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在我国北方地区 ,绝大部分海水苗种培育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对虾、河蟹、日本对虾、扇贝等苗种生产结束后 ,到来年再次苗种生产 ,闲置时间长达半年之久 ,没有充分发挥育苗设施、设备的作用。仅山东省就有海水育苗水体 40万 m3。为开发和利用这些闲置设施 ,笔者于 1 999年在滨州地区海水良种繁育试验场 ,利用对虾育苗室进行日本对虾养成 ,获得了成功 ,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现总结如下 ,供同行参考。1 试验条件1 .1 主要设备50 0 m3水体对虾育苗室两栋 ,培育池规格为5m× 4m× 1 .5m (长×宽×高 ) ,每栋各 1 6个池子 ,有 1 60 W空气…  相似文献   

2.
<正> 为发展我省对虾养殖事业,对虾人工育苗是重点科研项目之一,今年,省所海水养殖室对虾组在室主任的带领下,深入海兴养殖场,结合对虾养殖生产,协助养殖场培育对虾苗种,成功地育出虾苗168万尾,满足了养殖场的苗种需求量。育苗工作是在边建育苗设施边进行孵化培育的情况下进行的。育苗过程中遇到了水质  相似文献   

3.
利用室内工厂化育苗设施对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 (Lamarck)进行人工催产,幼虫培育,盐度调控,育苗中后期直接投喂土池中天然藻类,减轻藻类培育负担,同步进行多批次苗种生产,大幅度增加了产量.2011年规模化苗种培育孵化率62.2% ~ 70.7%,附着率52.2% ~77.1%,幼虫成活率30.8%~ 60.2%,幼虫增重率为99.85%~99.96%,3个月内共催产915 kg种蛏,培育优质蛏苗约40亿粒.  相似文献   

4.
本试验利用对虾高位养殖池塘进行鞍带石斑鱼的曲种培育试验,探索鞍带石斑鱼室外大水体育苗技术,提高育苗生产的稳定性和培育健康苗种,缓解当前鞍带石斑鱼养殖苗种匮乏问题。现将育苗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中国对虾育苗关键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照增殖放流技术规范对中国对虾品种质量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中国对虾健康苗种繁育技术的攻关和革新,采用深井海水培育中国对虾健康苗种,取得了较大成功。试验结果表明,在现有育苗设施条件下,利用深海水井供水,严格操作管理,在不使用任何药物的情况下,繁育无公害健康对虾苗种是可行的。我们认为育苗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应对外来环境对育苗工作的影响,通过实验可以看出水质和饵料是关键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于光宝 《中国水产》2009,397(1):40-40
伴随着各种生产成本增加,成品鱼市场下跌及各种鱼病不断增加,给广大的育苗生产厂家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北方地区冬季更是困难重重,不少厂家纷纷下马,有的单位去南方寻找一些合作伙伴,进行苗种培育。在这种情况下,笔者在2005年进行半生态菌种培育的基础上,大胆地探索了全生态系苗种培育方法,只要水质、水温稳定,就能培育健康绿色苗种,它对充分综合利用现有设施,节省能源,增加地方水产苗种结构、都有着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海洋与渔业》2008,(12):50-51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东风螺(Babylonia)繁殖与苗种培育的环境条件、育苗设施、幼体孵化、幼虫培育、采苗技术和贝苗培育等。  相似文献   

8.
<正> 海水育苗室是培育鱼虾苗种、保持其生活环境不受外界气候影响的基本设施。除了育苗厂房及育苗、饵料水池外,主要设备有供电设施(变压器、开关柜、发电机等)、供热设施(锅炉)、供水设施(蓄水、沉淀池,水泵及输水管道)、充气供氧设施(鼓风机、贮氧钢瓶)。这些设备的安全运行是保证苗种生产的关键之一。本文根据我们在设计建设育苗室及设备安装调试中积累的一些经验,简要介绍厂房设备的管理与维修措施。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北方地区,绝大部分海水苗种培育室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在对虾、河蟹、日本对虾、扇贝等水产苗种生产结束后,闲置时间长达半年之久,没有充分发挥育苗设施、设备的作用。仅山东省就有海水育苗水体40万m3。为充分利用这些设施,笔者于1999年在滨州地区海水良种繁育试验场利用对虾育苗室进行日本对虾养成,获得了成功。l试验条件1.1主要设备 500 m3水体对虾育苗室 2栋,培育池规格为 5 m×4 m×I. 5 m(长×宽×高),每栋各 16个池子。 160 W空气压缩机 6台。1. 2仪器与药品显微镜、盐度计、温度计…  相似文献   

10.
<正>洪湖市河蟹苗种培育基地数年来一直致力于湖北本土育苗,以期解决因为河蟹苗种不足以及质量不稳定等问题。本文总结了洪湖市河蟹扣蟹培育模式,为河蟹苗种本土培育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一、养殖条件与设施1.育苗池选择具有良好水源地、水量充沛、水质无污染、进排水便利的池塘,  相似文献   

