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黄虎头蜂(Vespa mandarinia Smith)是昆虫纲胡蜂科个体最大的蜂类,在民间被叫做土蜂、老土甲等不同名称,其蜂巢及蜂毒可入药,蜂蛹是德宏州傣族、景颇族等少数民族的传统美食。为科学开发云南省山区最丰富的金黄虎头蜂资源,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食用药用昆虫研究所做了2500多组试验研究,初步解决了人工条件下金黄虎头蜂雌雄蜂交配、蜂王批量越冬、蜂王筑巢、产卵、育职蜂的技术难题。  相似文献   

2.
正世人都知道马蜂窝捅不得。可是,四川省沐川县新凡乡小林村的返乡创业青年郭登曹,近年来却专门干养马蜂捅马蜂窝的事儿。一只只漫天飞舞的马蜂助他走上了特色养殖的道路。马蜂系列产品——蜂王、初级蜂群、蜂蛹、老蜂为其带来了滚滚收益。怀惴5万元云南买蜂王大名鼎鼎的马蜂,学名胡蜂,胡蜂又分为葫芦蜂、金黄虎头蜂等。目前,郭登曹养殖的主要是蛹个头大、肉质肥厚、经济效益好的  相似文献   

3.
郭云胶  高鹏飞  赵昱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1):10906-10908
探讨了科学养殖胡蜂科蜂幼虫蜂蛹的复合技术,简要介绍了人工条件下蜂王交配、蜂王越冬、蜂王筑巢等技术难题的破解,并对我国胡蜂科昆虫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4.
蜂蛹又名蜂子、蜂胎,是蜜蜂幼虫在封盖后未羽化的变态虫体.蜂蛹(包括雄蜂蛹、工蜂蛹和少许蜂王幼虫)在发育中均以王浆、蜂蜜、花粉为食,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被认为是人类宝贵的新型食品营养源.  相似文献   

5.
小型蜜蜂交尾箱可以有效减少种用蜂群用蜂量,提高蜂王交尾成功率,缓解交尾场地限制,增加单位面积场地种蜂王繁育数量。目前小型蜜蜂交尾箱在我国使用率较低,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适应性问题。巢脾类型及饲料类型在小型蜜蜂交尾箱适应性应用中尤为关键,空置巢脾在蜂群分蜂性及种蜂王繁育时间上显著优于其他类型。流蜜期期间的蜂群群势增长及种蜂王繁育时间显著优于其他类型。因此,小型蜜蜂交尾箱的应用采用空置巢脾并在大流蜜期为最佳。而非流蜜期可以饲喂混合糖水及少量花粉,有利于交尾蜂王的产卵及幼虫孵化。明确了小型蜜蜂交尾箱的使用方法,可以加快小型蜜蜂交尾箱的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正> “蛹病”是一种造成蜜蜂蛹期发病致死的疾病,是当前危害蜜蜂的一种新的传染病。1986年以来暴发流行,使养蜂生产遭受巨大损失。据研究,该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通过蜂王产卵或蜂脾感染蜂卵,致使工蜂在卵期和幼虫期受到感染,到蛹期出现明显症状,使蜂蛹大量死亡。致使采集蜂数量锐减,蜂群生产力明显下降,蜂蜜和蜂王浆产量大减。若发病率达30%—50%,蜂群则完全丧失生产的能力,并且很难维持蜂群的生存,最终导致整个蜂群死亡。  相似文献   

7.
《新农业》2017,(21)
胡蜂科的昆虫一般是膜虫纲和膜翅目的大型昆虫,虫体体型比较细长,一般的颜色呈现出黄色或者红黑色的颜色,常带有黑色和褐色的斑点和条带。科学养殖胡蜂科幼虫蜂蛹的复合技术目前被生物科学广泛应用,在研究中人们常对于人工条件下的蜂王交配、越冬、筑巢等方向进行广泛的市场开拓。由于蜂幼虫、蜂蛹、蜂毒酒等胡蜂科的昆虫食品收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在市场价格逐年走高的情况下,为了保护野生蜂蛹资源,需要通过人工养殖的方式增加胡蜂科蜂幼虫的产量,利用可持续利用的增值手段缓解昆虫资源的数量危机。  相似文献   

