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二十多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中国茶文化研究的队伍,茶文化的研究论文和论著越来越多,茶文化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茶文化这一概念已得到学界的普遍接受,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然而,茶文化是否是一个学科则看法不一,也即是说,茶文化作为一门学科远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中也没有茶文化这一学科。对于中国茶文化是否应当成为一门学科,本人认为,中国茶文化应当成为一门学科这是毫无疑问的,理由至少有二:一、中国茶文化有成为学科的理论内涵学科之所以成为学科必需有其成为学科的深刻博大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2.
(本刊讯)台湾茶艺专家范增平先生的新著《中华茶艺学》最近由台海出版社出版。范增平先生二十多年来潜心于中国茶文化的研究,致力于弘扬中华茶文化事业,特别是先后100多次往返于海峡两岸,热情宣讲传授茶文化知识,演示名茶的冲泡技艺,并撰写大量的文章,出版许多茶文化专著。最近他同时在台湾出版了《茶艺学》,在北京出版了《中华茶艺学》著作,对中国茶艺的有关理论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和论述,这是首部由台湾地区学者在两岸同时出版的中国茶艺理论著作。本书的出版,将对中国茶艺的学术研究作出贡献,也将对各地的茶艺事业产生积极…  相似文献   

3.
寇丹 《农业考古》2003,(2):199-200
198 4年 ,茶圣故里湖北天门创刊了《陆羽研究集刊》以来已经 19年。虽然这本刊物到 1990年停刊 ,后来全国的茶文化活动蓬勃发展 ,出版了许多书刊 ,有过陆羽的电视片 ,但与研究茶艺、茶具、茶俗等相比 ,对陆羽及其《茶经》的研究不但人数少 ,大多还停留在整理古代资料或不同的阐释上。在上世纪末 ,《中国茶叶大辞典》、《中国茶文化经典》及许多专著、丛书的出版 ,可以说在各界人士的努力下 ,共同完成了对一个封尘已久的中华茶文化宝库的整理清点工作 ,这是中华茶文化复苏的真正开始。中华茶文化由于历史的原因沉寂了近一个世纪。时间磨损了…  相似文献   

4.
陈梧桐 《农业考古》2005,(4):219-221
中国是茶的原产地,茶文化有着极为悠久的历史,丰富的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茶文化研究热的逐步升温,各种茶文化著作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先后出版的各类读物多达上百种。然而,由于茶文化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形成较晚,理论积淀不够丰厚,历史资料又极零散,搜寻不易。迟迟未见一部中国茶文化史问世。江西社会科学院陈文华研究员近著的《长江流域茶文化》的出版,多少弥补了这一缺憾。  相似文献   

5.
施由明 《农业考古》2015,(2):335-336
自从《农业考古》在1991年开设每年两期《中国茶文化专号》(每期60多万字)以来,研究中国茶文化的学者或茶文化的爱好者不断增多,近些年形成了前所未有的中国茶文化热。《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不仅推动了学术界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同样,推动了国人重新认识茶文化、体悟茶文化、爱好茶文化。本人作为一个研究茶文化20多年的学者,现作为《农业考古》的主编,在对中国学者对中国茶文化研  相似文献   

6.
中国茶文化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从产生到现在只有20多年时间。20世纪80年代茶文化在台湾兴起后,很快传入大陆,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经过茶文化学者的多年努力,中国茶文化学研究成绩很大,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对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现状进行理性分析,是当前实现中国茶文化研究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一、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分析1、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成就。中国茶文化研究成果显著,主要表现为: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茶文化研究队伍,成立了专门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创办了一批茶文化报刊,出版发表了一系列茶文化论著,茶文化交流日趋活跃,茶馆数量有增无减…  相似文献   

