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建筑的生命力在于其文化内涵,建筑文化是建筑创作的灵魂,左右着创作的方向,特别是在对待建筑的全球化地域性和民族性的问题上应有一个正确的观念,即对不同的文化应予以尊重。通过比较中西方在自然观与审美观二方面的差异,总结出数与比例是影响中西方古建筑外形差异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例举了其具体表现,以期在以后的建筑创作中能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2.
《天津农业科学》2016,(3):136-139
赣南建筑具有独特的建筑形态、建造方式及营建礼俗,是一个地区自然风貌和一个特殊族群伟大创造的成果。赣南建筑作为一种特色的民居形式,具有很强的地域识别性。在现代城市空间打造的过程中,从城市规划、建筑到园林景观都迫切地需要将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地域文化的"根"找到,使城市的文脉得以延续,改变千城一面的城市困境,使城市的居民重新找到"家园"的归属感。本文以江西特色的赣南建筑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建筑文化,并深入研究赣南建筑文化在现代城市空间中的运用,为现代城市建设找到其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3.
江婉平  周志仪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1):9898-9899,9970
探讨了田园建筑的3种美学体验:格式塔视觉心理关系,几何空间及数学关系,时代、文化风格差异关系。  相似文献   

4.
建筑文化的形态特征及发展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文化是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宗教、哲学和艺术等学科发展的历史化石。作为文化形态的于种,建筑文化体现了一般文化所具有的共性,即文化自身的构成层次,由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而引起的多向度的时空层次,由多层次构成的系统上的整体性、具体质的离散性、形态上的模糊性、概念间的介质性和发展过程中的延变性;足强调自的个性--场所精神。建筑文化的发展是生产关系、民族特征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在历史进化中的逻辑的“重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产生的,它是经济、技术、艺术、哲学、历史等的综合体。人类建造房子,避免了风吹雨淋,人类建造了房子,人类有了安定的居所,房子又为人提供了安全屏障。有了稳定安全的场所,人类就可以从事一些更文明的事情了。随着文明的进步,建筑更多不但体现了它的实用性,还体现出了它的艺术性。世界各地的建筑样式、风格不尽相同,这些都是因为世界各地的风土文化的差异造成的。什么样的文化必然产生什么样风格的建筑。本文就文化习俗对建筑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浅析。  相似文献   

6.
张鸽娟  杨豪中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680-4684,4784
以明代移民村落城固县韩家巷为研究对象,围绕其传统建筑环境文化特征以及传统文化活动的发生场所,分析了村落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社会环境对村落文化的影响,着重从村落的空间布局、建筑形制、建筑造型、村落景观方面解析了村落传统建筑环境的文化特征;在分析村落传统文化发生场所方面,介绍了宗族祭祀及社火活动场所、传统祭祀活动场所、城固曲子传唱场所的布局与文化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古村落整体空间、村落建筑、村落景观及其文化特征的保护更新建设的文化传承方法。  相似文献   

7.
祭祀文化是儒家礼制文化最重要的内容之一,祭祀是书院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韩两国的书院都有祭祀的建筑以及相应的仪式空间。东亚书院祭祀建筑的布局有着严格的规矩,遵照传统礼制思想中的方位观念。因礼仪交往行为中的宾主位置关系形成了古代建筑(包括书院建筑)中的东西阶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创作中的再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现代建筑创作中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总结成功作品的经验,提出应加强对传统建筑文化内涵的理解,运用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艺术手法相结合的创作形式,重视建筑的地域性特征,从而创作出体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9.
吴卓珈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6):6749-6751
概述了城市边缘地带历史文化建筑的空间形态,提出了对其保护的对策以及处理、利用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现代建筑以时间和空间感让人们更前卫的享受现代生活,传统建筑则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特色,传承着历史的文脉。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今天,社会文化意识的不断增强也赋予了建筑更加丰富多彩的意义,于是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的结合便应运而生,并创造出更加生动、鲜活的建筑世界。以武汉现代建筑为例,探讨建筑创作中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提炼出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产生关联的特征手法,以期在今后的建筑创作中更好的应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11.
徐菲  王雨村 《安徽农业科学》2011,(9):5450-5452,5529
从建筑的地域文化特征着手,分析了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意义,结合苏州的传统建筑文化特色,强调继承和发展苏州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探究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强调新旧建筑应该注重建筑色彩、建筑尺度、建筑韵律的和谐,并以苏州博物馆、苏州科技文化中心为例,展现了苏州优秀的现代建筑。  相似文献   