8.
<正> 大棚温室内1亩(1亩=667平方米)放置蜜蜂一群,蜂种可使用西方蜜蜂,如意大利蜂。其它蜂种也可。但饲料要充足,巢脾上要有蜜2.5~3公斤;王蜂能正常产卵,脾上有部分幼虫和蜂蛹。草莓开花前5~6天,晚上待蜜蜂停止活动后,将蜂群放在一个高约0.5米的架上。蜂箱在大棚内宜置于北部,蜂箱巢门朝南;也可放在大棚内的西部,巢门面  相似文献   

9.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意蜂)蜂王酒精提取液,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中蜂)蜂群的上梁上,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表现在: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且有新、在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越冬前蜂王停产早。蜂群失正后,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要抑制工蜂产卵。无王群出现产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二倍体雄蜂并进行人工培育,测定其形态指标,明确中华蜜蜂二倍体雄蜂的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复式移虫方法培育中华蜜蜂蜂王,待蜂王性成熟时进行CO2麻醉处理后放回原群,用糖水进行奖励饲喂。蜂王产下大量未受精卵,待雄蜂出房后采用颜料进行标记。雄蜂性成熟后,利用蜂王人工授精技术使蜂王与本群子代雄蜂进行母子回交(多雄交配)。控制蜂王产卵,将工蜂巢房中刚孵化的幼虫移至恒温恒湿培养箱(相对湿度:95%;温度:35℃)中进行人工培育。幼虫前3日龄食物配制为:蜂王浆90%,无菌水10%;第4-6日龄食物成分比例为:蜂王浆50%,葡萄糖6%,果糖6%,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7%;从第7日龄起食物比例为:蜂王浆43%,葡萄糖9%,果糖9%,酵母抽出物1%,无菌水38%,直到幼虫进入排便期为止。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人工培育和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雄蜂进行倍性鉴定,并对蜂群工蜂巢房出房的单倍雄蜂和二倍体雄蜂进行形态指标测定比较。【结果】室内人工培育的中华蜜蜂总羽化率偏低,平均为36%,其中26.9%为雄蜂;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雄蜂倍性发现人工培育的雄蜂92%为二倍体,蜂群工蜂巢房中出房的雄蜂82%为二倍体雄蜂;形态指标测定显示,二倍体雄蜂的初生重与生殖器官重分别为99.78和6.05 mg,均比单倍体雄蜂(分别为105.64和7.02 mg)显著偏小,而前翅长、前翅宽、翅钩数等指标差异不显著。【结论】中华蜜蜂近亲交配的蜂群会产生二倍体雄蜂,部分二倍体雄蜂可在蜂群中发育至成蜂出房,其形态指标与单倍体雄蜂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1.
每天以一定剂量的意大利蜜蜂 (意蜂 )蜂王酒精提取液 ,点滴在有分蜂热的中华蜜蜂 (中蜂 )蜂群的上梁上 ,可明显抑制中蜂群的分蜂 .表现在 :中蜂群春季自然换王时间推迟至秋季 ,王台内小蜂王幼虫被拖弃和台基被完全毁掉 ;秋季蜂王自然交替时间延长 ,且有新、老蜂王同巢产卵和越冬前新王停产推迟现象 .对照群在春季如期营造自然王台和分蜂 ,越冬前蜂王停产早 .蜂群失王后 ,如果立即连续点滴蜂王酒精提取液 ,可抑制工蜂产卵 .无王群出现产卵工蜂后 ,如果用蜂王酒精提取液也能有效解除工蜂的产卵行为  相似文献   