7.
《中国茶叶大辞典》实际上是部中华茶文化的百科大辞典。因为从广义上说 ,茶文化包括了茶叶的种植、加工、销售、品饮以及与之相关的诸多文化现象 ,本书正是涵盖了这些内容。就狭义的茶文化而言 ,则是专指人们在使用茶叶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本书的茶史部、茶具部、茶俗部、艺文部、茶人部、茶著部等六个分部 (占全书 1 9个分部的近三分之一 )都可划入这一范畴。可以说在已出版的茶叶辞书中 ,有关狭义茶文化内容以本书的分量最重。如 1 988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卷》 ,全书十个部分 ,只《茶业总论》部分涉及茶文化…  相似文献   

8.
1.建议成立以学术研究为主体的茶文化研究机构和茶文化学科1.1.目前茶文化研究现状1.1.1.通过近二十年的努力,特别是老一代茶人孜孜以求的精神,我国茶文化研究取得重大成果,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1.2.在茶文化典籍整理、出版,茶著作、茶论文发表,以及  相似文献   

9.
王琳 《农业考古》2006,(2):277-279
今年五一黄金周,“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又迎来了众多热衷于“农家游”的客人。来到江湾镇上晓起村的游客们惊奇地发现,村口不但树起了一座“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牌坊,而且建立起了一系列以茶文化为内容的特色旅游项目,令人耳目一新。上晓起村的村民们欣喜地告诉记者,上晓起村能有今天的喜人变化,多亏了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他就是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江西省茶叶协会会长陈文华教授。“中国茶文化第一村”71岁的陈文华是我国著名农业考古专家和茶文化专家,他多年来潜心研究中国茶文化,已撰写了数十万…  相似文献   

10.
丁文新著《大唐茶文化》即将出版(本刊讯)陕西知名作家丁文先生,继《中国茶道》之后,又一有关中国茶文化研究的新作《大唐茶文化》即将出版。该书以唐代大文化为背景,详论大唐茶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大唐茶文化的历史基础及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茶事;茶艺;茶神及其...  相似文献   

11.
寇丹 《农业考古》2001,(2):26-32
一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台湾地区使用了中华茶艺这个名词以来不过三十年时间 ,茶艺馆和茶艺表演已遍及国内外的华人区了。江西陈文华先生在他编写的《中华茶文化基础知识》一书中有详细的发展过程综述和对“茶艺”一词不同理解的辑录 ;世纪之末 ,台湾范增平先生在大陆出版了《中华茶艺学》。但他们的著作中都没有专门的章节论及茶艺活动的主题。现在我来谈它 ,也就杜撰了一个名称叫“主题茶艺”。因为研究茶文化的活动 ,就不能不研究茶与人之间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以及这种结合对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应该说 ,自唐代以来的重大茶会、茶宴都是有…  相似文献   

12.
"生态"一词已为许多学科和领域广泛使用,生态视角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已成为众多学者进行学术创新的突破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保守的计算茶文化已有千余年的历史;作为一门学科,研究中国茶文化的著作可谓琳琅满目、不胜枚举,尤其在当代,专门从事茶文化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13.
我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对茶学进行了研究,复旦大学农学系建立了我国第一个高等茶学专业系科,新中国成立后基本形成了中国茶学教育体系.改革开放后,茶要面向世界,面向社会和广大群众,因此茶文化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台湾率先于1982年成立中华茶艺协会,大陆也相继出现了茶文化的研究组织,而湖州陆羽茶文化研究会起步较早,在1990年10月就成立了,并开始编辑<陆羽茶文化研究>年刊,至今已刊行19期,是国内最早成立的茶文化研究会,也是较早的茶文化研究刊物.  相似文献   

14.
《茶文化博览丛书》(一套 5本 )已由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茶文化博览丛书》分别以《中国茶韵》、《中国茶饮》、《中国茶馆》、《中国茶典》、《中国茶疗》各一册 ,完整清晰地描绘了茶事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从理论到实践、全方位、多角度介绍了中国茶文化。丛书由著名茶文化专家、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余悦研究员担任主编 ,同时组织了一批爱好茶文化的青年学者担任编著工作。丛书共 5本 ,大 32开本 ,12 8万字 ,书前有彩页共 2 0页 ,全套定价 14 0元。内容分别是 :1、《中国茶韵》(余悦著 ) 本书从茶俗、茶艺、茶道入手 ,…  相似文献   

