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2001年在营口市老边区路南镇,利用浓缩海水配兑淡水的封闭养殖模式,养殖中国对虾面积5.2万平方米,投放虾苗660万尾,8月20日-9月28日对虾,总产量38940千克,平均单产中国对虾7488千克/万平方米,其中最高单产量1.68千克/平方米,创辽宁省对虾养殖历史最高纪录。  相似文献   

2.
正确使用养殖环境调控剂 营造良好对虾生态环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3年养殖对虾的售价经历了从上半年的高开(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25元/千克),到10月份的低走(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19元/千克),再到2004年1月份的持续平稳(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23元/千克)。反思我们的对虾养殖业,规格大了,产量增加了,而比较经济效益却下降了。就使得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养殖对虾品质与质量安全,使之符合当前国内外市场的准入,更好地应对入世后的国际技术和贸易壁垒,从而保证养殖对虾在国内外市场的良好流通。从对虾养殖生产的工艺流程来看,要抓好养殖对虾的品质和质量安全,就必须关注养殖环境、水源和养殖投…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沿海各地大面积推广养殖中国对虾取得较大进展,从今年2月到4月,汕头、汕尾、惠州、深圳、珠海、江门、阳江、茂名、湛江市和番禺市等地对虾育苗场已繁育出符合养殖规格的中国对虾苗10亿多尾供各地放养,比1988年同期增长50%,这批虾苗连同从外省购入7亿多尾中国对虾苗在内,目前该省各地放养的中国对虾面积已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连云港市海水池塘养殖一直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导品种,自1993年以后随着对虾病毒病的流行,对虾养殖产量和效益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为探索新的海水池塘养殖模式,利用鱼虾贝不同养殖生物生态习性和共生互补的原理,2009年笔者在连云港市达盛水产公司进行梭鱼、中国对虾、脊尾白虾、缢蛏多品种高效养殖试验。采取立体混养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索虾病发生的规律,摸索增产高效的养殖技术,我们巧妙运用有益微生物,通过对对虾体内环境的调控,从而确保对虾健康快速生长。在这项新技术的应用试验中,能在早造南美白对虾125天养殖期,取得平均饵料系数低于1郾2,平均规格72尾/千克,平均亩产751千克的佳绩。一、养殖条件和  相似文献   

6.
《现代渔业信息》2010,(11):30-30
日前,庄河市养殖的千余亩中国对虾新品种“黄海2号”顺利通过中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专家组的现场验收,其中精养池17尾对虾重500g;虾参混养池16.3尾对虾重500g,平均亩产量分别为156kg和78kg。  相似文献   

7.
在河北省对虾养殖产区,每年因对虾病害造成的经济损失0.5亿~1.6亿元,占全省水产养殖病害损失的25%~50%,其中因对虾病毒病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全省对虾养殖病害总损失的80%以上。2007年以来,我们结合公益性科研专项“对虾养殖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建立”和“养殖对虾病毒病控制技术”等项目的实施,  相似文献   

8.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溶解氧(DO)含量、养殖密度及两者交互作用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生长、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及饵料转化率(FCE)的影响,同时通过生产试验探讨中国对虾工厂化养殖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养殖密度显著影响中国对虾的体重增长量、存活率和体长增长量,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50尾/m3组(LSD,0.032 8 g.d-1,91%和0.041 5 cm.d-1)、200尾/m3组(MSD,0.030 0 g.d-1,61%和0.040 3 cm.d-1)、600尾/m3组(HSD,0.021 0 g.d-1,39%和0.034 8 cm.d-1)。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摄食量和FCE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影响程度由低到高依次为LSD(0.061 g.g-1.d-1)、MSD(0.081 g.g-1.d-1)、HSD(0.094 g.g-1.d-1)和HSD(10.7%)、MSD(14.9%)、LSD(17.3%)。养殖密度影响中国对虾生长的机制主要取决于存活率、摄食量和食物转化率的变化。DO含量对体重增长量、体长增长量、存活率、蜕皮率、摄食量和FCE的影响不明显。分析发现,蜕皮率和FCE受到DO含量和养殖密度交互作用的影响。生产试验表明,中国对虾在体长小于7 cm、养殖密度在200~250尾/m3时,与相同条件下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生长速度无显著差异,且成活率显著高于后者,说明中国对虾前期进行工厂化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对虾自1993年在全国暴发虾病.其养殖受到严重影响,到目前为止,仍受对虾病毒病的困扰。我们营口地区一直没有放弃中国对虾养殖,最近几年,一改以前的有病治病、大排大灌的管理方式,采取以防为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增强对虾的免疫能力等措施.养殖过程中严格控制对虾发病。尤其是营口地区的盖州市红旗村,自2001年养虾以来,连续4年取得成功,全村由开始的几百亩养虾池逐年增加,发展到目前的近千亩,全村均为高位池中国对虾养殖,  相似文献   

10.
2003年养殖对虾的售价经历了从上半年的高开(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25元/千克),到10月份的低走(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19元/干克),再到2004年1月份的持续平稳(规格为70尾/千克的对虾售价23元/千克)。反思我们的对虾养殖业,规格大了,产量增加了,而比较经济效益却下降了。就使得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养殖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上虞市利用杭州湾沿海滩涂资源,大力发展南美白对虾养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受滩涂养殖对虾的影响,内地一些农户,利用淡水池塘,也搞起南美白对虾试养。小越镇农户罗佰明,在其承包的17亩土地上,推地挖塘3只,总有效水面13.2亩,于2006年6月19日放养南美白对虾苗100万尾,8月29日开始捕捞,至9月10日干塘,共收获对虾5400千克,平均规格122尾/千克,总收入102600元,一次性除去各类成本(包括挖塘费、苗种费、饲料费、增氧设备购置费、电费、药费等)56000元,当年净收入46600元,平均亩产409千克,平均亩利润3530元。总结罗佰明的养虾经验,主要技术措施有:  相似文献   

