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福建林业科技》2015,(4):33-36
以广西南宁市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长过程和生物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平均胸径(去皮)、树高、单株材积分别达到13.4 cm、12.9 m、0.0909 m3;灰木莲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6 a最快,随后随林龄的增长而下降;材积生长在10年生时仍未达到峰值。210年生灰木莲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104.73 t·hm-2,其中乔木层、林下植被层和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93.54、0.24、10.95 t·hm-2,分别占89.31%、0.23%、10.46%。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11.80 t·hm-2·a-1,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树干、树叶、树根、树枝、树皮。  相似文献   

2.
西藏南伊沟林芝云杉林生物量与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米林南伊沟成熟林芝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linzhiensis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367.49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276.64 t·hm-2,占总生物量的75.28%,其次是凋落层的生物量40.65 t·hm-2,占总生物量的11.06%.在乔木层中,干材生物量201.23 t·hm-2 (69.32%),皮25.53 t·hm-2(8.79%),枝17.80 t·hm-2(6.13%),叶3.33 t·hm-2(1.15%),根42.87 t·hm-2(14.61%).随着树木的生长,干材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的比例则减小.林芝云杉林生态系统生产力为10.65 t·hm-2·a-1,其中乔木层最高5.00 t·hm-2·a-1,占总生产力的46.94%,其次为凋落层3.40 t·hm-2·a-1,占总生产力31.94%.在乔木层中仍以树干生产力最大2.58 t·hm-2 ·a-1,依次为枝(0.89 t·hm-2·a-1)、叶(0.67t·hm-2·a-1)、根(0.54t·hm-2·a-1)、皮(0.33 t·hm-2 ·a-1).  相似文献   

3.
巴郎山川滇高山栎灌丛地上生物量及其对海拔梯度的响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采用标准地和样方收获法,对卧龙自然保护区5个海拔高度上18个样地的川滇高山栎灌丛生物量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用地径(D)、树高(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指数模型和幂函数模型,指数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41~0.998;而用D2H估测单株木各器官生物量的适合模型为直线和指数模型,直线模型最佳,相关系数0.982~0.996;2)川滇高山栎灌丛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25.22 t·hm-2,各层生物量排序为川滇高山栎灌木层>枯枝落叶层>伴生灌木>苔藓层>草本层,其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百分率分别为72.20%、23.71%、1.80%、1.66%和0.63%;3)川滇高山栎灌木种群平均总生物量为18.21 t·hm-2,各器官生物量大小为干>枝>叶>皮,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3.28%、26.88%、19.82%和10.02%.海拔2 720~2 9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3:2:1;海拔3 020~3 120 m地带川滇高山栎灌木干、枝、叶、皮的生物量比例约为4:2:2:1.4)随着海拔升高,川滇高山栎优势单株地径、高度及生物量呈减小趋势.海拔2 720~2 920 m处,川滇高山栎灌木地上部分各器官生物量呈纺锤形分布,集中分布在株干高2.0~3.0 m处,约占总量的60%~70%;在海拔3 020~3120 m处或低海拔的干旱生境,川滇高山栎种群地上部分器官生物量呈金字塔形分布,个体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布随树干的升高而降低,集中分布在0~1.0 m处,占总生物量的60%以上,0.0~2.0 m处的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4%~99%.  相似文献   

4.
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生物量与生产力分配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调查104块样地的基础上,利用95株标准木的树干解析数据,选择主要生物量生长模型,对三峡库区主要植被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配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在各树种生物量组成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4.46%~63.07%,而皮、枝和根生物量比例间的大小关系因树种不同而有所差异;2)所有树种干生物量比例与枝和叶生物量比例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而枝和叶生物量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随着单株林木生物量增加,针叶树种干和皮生物量比例会随之增加,但枝、叶和根的生物量比例则有所下降;3)各林分生物量为75.38~191.82t·hm-2,乔木层(67.57~179.00 t·hm-2)>枯落物层(3.95~11.61 t·hm-2)>灌木层(2.40~8.35 t·hm-2),乔木层和枯落物层生物量低,有利于灌木层生物量的生长;4)各林分生产力为4.78~11.07 t·hm-2a-1,常绿阔叶林最高,柏木林最低,混交林的生产力高于纯林,其中针阔混交林的生产力又高于针叶混交林.  相似文献   

