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一面积为5.4亩的池塘中,主养斑点叉尾(鱼回),亩放养斑点叉尾(鱼回)冬片鱼种730尾,规格18.8克/尾,经270天养殖,取得亩产斑点叉尾(鱼回)成鱼420kg,规格650克/尾,成活率88.5%,亩产值8895元,亩效益4604.8元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为了示范斑点叉尾(鱼回)从鱼种至成鱼阶段生长性能,本试验在江西省吉安市通过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成鱼饲料进行了养殖试验。试验在3口2.0亩的鱼池中进行,每亩放养斑点叉尾(鱼回)600尾和白鲢100尾。经187天饲养,斑点叉尾(鱼回)从52克/尾长至平均710克/尾。斑点叉尾(鱼回)和白鲢的平均毛产量分别为415千克/亩和72千克/亩,它们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97.6%和100%。斑点叉尾(鱼回)对该豆粕型全植物性蛋白饲料的平均饲料系数为1.31:1。养殖试验的平均净利润为人民币1154元/亩,平均投资回报率为41.2%。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技术和豆粕型饲料进行的本试验,展现了斑点叉尾(鱼回)生长快、主动摄食和饲料系数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80年代初,我国从美国引进斑点叉尾(鱼回)进行养殖研究,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目前,我国在南方池塘、网箱等养殖中已形成规模,但在北方寒地养殖报道较少,尚未得到推广。为探索在北方寒地养殖斑点叉尾(鱼回)的可行性,1997年6月14日我们从湖北省武汉引进斑点叉尾(鱼回)乌仔1万尾进行池塘试验养殖,取得成功。最大个体尾重3.2kg,最小个体尾重1.21kg,平均尾重约1.8kg,育成商品鱼5 000余公斤,现将这几年养殖试验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江西省吉安市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的示范养殖试验,旨在示范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80:20池塘养殖模式和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养殖斑点叉尾(鱼回)鱼种的生产情况。试验在3口2亩大小的池塘内进行,放养密度为斑点叉尾(鱼回)鱼苗8000尾/亩(即120000尾/公顷),并搭配放养白鲢鱼苗1000尾/亩(或15000尾/公顷)。经109天饲养,斑点叉尾(鱼回)苗从平均1克/尾长至39克/尾。养殖的平均毛产量为斑点叉尾(鱼回)269千克/亩(4038千克/公顷)和白鲢50千克/亩(750千克/公顷)。斑点叉尾(鱼回)和鲢鱼的平均成活率分别为86.8%和6.4%。投喂豆粕型鱼苗和鱼种饲料,斑点叉尾(鱼回)的平均饲料转化率为0.96:1。养殖的平均净收入为人民币1646元/亩,平均经济回报率为62.3%。利用美国大豆协会的豆粕型饲料和80:20池塘养殖技术,斑点叉尾(鱼回)展示了良好的生长、摄食和饲料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在低盐碱(盐度1.7,pH值约为7.72)水体养殖条件下,养殖密度(15 000、16 500、18 000尾/hm~2)和放养规格(0.3、0.5 kg)对斑点叉尾(鱼回)生长性能和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养殖密度的增加,斑点叉尾(鱼回)的饵料系数增大,产量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收获规格和成活率则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放养密度为16 500尾/hm~2时,池塘评价产量最高,达18 156.21 kg/hm~2;平均毛利润也最高,达89 813.10元/hm~2。随着放养规格的增大,养殖产量、收获规格、成活率和饵料系数均呈现增大的趋势。其中,大规格鱼种平均产量和平均毛利润分别达20 272.80 kg/hm~2和90 531.82元/hm~2。在低盐碱(盐度1.7,pH值约为7.72)水体中斑点叉尾(鱼回)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分别为16 500尾/hm~2和0.5 kg/尾时,具有最大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研究不同水温(18±1)℃和(28±1)℃下,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消除规律.