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陕北黄土区陡坡坡面因子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加快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植被构建速度,在研究陕北黄土区吴起县坡度、坡向分布特征的前提下,分别选取阴坡、半阴坡、半阳坡、阳坡的陡坡,每个坡向选取4个坡度级(35°,45°,55°,65°),分别分析其0~10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水分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坡度在35°以上陡坡占当地总面积的39.00%左右;且阴向坡面积52.65%多于阳向坡47.35%;研究区内0~100 cm土层深度的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现增加趋势,且趋势越来越平缓;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越强烈,阴坡坡度与陡坡土壤含水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坡向因子主要影响坡面整体水分状况,而对陡坡土壤水分垂直空间分布规律影响较小;坡度、坡向和成坡时间因子对坡面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深度内,对较深层土壤含水量影响作用较小;系统聚类分析结果同样显示,土壤含水量较为活跃的层次主要集中在0~40 cm土层深度内,阳坡35°坡面活跃层可达90 cm左右.  相似文献   

2.
基于TAVI的长汀县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被覆盖度(FVC)是指示生态环境状态的重要参数,开展区域FVC估算与分析对于科学决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8—2013年5个时期的Landsat系列遥感数据,引入地形调节植被指数TAVI来估算FVC,有效消除了阴坡和阳坡由于地形不同造成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长汀县植被覆盖情况总体良好,中高以上植被覆盖度区域占全县面积的65%以上,植被覆盖度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县域周边;中低以下植被覆盖度区域不到全县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中部沿汀江两岸的水土流失严重乡镇。1994年植被覆盖度最差,1988—1994年植被覆盖度降低幅度较大,在全县各乡镇都有分布,主要与1993—1994年冬季的严重霜冻有关;1994年后,植被覆盖度逐步提高,2003年以后,植被覆盖度增长较快,尤其是中部原水土流失严重乡镇的植被覆盖度显著改善。长汀县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与地方政府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强度密切相关,特别是2000年以来的高强度投入与治理,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植被覆盖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黄河中下游伊洛河流域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基于2002、2007、2011、2016、2021年Landsat卫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提取该流域植被覆盖度,利用变异系数和线性回归分析揭示植被覆盖度的时空变化规律,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2个方面分析流域植被覆盖度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2002—2021年,流域西部、南部源头山区为高植被覆盖度地区,自西向东沿河道区域及中北部地区的植被覆盖度较低,东部为低植被覆盖度区域。流域高和较高覆盖度面积占比合计为65.29%,中等植被覆盖度占比为17.66%,较低、低覆盖度占比为17.05%。流域整体植被覆盖度较高,且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2002—2021年,植被覆盖度较为稳定的区域占比为44.14%,植被覆盖度有所改善的区域占比为32.25%,轻度退化区域占比为17.27%,明显退化区域占比为6.34%。自然因素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高程、气温、降水和坡度。植被覆盖度随高程、降水和坡度的增加而增加,随温度的增加而降低。人类活动的正向影响大于负面影响,是导致植被覆盖度逐渐增...  相似文献   

4.
云南蔗区多样性地形发展甘蔗全程机械化潜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调查了云南蔗区38个县不同坡度(≤2°,2°~6°,6°~15°,15°~25°,>25°)甘蔗耕地的面积,并调查了不同坡度(2°~6°,6°~15°,15°~25°)耕地发展甘蔗种植的潜力面积。调查数据表明,云南省坡度在0°~15°之间的甘蔗耕地面积最大,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62.6%;坡度≤2°甘蔗耕面积地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14.6%,坡度2°~6°甘蔗耕面积地占全省甘蔗总面积的15.9%,6°~15°甘蔗耕地占全省甘蔗耕地面积的32.1%;云南蔗区有大面积甘蔗耕地适宜发展甘蔗全程机械化,大部分蔗区优先发展中小型甘蔗实用机械,0°~6°坡度面积较大的蔗区可考虑发展中大型甘蔗机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影响土壤理化性质和植物种类的主要地形因子。【方法】以南方红壤丘陵坡地果园水土保持示范区为研究区域,采用五点采样法取土,利用样方法开展植被调查,利用Arc GIS确定各采样点地形因子,对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总氮(TN)、总磷(TP)、总钾(TK)、有机质(TOC)、土壤含水率)和植物种数随地形因子(坡度、破向、坡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不同坡度等级下土壤含水率表现为5°~10° 10°~15° 15°~25° 0°~5°,在0°~5o坡度等级下土壤含水率最低为(18.6%)。土壤TN、TP、TK、TOC量随坡度和坡向变化无显著差异。土壤TN、TK和土壤含水率在不同坡位处无显著差异,TP和TOC量随坡位的下降而增加。研究区内共有植物183种,植物种类数随坡度、坡向及坡位差异显著。植物种类数随坡度变化趋势为0°~5°10°~15°15°~25°5°~10°;坡向上表现为阳坡多于阴坡;随坡位变化趋势为山坡山顶,坡中坡上坡下。【结论】坡度是土壤含水率变化的主导地形因子,坡位是土壤TP和TOC变化的主导地形因子。  相似文献   