5.
西藏色季拉山原始冷杉林生物量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样地调查及标准样木收获法,研究西藏色季拉山原始冷杉林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死亡木、凋落物层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冷杉林生态系统总的生物量为424.52 t·hm-2,其中乔木层生物量最高,为300.02 t·hm-2,占总生物量的70.67%,其次是死亡木111.53 t·hm-2,占总生物量的26.27%,灌木层与草本层生物量较低,分别为2.59和0.18 t·hm-2,所占比例分别为0.61%和0.04%.乔木层中,树干、皮、枝、叶与根的生物量分别为194.59、33.96、20.22、12.39与38.48 t·hm-2.随着树木生长,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增大,而枝、叶比例减小.  相似文献   

6.
采用样地调查法,对海南沿海木麻黄人工林林下植被进行调查、并测定其生物量。结果表明:木麻黄人工林林下灌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下部分生物量,草本层地下部分生物量大于地上部分生物量;灌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规律为干(3.41 t·hm-2)根(3.19 t·hm-2)叶(2.10 t·hm-2)枝(1.41 t·hm-2),干和根的生物量比例较大;灌木层、草本层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灌木层生物量与草本层生物量则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灌木层与草本层存在竞争。  相似文献   

7.
南亚热带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及其分配格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收获法和建立的单木相对生长方程研究了南亚热带5种树种人工林乔、灌、草不同组分的生物量及其分配。结果表明:在立地条件相似,林龄和经营管理措施相同的情况下,不同树种人工林生物量有较大差异,表现为米老排林(404.95 t·hm-2)火力楠林(376.61 t·hm-2)马尾松林(239.94 t·hm-2)红椎林(231.01 t·hm-2)铁力木林(181.06 t·hm-2)。林分生物量空间分布格局以乔木层为主,占总生物量的87.71%97.86%;其次为地表凋落物层,占1.96%10.90%;灌木层和草本层最低,仅占0.02%1.09%。林分乔木层各器官的生物量分配格局总体呈树干生物量所占比例最大,根或枝所占比例次之,再其次是干皮,叶生物量最低。林下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生物量在不同林分间的差异均较大,其中,灌木层生物量以红椎林和马尾松林较高,火力楠林和米老排林较低,铁力木林最低;草本层和地表凋落物层表现出相似的规律,即马尾松林最高,红椎林其次,米老排林、火力楠林和铁力木林较低。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了解外来种火炬树的生态服务功能,研究了太行山南端低山丘陵区岩石裸露地和自然荒坡二种生境营造的11年生火炬树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碳贮量.主要结果为:建立了火炬树各器官生物量和基径、树高的回归方程,回归系数均在0.92以上,都达到极显著水平,可以用于研究地区火炬树生物量的测算;石裸地和荒坡地火炬树群落生物量分别达到13.395 4 t·hm-2和29.106 4 t·hm-2,高于同地区乡土灌丛的生物量;火炬树平均含碳率44.56%,石裸地和荒坡地火炬树群落植物层碳贮量分别达5.915 5 t·hm-2和12.975 1 t·hm-2,荒坡0~20 cm土壤碳密度为2.172 2 kg·m-2,荒坡11年生火炬树群落总碳贮量达34.697 1 t·hm-2.从物质生产和碳存贮能力来看,外来种火炬树优于当地同生境的乡土灌木树种.  相似文献   