以20 mg/kg鱼体重连续口灌斑点叉尾(鱼回)5 d,于停药后第1、3、5、7、9、12、15、24、30、40天分别将斑点叉尾(鱼回)处死后取肌肉(加皮)、肝脏、肾脏3种组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法测定斑点叉尾(鱼回)组织中强力霉素.结果表明,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消除速度与水温有密切关系,不同水温下相同组织,相同水温下不同组织中强力霉素的消除速率不同(P<0.05).高水温时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消除快,表明水温对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药物代谢有明显的影响,强力霉素残留的消除速度随水温降低而减慢;与其他组织相比,强力霉素在肝脏中的消除最慢.因此,若将肝脏作为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残留的靶组织计算休药期,在(18±1)℃和(28±1)℃时,按欧盟和中国规定的动物组织中强力霉素在肝脏中最高残留限量300μg/kg计算,从食品安全角度来分析,建议休药期分别为55 d和30 d.若按强力霉素在可食组织肌肉(加皮)中最高残留限量300 μg/kg计算休药期,建议休药期分别为22d和19 d.本研究旨为不同水温条件下制定强力霉素在斑点叉尾(鱼回)体内的残留限量和休药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950728 阿拉巴马和密西西比类似池塘管理方式下的环境条件和斑点叉尾(鱼回)的生产=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and channel cat-fish Ictalurus Punctatus production undersimilar pond management regimes in Alaba-ma and Mississippi[刊,英]/Tucker C S,Steeby J R//J. Wrld Aquac. Soc..-1994,25(2).-236~249 文中对美国东南部的两个不同地理区域的土塘中生产斑点叉尾(鱼回)的水质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8.
1992—1994年利用1.93公顷池塘进行养殖大规格斑点叉尾(鱼回)鱼种对比试验。采取斑点叉尾(鱼回)夏花与鲢、鳙鱼混养,高密度二级轮养,科学配制饲料,改变其习性、人工驯化投饵,强化日常管理等措施,经过118—134天饲养,平均每公顷产鱼10140公斤,其中斑点叉尾(鱼回)7915公斤,个体达40克。成活率93%,饵料系数1.6,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斑点叉尾(鱼回),原产于美洲,义称沟鲶、美洲鲶、河鲶.该鱼由于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斑点叉尾(鱼回)有三大优点:肉质细嫩、味鲜美、富含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摄食颗粒饲料,饲料系数低(1.3~2.0),适于集约化和规模化养殖;无肌问刺、适于机械加工、宜作快餐原料.斑点叉尾(鱼回)可池塘单养、混养、以及网箱等方式的养殖.随着出口加工(鱼回)鱼的项日实施,对生产环节无公害要求更加严格,现将无公害斑点叉尾(鱼回)养殖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斑点叉尾(鱼回)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出肉率高,是我国出口创汇主要品种.大力发展网箱养殖是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由于网箱养殖投入大,管理技术高,尤其在生长后期(10月)南方日夜温差大,极易遇上逆温层造成缺氧,使养殖者血本无归.2009年峡江县水产局在幸福水库进行斑点叉尾(鱼回)网箱养殖应用微孔增氧技术试验,取得了167kg/m2的优异成绩.  相似文献   

11.
由于斑点叉尾(鱼回)具有适应性强、易养殖、易捕捞、肉质鲜美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名贵养殖品种,宁夏中宁地区于2004年~2005年进行斑点叉尾(鱼回)池塘养殖试验,2004年平均亩产650kg,2005年平均亩产725kg,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2.
斑点叉尾(鱼回)亦称沟鲶,属鲶形目(鱼回)科鱼类,杂食性,喜群食,多栖息于水体底层,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杂食性名贵经济鱼类.其适温范围0~38℃,正常生长溶氧2 mg/L,最适3.5~7 mg/L,pH值5~8.5,盐度范围0.1%~8%,试验考虑到斑点叉尾(鱼回)耐低温,经济效益好的特性,开展了斑点叉尾(鱼回)高密度流水养殖,首创了新疆地区斑点叉尾(鱼回)高密度流水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13.
