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初春3月,江苏南北不同区域的虾蟹养殖户开始忙碌起来。“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藻”。初春养殖水体生态的构建非常重要,藻相的培育尤为关键,其关系到水体中的溶氧、营养、pH及生态平衡等多方面因素。江苏绿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近年来在江苏不同养殖区域的水质调控实战显示,养殖前期的水质调控主要集中在藻相的培养上。  相似文献   

2.
正"养虾先养水,水好虾更好",实践证明,肥水养虾成功率更高。放虾苗之前,首先培藻做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步骤。养殖过程中维持藻相,控制水质,提高虾的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是养虾能否成功的关键。进入7月份后,气温逐日升高,虾塘水质管理和疾病防控成为养殖关注重点。一、水质调控虾塘养殖到中后期,水质调控是重中之重,多种原因可引起水质恶化和水色转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异常水色出现的原因,对症下药,重新培育优良水色。举例  相似文献   

3.
施正学 《水产养殖》2012,33(6):35-36
水色是由水体中浮游生物及底栖生物的种类决定的,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是决定水色的主要原因之一。藻类大量繁殖以致水色较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称水华。出现"水华",对养鱼来说具有双重性。这种水较肥,对鱼类可以提供容易消化  相似文献   

4.
正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养水的关键则是培藻。培藻能够提高池塘溶氧,吸收络合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同化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氢,调节酸碱度,培育枝角类、桡足类、轮虫等浮游动物,为苗种提供优良饵料,增强养殖动物抗病力,抑制有害藻类、底生丝藻繁殖,营造良好水色和合适透明度等。培藻的目的是将有益藻类培养成优势种群,构建一个平衡、稳定的藻相。影响培藻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藻种、光照、营养、温度、酸碱度、水体硬度等。  相似文献   

5.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水质对养鱼来说很重要,因此要想养好鱼就得学会辨别水质的好坏。养殖过程中判断水质好坏的重要指标,就是水色及其变化情况。根据水色可判断水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采取相应用药和施肥措施来改善水质。养殖过程中只有控制好水质,才能提高养殖鱼类、蟹类的生长速度,减少疾病,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养殖水体中氨氮主要来源于肥料、饲料、鱼类排泄物、底层有机物和细菌的分解作用。氨氮中毒的原因是水体  相似文献   

6.
蔡志辉 《齐鲁渔业》2007,24(11):21-22
水质调控是养虾中心环节,养虾就是养水。养水牵涉到方方面面,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1良好水质理化因子指标1.1水色黄绿色或茶褐色。1.2透明度30~45 cm。1.3水温18~40℃,最适28~35℃。1.4盐度0~40,最适5~25,日变化不得超过5,在淡  相似文献   

7.
池塘藻相对水产养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敏  陆德祥 《河北渔业》2014,(12):65-67
水质好坏直接关系到水产养殖的成败,水质可以通过直观的水色进行判断,水色受多种因素影响,但主要由其中的藻相所决定。藻相是指水体中藻的种类、数量和结构比例。水体中的藻相结构以及是否平衡稳定是真正决定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养殖过程中池塘经常会出现几种优良水色和不良水色,要培育和稳定优良水色,防止转化和老化,对不良水色要加以调控和转化。不同的养殖对象需要不同的藻相结构,同一种养殖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对藻相也有不同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一、“吉强三宝”生态调控高效养虾理念 吉强生态调控养虾的早期,着重强调的是施用肥虾保“肥水又调水”,必须达到两个方面的标准:第一是既能培育出优良水色(硅藻、小球藻等为主形成的黄绿或茶褐水色,在高盐度虾塘培育出以角毛藻、金藻等形成的棕褐水色),  相似文献   

9.
对虾养殖的关键在于养水,养水的根本在于养底。有效地降解、转化养殖代谢产物,平衡调控养殖环境的生物因子和理化因子,平衡藻相与菌相,营造良好养殖生态,是应对当前对虾养殖病害频繁发生和养殖环境污染、实现对虾健康养殖和质量安全管理的关键。近几年来,我公司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经过几年的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实践,养殖对虾产量每造平均亩产稳定在850公斤以上。总结养殖情况,现将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齐鲁渔业》2009,(5):54-55
我国池塘养鱼以日巴水、密养、混养为特点,由于水中溶解有机质和营养盐类十分丰富,浮游植物量很高,水色很浓,有时还出现藻团、浮膜等,即为水华。常见的水华,按优势种类呵以分为15个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11.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好水养好鱼。这里所说养水是指维持池塘良好的水色。池塘水色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池塘水色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同一池塘在不同时期的水色也不同。在水色组成中,既有天然的金属离子,也有微生物和浮游生物,还有泥沙、有机质、悬浮的残饵和施加各种有机肥料、腐殖质等。但池塘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生的浮游生物所决定的,各类浮游植物细胞内含有色素不同,当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不同时,池水呈现不同的颜色和透明度。  相似文献   