11.
正宽体金线蛭卵茧孵化出苗1~2 d后开口摄食,摄食方式是将头部钻入幼螺体内吸食汁液。因宽体金线蛭苗特殊的形态和运动方式,其苗种培育方式与鱼苗不同。目前主要采用聚乙烯网布制作育苗箱,因其体积小,环境易污染及换水次数频繁等原因,蛭苗易发生应激反应而死亡,且苗种培育过程中网箱壁遇水后易发生大范围逃苗。营造适合水蛭苗种生长的养殖环境和易于收集苗种的育苗设施是宽体金线蛭苗种培育成功的关键。在2015—2017年实施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宽体金线蛭高效养殖及苗种繁育技术集成与示范"项目过程中,对宽体金线蛭苗种培育技术做了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松江区水产良种场于2011年3月对松江鲈鱼亲本进行人工催产,获得受精卵680906粒,孵化鱼苗355390尾。随后进行为期50天(4月上旬至5月下旬)的松江鲈鱼苗种培育,成功培育全长30毫米左右的松江鲈鱼鱼种约30万尾,苗种成活率约为84.4%。培育分育苗箱培育及育苗池培育两阶段进行。一、育苗箱培育初孵幼苗个体小(全长5~6毫米),捕食能力弱,游泳能力不强,不适于大水体中培育,点数后转入育苗箱进行苗种培育。  相似文献   

13.
1980年2月,我所利用原海带育苗室,改建成工厂化对虾育苗室,参照日本的设备条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对工程设施及培育方法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了较合理的设计方案,并成功地在200立方米水体中培育出体长0.62~1.27厘米的仔虾681.6万尾,其中一个50立方米培育池单位水体出苗量达到6.84万尾,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对虾工厂化育苗是解决生产苗种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14.
<正>大规模商品青虾养殖的基础是有优质、充足的苗种供应。目前国内青虾苗种培育多数采取土池培育的方式,也有的在探索工厂化育苗技术。无论是土池育苗,还是工厂化育苗,关键在于幼体开口饵料适口性和丰度。当幼体在Ⅰ—Ⅲ期蚤状幼体时,以单胞藻为主;当幼体生长到Ⅳ—Ⅶ期时,以轮虫为主。工厂化育苗,需专用设施,饵料有专池培育或使用商品饲料、螺旋藻粉、虾片等,投资成本相对较大,不利于广大养殖者应用。土池培育技术主要包括:池塘选择、池塘清整、施肥、合理放养、科学投饵  相似文献   

15.
苗种二次培育的概念最早在1985年的文献中提出,是室内外结合培育苗种的方式。单纯的室内水泥池育苗方式不受天气影响,可进行高密度育苗,前期仔鱼存活率较高;单纯的室外海水池塘育苗方式能提供仔稚鱼各发育阶段的适口饵料生物,鱼苗活动的空间大,生长快,体质健壮,育苗成本低。苗种二次培育技术就是有机地结合了前期仔鱼的室内水泥池高密度培育与后期仔稚鱼的室外海水池塘培育的优点,既解决了单纯室外海水池塘育苗成活率偏低的问题,又解决了单纯室内育  相似文献   

16.
缢蛏工厂化育苗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现有的对虾育苗设施,进行缢蛏人工催产,浮游幼虫和稚贝培育,提供缢蛏养殖户所需苗种,获得成功。1997年出池稚贝平均密度76.26×10~4颗/m~2(壳长501~920μm),最高密度111.15×10~4颗/m~2(壳长501~811μm)  相似文献   

17.
研究采用人工繁殖苗种,经室内人工养殖促熟培育及繁殖调控,达到自然产卵受精。利用传统对虾育苗池,采用人工控温、生态调控育苗技术,成功培育出健康半滑舌鳎苗种,体色正常,自初孵仔鱼至今育苗成活率37.5%。  相似文献   

18.
菲律宾蛤仔苗种规模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进行了菲律宾蛤仔苗种规模化繁育与高效养殖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育苗设施:改造利用通州市新中海水育苗场原1500米^2的河蟹育苗温室1座,室内建有育苗池、产卵池、孵化池,改造了单胞藻培育池500米^2。利用面积为50亩的蓄水池1个,7.5千瓦罗茨鼓风机4台,2.2千瓦充气泵18台。  相似文献   

19.
旅大水产化工厂和山东省海水养殖研究所、青岛市第二海水养殖场利用现有海带育苗设备,在浅水条件下进行栉孔扇贝人工育苗试验获得成功,为解决扇贝苗种开辟了一条新路.扇贝是名贵的海珍品,近年来我国已开展人工养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苗种不足.虽然人工育苗早已成功,但必须在池水深度一至一米五的专用贝类育苗室培育,而建造一个三千平方米的贝类育苗室需投资五十余万元,使苗种生产受到限制.扇贝育苗季节正是海带育苗室  相似文献   

20.
菲律宾蛤仔高密度育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和制造了可以大规模应用于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经济贝类苗种生产的高密度幼体培育系统、高密度稚贝培养系统,并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贝类育苗新工艺。克服了传统育苗方式占地面积大、生产效率低、种苗质量和产量不稳定的弱点,具有低消耗、高质量和高效益的突出特点,是贝类育苗工艺的变革。利用这一育苗技术,可以充分发挥高密度、集约化生产的优势,通过对苗种培育过程中水质、饵料和环境条件的全面控制,消除或减少敌害生物的影响,提高幼体的抗逆能力,从而杜绝抗生素的使用;在降低育苗生产的环境污染同时,向养殖户提供健康、优质的贝类苗种,是一种与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的水产苗种培育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