斑点叉尾(鱼回)(Ictalurus punctatus)又称沟鲶,原产于美国密西西比河,是目前美国饲养规模最大的淡水鱼类,也是当前我国水产养殖中的一个优良新品种.河南省商丘鱼类良种场在虞城县北部的沿黄低洼盐碱地池塘中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养殖试验,并获得成功,为沿黄低洼盐碱地池塘推广养殖斑点叉尾(鱼回)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斑点叉尾(鱼回)又称沟鲶、河鲶、美国(鱼回),隶属鲶形目,鲶科。斑点叉尾(鱼回)个体大,含肉率高,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肉质细嫩,味道鲜美,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出肉率高等特点。我们于近年进行了斑点叉尾(鱼回)成鱼池塘高产养殖试验,并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水产加工     
951473 增加维生素 E 喂养后的斑点叉尾(鱼回)鱼片在冻藏中的性能=Effect of dietaryvitamin E enrichment of frozen channel cat-fish(Ictaluras punctatus)fillets[刊,英]/Pe-dro L.Silva//J.Applied Aquac..—1994,4(3).—45~57在斑点叉尾(鱼回)捕获前45~60天,用常规-含量的5~10倍维生素 E 喂养。经特殊喂养的斑点叉尾(鱼回)和对照组进行比较和评估。结40  相似文献   

16.
用5口面积均为2亩的池塘进行德克萨斯选育品系斑点叉尾(鱼回)夏花至鱼种的培育,放养密度每亩6 000尾,饲养111~114d,斑点叉尾(鱼回)平均尾重从0.08g长至43.55g,饲料系数1.31,成活率85.1%,平均亩净收入1 721.64元,投资回报率53.9%,显示了良种斑点叉尾(鱼回)苗种良好的生长性能和经济性能.  相似文献   

17.
池塘养殖斑点叉尾(鱼回)鱼病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斑点叉尾(鱼回)的生物学性状出发,介绍了池塘养殖过程中常见病害的流行病学、发病机理和发病症状,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以及斑点叉尾(鱼回)的综合病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采用封闭流水式装置,研究斑点叉尾[鱼回]幼鱼(Ictalurus Punctatus)(约9~11 g)在不同温度条件下(18,22和26℃)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18,22和26℃时斑点叉尾[鱼回]幼鱼的耗氧率分别为(171.66±33)mg/(kg·h),(97.22±26)mg/(kg·h)和(171.83±44)mg/(kg·h),26℃处理组的耗氧率最高,与22℃处理组具显著差异(P<0.05);氨氮排泄率也表现出随水温的升高而升高的趋势,18,22和26℃时其氨氮排泄率分别为(0.40±0.01)mg/(g·h),(0.44±0.01)mg/(g·h)和(0.58±0.01)mg/(g·h)。在22~26℃,斑点叉尾[鱼回]幼鱼的耗氧率和氨氮排泄率均随温度升高而升高。  相似文献   

19.
1994年博兴县水产站在湖滨乡周陈村、乔庄乡河徐村等20亩池塘首次引进斑点叉尾(鱼回)养殖试验。4月26日放养鱼种,10月22日测产验收,20亩试验池共计产鱼10116千克,其中斑点叉尾(鱼回)7159千克,平均规格0.45千克/尾,鲢鱼2957千克,规格0.62千克/尾。平均亩产成鱼505.8千克,斑点叉尾(鱼回)亩均产357.95千克。每亩产值6318.6元,亩纯利3298.6元,投入产出比1:2.1。主要技术措施是: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鱼回),又名美国鲶,鱼肉质优良、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生长快、产量高、病害少、易饲养。2006年我县及周边市县大多数养殖户池塘养殖成鱼每667m~2产量达500~600kg,获利达2000元左右。去冬今春20~30尾/kg规格的(鱼回)鱼种市场价达到20~25元/kg,且供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