12.
养虾先养水,这道理大家都懂。不少养殖户也积累了观察水色、根据水色变化调节生产操作的丰富经验。但养殖水环境变化多端,全靠肉眼观察水色往往结果不准确,全凭经验进行养殖生产风险也较大。能不能制造一套设备,可实时自动精准地检测养殖水质,并能根据水质变化自动执行诸如开关增氧机、开停投饵机等操作?  相似文献   

13.
俗话说“养鱼先养水”,因为水是水产养殖动物的基本生存生活环境,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养殖水生动物的生存和生长,从而影响水产养殖的安全、生产性能和产品质量。水色是由池塘中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的数量和种类的不同而引起的综合反映,其中浮游藻类是主要因素,不同地区和同一地区相邻的池塘浮游生物的种类、优势种类往往不同,所以水色也不同。其实,池塘的水色就是池塘生态系统的“晴雨表”。笔者根据十几年的生产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种特殊水色的变化规律,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养虾就是养水”,也就是营造养殖水体“肥、活、嫩、爽”的水色,已成为养虾人的共识。  相似文献   

15.
<正> 养鱼传统上对水色的“肥、嫩、爽、活”之说,其实质是水中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和变化及水体理化 因子的综合反映。养鱼池中的水色主要是由池中繁殖的浮游生物所造成。因此,根据水色可以推知池中浮游生物的大致组成,并推断出水质的肥瘦与好环,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调节水质,以利池鱼的生长。养鱼池中的水色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 褐色水(包括黄褐、红褐、褐带绿)呈上述颜色的池水浮游值物的优势种类多为硅藻。有时隐藻大量繁殖时也呈褐色。褐带绿的水中含有较多的微细浮游植物,如绿球藻、栅藻等。这类水中的浮游值物作为鱼的食料,易于消化吸收,因此这种水  相似文献   

16.
阴雨天气海水池塘水质管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伟杨 《科学养鱼》2007,(12):25-25
"养鱼先养水"这一定律已成为广大水产养殖从业人员的共识,如何将水养好是池塘养殖日常管理的头等大事。阴雨天气由于光照弱、气压低等原因常导致水体中的溶氧含量低、病原生物的暴发性增长导致水体藻相、菌相发生变化,水体中亚硝酸、氨氮、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的含量剧增,严重影响水产养殖对象的正常生长。本文着重介绍阴雨天气池塘水质管理的措施,以供广大水产养殖从业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管理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养殖的成败。养殖早期培养优良的浮游单细胞藻类,营造适宜、稳定的水色和透明度,培养有益微生物优势菌群,是养殖池塘早期管理的关键措施,也是随后养殖过程中管理的基础。因此,早期养殖水环境的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所谓养水,就是营造良好的养殖水环境,即养殖业者常说的“做水色”。“水色”是水体中浮游单细胞藻类和微生物优势菌群的表观现象。浮游单细胞藻类是生长在水中的一类微型植物,它与大型植物一样,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利用阳光、二氧化碳、无机营养元素,释放氧气。培养有益的单细胞藻…  相似文献   

18.
《科学养鱼》2006,(12):84-84
影响水产养殖效果的几大要素依次是:水质、饲料、疾病、应激。一、水质俗话说:“养鱼先养水”。要想取得水产养殖成功,最关键的是将水质调控做到位。而水质调控的关键是:溶解氧、水温、氨氮、亚硝酸氨、有机物等。1.水的肥度:水的肥度是水产养殖最关键的因素。水的肥度主要是指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健康养鱼是一个体系概念,涉及到养殖过程的方方面面,如池塘的调控、鱼类品种的选定、水质指标调控、病害的防治、养殖过程的控制等等,环环相扣,互为因果。现将池塘健康养鱼基本理念介绍如下。1池塘调控养鱼先养水,养水先养泥,就是指出了土壤在养鱼中的基础作用,首先做的就是池塘土壤的调控方面。1.1养鱼土壤选择底泥组成从一开始选择池塘的地理位置就应有所考虑,以便于之后水质调控的方便。  相似文献   

20.
养虾先养水是广大虾农和对虾养殖者的共识。而水色和透明度的好坏,是关系到对虾养殖的成败,但有些虾农,特别是初次养殖的虾农,对水色和透明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例如有的虾农认为,养殖对虾透明度越大,底质就越干净,水质就越好;有的虾农缺乏调节水色和透明度的基本知识,花了很大本钱还是没有培养出良好水色和透明度。因为调节好水色和透明其中有许多学问。为此,我们特地谈谈水色和透明度在对虾养殖中的意义和调节方法,供参考。[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