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科红扇贝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从美国引入红壳色海湾扇贝,通过定向选育,成功培育出的红壳色中科红扇贝新品种。经山东试养,与原先养殖的海湾扇贝相比,具有成活率高、生长快、肉柱大、效益高、适温性广等优势。为了探索中科红扇贝是否适合东海混水区的养殖,我们特引进了该新品种进行试验,旨在为东海混水区浅海养殖增添一个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国内     
《水产科技》2005,(6):43-43
珠海市金鲳鱼规模化养殖技术通过鉴定降低15%成本;“海水高效养殖工程及精准生产技术的产业化”获江苏省成果转化立项;中科院海洋所“中科红”海湾扇贝成功南移湛江;厦门培育出五颜六色坛紫菜。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交、杂交和混交等不同的交配方式分别获得海湾扇贝“中科红”品种和普通养殖群体(对照组)的受精卵和幼虫,在20 ℃、23 ℃和26 ℃三个温度条件下培养,比较了两个群体在不同温度下的孵化率、10日龄幼虫存活率、1日龄和10日龄幼虫壳长。实验结果表明:“中科红”海湾扇贝自交系、杂交系和混交系的孵化率均大于对照组。自交系10日龄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杂交系和混交系的10日龄幼虫存活率小于对照组,但差异不显著(P>0.05)。“中科红”海湾扇贝自交系(P<0.05)和混交系幼虫的1日龄壳长大于对照组,杂交系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幼虫生长10日后,“中科红”海湾扇贝自交系、杂交系(P<0.05)和混交系幼虫壳长均比对照组大,表现了较强的生长优势。温度对4个性状均有显著影响(P<0.05)。“中科红”海湾扇贝对低温(20 ℃)和高温(26 ℃)的耐受性均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正>1扇贝养殖生产现状1.1养殖种类、规模昌黎县的浅海扇贝吊笼养殖业起步于90年代初,养殖技术日趋成熟,形成了一套适合本地特色的标准化养殖模式,该产业已成为我县渔业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昌黎县扇贝养殖的主要品种是海湾扇贝,并引进了少量的紫扇贝、中科红和加拿大扇贝原种。从2010年到2012年扇贝养殖面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告了锦西近海不同水层养殖海湾扇贝的试验过程、方法和结果,试验证明锦西海域2.5m水层是海湾扇贝放养的最佳水层。  相似文献   

6.
为扎实推进秦皇岛市海湾扇贝养殖的持续发展,促进浅海养殖走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发展之路,打造河北扇贝的品牌效应,昌黎县水产局于2010—2012年进行了海湾扇贝无公害标准化养殖示范及推广,取得了巨大成功,带动了全市的浅海扇贝进行规范化养殖。  相似文献   

7.
"蓬莱红"栉孔扇贝养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蓬莱红”栉孔扇贝是华贵栉孔扇贝Chlamysnobilis为父本和栉孔扇贝Ch .farreri为母本的杂交种。 2 0 0 0年培育成功后 ,在辽宁、山东沿海试养获得普遍好评。据称有生长快、出肉率高、耐高温、抗病力强等诸多优点。该品种培育系国家“863”项目“81 9”主题内容 ,2 0 0 2年 4月通过“863”项目验收 ,因在山东省蓬莱县培育成功 ,其贝壳呈红色 ,明显有异于亲本 ,与会专家一致建议暂定名为“蓬莱红”栉孔扇贝 (下称“蓬莱红”)。2 0 0 2年初 ,我们从蓬莱国家“863”项目基地引种“蓬莱红”苗和当地产栉孔扇贝苗在南麂岛试养 ,结果报导如下。1…  相似文献   

8.
张福奎  舒适 《水产科学》1993,12(5):14-17
本文初步报导了魁蚶、海湾扇贝在浅海区的生长、附着以及敌害生物和温度等因素对魁蚶、海湾扇贝存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起信  王大建 《海洋渔业》1988,10(6):278-278
<正> 山东省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承担的“海湾扇贝大水体人工育苗高产技术”研究课题于1988年7月27日在俚岛镇通过技术鉴定。近年来,荣成县发展海湾扇贝养殖生产的速度较快,筏养规模越来越大,单凭小水体人工育苗远不能满足规模性养成生产的需要。为了解决海湾扇贝养殖苗种的需求,荣成县海珍品育苗场经过三年的艰苦探索,1988年成功地摸索出海湾扇贝大水体育  相似文献   

10.
海湾扇贝80年代引进我国,目前在我国沿海养殖方兴未艾,作者针对海湾扇贝养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采取新的增产措施,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现代渔业信息》2009,(8):31-31
为了解决北方沿海扇贝养殖种质退化严重的问题,山东省青岛农业大学一课题组将来自南太平洋的优良扇贝品种紫扇贝引入青岛,与本土海湾扇贝“结婚”,首次在国内培育出紫扇贝及其与海湾扇贝的杂交品种。明年,“混血扇贝”有望走上百姓餐桌。  相似文献   

