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村生态社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和重要支撑。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德国、美国和日本3个国家生态社区建设的现状和做法,总结了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先进经验。研究发现,国外生态社区建设的共同经验是:以具有指导性的发展策略、政策法规为保障,以空间形态规划为基本手段,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生态技术为支撑手段,以公众参与为基本条件,推动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结合中国农村生态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完善农村生态社区建设规划及政策法规、优化土地利用和功能区的划分管理、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等启示。  相似文献   

2.
针对城市生物多样性具有复杂性和脆弱性的特点,提出应重视城市中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增强城市对生物多样性的承载能力。通过制订规划、建立生态公园及保护区、构建绿地系统、防控外来入侵、治理环境污染、建设生态城市、完善政策法规等手段保护城市生物多样性,为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及城市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相似文献   

3.
公众参与是城市绿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也是保障城市绿化建设质量与效益的有益补充.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方式和成效,借鉴与引用国内外公众参与城市绿化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根据昆明城市自身情况提出几种公众参与城市园林建设的可能形式,以促进昆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目标的实现并保障城市园林绿化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为了摸清中国现阶段体育场馆相关政策法规的现状,为今后制定体育政策法规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对国家体育总局现行有效政策法规以及与体育事业相关的国家或部门政策进行梳理。结果发现:中国在21世纪出台了大量的体育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虽不是为专门解决体育场馆问题而制定,但对体育场馆的建设、资金保障、使用与维护、经营与管理等问题十分重视,提出了很多宏观的规定和具体的措施来推动体育场馆的建设和发展。然而,事实表明,这些政策法规的实际规范作用并不理想,效率不高。中国体育场馆政策法规的完善不仅需要“量”的积累,更需要“质”的提高。提高体育政策的执行力是中国政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作为理论根基。立足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的生态学观点从研究范式、国家安全、生态法制、发展模式以及公民参与等角度来具体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实现绿色发展的关键点,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安徽省由于经济基础薄弱、人力资源培育滞后、资源环境市场配置机制欠缺、生态文明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制约,使得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但是,安徽省在生产力要素、产业转型、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国家政策扶持等方面具有后发优势,应抓住机遇,践行新的发展理念,以创新发展引领美好安徽建设为发展思路,以构建安徽生态经济战略体系为发展路径,以健全法规制度和政策支撑为发展保障,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已日趋明显,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国家建设部根据我国国情相继提出建设"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的号召,积极相应国家号召,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继而发展生态城市是各地政府亟待完成的重要工作任务。城市绿地系统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为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提供基础保障,那么,如何促进城市绿地系统的科学构建,本文给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集成了一批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实用高效技术,形成一套可供示范与推广的模式、方案,构筑以生态工程为核心的城市水环境改善技术平台。建立水生态环境创新管理体系,从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城市污水处理与资源化、城市水环境生态综合规划、管理制度研究、政策法规研究及总体技术集成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与工程示范,形成保障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的长效的运营机制,奠定水环境治理工程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基础。已经在汉阳、镇江等地建成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9.
戴迎华  张春梅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663-17665
随着国家拉动内需政策的启动,我国农村消费量逐步扩大。十七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通过分析生态消费模式和农村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特征,探讨当前我国农村消费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需要转变农村消费方式。而构建农村生态消费模式,是建设农村生态文明的内在要求,在农村发展生态消费模式,可以为建设农村生态文明提供有利支撑。因此,需要在农村普及生态消费模式的理念,奠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运用法律手段规范这一消费方式,为可持续消费、生态消费、绿色消费提供制度依据和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0.
正2010年以来,重庆农垦生态渔业发展迅猛,目前拥有专利技术4项,制定完成三峡生态鱼养殖地方标准4个,参与国家"重大星火计划项目"研究,获得"三峡有机鱼"国家认证,成为国家三峡生态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形成了可复制的长江三峡生态鱼养殖模式,为保障市场供给、带动渔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为进一步推进产业建设,充分发挥龙头作用,带动重庆地区生态渔业发展,重庆农垦提出以创新为抓手,实施标准化战略,建立统一、专业、安全  相似文献   