12.
辛弃疾罢官家居期间,两度打造园林,在园林的选址、建筑、布置、美化等方面展示了独特的眼光与趣味,建筑的文学命名更赋予园林以丰富的文化内涵。辛氏庄园可谓建筑与花木、自然与人工、现实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体,创造了一个居住与观赏兼备的物质空间。读者从其营园赏园的行动及相关创作中也可见出这位被迫退隐的豪壮之士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13.
民居建筑文化的保护——以甘肃宕昌踏板房民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踏板房是一种分布于甘肃陇南的传统特色民居建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种建筑已经处于濒临灭绝的状态。为保护这种建筑及其建筑文化,通过实地测绘、房屋图纸绘制、构建建筑模型的方法保留这种建筑的历史资料,并在保留原建筑文化要素的基础上,设计新的踏板房建筑,力图保护、继承发扬这种建筑形式及其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4.
从建筑文化的构成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飞鹤  阴帅可 《安徽农业科学》2011,(17):10529-10530
该研究套用了文化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用人类活动、建筑环境、建筑文化分别替换了文化生态系统中的人类社会、外部环境、文化,从而组建了建筑文化的结构模式,它是依托于文化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存在的。该模式中,建筑工程技术位于建筑文化结构的最外层,设计方法及著述位于中间层,价值观位于最内层。将这一结构模式应用于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的形成发展过程,按照朝代更替的时间跨度,从社会意识、文化心理和审美风尚的角度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从苑囿到山水园,从城市宅园到江南私家园林的变更过程,指出园林发展过程是从外部形态到实用功能的改变,这一改变是由当时的社会思想意识、价值观念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指导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与建筑     
本丈试从文学创作中寻找建筑艺术的灵感。中国古典文化源远流长,中国古典建筑气势恢宏,中国古典城市的文化氛围,历来为世人所崇尚。中国人要走自己的城市建设之路,就要了解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尊重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从文学艺术的创作手法中吸取营养、寻找灵感。  相似文献   

16.
客家建筑的文化传承功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研究背景(一)建筑与文化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传统观念认为,建筑既是技术的也是艺术的,实际上,建筑更是文化的。它是传统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建筑能够很好的体现和传承地区文化。  相似文献   

17.
朱琳  宋磊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0):4752-4754
[目的]探讨中国当代建筑景观设计现代化进程中民族文化精神失语问题。[方法]以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为例,从建馆的地域文化特性和建筑设计造型、色彩和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当代建筑景观设计中表达中华文化的精神形式。[结论]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以其卓越的设计理念和艺术表现技巧,正确地处理了传统与现代、艺术形式与文化、新材料技术与文化内涵表现等诸方面的关系,为当代中国建筑设计民族化、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专业经验。  相似文献   

18.
金鑫  李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582-6583
指出我国建筑业的飞速发展使得建筑日渐陷入千遍一律,缺乏中国自身地域特色的窘境,认为对我国传统建筑形制及其相关内容的挖掘显得尤为重要。从中国古建筑文化、技术、群体布置及地域性4个方面的启示进行阐述,试图找寻其对现代建筑的可借鉴之处。以期改变当代中国建筑盲目跟随西方潮流,忽视本国特征的状况,也使我国建筑业走出由西方现代建筑思想独占建筑界的困境。  相似文献   

19.
从建筑与生态文化关系的角度分析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例举并分析西安半坡和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黄河中下游地区北方典型建筑形态、四合院布局形式、北部及西部边疆等地区的民居形式,提出传统建筑艺术的生态文化对当代城市生态建设的启示,即当代城市生态建设应吸收传统建筑艺术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的四大生态观。  相似文献   

20.
建筑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以外,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本文主要从“礼制”和“风水”两个方面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古代建筑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