6.
选取云南省昭通市渔洞水库流域1996~2012年6期TM/ETM影像数据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根据像元二分模型利用不同时期NDVI计算了流域植被覆盖度,得到渔洞水库流域植被覆盖度分级图。结果表明:该区域1996~2012年间植被覆盖度变化明显,平均植被覆盖度从1996年0.306增加到2012年0.356,增加值为0.05,植被覆盖度增加区域的面积达到412.440km2,约占流域总面积的58.17%。其中2000~2008年间为植被恢复期,植被覆盖度呈现持续增长趋势,2008~2012年间为植被退化期,植被覆盖度持续减小。1996~2012年间,高植被覆盖度区域增加显著,主要分布在流域东部、中偏西部以及东南部地区,而2008~2012年间流域西北部地区植被覆盖度等级有明显下降情况,且历年来高植被覆盖度集中的东部地区也呈现植被覆盖度等级明显下降的情况。  相似文献   

7.
主要讨论植被覆盖下的坡面流水力学特征,特别是阻力特征,并比较柔性植被和刚性植被对阻力影响的不同之处,系统地研究了坡面流阻力系数与单宽流量、雷诺数、覆盖度、坡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柔性植被覆盖下的坡面流阻力系数随单宽流量变化不显著,但随着坡度的增大,阻力系数是减小的,大坡度小覆盖度下的坡面流阻力系数和雷诺数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植被覆盖度越大坡面流阻力系数也越大。而刚性植被覆盖下的坡面流阻力系数和坡面单宽流量呈现良好的正向幂函数关系,同雷诺数、植被覆盖度也都有明显的正比关系,同坡度的变化关系和柔性植被覆盖相似,并且刚性植被覆盖下的阻力系数在同等其他条件下明显大于柔性植被覆盖下的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8.
延安市退耕过程植被覆盖度变化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像元二分模型,利用2000—2012年的MODIS植被指数资料分析了延安市退耕还林过程中植被覆盖度的变化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2年延安市植被覆盖度呈极显著增长趋势,由43.4%增加到66.8%,增幅达53.9%。延安市各区县的植被覆盖度在波动中均呈现增长趋势,增幅较大的为子长县、延川县和延长县,分别为212.8%、134.2%和127.8%,增幅较小的为黄龙县和黄陵县,分别为28.9%和29.2%。植被覆盖状况总体呈现稳定的改善状态,改善极显著和显著的县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4.04%,改善不明显的县区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3.91%,退化显著和极显著的县区面积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05%。研究区高覆盖度植被和中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退耕初期由大到小表现为:低覆盖度植被面积、高覆盖度植被面积、中覆盖度植被面积,退耕后期由大到小分别为:高覆盖度植被面积、中覆盖度植被面积、低覆盖度植被面积,表明该区域植被覆盖度结构转好。植被覆盖度变化受6—8月份的降水量影响不大,相关性较低,但和累计退耕还林面积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说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增加了地面植被覆盖度,改善了植被覆盖的结构,植物应对环境变化的能力越来越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对植被覆盖度造成的影响越来越小。  相似文献   