11.
《新农村》2000,(6)
1.观光农业近年来,不少国家正在兴起一种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相结合的特色农业,通常称其为“观光农业”。这种新型农业通过发展具有特色的农林牧渔等产业,吸引人们前往观光。这样既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又能增加旅游收入。观光农业在公园、风景名胜区及城郊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2.都市农业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农业萎缩、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重视发展都市农业。这类特色农业的特点是利用城市工业和科技优势,发展农林牧副渔业,建立农副产品基地,保障城市供给;在市区保留和建设一定的绿地,在城郊地区建设森林带或“绿色生态保护圈”,以改善城市生态环  相似文献   

12.
市民农园最先在德国兴起,同时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制定市民农园法律的国家。目前的《联邦市民农园法》为德国市民农园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不同城市据此制定当地的市民农园法规。德国发展市民农园具有提供安全食品、满足休闲乐趣、培训农事技能、促进文化融合、营造城市景观等功能。其特点可以概括为:法律保障;注重需求;生态环保;自主管理等。借鉴德国经验,对北京市发展市民农园的启示:统筹规划,制定建设经营标准;挖掘潜力,满足城市居民需求;多方营造,美化城市生态景观;形式多样,鼓励多种经营管理。  相似文献   

13.
中国山区发展滞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所在,依托山区潜在资源优势与传统农耕文明、有机农业精华,运用现代科技与信息网络技术进行生态产业集成与提升,有望优先发展以特色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的新兴产业群体,形成山区特色生态产业优势,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产业生长点与通向国际市场的战略制高点。通过生态行政、生态管理、生态文化及相关政策法规建设与系统整合,优先加快秦巴山区生态农业、生态社会有序、协调、健康发展,强化引导、辐射带动功能,更需要全社会广泛支持与参与。  相似文献   

14.
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等综合效益具有重要作用。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仍不完善,且缺乏对湿地公园内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标准,再加上功能区划分较为混乱,致使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为此,本文分析了城市湿地公园的发展现状,进而详细探究了当前城市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完善政策法规、加大技术投入、创设协调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推进城市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确定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保护红线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是人居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生态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是指对保障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关键区域。笔者在生态保护红线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的方法,并划定了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提出了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结果表明,(1)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区总面积为47 086.99 km2,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24.98%;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面积为8 443.34 km2,占红线区的17.93%,占河北省国土面积的4.48%。(2)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建设管理与保护措施包括:一是以生态红线区为生态源地,以关键区为战略节点,构建了区域安全格局;二是以生态保护红线管理机制建设为基础,突出关键区域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明确生态保护红线关键区生态保护具体措施;四是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县建设进行衔接,形成长效的生态补偿机制。希望能以关键区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管理示范区,以点带面,带动整个红线区的管理建设。  相似文献   

16.
城市发展迅速且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使城市防洪治涝及城市河流生态环境的保障等工作面临重大挑战。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为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海绵城市提出的背景及内涵特征的研究,详述了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技术,以期在未来城镇化建设中,为城市合理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是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同时,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协同修复体系,公众参与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中愈发重要。然而,目前我国公众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还存在缺乏健全的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参与的责任意识和深度不够、公众参与的组织与平台缺乏等问题,从而影响了公众参与发挥有效作用。基于此,提出健全公众参与的法律法规、增强公众参与意识、健全公众参与的组织与平台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简要回顾评价了中外生态城市理论产生背景、主要内涵及发展特点。以涪陵为例,在分析涪陵区生态城市建设背景和面临主要问题的基础上,阐述了涪陵建设生态城市的现实意义及目标趋向,重点从生态空间架构、景观营建、生态维育等五个方面对涪陵生态城市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标准和实施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在分析生态经济城市内涵的基础上,以吉林省为例,总结了生态经济城市总体布局和基本特征,提出了吉林省生态经济城市的建设标准和生态经济城市建设的实施途径。确定以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为主线、控制生态经济城市人口规模、完善城市功能区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力合理布局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20.
以江西省抚州市东乡区中心城区为例,借助GIS平台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通过城市发展边界、基本农田连片度和耕地国家利用等三方面修正,且根据空间矛盾协调原则作出决策且优化协调城镇建设用地和农业生产的布局,并对城市开发边界进行划定。结果表明,建设开发适宜性值由高到低呈现为主城区及道路的分布空间,综合质量高的耕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东部。将综合建设用地重心移动分析等研究方法引入耕地国家利用等指标,不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城市开发边界,优先保障耕地。可调区布局冲突的空间决策为调整耕地保护范围,优先保障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