15.
王学铭 《农业考古》2007,(2):217-220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已成为世界发展的主题。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加速进行,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也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局面,所以关于文化问题的研究已凸显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各个人文学科的学者,也都从不同角度参与了文化问题的研究。陈文华教授更是责无旁贷地,将中国茶文化学作为重点科研课题,历时三年撰写了《中国茶文化学》,它既是“中国茶文化学”的重点科研课题的成果之一,又是很好的“中国茶文化学”的学科教材。现在文化问题及其在我国新时期发展战略中的地位和意义,已被人们所认识,并日益受到重视,已经看到文化问题的研究与世界格…  相似文献   

16.
国学与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悦 《农业考古》2006,(3):137-144
本文从释名、辨义、观人三个方面,论述了国学与茶文化的关系.国学是指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学问,而中国茶文化则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性格的养成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国学理应囊括茶文化,茶文化是国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国学包括考据之学、词章之学、经世之学、义理之学,茶文化也有这些方面的内容,而且两者的精神内核是相通的.国学大师有许多人钟情于茶,对茶文化有精辟的论述,钱穆强调“饮茶亦成文化中一事,即人类大生命之事“;“中国饮茶史,亦即中国社会史人文史中重要一项目“的观点,特别有学术启示.  相似文献   

17.
1.茶文化近二十年来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上世纪80年代初世人对“茶文化”三个字一无所闻到今天妇幼皆知,海内外年年有活动,有研讨、有节庆、出版了大量书籍,高校设立茶文化专业,就是最好的证明。2.“茶文化”是个大概念,它应包含茶自然科学和人文历史社科两大类,现在高校把茶文化作为理工科学生应知的文史知识列入教学选修课程,可以理解为对茶文化的狭义(相对广义而言)理解。应该是从无到有的一个进步,随着时间的推移,茶文化会逐渐找到应有的位置。3.在茶文化研究与普及过程中存在着不容忽视的现象:①目前,茶文化书籍良莠不齐,有的抄袭、拼凑,…  相似文献   

18.
钱穆以其近80年的学术生涯向世人昭示:他是一个真正的文化本位论者。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钱穆还是一个茶文化爱好者,是个茶人,是个只要有茶的相关信息便要发一通议论或作一番学理探究的茶人。质言之,中国茶文化一直处于他的学术视野中;而且,在钱穆心中,茶人中的学者是要以学理、概念与思想来为茶说话的。尽管钱穆没有来得及写一部专门的茶文化论著,但他确有从历史文化角度来发掘茶之内涵的意愿,故夹杂在其各类文献中的茶文化散论,的确不少,且多有高论。这一方面是由于钱穆是一直是个心仪于茶的茶文化的追求者,另方面则由于钱穆对中国文化本身的研究已达到精湛纯熟的境界,且殚精竭力、学而不止;故其茶论每每创见频发,精彩纷呈。笔者以多年研究钱穆学术思想而稍有所得,愿将钱氏的茶文化论述抽绎分类而作一初步整理.奉献于中国的茶文化爱好者。管中窥豹.若有遗漏或不当之处.还请有心的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9.
中国茶文化研究现状、学科定位和研究队伍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茶文化研究的现状(一)成立了一批中国茶文化研究社团和机构虽然中国茶文化酝酿于两晋南北朝,形成于唐代,但真正学术意义上的中国茶文化研究仅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受当时兴起的“文化热”大气候的影响,中国茶文化研究也迅速发展,并很快建立起茶文化研究机构、团体等。1  相似文献   

20.
关于历史时期浮梁(即今景德镇)的瓷与茶,学术界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浮梁瓷、茶景观研究方面,近数年来詹嘉、江凌、李松杰等也已取得一些成果。但到目前,学术界尚无人对浮梁瓷、茶交通景观作出较为全面的研究,有鉴于此,特写作本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