9.
山西太岳山典型灌木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采用收获法研究了山西太岳林区榛子,虎榛子,黄刺玫3种有代表性的灌木林类型的生物量和生产力。3种灌木群落的总生物量分别为:54.3.43.3,35.7t.hm^-2,其中木本层,草本层,枯落物层的生物量占落总生物量比例为:榛子群落75.67%,9.9%,14.4%;虎榛子群落80.3%,8.7%,11.0%,黄刺玫群落76.7%,11.0%,12.3%,在活生物量的构成中,3种妙落的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占32.7%,30.6%,34.7%;地下部分生物量分别占67.3%,69.5%,65.3%;这种生物量结构与同一地区的乔木林生物量的结构正好相反,对灌木树种生物量的相对生长研究结果表明,灌木树种的总生物量,枝干生物量及叶生物量与基径平方乘高(D2H)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关系,表现出与乔木树种类似的相对生长规律,关系式W=a(D^2H)^b可较好地描述这种规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湖南省黄丰桥国有林场广黄分场15年生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人工林进行调查,采用样方收获法对其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香樟单株生物量随着胸径的增长而增加,不同径阶单株植物的生物量差异明显,其生物量在各器官上分配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干皮粗根中根细根。各器官生物量与测树因子D2H间存在密切关系,拟合的回归模型精度均为0.9以上。香樟乔木层平均生物量为183.19 t/hm~2,分配规律为干材根蔸枝条叶子干皮粗根中根细根;乔木层地上部分生物量为126.90 t/hm~2,地下部分生物量为56.29 t/hm~2,分别占乔木层生物量的69.27%、30.73%,且地上部分生物量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2.3倍。林分的平均生产力为14.00 t/(hm~2·a),表现出较高的生产力;其中乔木层为12.22 t/(hm~2·a),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林下植被层为1.78 t/(hm~2·a),占总生产力的12.71%;林分中生产力在各层中的分配规律大小依次为:乔木层灌草层凋落物层,分别占林分总生产力的87.29%、8.79%、3.93%。  相似文献   

11.
20年生杉木人工林干物质积累及相对生长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修官 《防护林科技》2007,(4):28-29,40
在闽侯县荆溪镇三块立地条件大体属好、中、差不同坡位的杉木人工林样地进行生物量调查,调查结果表明,20年生杉木人工林在不同立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下坡干物质积累量(生物量)为154.2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128.9、13.0、12.3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为19.63 m3.hm-2;而上坡干物质积累量仅为62.6 t.hm-2,其中干、枝、叶的生物量分别为48.1、7.4、7.1 t.hm-2,干材积年增长量仅为5.64 m3.hm-2,干、枝、叶、林分总生物量及干材积年增长量分别是下坡的37.3%、56.9%、57.7%、40.6%、28.7%。干的生物量、干的去皮材积可分别用WS=0.034 20(D2H)0.881 4、VS=0.000 046 47(D2H)0.966 5生长模型预测,枝、叶生物量分别符合经验公式1/WB=1/(0.002 831×D2H)+1/14.9、1/WL=1/(0.002 747×D2H)+1/13.71。  相似文献   