9.
利用2007-2017年MOD10A2积雪产品数据与数字高程、气象数据结合,分析地形、气象因素对新疆和田河流域山区积雪覆盖的影响。结果表明:积雪覆盖率时空变化受高程影响,在海拔3500 m以下区域,年内变化逐渐呈现出由“U”型向“V”型的过渡。海拔3500~5500 m的中高区域,积雪年内变化呈现“消融-积雪-消融-积雪”的二次过程;从不同坡度带积雪覆盖率差异较为明显,其中12.4°~19.5°带的平均积雪覆盖率为68.68%,0°~5.3°带的积雪覆盖率最高仅为28.01%;不同坡向带的积雪覆盖率最大为东坡带,近11 a平均积雪覆盖率为60%。积雪覆盖率随坡度、坡向及高程变化趋势相仿;受年内气象条件变化影响,年内最大积雪覆盖率常出现在2月和3月,且最大为76.9%。和田河流域积雪覆盖率与气温变化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0.
田帅  王利军 《农业工程》2017,7(6):57-62
以1991、2004和2015年3个时相的TM/OLI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基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保定市植被覆盖度,对其进行等级划分,并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991—2015年,保定市植被覆盖度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且不同区域存在差异现象。低植被与中低植被覆盖区面积整体呈增加趋势,而高植被覆盖区面积呈降低趋势。在4个研究分区中,保定市主城区植被覆盖度下降最为明显,1991—2015年的25年间,植被覆盖率下降了12.76%,平均每年下降约0.5%。研究发现,城市开发与建设及其导致的农用地减少等是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农民对水价改革承受能力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双边界二分式CVM模型引入农民对水价改革承受能力的研究,以开封市黑岗口灌区为例,进行验证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窄的置信区间,拟合效果好,其估值具有很高的精确性和可靠性,适宜于对农民的水价改革承受能力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基于GIS的地下水矿化度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德州市武城县为研究区,采用3S技术,布设采样点,于2011年进行两次野外采样,基于室内试验得到地下水矿化度数据,并结合1972年地下水矿化度数据,利用ArcGIS软件进行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处理,分析了该地区地下水矿化度时空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矿化度空间变异趋势明显,数值为自东南区域的>1~2g/L逐渐增加到西北区域的>4~5g/L。地下水矿化度年内季相变化显著,春季矿化度均值为2.628g/L,冬季为1.748g/L。地下水矿化度较之1972年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52g/L。该结果对研究区盐渍化土壤的水盐调控及地下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基于MEMS的压电泵及其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基于MEMS的压电泵是集驱动部件、工作部件和控制部件于一体的便于集成的微型泵,它采用压电晶体作为其驱动部件材料。根据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的差异,压电泵主要分为压电薄膜泵和压电超声泵。介绍了压电泵的单腔体结构和多腔体结构,而多腔体结构的压电泵是今后研究的一个主要方向。由于压电泵具有尺寸小、结构简单、响应快等优点,在许多需要微流量控制的场合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重点总结了压电泵国内外的最新研究现状,展望了压电泵的主要发展方向,提出了压电泵研究的主要问题,对压电泵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以156起有大型车参与的事故为例.从事故量、受伤人数、死亡人数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统计分析:以大型车与大型车碰撞事故(包括卡车单车事故)、大型车与乘用车碰撞事故、大型车与车外人员碰撞事故为分类,分别对三种类型的事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同时结合法规对大型车的侧面防护装置、后下防护装置、前下防护装置以及大型车驾驶室的安全作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水轮机磨蚀一直是困扰多泥沙河流上水电站安全运行的难题,通过分析泥沙磨蚀的特性,水轮机磨蚀的破坏特征,提出了关于水轮机过流表面防护、减少过机泥沙、机组检修策略与方法等方面的水轮机泥沙磨蚀的防护措施,为我国其他多泥沙河流水轮机的磨蚀防护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提高我国水电站的安全运行和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基于最小最大概率机的客户需求分类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复杂产品客户需求中类别数多且数据量大的分类问题,利用最小最大概率机的概率信息和样本间隔信息,提出采用启发式方法解决编码设计问题.在算法中将一个减少了迭代次数的分类器视为弱化了的分类器,同时保留分类器的间隔属性和几何特性,并利用高维映射将分类器输出映射到特征空间,在弱化阶段大量减少了整体的迭代次数而在合成阶段利用非线性映射来提升性能.通过对叉车产品客户需求的数值试验证明算法具有较好的分类效果,降低了对二类分类器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8.
渠道衬砌几个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U形渠与梯形渠、矩形渠衬砌工程量的分析比较在相同的流量、比降、糙率条件下 ,U形渠比梯形渠和矩形渠节省多少衬砌工程量 ,教科书和有关资料没作回答。本文试图作较系统的量的分析比较 ,这也是推广U形渠的主要依据和关键问题所在。设U形渠和梯形渠、矩形渠的衬砌厚度相同 ,在一定的流量、比降、糙率条件下 ,比较U形渠、梯形渠、矩形渠的衬砌工程量 ,等于它们的湿周比较。1.1 U形渠的水力计算公式水深h =12 +β D过水断面W =π8+β D2湿周 χ =π2 +2 β D水力半径R =wχ =π8+β D/π2 +2 β谢才系数C =R1/ 6/n断面平…  相似文献   

19.
基于红外热成像树上板栗机器识别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普通视觉系统无法分类识别的特点,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引入到树上板栗的机器识别检测当中,建立了果园树上板栗红外热成像系统。记录了白天树上板栗果实与冠层温度变化情况,发现下午2:00~4:00之间,二者温度差异最为显著,最大温差可达3℃。研究了正常板栗果、坏死果以及空心果的红外辐射差异,发现坏死果表面温度最高,正常果次之,空心果温度最低。最后对获取的热图像进行温度校正、阈值分割、特征提取、目标标识。结果表明,树上板栗的有效识别率在85%以上。  相似文献   

20.
根据软土地基上筑坝方式 ,分析了软土地基上堤坝固结与稳定计算方法 ,提出了适合这类地基的合理的筑坝方式及固结与稳定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