188单作栽培(A处理)、珍珠糯单作栽培(B处理)、冈优188与珍珠糯按4∶1间作栽培(AB4+1处理)、冈优188与珍珠糯按6∶1间作栽培(AB6+1处理)对褐飞虱及其天敌数量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间作栽培处理下水稻褐飞虱的发生数量均显著低于A、B处理;AB4+1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比A、B处理提高67.44%和61.49%,AB6+1处理对褐飞虱的防控效果分别比A、B处理提高77.44%、73.32%;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还可以显著增加褐飞虱的捕食性天敌数量;冈优188与珍珠糯间作栽培的复合产量都比单作栽培有所增加;冈优188与珍珠糯6∶1间作栽培的综合效益更为明显,是值得大面积推广的间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明低氮磷肥料配施促生菌PGPR对土壤微生物环境与间作大豆生长的影响机制,为推动化肥减施增效和绿色农业发展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接种根瘤菌属菌株R325-3(Rhizobium sophorae)与菌株R287-5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的组合菌剂,研究大豆单作、玉米单作、大豆-玉米间作不同种植模式和无菌剂(NM)、复合菌剂(M)不同处理方式,对植株的株高、叶长、根长、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及地上生物量与土壤酶活的影响。【结果】低氮磷条件下大豆单作地上干物质产量处理4(大豆单作+复合菌)显著高于处理1(大豆单作,未施加复合菌);间作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的地上生物产量极显著高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相比,大豆植株的株高极显著增高;玉米植株的株高、叶长显著提高,植株磷含量极显著增高。大豆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处理4(大豆单作+复合菌)极显著高于处理1(大豆单作,未施加复合菌),同时极显著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根际土壤中蛋白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活性玉米单作+复合菌组极显著提高。处理6(大豆玉米间作+复合菌)根际土壤蛋白酶活性极显著高于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脲酶活性降低极显著。大豆根际土壤NH_4~+-N的含量间作极显著高于单作处理,而土壤中NO_3~--N的含量相反,处理3(大豆玉米间作,未施加复合菌)土壤NO_3~--N∶NH_4~+-N为4.76∶1,处理6土壤NO_3~--N∶NH_4~+-N为3.58∶1,促生菌缩小了NO_3~--N和NH4+-N在大豆-玉米间作土壤中的差距。【结论】低氮磷条件下,接种促生菌剂可优化间作大豆在群体中的空间分布,提高系统干物质产量,增加土壤中蛋白酶、脲酶活性及NH_4~+-N的含量,降低硝酸还原酶活性,减少NO_3~--N的含量,改善土壤微环境。  相似文献   

17.
间作桔梗对烤烟主要农艺性状及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3年田间试验,研究了烤烟与桔梗间作对烤烟农艺性状、病害发生、烟叶外观质量和烟叶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烤烟与桔梗间作与烤烟单作相比,株高、茎围、腰叶、顶叶均略高于单作烟田,但差别不大;当地发生的主要病害病毒病、角斑病与野火病、黑胫病、赤星病的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单作烟田;原烟外观质量与单作烟田基本相当;单产及其烟叶产值均低于单作烟田,但间作烟田烤后烟叶上中等烟比例和均价均高于单作。加上桔梗产值,间作烟田的综合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单作烟田。  相似文献   

18.
为了摸清梧州凉粉草的适宜栽培环境,采用田间对比试验研究了水田和旱地栽培环境对梧州凉粉草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田栽培环境下的凉粉草移栽成活率与旱地相当;株高、叶长、叶宽分别较旱地高11.62%、13.17%、18.50%,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产量和多糖含量分别较旱地高10.89%和18.51%,差异达显著水平。表明,水田比旱地更适合凉粉草生长和产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关于烤烟栽培模式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不同栽培模式对烤烟生长、产量、品质及土壤温度、土壤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大豆和红薯的模式较传统的单行烟厢单作烤烟模式,烟株TMV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呈显著的下降趋势;与红薯间作较烤烟单作有利于降低上部烟叶烟碱、总氮及氯含量,提高上部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单行烟厢烟株之间间作红薯和烟厢上(双行烟厢)间作红薯两种模式较传统单行烟厢烤烟单作能提高上中等烟比率、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增加复种指数,降低了烟农的植烟风险。  相似文献   

20.
为了丰富当地品种类型,提高产量,创造更高的经济价值,提高冀西北地区蔬菜产业的整体效益,以35个结球甘蓝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单株产量、株高、展开度、外叶长、外叶宽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变异系数、相关系数、通径系数和决定系数分析。结果表明:在相关分析中,结球甘蓝单株产量与叶球横径、株高、外叶长、外叶宽、展开度和外叶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叶球纵径和中心柱粗呈显著正相关,与外叶数和中心柱高相关性不显著;在通径分析中,各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直接效应顺序为叶球横径株高叶球纵径外叶数外叶宽中心柱高中心柱粗外叶长展开度外叶重。结球甘蓝的叶球横径是决定单株产量的主要因素,同时株高、展开度、外叶长、外叶宽和外叶重通过影响叶球横径而对单株产量有较大的正效应,选择较大叶球横径是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研究结果可为冀西北生态环境下结球甘蓝高产育种和推广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