12.
通过野外调查测定,研究了六盘山林区天然次生林(杂灌林、山杨和辽东栎林)、农田、草地和人工林(13、18和25年生华北落叶松)植被活体生物量的C贮量.结果表明,天然次生林植被地上生物量C贮量为14.93~25.92 t·hm-2,根系为6.50~7.55 t·hm-2;人工林地上为11.97~45.39 t·hm-2,根系为6.48~7.64 t·hm-2;农田和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 t·hm-2,根系分别为0.49和1.61 t·hm-2.植被活体生物量C年均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地上为2.97~5.15 t·hm-2·a-1,根系为1.67~2.86 t·hm-2·a-1;人工林地上为5.07~6.49 t·hm-2·a-1,根系为1.90~2.10 t·hm-2·a-1;农田与草地地上分别为0.83和1.09 t·hm-2·a-1,根系分别为1.38 和1.03 t·hm-2·a-1.在生长季,草本地上部分C积累呈逐步增长趋势,最高峰在9-10月,10月后下降.细根生物量C的积累量,天然次生林在5、6、9月较高,草地在8月份较低,农田在7和9月较高,人工林在5、9和10月较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浙江中部517个公益林固定小班监测数据,对浙江中部4种公益林的净初级生产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中部公益林植被恢复成效显著,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达到5.52 t·hm-2·y-1、6.47 t·hm-2·y-1、7.09 t·hm-2·y-1、8.56 t·hm-2·y-1,高于浙江省的整体水平。密度是影响当前公益林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关键。在较低的水平下,密度每增高1000株·hm-2,松林、杉木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群落的净初级生产力平均增长1.56 t·hm-2·y-1、1.22 t·hm-2·y-1、0.93 t·hm-2·y-1、和1.45 t·hm-2·y-1。公益林群落生物量与净初级生产力具有较高相关性,但利用这个关系在大尺度上推算生产力有着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采用本地的参数和按类型分类进行详尽的统计,得到的生产力估算值更可靠,对公益林经营管理具有更高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长江滩地I-72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典型样地调查法和相对生长法,测定了长江滩地4种密度14年生I-72杨人工林的生物量与生产力.发现在密度250~370株·hm-2的范围内,I-72杨林分生物量从102.40 t·hm-2增加到147.20 t·hm-2,生产力从7.31 t·hm-2·a-1增加到10.52 t·hm-2·a-1.在所调查的林分中,地上部分生物量占总生物量的90%,其中干54%、枝28%、皮7%、叶1%;地下部分生物量仅占总生物量10%.在4种密度的林分中,I-72杨人工林生物量的径级分布表现为波浪形,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生物量高峰出现时的径阶有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采用标准木法(乔木层)及样方收获法(灌木层、草本层),研究了闽江下游黄槠林自然保护区福建青冈次生林的生物量及其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森林总生物量为394.990 t.hm-2,其中树干为220.516 t.hm-2(55.82%),枝为48.229 t.hm-2(12.21%),叶为11.449 t.hm-2(2.90%),根为89.336 t.hm-2(22.62%)。生物量绝大部分积累于乔木层(89.95%)。群落各组成树种中福建青冈占显著优势,栲树、青冈、拟赤扬、黄瑞木等为群落重要伴生树种,制约和影响着群落的结构和生境。  相似文献   

16.
速生阶段杉木人工林产量结构及生产力的代际效应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定位观测取得的数据 ,对速生阶段第 2代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研究 ,并在时间和空间上与第 1代杉木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 :第 1、2代杉木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分别为 37 5 4、34 74kg和 85 6、71 4 5t·hm- 2 ,第 2代比第 1代下降了 8.5 2 %和 16 5 3%。第 1代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量为 87 93t·hm- 2 ,第2代为 76 0 2t·hm- 2 ,比第 1代低 13 5 4 % ,乔木层所占比例也比第 1代小 ,而灌木、草本和死地被层的生物量约是第 1代的 2倍。第 1代杉木树干有较大的生物量积累优势 ,对地下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 ,而第 2代对地上养分空间的竞争力强。各生长级林木生物量分布呈反J形 ,表明杉木林处于速生阶段时林木竞争才开始 ,分化不明显。第 1代杉木林的生产力是第 2代的 1 2倍 ,杉木连栽导致生产力下降。但第 2代杉木叶的光合生产率比较高 ,说明第 2代杉木林还有一定的生产潜力可挖掘  相似文献   

