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小麦良种良肥良法配套高产种植技术包括选好种、精细播种、种衣剂、配方施肥,氮肥后移、浇好"三水"、化控防倒、搞好小麦"一喷三防"化学除草、适时收获等内容。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冬小麦"一喷三防"是在小麦扬花期至灌浆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等混合喷雾,达到防病虫、防干热风、防早衰、增粒重、确保小麦增产增收的关键措施。本文主要介绍了冬小麦"一喷三防"技术,以期为冬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小麦防倒伏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整地、施肥、选种、播种、防除杂草、春季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小麦防倒伏技术,以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倒春寒预防及补救措施、清沟理墒防旱防涝、抓好化控防倒伏、不同杂草种类春季化除、普施重施拔节孕穗肥、大力推广小麦2次"一喷三防"新技术方面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中后期管理综合配套新技术,以期为小麦中后期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从培肥土壤、优良品种利用、科学施肥、构建高产群体、防倒防冻抗逆栽培、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方面阐述淮北地区小麦持续高产、稳产的关键技术,以指导小麦的栽培。  相似文献   

6.
麦高产稳产对确保种粮收益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高产体系为纲领,从布局高产立目标、苗前作业须紧凑、冬前管理定大局、返青期田管、拔节孕穗防病虫、抽穗扬花防赤霉、灌浆前后防早衰和适时收获等8个方面了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管理体系,为夹沟镇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小麦高产稳产对确保种粮收益和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高产体系为纲领,从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整地播种、镇压、开沟、肥水管理、预防倒春寒、病虫草害防治、防早衰和适时收获等方面了介绍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夹沟镇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小麦生育的一般规律和特点以及小麦高产的土壤指标,并从小麦的需水特性与灌排技术,高产麦田"促—控—促"的管理原则、肥料投入与运筹,高产麦田配套栽培措施等方面介绍了淮北地区小麦高产的关键栽培技术,以期指导该地区的小麦高产种植。  相似文献   

9.
介绍稻茬小麦免耕机条播高产生育形态指标,总结其栽培技术,包括选用多抗品种、推广免耕争早播、合理密植、施肥、防倒搞实、配套沟系和灌水出苗等方面内容,以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正> 近年来,我省小麦随着水肥栽培条件的改善,通过合理密植等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使得小麦产量及经济效益有了明显提高。但中后期倒伏与高产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对小麦的稳产影响较大。为了解决高水肥地小麦高产与倒伏的矛盾,我们于1989年春季进行了小麦施用多效唑的试验,以探索防倒措施,完善小麦高产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1.
永定河和滦河水系浮游动物样性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海河流域永定河、滦河水系的34个站点的浮游动物进行了生物多样性调查和水质分析.结果发现:永定河水系和滦河水系浮游动物均以原生动物为主,分别占浮游动物种类组成的36.84%、45.07%;轮虫次之,分别为31.58%、39.44%;枝角类较少,分别为21.05%、8.45%;桡足类种类最少,分别为10.53%、7.04...  相似文献   

12.
对渭河及泾河高含沙洪水的特性、渭河下游及潼关高程的冲淤规律进行了分析,指出三门峡枢纽高水位运行、低泄洪能力及渭河高泥沙含量,是潼关高程抬升、渭河下游演变趋势恶化的主要原因,提出解决渭河下游水沙问题的对策是建设东庄水库工程、改变三门峡水库运行方式、降低渭河河口潼关高程,并辅之以区域综合治理等。  相似文献   

13.
江河源区地域界定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遥感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确定江河源区主要包括江源地区和河源地区,江源地区主要指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其流域面积约为19.4578万km2;河源地区主要指黄河源区,其流域面积为12.3612万km2(不包括甘川大转弯);江河源区流域面积在青海省境内为31.8190万km2。  相似文献   

14.
有关江河源区的科学问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回顾了建国后青藏高原研究的历程,结合实地考察提出了"江河源区"的称谓、范围、经济生态区划、生态系统的主体、自然和人为因素、生物多样性问题、气候演变规律、生态环境的质量评判、重大工程和旅游活动、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地位等11个方面的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5.
江河源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生态环境质量及其评价的内涵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分析,指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大量的借助于遥感资料,同时结合统计资料对区域自然环境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进行综合评价。概括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理论依据,指出了对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应坚持整体性、评价指标体系化、方法定量化的原则,并提出了具体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6.
江河源区生态地理区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利用气候—地貌—植被模式,在充分考虑人类活动因素的基础上,将江河源区划分为黄河东部河谷高原暖温半干旱农牧交错水土流失生态大区、高原凉温带大区、高原冷温带大区、高原寒带大区4个大区;再分别以降水、植被和人类活动为主要因子,将其划分为7个二级区,11个三级区。  相似文献   

17.
为合理评价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应用多指标评价体系对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综合指数值介于0.435~0.675;凡河源头及中下游河段的河流栖息地质量优于中游河段,夹河厂、树芽屯、凡河站及黄河子断面的栖息地质量处于较好等级,杨坟沟、榛子岭、老边台及小屯断面的栖息地质量处于一般等级,岱海寨断面的等级为较差。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改善凡河流域河流栖息地环境质量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8.
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人为影响因素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在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现状综述的基础上,分析了导致江河源区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人为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指出区域的气候变化固然是江河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然而人类的生产、生活、经济和政治活动对生态环境所施加的不合理干预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急剧恶化的重要原因。最后提出了严格行政执法、围栏禁牧、合理的载畜量和生态移民等生态环境的修复策略。  相似文献   

19.
江河源区区域环境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的生产、生活和经济活动以及区域自然气候变化的共同影响,导致江河源区的生态环境呈现出不断退化的趋势,其主要特征是草地退化、湿地萎缩、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文章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变化、青藏公路和青藏铁路的修建和营运、鼠害、西宁及州县城镇的经济发展以及迅速发展的旅游业等对江河源区生态环境产生的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最后阐述了对这些方面的集成研究将有助于揭示江河源区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20.
江河源区植被分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照植物群落学—生态学原则,将江河源区的天然植被划分为森林植被区、灌木与灌丛植被区、草原植被区、草甸植被区、荒漠植被区和湿地植被区6个区,并分析了各植被区的分布范围及其优势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