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50多年来,陇东地区共培育和推广了127个优良冬小麦新品种,实现了六次小麦品种更新换代。育成的主要品种遗传基础包含了地方品种白齐麦、山西小白麦,碧蚂4号、农大183以及国外种质钱交麦、新乌克兰83、苏联早熟1号、早洋麦三大基因群。产量持续提高,90年代比80年代产量提高了19.98%,比50年代提高了55.27%;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陇东地区冬小麦产量三要素的主导因素;穗粒数的变化趋势和成穗数基本一致;千粒重不断提高,近期比90年代产量提高了14.78%,比50年代提高了57.14%;收获系数的提高是不同年代冬小麦新品种产量提高的主要来源。加强旱作种质资源的评判、筛选和创造是提高持续旱作育种效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新疆与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系)产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鉴定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潜力与适应性,比较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与引进国内冬小麦主栽品种和新品系的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差异,明确新疆冬小麦品种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攻方向.[方法]选用引进国内冬小麦品种33份、新疆冬小麦主栽品种7份,采用间比法试验设计,进行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间差异的分析.[结果](1)参试品种较对照(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增产的有35个,其中增产25;以上的引进品种有5个,分别是Yl19、邯5316、观35、衡5229和济麦22号;河北品种平均产量最高,产量为528.04 kg/667 m2,穗数为37.50×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5.10粒,千粒重为43.90 g;山东品种平均产量居第二,产量为513.11 kg/667 m2,穗数为40.49×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90粒,千粒重为43.73 g;新疆品种平均产量较低,产量为458.37 kg/667 m2,穗数为40.81×104穗/667 m2,穗粒数为33.20粒,千粒重为42.69 g.(2)引进品种中,穗粒数产生正向影响(0.4497),而穗数(-0.0811)和千粒重(0.214)起负作用;新疆品种中,穗数(0.9238)对产量直接作用最大,穗粒数(0.9031)对产量的间接作用最大.[结论]新疆现有主栽品种产量低的主要原因是穗粒数较少,与国内主要麦区冬小麦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比较,提高穗粒数育种可能是未来提高新疆小麦产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分析新疆冬小麦地方品种与选育品种遗传多样性差异.[方法]以新疆冬小麦117份地方品种和39份选育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13个农艺性状和2个品质性状的比较分析.[结果]地方品种在旗叶长、旗叶宽、株高、分蘖数、有效分蘖数、穗粒重、千粒重和蛋白质等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高于选育品种,而穗长、小穗着生密度、每穗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穗粒重和千粒重等8个性状的变异系数均略低于选育品种,且地方品种的蛋白质含量和湿面筋含量都高于选育品种;15个性状间简单相关分析中,地方品种有24对性状相关极显著,选育品种仅有6对性状相关极显著.[结论]新疆地方冬小麦品种遗传多样性丰富,对于冬小麦育种改良具有参考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近40年来浙江省早稻推广品种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近40年来浙江省推广早籼稻品种的性状改良趋势。在60-90年代推广品种的播齐历期除70年代较长外,其它年代选育品种都在78天左右。近年来选育品种的株高有所增加,其营养生长更为旺盛。品种穗部性状(穗长、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随着选育年代的推后而递增,分别为60年代选育品种的103.1%-105.1%,104.9%-122.8%和106.4%-133.4%。与60年代选育的品种相比较,70-90年代品种的抗瘟性和抗谱已分别从3.5级提高到2.7级和44.2%提高到54.5%。  相似文献   

5.
沟播与覆膜对寒地冬小麦品种越冬性和产量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播对冬小麦越冬率以及小区产量的影响因品种而不同,CA9088品种沟播的越冬率和产量均比平均增加1倍以上。覆膜可促进冬小麦早返青,延长穗分化时间,增加主穗小穗数,穗粒数,穗数,千粒重和容重,是提高寒地冬小麦产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6.
在河北吴桥地区进行冬小麦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综合小麦株高、单位面积穗数、穗粒数、丰产性、抗逆性等综合性状看,适宜河北吴桥地区推广种植的冬小麦品种是济麦22、河农7106、中麦155、农大5181、运旱618,其中济麦22、河农7106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穗部性状的影响。[方法]以泰山28、中育9398和新麦26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种植密度对2种穗型冬小麦穗重、小穗数、小穗密度、穗粒数、千粒重和穗长的影响。[结果]2种穗型冬小麦品种的穗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中间型冬小麦品种的单穗重和穗粒数高于多穗型品种,而其千粒重低于多穗型品种。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大,冬小麦的穗粒数和单穗重呈下降趋势。种植密度对冬小麦千粒重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因此,中间型冬小麦品种更易于提高单穗重。[结论]该研究可为冬小麦的高产栽培和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晋南冬小麦品种更替与再高产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西南部冬小麦主产区近半个世纪以来 ,由于多次品种更新 ,单产由 2 0世纪 50年代的6 34.5kg/hm2 提高到 90年代的 2 70 1.5kg/hm2 ,总产由 73.7万t增加到 2 6 9万t。分析品种演变规律和高产潜力 ,提出今后育种目标 :株形紧凑 ,叶片上举 ,株高 75~ 85cm ,穗数 52 5万~ 6 0 0万 /hm2 ,尽可能提高穗重 ,并把优质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9.
以河南省北部地区不同时期广泛种植、有代表性的冬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通过分析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研究了冬小麦品种更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品种更替,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年平均增长1.59%,收获指数年平均增长1.20%,株高年平均下降0.65%,千粒重年平均上升0.52%,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变化.产量与收获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呈极显著负相关.收获指数的增加,株高的下降是产量增加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以黎明、丰锦等辽宁省不同时期的有代表性的主栽品种为材料,对这些品种的株形特征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随着品种的更替,水稻单产不断提高,品种的穗粒数明显增加,而穗数则有所降低,粒重变化不明显。早期品种单株叶面积显著大于后来的水稻品种,而20世纪90年代后育成品种穗长和一次枝梗数量几乎没有变化,二次枝粳数量的显著增加,提高了着粒密度,进而使每穗粒数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