17.
以马尾松人工纯林(A)、马尾松天然次生纯林(B)、马尾松-油茶混交林(C)、马尾松-枫香混交林(D)、马尾松-白栎混交林(E)、马尾松-杉木混交林(F)6种群落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实测生物量和采用重铬酸钾法测定植物地上部分各器官含碳率,对6种群落的生物量和碳储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群落类型的地上部分总生物量按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群落F(153.293 t·hm~(-2))群落E(67.482 t·hm~(-2))群落D(58.581 t·hm~(-2))群落B(51.995 t·hm~(-2))群落C(35.405 t·hm~(-2))群落A(33.387 t·hm~(-2));其中,各群落类型中以乔木层的生物量最大,在25.968~146.015 t/hm2之间,灌木层次之,草本层最小;碳储量在18.312~70.549 t/hm2之间,年均固碳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群落F群落E群落D群落C群落A群落B。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人工林单株和林分生物量的测定,研究了人工林地上生物量、根系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对不同树种生产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岷江柏(Cupressus chengiana)Ⅰ、岷江柏Ⅱ、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榆树(Ulmus pumila)和辐射松(Pinus radiata)的单株生物量分别为240.3707 g、82.2402 g、37.7339 g、34.2295 g、26.6739 g,林分总生物量分别为769.186 kg·hm-2、272.215 ks·hm-2、72.297 kg·hm-2、68.87 kg·hm-3 和56.016 kg·hm-2.(2)岷江柏Ⅰ、岷江柏Ⅱ、榆树、刺槐和辐射松的根桩、粗根、中根和小根(Φ>2 mm)的根系生物量总和占单株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分别为82.87%、58.99%、76.8%、83.0%和35.79%,不同树种细根生物量(Φ<2 mm)占根系生物量的百分比大小顺序为辐射松(64.2%)>岷江柏Ⅱ(41.0%)>榆树(23.2%)>岷江柏Ⅰ(17.1%)>刺槐(17.0%).(3)林木地下部分与地上部分关系密切,回归分析表明林分根系生物量与地上生物量符合线性关系.(4)不同林分乔木层年平均净生产力大小顺序为岷江柏Ⅰ>岷江柏Ⅱ>刺槐>榆树>辐射松,岷江柏Ⅰ生产力最高,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达128.20 ke/hm-2·a-1,辐射松生产力水平最低,林分年平均净生产力只有14.00 kg·hm-2·a-1,仅为岷江柏Ⅰ的10.9%.  相似文献   

19.
研究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28年生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以及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配格局.结果表明:红椎纯林、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生物量分别为94.797,212.435和155.638 t·hm-2;3种林分的乔木层生物量均占林分生物量的95%以上,其他各层均表现为凋落物层(0.56%~3.26%)>草本层(0.24%~0.85%)>灌木层(0.25% ~0.37%);在3种林分的乔木层各组分中,干材生物量最大,占总生物量的49.31% ~ 62.25%,红椎纯林中其他组分表现为根(17.16%)>枝(11.76%)>干皮(6.84%)>叶(1.99%),而马尾松纯林与红椎-马尾松混交林则为枝(18.39% ~ 19.98%)>根(14.48% ~17.72%)>叶(5.55%~8.80%)>干皮(4.19% ~ 5.57%);3个林分的净生产力表现为红椎纯林(3.369t·hm-2a-1)<红椎-马尾松混交林(5.628 t·hm-2a-1)<马尾松纯林(7.781 t·hm-2a-1).  相似文献   

20.
以广西国有三门江林场30年生的红椿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样地法、树干解析法分析其生长过程、生物量及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红椿在桂北具有较强的生长适应性,30年生平均胸径(去皮)、平均树高和平均单株材积分别达到31.4 cm、25.2 m、0.3997 m3,红椿树高和胸径生长均以前8 a最快,树高平均生长量在0.8~1.6 m·a-1范围,胸径年平均生长量在1.367 cm左右;材积生长在26 a时达到最大生长速率,随后持续下降;拟合出最优回归模型,红椿人工林树高、胸径与林龄的最优回归模型为苏马克模型,R2值分别为0.9890、0.9929,材积的最优模型是坎派兹方程,拟合相关系数高达0.9846;30年生红椿人工林林分生物量为390.28 t·hm~(-2),其中生物量大小为:乔木层(380.62 t·hm~(-2))灌木层(5.42t·hm~(-2))凋落物层(3.02 t·hm~(-2))草本层(1.22 t·hm~(-2)),分别占97.52%、1.38%、0.77%、0.31%,林分乔木层年净生产力为21.605 t·hm~(-2)·a-1,不同器官净生产力大小次序为:树叶树干树根树枝树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