12.
近来,笔者在对我县缢蛏养殖业调查过程中了解,大部分养殖户为增加缢蛏养殖池塘的经济效益,在养殖方式上采取了多种套养措施,有蛏池套养南美白对虾、东方对虾,蛏池套养梭子蟹、锯缘青蟹,蛏池套养东方对虾、锯缘青蟹等。比较少见的是后一种,养殖200亩(四个蛏池)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亩平均产蛏252.1千克、东方对虾12.4千克、锯缘青蟹35.3千克,亩平均产值3095元,亩平均纯收入超过1500元。现将其主要经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在凡纳滨对虾养殖过程中,应激反应往往是导致虾病暴发的重要诱因,养殖者须增强应激防控意识,强化应激防控措施。2014年4月开始,我们在山东省黄河三角洲地区滨州市利捷水产养殖基地,开展利用黄河水配兑地热深井水设施养殖凡纳滨对虾研究,12月经专家测产验收,对虾单茬单池平均产量144.9千克,折合6.59千克/米2,平均体长11.7厘米,平均体重19.22克/尾,2015年3月该技术成果  相似文献   

14.
在2亩对虾高位池进行方格星虫与南美白对虾混养试验,其中对虾投放密度为6万/亩,星虫为15条/m2。经养殖102天和116天后分别收获对虾1240千克,规格为55尾/kg;沙虫190千克,规格为90条/kg。对虾和沙虫产值分别为32240元和8170元,总产值为40410元,总利润为14030元,亩均利润为7015元。  相似文献   

15.
对虾白斑综合征(WSS)和桃拉综合征(TS)是危害我国对虾养殖业的两大病毒病。1993年起我国养殖的中国对虾、日本对虾、斑节对虾中先后暴发白斑综合征,造成重大损失,为恢复对虾养殖产业,我国引进并推广了对白斑综合征有较强抗性的南美白对虾,1998年后该虾在我国逐步形成规模养殖,产量迅速提高,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养殖密度下微生物调控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排放水的水质状况,设置了3种放养密度(200、400、600尾/m~2),共9口养殖池,跟踪监测了对虾从苗期到养成期不同生长阶段排放水中氨氮、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硫化物、总磷、COD、重金属等水质指标。结果表明,在3种放苗密度下,当对虾体长8 cm时,排放水的水质基本能达到海水养殖水排放要求的二级标准;当对虾体长≥9 cm时,排放水中无机氮的含量均不符合一级、二级标准。在采用微生物调控的凡纳滨对虾工厂化养殖条件下,放苗密度不超过600尾/m~2时,对虾生长前期养殖水质基本能达到排放要求,生长后期则需要采取一定的养殖废水处理措施,才能达到排放要求。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进入日本市场的除了野生对虾外,还有各地养殖场的人工养殖对虾和南朝鲜、台湾产出口的养殖和野生对虾。体重在40克以上,每公斤约27尾的对虾称东虾,每公斤30尾以上的称剑虾。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对虾养殖在山东省东营地区掀起了第二次养殖高峰,养殖品种由单一的中国对虾发展到日本对虾、刀额新对虾、脊尾对虾,但在养殖过程中虾病的暴发时间不断提前,危害越来越严重,为了寻找一种更为适合东营地区的养殖品种,我们在暴发对虾白斑症病毒病和细菌病的池塘进行了南美白对虾的养殖试验,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池塘养殖斑节对虾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明勇 《水利渔业》2001,21(5):22-23
养殖水面3.26hm^2,投放3cm虾苗7.05万尾/hm^2;养殖117d,产虾2794kg,平均单产1222kg/hm^2,养殖成本6.6万元/hm^2,饲料系数1.8。通过驯化使斑节对虾适应低盐度环境,以低盐底环境来抑制对虾病毒性疾病的发作。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尝试将生物絮团养殖技术(Bio-floc aquaculture technology, BFA)应用到凡纳滨对虾高密度养殖系统中,研究生物絮团在凡纳滨对虾不同放苗密度下的水质调控、对虾生长及存活等方面的作用效果。试验将200、400和600尾/m2的放苗密度分为传统养殖组(TF200、TF400和TF600)和絮团养殖组(BFA)(BF200、BF400和BF600)共6组,分别在18个室内水泥池中进行,其中BFA组通过添加益生菌和赤砂糖培养生物絮团,并在养殖过程中极少换水,而传统养殖组进行传统换水养殖管理。经过113d的养殖试验,随着放苗密度的增加,水质、对虾存活率和对虾特定增长率逐步下降,然而BFA在400尾/m2的凡纳滨对虾封闭式养殖中有良好效果。与400尾/m2的传统养殖组(TF400)相比,400尾/m2的BFA组(BF400)在养殖过程中生物絮团平均形成量提升3.25倍;水体中的亚硝酸氮和氨氮平均含量分别降低67.9%和72.7%,而用水量只有传统养殖组的33%左右;对虾的体重、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及单位产量分别提高了14.5%、156.3%、2.4%和194.1%;400 尾/m2的BFA组对虾单位产量达到4.01±0.94 kg/m2,具有最好的环境和产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