12.
海湾扇贝(图见彩中插2)在室内培育成功的基础上,如何提高稚贝保苗率是养殖生产中关键的一个环节。近年来海湾扇贝保苗技术日趋成熟,保苗率大幅度提高,但在保苗过程中出现死苗、劣质苗现象时有发生,笔者多年从事池塘海湾扇贝保苗工作,积累了一些经验,现将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介绍如下,以供广大保苗业主及有关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海洋贝类养殖新品种——“中科红海湾扇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张国范研究员领导的课题组与莱州盛大海洋贝类良种选育中心合作,在家系培育的基础上获得了部分红壳色海湾扇贝子代。2001年又从美国引进红壳色海湾扇贝。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开展了海湾扇贝的家系和群体水平的选育和纯化研究。研究揭示,海湾扇贝的贝壳颜色是遗传的,自(近)交能获得壳色较纯的子代,以壳色为标记,对数量性状进行定向选育,可获得表型明确、  相似文献   

14.
我国海湾扇贝养殖现状、问题与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据统计,到1998年我国海湾扇贝养殖面积发展到近7000hm^2,养殖产量约30万t。特别是自1997年栉孔扇贝养殖出现大面积死亡以来,海湾扇贝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但在1999年贝苗中间暂养阶段发生了大量死亡,造成养殖苗种严重不足,使养殖面积减少约2/3,经济损失惨重。作者就海湾扇贝养殖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5.
对虾池不同综合养殖系统效率和效益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吉桥 《水产学报》1999,23(1):45-52
利用50个5.0×5.0×1.8m陆基围隔研究了中国对虾与台湾红罗非鱼、海湾扇贝和缢蛏投饵或施肥混养及鲈鱼与中国对虾和台湾红罗非鱼混养最佳结构的生态效率、生产效果和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几种综合养殖系统最佳结构下各种养殖对象对N的绝对利用率由高至低依次为:鲈鱼-对虾-罗非鱼(30.91%)>对虾-海湾扇贝(21.09%)>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20.12%)>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7.81%)>对虾-缢蛏(16.93%)>单养对虾(11.52%);对P的绝对利用率由高至低依次为:对虾-缢蛏(16.08%)>鲈鱼-对虾-罗非鱼(12.83%)>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2.63%)>单养对虾(10.88%)>对虾-海湾扇贝(6.01%)>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4.04%);其产出投入比由高至低依次为:对虾-罗非鱼投饵混养(1.99)>对虾-罗非鱼施肥混养(1.98)>对虾-海湾扇贝(1.53)>单养对虾(1.38)>鲈鱼-对虾-罗非鱼(1.30)>对虾-缢蛏(1.23)。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本年度在渤海湾金州区的七顶山和荞麦山两地进行海湾扇贝筏式养殖区生态环境监测的结果。未发现其理化环境和浮游生物对高温期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有直接影响。结果表明,七顶山筏地(内排)的生态环境及扇贝生长情况仍然好于荞麦山筏地(外排)。现行养殖规模不会造成养殖水域缺氮缺氧状态。海湾扇贝的死亡原因仍需从微生物学、寄生生物、附着生物诸方面进行综合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扇贝是我国北方贝类养殖的第一大品种。我国的扇贝养殖已有近30年的历史。1979年栉孔扇贝人工育苗及其养成获得成功,从此栉孔扇贝人工养殖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道路。80年代初又从日本引进了虾夷扇贝,从美国引进了海湾扇贝,在栉孔扇贝人工育苗技术的基础上,分别获得育苗和养殖成功。尤其是海湾扇贝采用控温育苗技术,当年育苗当年即可养成成品贝,更加速了扇贝养殖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信息集粹     
《齐鲁渔业》2004,21(12):54-55
全国水产效益十佳都姓“鲁”,东营市最大的设施渔业项目落户垦利,“中科红海湾扇贝”在莱州试养成功,漠斑牙鲆养殖试验通过验收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为福建省首次从山东青岛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引进100×104粒中科红海湾扇贝苗种,在福州连江海区试养,探索其在福州海域养殖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在福州地区海域7-8月高水温期,中科红海湾扇贝生长迅速,壳高月增长平均达1 cm以上;9月份后,随着海区水温下降其生长速度减慢,中科红海湾扇贝适宜在该海域养殖.  相似文献   

20.
根据2018年9月10日对昌黎县海湾扇贝养殖海域的水质调查数据,分析了该海域水体基本理化因子,并采取营养状态质量指数评价法(NQI)、营养状态指数法(E)、有机污染指数评价法(A)及内梅罗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数法(P)对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昌黎县海湾扇贝养殖海域各站位的水温、盐度、pH、DO、COD和DIP含量均符合海湾扇贝养殖水质标准,但是DIN含量严重超标。评价结果显示昌黎县海湾扇贝养殖海域已受到有机污染且水体呈现富营养化,养殖区内比养殖区外情况更为严重,其中N7站位最甚。DIN为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