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不同出菇温度下香菇各潮次菇产品的品质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L808为试验菌株,研究了5~15 ℃、10~20 ℃、15~25 ℃和10~30 ℃(自然常温)4个温度区间香菇第1潮、第2潮、第3潮菇产品的水分、蛋白质、可溶性总糖变化。结果表明:4个出菇温度区间,普遍以第1潮菇含水量较低,可溶性总糖含量较高,随出菇潮次的增加,香菇产品的含水量逐渐增加,最大增幅0.90%。可溶性总糖含量逐渐降低,较低出菇温度区间(5~15 ℃)的降幅较小,第2、第3潮菇分别较第1潮菇降低7.50%和20.00%;较高出菇温度区间(15~25 ℃)的第2、第3潮菇分别较第1潮菇降低35.00%和45.00%。以第2潮菇蛋白质含量最高,较第1潮菇增加7.42%~8.58%,平均增幅8.05%;较第3潮菇增加7.52%~23.79%,平均增幅12.79%。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夏季秀珍菇转潮期对鲜菇产量的影响,为夏季设施化桑枝秀珍菇种植者提供科学选择依据。【方法】利用秀珍菇变温结实的习性,人为设置不同的转潮期并通过人工制冷的方式实现秀珍菇转潮出菇,同时精确测定出秀珍菇转潮时间与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秀珍菇产量与转潮间隔期长短呈明显的相关性,两潮菇之间的间隔期3至7天内,随着间隔天数的增加,秀珍菇的单包鲜菇重有所增加,但菌包平均单包产量差异不显著;秀珍菇采用割口出菇,在高温季节下因菌包开口大水分蒸发快,开口后平均三天内菌包水分可损失0. 25%以上,转潮期长水分损失大是菌包产量降低的重要原因。【结论】夏季秀珍菇两潮次之间短暂的转潮期可促使菌丝恢复,有利于提高秀珍菇产量,转潮时间应控制在7~10天左右,过长的转潮时间会造成夏季秀珍菇大量减产或绝收。  相似文献   

3.
食用菌菌丝体和菇体生长都需要丰富的营养,在出菇过程中菌丝体的营养转化到子实体当中,出菇量越大菌丝体营养损耗越大,第一潮菇后培养料中的碳、氮等营养明显下降,适当地补充营养液能够保证下一潮菇的产量和快速转潮。但是补充营养液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4.
<正>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下面就如何加快金针菇的转潮做一介绍:1.及时清理料面。子实体菌盖直径达1~1.5厘米、菌柄长14~15厘米时采收,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  相似文献   

5.
<正>金针菇转潮是指从一潮菇采摘结束到下一潮菇形成的全过程。转潮时间的长短直接影响金针菇的总产量。加快金针菇转潮的技术要点如下。1.及时清理料面。采收后及时清除料面上残留的菇脚及小菇,剔除个别料面上板结的老菌丝,尽量减少机械损伤,保护好原有菇原基,这样有利于快速转潮。2.适当通风降温。在出菇阶段,为了采收到盖小、柄长、色浅、肥嫩的优质金针菇,会在菌袋上覆盖一层薄膜,以保证金针菇生长所需的湿度,并创造一个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微环境。但高  相似文献   

6.
适宜山东地区栽培的平菇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东地区推广的13个平菇品种进行栽培试验,分析其菌丝生长、子实体、产量等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均为灰、黑色,出菇整齐、朵大肉厚,子实体多为丛生,菌褶细白;菌柄软硬程度、子实体颜色、转潮期等性状菌株间有差异。各菌株头两潮的转化率为88%-133%,出菇集中,头潮菇的产量高于二潮,两潮菇间产量差异明显。锡平1号两潮菇的生物转化率最高,为133.33%。  相似文献   

7.
研究表明合理搔菌可以、(1)明显提高金针菇第1,2潮菇的产量和质量。生物利用率比对照提高约9.0%.(2)出菇整齐,采菇期集中。第1潮菇的采收期多数为3~5 d,比对照缩短6 d.(3)转潮快。第2潮菇的采收期比对照提前约15d.(4)搔菌有效地抑制病害的蔓延。搔菌的发病率为0,而对照为17.0%.  相似文献   

8.
<正>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的技术操作规程:一般在5~6月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制作栽培种,8月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  相似文献   

9.
再生平菇是前茬菇的后继产物.其增产培育,是指前潮菇采收后.如何培育出产量不低于前潮菇的后茬菇,所应采取的某些项关键措施,以获取更高的总体生物学效率和更好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10.
正一、栽培时间鸡腿菇栽培料于8月下旬发酵,9月上旬接种发菌,10月下旬将菌棒入棚栽培出菇,11月中旬采收头茬头潮菇;11月下旬二茬菇接种发菌,为栽培第二茬做好准备;12月中旬采收头茬二潮菇,第二年元月上旬采收头茬三潮菇;元月下旬种植第二茬鸡腿菇,4月底结束鸡腿菇生产。二、栽培配方  相似文献   