12.
自然分蜂蜂王是蜂群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是蜜蜂生物学特性的具体表现,也是自然分蜂的征兆和标志.它对人工培育蜂王,尤其对提早培育蜂王有着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夏季天气炎热,不仅是养蜂的主要季节,也是蜂群酿蜜和植物传花授粉季节。蜜蜂劳动强度大,易出现夏衰。夏衰即蜜蜂寿命大大缩短,蜂王产卵日趋减少,死亡蜂数大于出生蜂数。防蜂夏衰要早抓,在杀灭蜂螨的基础上,要加强蜂群管理,以利于蜂群的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目的】饲养观察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在云南的适应性和蜂群繁殖能力,为成功培育抗螨性能和生产性能双优的蜜蜂品种寻找突破点,为抗螨蜂种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方法】2010年8月上旬~2011年6月上旬,对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蜂群饲养适应性进行观察,秋季和春季蜂群繁殖时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群的群势增殖能力进行测定比较。【结果】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适应性强,采集积极性高,蜂群最大群势可维持16.4脾(成蜂、幼虫、蛹的总和)。两个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后总数(成蜂、卵、幼虫、蛹)的增长分别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显著水平(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前后总数净增长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但差异不显著(P>0.05),只有成蜂量的净增长差异显著(P<0.05);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期间平均增长率整体上高于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P>0.05)。【结论】抗螨蜂种第一代蜂王的适应性强,秋繁和春繁繁殖能力强,比浙大蜜浆高产蜂种第一代蜂王繁殖稍好,可为全国进行抗螨蜂种的育种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蜂群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促进蜂王产卵,大量培育越冬适龄蜂,喂好越冬饲料,彻底治螨,做到壮蜂,为蜂群安全越冬和翌年早春蜂群快速繁殖奠定基础。一要有产卵力强的优质蜂王。老、劣蜂王秋季停止产卵早,第二年早春产卵晚,越冬死亡率也高。因此,在培养越冬蜂前,诱入新蜂王,淘汰老劣王。二是缩小蜂巢。使"蜂脾相称"或"蜂略少于脾",整顿蜂群,使各蜂群势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不同培育条件对蜂王初生重和交尾成功率的影响,利用复式移虫法培育出了若干批次符合试验要求的蜂王以及组织了若干符合试验要求的小交尾群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条件下培育出的东北黑蜂蜂王和营养杂交条件下培育出的蜂王初生重间差异不显著,但在数值上,东北黑蜂幼虫在意大利蜜蜂蜂群中培育的蜂王初生重比正常条件下培育的东北黑蜂蜂王的初生重要重;不同培育蜂王的条件对蜂王交尾成功率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蜜蜂蜂王的质量是影响蜂群生产的首要因素。旨在探究蜜蜂王台产卵育王技术培育蜂王的质量(生产力和免疫能力等),以期为如何提高蜂王质量和促进蜂群生产提供新思路。【方法】以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为试验对象,控制F1蜂王在王台产卵育王器中直接产卵,待产卵后转移至育王条,并放入继箱育王区中进行培育F2蜂王,为培育王台产卵组F2蜂王;对照组为人工移虫育王方式,即利用移虫针移取2日龄工蜂巢房幼虫至王台进行育王,培育对照组F2蜂王。通过测定分析F2蜂王个体形态、卵巢数量,以及分析两种育王方式培育F2蜂王Jhamt,Hex110,Defensin1和CYP9Q1 4种基因的相对表达丰度,以科学评估培育蜂王质量水平。【结果】王台产卵组蜂王接受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但王台产卵组蜂王的初生重、前翅长与后翅长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蜂王(P<0.05);王台产卵组蜂王的右侧卵巢管数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个与蜂王发育和免疫相关基因(Jhamt,Hex110,Defensin1)在王台产卵组蜂王体内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蜂王,而与解毒相关的蜂王发育和免疫相...  相似文献   

19.
一、加强保温。早春外界气温比蜜蜂幼虫所需要的适宜温度(35℃左右)要低得多,有时还会遇到寒流的侵袭,对蜜蜂的繁殖非常不利。要使蜂群快速繁殖,必须采取保温措施。可结合早春开箱检查,整理蜂巢,抽出多余的空巢脾,使蜂多于脾,并将蜂路缩小到8毫米。对1至2脾蜂的小群,进行双王同  相似文献   

20.
<正> 巢虫是养蜂的大敌,一年四季可见,但尤以夏季活动最为猖獗,危害最为严重。巢虫主要危害弱群蜂,常在巢脾上蛀食蜡质,在巢房内纵横吐丝作茧,毁坏巢脾,并伤害蜜蜂幼虫和蜂蛹。被害蜂群,轻则出现“秋衰”,影响蜂蜜产量和质量;重者可致蜜蜂弃巢逃走,造成毁灭性损失。蜂群度夏期间,务必做好对巢虫的预防和杀灭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