11.
传统反季节栽培秀珍菇培养基以木屑为主料,采收6~7潮,周期长,用工量大,栽培成本高。工厂化秀珍菇栽培量大,生产周期短,要求产量集中。为探索工厂化秀珍菇单潮爆发性出菇关键技术,本研究比较了秀珍菇不同菌株、培养基配方、发菌期等因素,发现适宜工厂化单潮爆出菇的优良菌株为金秀,最佳配方为棉籽壳15%、玉米芯15%、木屑26.5%、甘蔗渣20%、麸皮20%、豆粕2.5%、石灰1%,适宜开袋出菇的发菌期为70 d。  相似文献   

12.
白灵菇是一种珍稀食用菌,秋冬季生产白灵菇,一般在5至6月份制作生产的母种和原种,7月份制作栽培种,8月份制作出菇菌棒进行发菌管理,10月份后创造出菇条件,进入冬季出菇采摘。通常栽培白灵菇一般只在冬季出一潮菇,第二潮菇量很少,并且菇形也差,多数菇农不再管理。第一潮菇生物学效率只有40—50%,为了提高白灵菇的效益,充分利用白灵菇菌袋中的营养资源,菇农一般在春季利用白灵菇菌筒废料栽培鸡腿菇,  相似文献   

13.
1、头潮菇太密,转潮困难:头潮菇多,个体小,甚至成丛的菇蕾将覆土掀起,造成大批小菇因脱离料面而死,难出二潮菇。这是因为菌棒过密或菌棒太长,料层过厚所致。解决方法:将菌棒间距拉大2~3㎝,菌棒间隙用土填实,菌棒太长的要把菌棒切成两段立放出菇或菌棒卧放出菇。  相似文献   

14.
张显 《当代农业》2011,(5):35-35
现在多数菇农种植的金针菇已经开始采收第二潮菇.准备生产第三潮菇.在给培养料补充营养液时应注意以下五点:  相似文献   

15.
层架式双孢蘑菇秋季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双孢菇从播种、覆土到采收,大体需要40天的时间。秋季产菇的高峰期在9月中旬至10月下旬,此时气温适宜,双孢菇生长速度快,出菇密度大,潮次周期短,产量集中。一般可采3~5潮菇,  相似文献   

16.
菇类食用菌栽培过程中,每出菇一批,称为一潮,每潮菇成熟采收后,至下一潮菇再次发生相隔的时间,称为转潮。转潮的原因是由于形成子实体的菌丝需要由生殖生长阶段转入营养生长阶段,待环境等条件满足时,再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形成子实体。此时如果管理得当,可有效缩短栽培周期,减轻病虫危害,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植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农村实用科技》2005,(6):F002-F002
出菇温度10℃-36℃,菇体白色,夏季菌袋15天左右菌丝满袋,出菇期棚温35℃以内菌袋单层排放地面或竹木杆架空部能产菇6潮-7潮,菌袋不霉.且菇形美,盖厚中等.叶片平展不上卷,菇体生长期菇棚保持通风绝不发生黄菇.死菇等细菌性病害,转潮5天-7天,适应广普原料。2004年全国菇农引种栽培后称赞高平88无论菇体质量.韧性、抗杂、抗病以及总产量都优于传统中高温品种。  相似文献   

18.
8个小平菇菌株秋栽比较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赖腾强 《现代农业科技》2010,(1):146-146,149
在秋季自然温度下,对8个小平菇菌株进行栽培比较试验,从中选出在南方地区现蕾早、转潮快、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高的优良菌株。试验结果表明,PL01菌株菇色深灰,菇形好;走菌速度快,22d满袋;现蕾早,29d现蕾;转潮快,4~6d转潮;生长周期短,51d产3潮菇;产量和生物学效率高,分别为325.6g和84.6%,是具有较好栽培前景的菌株。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生料栽培草菇时施用不同浓度的菇宝素对草菇产量和转潮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总产量及转潮天数等方面效果显著,从产量及转潮来看施用600倍液的菇宝素的处理总产量最高,300倍液处理转潮最快。  相似文献   

20.
对出过第一潮菇的平菇栽培袋以正常堆垛式第二潮出菇为对照,采取8种不同的出菇方式进行增产处理,结果表明不同的出菇方式对平菇后期的增产作用存在很大差异,其中出菇方式1(脱袋后出菇端朝外单墙抹泥)、出菇方式4(脱袋出菇端朝外,双墙抹泥)和出菇方式7(脱袋后整袋卧式畦床覆土出菇)这三种出菇方式增产幅度较大。出菇方式1和出菇方式4比较适合在生产上采用。而其他出菇方式由于增产幅度不明显、减产或劳动强度过大等原因不适合在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